專訪| 富榮基金劉雪城:國企信用債違約背後,基本面是前提

2021-01-07 澎湃新聞

原創 夏悅超 證基風雲

近期華晨集團、永煤控股兩家AAA級國企債券先後違約,讓投資者的「國企信仰」被打破。10月下旬以來,多隻債券頻頻爆雷,引發市場連鎖反應,不少債券基金因踩雷而導致淨值暴跌。

向來以穩健特徵吸引資金追捧的債券市場,近一周來以「驚人」的表現引發業內恐慌。令市場最為擔憂的是,信用債市場自10月份以來出現大面積爆雷,其中,多家AAA評級地方國企債券出現違約,令投資者長久以來建立的「國企信仰」受到衝擊。同時,某家大型國企債券違約所帶來的影響還在繼續發酵,信用債與利率債市場的流動性可能遭受波及。

信用債為何頻頻出現違約?股東背景、政府支持等因素是信用分析的重要內容嗎?近日,富榮基金信評主管劉雪城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債券市場巨大的存量以及不斷變化的企業經營狀態,使得未來信用違約將大概率繼續發生。債權人需要的是即時的大量集中的真金白銀。政府是可以信賴的,股東也是可以依靠的,但是大量的事實證明,避免債券違約需要適當地降低「信仰」的權重。

以下是劉雪城自述:

近期,部分債券發行人的違約行為再次引起市場關注,市場討論的激烈程度接近於過往首次大型企業違約時的情景,部分悲觀者甚至對信用債市場失去了信心。

快速發展暴露風險

中國的非金融企業信用債市場快速發展15年左右後,其規模由不足4000億元發展到30萬億元,在中國債券市場的佔比由不足5%上升至26%。若將商業性金融機構納入統計,信用債市場規模則由5500億元發展到約50萬億元,在債券市場的佔比則由7%上升至44%。信用債市場的蓬勃發展,拓寬了發行人的融資渠道,調整了中國資本市場的結構,並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如此巨大的市場,無論如何都不可能迴避。

隨著信用債市場的快速發展,信用風險也逐步暴露。根據Wind統計,違約發行人數量累計達到170餘家,涉及存量債券約5000億元,而違約發行人的全部有息負債合計約2萬億元,龐大的絕對值足以讓市場投資者擔憂債券市場的信用風險是否可控。

以違約債券的企業家數與所有債券發行人數量的比值衡量,發行人累計違約率超過3%;以違約債券金額與所有發行人存量債券總金額的比值衡量,債券的累計違約率在1.7%左右;以違約發行人的有息負債與所有債券發行人的全部有息負債的比值衡量,債務的累計違約率在2%左右。

截至2020年二季度,國有大行及股份制銀行的不良率分別為1.4%和1.6%,城商行和農商行的不良率分別為2.5%和4.1%。通過以上數據的簡單對比,並不能得出中國信用債券市場的風險較高的結論。

信用債違約引發關注

近期,關於信用債市場的討論增多可能主要源於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2020年以來多個大型企業違約,涉及的投資機構數量眾多,並涉及部分公募產品,社會關注度高;

第二,市場投資者對某些地域一直保持敏感狀態,違約事件的發生再次引爆敏感點,有一定的情緒宣洩成分;

第三,個別違約發行人擁有較好的股東背景、龐大的經營規模、排名靠前的行業地位,以及部分質地良好的資產,這是投資者分析框架裡最重要的內容,這些發行人的違約直接衝擊了其分析邏輯,使投資者感到意外。

之所以稱之為信用債,是因其具有顯著的信用風險,具有到期不能兌付並產生損失的特點。相對於發行人其他具有抵質押等增信措施的債務,信用債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次級的特點。而違約後的債務重組實務中,信用債持有人極其低微的話語權,以及信用債的回收率低於股東資產保留率的現實,更是提示著信用債具有另一種意義上的次級特點。因此,投資信用債時保持對風險的敬畏心態,保持儘可能的謹慎態度,是防範信用風險的基本出發點。

信用債按期兌付本息的資金來源有三種:

第一種來源是依靠自身盈餘,企業的盈餘積累是長期、緩慢的,而債務整體上是相對短期的、集中到期的,發行人可以在某階段利用自身盈餘償付部分到期債務,但在相對短的年限內償付所有債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同時,資金是有機會成本的,要求企業償付所有債務進行無槓桿經營也是不現實的。

第二種來源是權益資金,這只能是臨時或一次性地使用來償付債務,並且對發行人未來仍有提供利潤回報或其他資源回報的可能具有強烈的預期。如果預期不能產生回報,權益資金來源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同時,如果需要權益資金持續性地償還債務,則發行人沒有存在的必要。

第三種來源是債務的再周轉,即借新還舊,通過滾動實現債務周期和經營周期的平衡,這是現實世界中絕大多數發行人主要的償付方式。

違約多為基本面惡化

既然債務可以再滾動,為何還會出現違約?

企業經營的目的是實現利潤,實現利潤能夠得到現金流的支持,同時現金流的結餘能夠滿足必須的利息支出,這是企業維持生存的底線,也是債權人能夠繼續提供資金支持的底線。

但考慮到各種經營環境變化可能帶來的衝擊,企業實際經營的結果要高於這種底線,才能維持正常的運轉和資金的周轉。因此,債務的滾動是有條件的,企業需要持續提供合意的現金流水平。這也成為了信用風險分析的核心邏輯。行業景氣度、周期性、發行人的股東背景、市場地位、經營規模、成本效率、財務指標等各方面都是信用風險分析的重要內容,在框架上具有相當的成熟度。過度強調單個因素的權重可能造成分析的瑕疵,綜合各種因素並與企業經營的結果相互校驗,才能夠更好地把握風險的實質。即最終要驗證債務去向和現金流來源的匹配性。

真實違約案例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流動性因素。以山東水泥、珠海中富為代表的違約主體,其業務基本面並不差,具有較好的市場地位、成本優勢、客戶優勢等特點;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而違約,但其仍具有持續經營能力,從其違約後的回收情況可以得到直接的體現,這類企業的違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本質上更多是流動性風險。

第二類是治理因素。某些發行人濫用市場充足的流動性,過度融資、虛假融資,不以實體業務的經營需要為主要目的,這類發行人主要是因為存在套取資金、惡意逃債的嫌疑而違約。儘管這些違約因素不歸於發行人經營因素,但這種融資的背後是企業實體業務經營的不理想或不及預期,否則理由不成立,因此這類企業的分析仍然適用於信用風險的基本邏輯,它們的債務去向和現金流來源匹配性出現了問題。

除去上述兩類違約主體外,大部分違約主體可歸為第三類經營基本面因素。無論是行業周期性的變化、內部的投資決策,還是產品市場削弱或成本上升等變化,結果是正常的生產經營遇到了困難,出現了企業虧損、現金持續流出,最終資金耗盡、融資渠道中斷而違約;這類企業如果不進行債務減記,基本不具有持續經營能力,根本上還是債務流向的業務或實體未能產生足夠的現金回流。

什麼才是生存之道

股東背景、政府支持等因素是信用分析的重要內容,或者是不可或缺的,並且預計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對這一因素的重視仍然存在。但是這一因素能夠提升發行人信用資質的前提是,企業的基本面能夠維持;或者是基本面階段性差,股東或政府挽救後能夠獨立生存。企業經營基本面不能配合的股東支持或政府支持,對債權人的保護期限不會長久。

無論怎麼支持和幫扶,遠水解不了近渴,債權人需要的是即時的大量集中的真金白銀。政府是可以信賴的,股東也是可以依靠的,但是大量的事實證明,避免債券違約需要適當地降低「信仰」的權重。

由於債券市場巨大的存量以及不斷變化的企業經營狀態,未來信用違約將大概率繼續發生。同時,在供給側改革過程中,部分產業並未徹底的出清或並未較大規模的出清,導致部分大型企業的債務負擔仍然高企,企業的資金周轉空間受到嚴重挑戰。可以預期的是,未來隨著經濟發展增速的減緩,此類企業的經營狀況會越來越差,違約的可能性也在上升。

重視現金流,重視現金流與債務的匹配度,堅守基本面,降低「國企信仰」依賴,才是生存之道。對債券投資者如此,對債券發行人亦是如此。

記者:夏悅超

編輯:姚惠

版式:包文嘯

精選閱讀

市場吹起周期板塊風!三季度已有公募看好,哪些細分領域值得關注?

MSCI調整A股指數成份股,相關基金年內最高已賺55%

掃碼關注我們

券商 基金 期貨一手資訊

《國際金融報》金融中心等你來爆料!

郵箱 :ifnfundnews@126.com

球分享

球點讚

原標題:《專訪 | 富榮基金劉雪城:國企信用債違約背後,基本面是前提》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社科院張明:只要一個地方政府允許國企債務違約,易引發集體違約行為
    近期發生的信用債連續違約事件,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過去,由於事實上剛性兌付的存在,導致大量信用債的基本面風險被低估、信用評級不能反映公司的真實基本面情況、顯著低估了其違約風險。 對地方政府而言,過去有很強的動力維持地方融資平臺與地方國企的剛性兌付。
  • 信用債違約愈演愈烈:「國企信仰」被打破 最壞的情況是什麼
    原標題:信用債違約愈演愈烈:「國企信仰」被打破,最壞的情況是什麼   近期國企、城投、上市
  • 信用債「危機」:如何影響基金投資?如何規避風險?最全解讀來了
    債券違約頻發信用風險定價將更趨市場化中國基金報記者 李樹超近期信用債違約事件頻發,華晨、永煤和紫光等弱資質國企接連出現實質違約,引發市場的強烈關注。在此背景下,部分基金持倉的違約債跌幅慘重,基金淨值短期下挫,信用債一級市場融資難度加大,部分資管產品甚至遭遇大額贖回,加劇了流動性摩擦,信用債違約的「多米諾骨牌」效應顯現。多位投研人士分析,受今年宏觀經濟下行、新冠肺炎疫情,以及貨幣政策邊際收緊影響,部分企業盈利和償債能力削弱,尤其是部分高評級國企的違約,短期對市場情緒產生了衝擊。
  • 地方國企賴帳釋放什麼信號
    正如國泰君安研究所首席全球經濟學家花長春所言,過往違約潮離不開「加槓桿」「產能過剩」「貨幣收緊」三部曲,如2015年至2016年的信用債違約,背後大多是因供需失衡帶來的產能過剩所引發,而2018年至2019年,則是經濟下行背景下,金融去槓桿、資管新規出臺帶來的違約,這些違約潮背後或多或少都能看到經濟基本面這根指揮棒變動的身影。此次國企信用債違約有些不同。
  • 2020信用債違約畫像 67家主體189隻1661.86億違約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2020信用債違約畫像 67家主體189隻1661.86億元債券違約,債市深層次改革亟需推進2020年,信用債違約數據出爐!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有67家主體的189隻債券出現違約,涉及金額1661.86億元。
  • 2020信用債違約手冊:67家主體189隻1661.86億元債券違約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21深度丨2020信用債違約手冊:67家主體189隻1661.86億元債券違約 數減量增再創歷史新高2020年,信用債違約數據出爐!其中有67家主體的189隻債券出現違約,涉及金額1661.86億元。
  • 信用債違約風波後,銀行都發生了什麼?
    「與前幾年相比,今年以來信用債的違約數量和規模並沒有顯著上升,還是正常的信用風險表現。儘管銀行持有不少信用債,但是因為總體違約率並不高,所以總體上對銀行影響有限。」曾剛表示。事實上,在過去一些所謂的『國企信仰』下,一些投資者沒有對企業真實情況形成有效判斷,背離了按照真實信用風險去定價,從而做出投資決策的初衷。」曾剛認為。 《金融時報》記者採訪了解到,從目前來看,信用債一旦出現違約,銀行在核銷處置的實踐中可能會存在一些技術上的困難。所以,對於銀行而言,如何從準入環節防範風險就顯得非常重要。
  • 永煤違約「國企信仰」再動搖 信用債市場風聲鶴唳
    從瀋陽盛京能源兩隻存續PPN違約、青海國投永續延期,到「17華汽05」實質性違約、紫光集團稱不贖回「15紫光PPN006」,再到永煤實質性違約…一連串的信用風險事件,讓債市從業者再度認真思考信用債的風險問題。2020年10月23日,華晨集團未能按期兌付私募債券「17華汽05」,發生實質性違約。
  • 深度|信用債違約風波後,銀行都發生了什麼?
    與此同時,從違約債券佔整個發行餘額的比重來講,仍遠遠低於銀行信貸不良,總體風險在可控之內。「與前幾年相比,今年以來信用債的違約數量和規模並沒有顯著上升,還是正常的信用風險表現。儘管銀行持有不少信用債,但是因為總體違約率並不高,所以總體上對銀行影響有限。」曾剛表示。
  • 招商基金馬龍:債市違約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正常現象
    近期,債市信用風險再度成為風口浪尖的話題,隨著違約主體不斷擴散,未來的債券投資應該怎麼做?連續兩屆榮獲「固定收益投資金牛基金公司」的招商基金,持續牢牢守住信用風險底線。招商基金固定收益投資部副總監馬龍表示,債市違約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正常現象,信用債有違約現象才是市場健康發展的前提,打破剛兌也是未來的趨勢。
  • 華創宏觀張瑜:國企違約衝擊就此結束了嗎?
    ,具有兩大特徵:1、違約主體集中於地方國企違約,完全打破了「國企信仰」。第二階段的影響進一步波及到流動性層面,出現流動性分層危機,非銀流動性遇挫,與此同時信用層面民企與地方國企信用債共同下跌。貨幣市場上的非銀槓桿承壓的同時,債券違約後的基金贖回潮也進一步導致機構投資者被動平倉。3、違約後續的第三階段:應對,危機暫停惡化(11.21-至今)。監管開始表態穩定市場情緒,並有意呵護市場流動性。
  • 信用債違約如何影響A股?國泰君安陳顯順:權益風險偏好下降
    信用債違約如何影響A股? 2020-11-13 15:01 來源:澎湃新聞 本周信用債出現大面積下跌,兩個AAA級國企
  • 富榮價值精選混合A基金最新淨值漲幅達4.76%
    來源:金融界基金作者:機器君金融界基金09月03日訊 富榮價值精選靈活配置混合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簡稱:富榮價值精選混合A,代碼006109)09月02日淨值上漲4.76%,引起投資者關注。當前基金單位淨值為1.4141元,累計淨值為2.1563元。富榮價值精選混合A基金成立以來收益119.64%,今年以來收益17.60%,近一月收益5.00%,近一年收益21.96%,近三年收益。富榮價值精選混合A基金成立以來分紅2次,累計分紅金額4.04億元。目前該基金開放申購。
  • 《長安十二時辰》視角下的信用債暴雷與系統風險
    如果延續這個時間排序,那麼2020年初北大方正在無力支付境內到期債券的情況下,選擇進入破產重整程序;9月房地產「三條紅線」政策出臺後給恆大帶來債務壓力;10月底相繼出現的華晨、永煤等國企從信用債違約到破產重組,則對準了十二時辰圓盤上的「未」時。
  • 違約潮來襲,讓人猝不及防!
    首先是這些違約企業的其他信用債出現了大幅下跌,再之後連帶著類似的未違約債券價格也出現了大幅下跌。如:同是地方國企的信用債、同是資源類企業的信用債、同是弱省份企業的信用債等,而普通投資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手持的債券基金淨值出現了大幅下跌。
  • 信用債違約風波之後——「剛兌」信仰被打破促銀行提高投研能力
    近期信用債違約事件引發了一定的市場波動,由於銀行是債券市場的最大持有機構,其所受影響也受到市場的普遍關注。據《金融時報》記者了解,因總體違約率並不高,近期信用債的違約事件對銀行總體影響有限。專家同時認為,此次風波後,「剛兌」信仰進一步被打破,不僅有利於債市風險有序出清,也有利於推進更加市場化的風險定價,這將進一步促進銀行投資者提升投資研究能力。
  • ...違約對信用市場的衝擊、後續化解與情緒修復——信用策略半月談
    復盤歷史上信用債違約對信用市場的衝擊自2014年3月出現首隻信用債——「11超日債」違約以來,歷史上有過3次信用債違約對信用市場造成較大衝擊的階段:1)2016年3-5月的央企、國企集中違約的衝擊;2)2018年3-6月民企違約潮的衝擊;3)2020年10月底以來華晨、永煤違約形成的衝擊。
  • 佑瑞持高蕾:信用債投資關注點將從「信仰」轉向「信用」
    評選綜合考察基金管理人的投資能力、發展潛力、運營能力和風控能力,擇優行業領軍人物和基金經理,傳播其成熟理念和成功經驗,表彰其社會責任和市場貢獻。用信任的力量鼓舞行業中堅繼續向上。2020年全球戰「疫」背景下,私募如何生存?當前國企違約事件持續發酵,又該如何應對風險?
  • 下半年違約進一步加劇:民企違約改善 大國企爆雷蔓延
    2020年,信用債違約事件不僅沒有減少,而且違約主體評級高,因此對投資者信心衝擊更大。據光大證券統計,自2018年的債券集中違約以來,民企債大量違約的趨勢今年來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國企+高評級」失效而2020年信用債違約最大的特徵是:「國企+高評級」的「免險」標籤失效,震驚市場,打破了債券市場對國企和高評級債券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