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楊廣為何要修建大運河,而且把終點放在杭州?

2021-03-05 地圖帝

隋煬帝楊廣的名氣不用多介紹了,畢竟只用了十幾年就把一個大帝國糟蹋一乾二淨的敗家子並不多。楊廣好大喜功,他在位時三徵高句麗、強修運河,弄得民不聊生。最終天下大亂,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都冒了出來。群雄逐鹿,楊廣成了亡國之君,隋朝二代而亡,李氏代隋建唐。關於楊廣的諡號,殘隋定的是世祖明皇帝,唐朝定的是煬帝。明帝看不上去並不太「明」,但「煬」明顯是過於貶低楊廣了。

在楊廣做過的「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大罪」中,有一條的爭議極大,這是楊廣修建大運河,歷來褒貶不一。有人說他修運河只是為了貪圖享樂,去揚州觀賞瓊花,結果濫用民力,造成民怨沸騰。還有人說,修建運河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如晚唐詩人皮日休詩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實際上,楊廣並不是修建運河的第一人,早在春秋時期,吳國就以其都城吳(今蘇州)為中心,在太湖平原修建了多條運河。秦始皇滅六國後,也曾經修建過靈渠,並在古運河的基礎上修建北起丹徒,南到杭州的水道。東吳和東晉也多次對這條水道加以疏浚整修。可見,水路交通運輸的便利性早已經被古人所重視。

到了隋朝,隋煬帝的老爹——文帝楊堅,早在開皇四年(公元584年),就從潼關到長安引渭水開鑿了廣通渠,開皇七年(公元587)時又開鑿了山陽瀆。即使在隋朝,楊廣也不是修運河的第一人。

隋文帝定都長安,隋煬帝定都洛陽,長安和洛陽成了國家的中心。但是長江以南地區,在三國以後的幾百年中得到了長足發展,經濟上在全國佔據重要地位。當時的荊州與揚州非常富庶,整個南方也成為了魚鹽杞梓以及絲麻布帛的全國供應地。因此,修建一條南北貫通的運河就可以有效地把國都與經濟中心連起來。

隋朝之前,南北對峙數百年(包括東晉十六國),隋滅南朝陳統一天下後,南方對隋朝的統治也是不怎麼合作的。修建大運河,一是能夠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統治,二是可以更方便快捷地對富庶的江南搜刮錢財,以及運輸。應該說,修建運河符合隋朝當時的國家利益,在這一點上,楊廣的決定無可指責。只是楊廣沒想到,他千辛萬苦才繼承的大隋朝,從父親楊堅篡位算起,首尾不過38年。

我們再來看楊廣修建運河的具體工程。楊廣修建大運河所做的,主要是疏浚從春秋到南北朝各種王朝留下的舊河道。隋唐大運河主要分為四段,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修通濟渠,從洛陽的西苑連通至今江蘇淮安,同年又疏浚山陽邗溝。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開鑿永濟渠,使得通濟渠向北延伸,利用沁水河道,南接黃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大業六年(公元610年)修建江南河,從京口(今江蘇鎮江)穿過太湖直達錢塘江邊的餘杭(今杭州)。整條大運河的開通,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重要的水系,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西通關中的八百裡秦川,北至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南到魚米之鄉的太湖流域,長度達到上千裡。

這條運河北起自北京,南至杭州,它一般被稱為大運河或者隋唐大運河,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京杭大運河,雖然兩者起點和終點都一樣,甚至部分航段也是重疊的。京杭大運河元朝時修建的,元朝的首都在大都(今北京),為了南北溝通方便,裁彎取直,這條運河不再經過洛陽,大體上是一條直線。隋唐大運河,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整體上呈現「《」狀。

有人說,隋煬帝楊廣修建大運河後,曾巡遊過西北各地,到過突厥與吐谷渾邊界。楊廣去這兩處地方,不是單純的遊玩,肯定也有維護隋朝利益的考慮。但是楊廣三下江都,一路上窮奢極欲,奢靡至極,即使他的目的不只是單純為了遊玩,其後果也是非常惡劣的。楊廣第一次巡遊江都時,船隊長200多裡,挽舟兵士有8萬人,龍舟高45尺,長200丈,上下4層。

楊皇帝的隨從中帶有大量的和尚、尼姑、還有道士,客觀上對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從主觀來說,他這次南下,就是為了宣耀皇威,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第二次雖然帶有軍事人才,徵調南方經濟為遼東戰爭服務的目的,仍是以自己的享受為第一位。第三次是屬於逃難,但他到了江都後又如何呢?仍然是花天酒地,醉生夢死。楊廣巡遊江都,即使帶有一定的鞏固權力的目的,但始終還是以個人享受為第一出發點的。

不過,不管怎麼說,隋唐大運河的開通,確實為歷史做出了巨大貢獻。首先加強了朝廷對南方地區的控制,其次使得南北商業的聯繫加強。同時,南北交流的交通成本大大下降,加強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

但是,這些屬於「歷史貢獻」,在這當時是看不出來的。隋朝繼承了北周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但當楊廣修建大運河之時,仍然過度徵用民力。結果造成男丁不夠,只好用婦女充數,繁重的徭役又給老百姓帶來巨大災難。即使如此,隋朝在對大運河的開鑿疏浚和整個方面,其效果仍遠不如之後的任何一個朝代。隋唐大運河在煬帝時期就已經開始堵塞,之後的唐朝、後周、北宋都要經常對其進行開鑿疏浚才能繼續使用。

尤其是在元朝鑿了京杭大運河後,明朝和清朝對其不斷整修,才真正發揮了巨大作用。應該說,大運河造福後人、造福千秋,是數千年來各種王朝的功勞,而不僅是隋朝或楊廣的。楊廣修建大運河,雖符合當時形勢的需要,但更多是出於自身享受的目的,而且過於急功近利,勞民傷財,國家元氣大傷。最終,天怒人怨之下,楊廣自己也被人幹掉了,成為歷史的笑柄和警鐘。

相關焦點

  • 楊廣為何執意修建東都和開鑿大運河?其實他是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
    楊廣在位十四年,其中最為後人所詬病的便是三伐高麗了,此事的後果便是國內叛亂四起,最終直接導致隋朝的滅亡,而另外一件常常用來形容他濫用民力的,便是營建東都和開鑿大運河的事了。
  • 「千古聖君」隋煬帝為什麼被扭曲?
    隋煬帝又下令開挖修建南北「大運河」,將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連接起來。如此浩大的工程,利於千秋萬代。修建大運河是凝聚中國之舉,滿足了將已成為全國經濟中心的長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連接起來的迫切需要。「大運河」的修建使中國水運暢通、發達,為中國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修建長城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把兩個文明連接在一起。
  • 隋煬帝楊廣製作「任意車」姦淫幼女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華陰人(今陝西華陰),生於隋京師長安,是隋朝第二代皇帝,唐朝諡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諡閔皇帝,其孫楊侗諡為世祖明皇帝
  • 隋煬帝楊廣雖然昏庸,但是開鑿京杭大運河這事卻是利在千秋!
    富大龍飾隋煬帝楊廣劇照;楊廣時期挖掘了京杭大運河,加大了南北之間的經濟交流。隋煬帝楊廣畫像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流經天津、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和浙江,聯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達到1797公裡。京杭大運河從古至今均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尤其是對沿線地段工業和農業經濟的發展以及城鎮的興起起到了促進作用。2014年,多哈舉辦了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將中國「大運河」作為文化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中。
  • 隋煬帝為何冒著動搖國本的風險去修建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人工運河。這條運河部分段落從春秋時期就開始修建了,隋煬帝時期開始了全線開鑿運動。歷史上大多把隋煬帝開鑿運河看作是他在位時期的暴政之一,認為隋煬帝下令開鑿這條運河就是為了到南方地區遊玩。甚至將整個隋朝滅亡的原因都歸結於隋煬帝修建大運河。
  • 隋煬帝楊廣荒淫無度,聞所未聞,立下的奇葩宮規,更讓人尷尬不已
    隋煬帝楊廣荒淫無度,聞所未聞,立下的奇葩宮規,更讓人尷尬不已「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這首膾炙人口的《春江花月夜》寫得意象生動、景致盎然,多似出自文採斐然的大唐文人之手。其實它的作者是隋煬帝楊廣。楊廣衷情詩歌,他的文學作品也在隋朝歷史上佔據了一席之地。但是楊廣或許有文墨之才,卻庸於廟堂。他是偉大的詩人,也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其罵名與醜聞讓他在中國的歷史裡身敗名裂,聲名狼藉。
  • 隋煬帝勞民傷財?楊廣:我可是千古一帝,不信看地圖
    說起隋煬帝楊廣,相信在很多人的意識裡都會浮現一個橫徵暴斂、頻繁發動對外戰爭的「暴君」形象。如若再結合隋末農民起義的時代背景,勢必就會導致很多人受「主觀意識」的影響而將隋朝的滅亡跟隋煬帝楊廣聯繫到一起,認為正是因為隋煬帝的勞民傷財之舉,才最終導致了隋朝的覆滅。
  • 隋煬帝:楊廣仁壽宮弒父
    然而他不明白逆取順守的道理,開鑿大運河,雖然利在千秋,但是急功近利,將老百姓逼上絕路,為隋朝滅亡,天下大亂埋下火藥桶,可謂千古罪人。遊江都,勞民傷財。打擊吐谷渾,鞏固邊防之後,卻不是能止息幹戈,依然勞師遠徵,窮兵黷武,三徵高麗,使得社會矛盾全面爆發,最終導致隋朝滅亡。  1、仁壽宮  楊廣靠玩心計,騙得了老爹老娘的信任,如願以償的當上了太子。
  • 隋煬帝怎樣斷送了剛剛大一統的隋朝
    隋朝在文帝楊堅時期,銳意進取,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是在楊廣即位的前幾年,國力達到了鼎盛。然而在巔峰時期曇花一現之後,隋王朝迅速走向了下坡路,並被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所吞沒,究其原因,是與隋煬帝楊廣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分不開的。
  • 隋煬帝做了功在千秋的偉業卻被史書記載昏庸暴虐,歷史誤會他太深
    這種評價一直延續至今,成為我們對於隋煬帝的主流印象。可這是隋煬帝的真實情況嗎?隋煬帝做過很多經天緯地的大事,有很多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比如:大運河、科舉考試等等,近年來其實為隋煬帝楊廣翻案的文化名人很多,為楊廣正名的作品也不少,今天,我們稍微換一個角度,站到楊廣的立場上去思考一下他,思考一下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有的選嗎?
  • 隋煬帝楊廣的功過是非
    隋煬帝楊廣在歷史上是個爭議很大的君主。歷史上的名人名家對其褒貶不一,貶多褒少。祖君彥:」磬南山之竹,書罪無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皮日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裡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英雄出少年,滅陳奪宗,建立大隋,一半是楊廣的功勞。
  • 隋煬帝一次下江南丟江山,清朝乾隆六下江南沒丟掉江山,這是為何
    隋煬帝楊廣在位14年,在他統治時期對外大張韃伐,三徵高句麗。對內大興苛政,百姓多有死傷。京杭大運河「弊在當代,利在千秋。」是隋煬帝最大的貢獻。 伴隨著京杭大運河的修建,隋煬帝下江南巡視,結果身死國滅。而清代的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國家卻安然無恙,這都是楊廣激起民怨不修德政而乾隆愛護民力珍視百姓的結果。 國家財政狀況不同 乾隆六下江南時,國家穩定,百姓富庶。
  • 盡道隋亡為此河:你以為隋朝滅亡,真的是因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
    世人常常說,隋朝的滅亡是因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導致的。雖然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與秦始皇修馳道、萬裡長城一般,是惠及後世的萬世之功,但是因為其濫用民力,釀成了隋朝末年的農民大起義,最終在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中,隋煬帝身死國滅。可是,歷史上的隋朝,真的是因為隋煬帝開鑿大運河而滅亡的?答案是否定的。
  • 隋煬帝楊廣被後世史家形容為一個荒淫無度的昏君形象是否冤枉
    既然有人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一帝,那麼隋煬帝楊廣是否也當得起這千古一帝的頭銜呢?中國古代有給前代君主上諡號以進行評價的傳統。唐朝人給楊廣的諡號是隋煬帝,而根據古代諡法:去禮遠眾稱「煬」,顯然這不是啥好詞。
  • 探索 隋煬帝墓之謎
    在近3000年的歷史長河中,古城揚州從未正式做過都城,但是,文獻記載,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而又頗具爭議的帝王——隋煬帝楊廣卻葬在了這裡。
  • 原創 | 智庫解析隋煬帝應諡稱隋明帝
    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妨從「隋煬帝」這三個字入手,或者說楊廣為什麼叫隋煬帝。古代帝王去世之後都會有繼任者或者後繼朝代的當權者為其選定諡號,用以評價此人一生的功過和品德。  智庫先甩開成敗不論,簡述楊廣轟轟烈烈的一生,那個孤獨的開掘大運河的歷史功臣、那個智慧的推廣科舉制的文化奇人、那個卓越的三徵高麗的中華帝王。再解析後世給楊廣的隋煬帝和隋明帝這兩個諡號,究竟哪一個更適合?從唐朝起,各朝史家都引用魏徵編撰的《隋史》,說隋煬帝弒父弒兄篡位,無非就是要證明楊廣的皇位來路不正,其政權不具有合法性。
  • 隋煬帝失敗的地方是用民過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偉業了
    然而,大多數人不知道他還有另一張面孔——雄才大略的實幹家:他平定陳朝,統一天下;他修建東都,遷都洛陽;他修建大運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他開疆擴土,平定吐谷渾,通絲綢之路,迫使突厥分裂;他開創科舉,重視教育。另外,他的詩文更是一絕,被歷代名家所稱頌。
  • 楊廣慌亂後宮到什麼程度?在後宮有一特殊規定,甚是難堪
    隋煬帝楊廣算是歷史上一個臭名昭著的皇帝了,其實按照事實來說,對於楊廣的評價應該是毀譽參半,京杭大運河都知道吧,如果從楊廣的弊處來說,楊廣為了修這條大運河是勞民傷財,等大運河修建完成了,老百姓也被壓迫地想自行了斷,國庫也處於空虛的狀態,但是大運河的修建從歷史和經濟意義上來說,又是一大歷史貢獻。
  • 楊廣在位時功過各半,為何諡號為煬,唐朝這樣做也是有原因的
    隋文帝楊堅去世後,楊廣繼位為隋朝皇帝。對於楊廣大家都非常熟悉,因為有太多的評書演義裡提到過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楊廣就是個昏君,簡直是無惡不作。楊廣死後,對他的惡評也是到處都是。不過也有人覺得很不公平,認為楊廣功勞很大,不應該受到惡評。尤其是他的諡號隋煬帝,這就是最大的惡評。
  • 隋煬帝楊廣僅僅在位14年,幹了4件大事,卻讓中國受益了1400多年
    因此在當時的中國,必須要出現一個雄才大略、勇於進取的人物。而這個人物,就是隋煬帝楊廣。可以說,歷史給了楊廣一個重要的任務,那麼他是否完成了這一任務呢?壯舉一:洛陽城的興建首先,隋煬帝營建了宏大的東都——洛陽城。相比於隋文帝營建的大興城,洛陽位居天下的中心,東可控扼山東與河北,南可壓制江南。只要定都於洛陽,便可將關中、山東與江南三大板塊黏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