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在位時功過各半,為何諡號為煬,唐朝這樣做也是有原因的

2020-12-14 多邊形的歷史

隋文帝楊堅去世後,楊廣繼位為隋朝皇帝。對於楊廣大家都非常熟悉,因為有太多的評書演義裡提到過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楊廣就是個昏君,簡直是無惡不作。楊廣死後,對他的惡評也是到處都是。不過也有人覺得很不公平,認為楊廣功勞很大,不應該受到惡評。尤其是他的諡號隋煬帝,這就是最大的惡評。那麼楊廣為何會有這個惡評的諡號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諡號的具體來源。有人說是周公作諡,這是在君主死後對他的評價。一般都是一個字或者幾個字。既然是死後評價,一般都是根據君主一生的功績來平定的。而且相對來說比較公平,一旦平定之後就蓋棺定論了,無法更改。既然是一生的作為,肯定有好有壞。所以諡號有幾種類型,褒義、貶義、同情、普通等等。而隋煬帝的的諡號「煬」就是貶義。

根據《周書·諡法》,去禮遠眾曰煬,好內遠禮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這些的意思是說不守祖宗之法,疏遠忠臣,好色,不理朝政,大興土木等。可以說是壞事做絕了。

我們看一下楊廣的生平:修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又改度量衡依古式;頻繁發動戰爭,西徵吐谷渾、三徵高句麗,濫用民力、窮奢極欲。後面幾點確實是昏君的作風,前面確實是明君。即使做得比較倉促,有點急,也不至於用煬這個諡號。也應該用一個普通的諡號,至少是褒貶各半。之前用煬這個諡號的是,南陳的亡國之君陳叔寶。陳叔寶在位期間,荒廢朝政,耽於酒色,醉心詩文和音樂,這個諡號符合他。但放在楊廣身上,有點不合適。

不僅是我們現在認為不合適,當時的人們也認為不合適。我們看一下楊廣去世後,當時人們給他上的諡號。楊廣被宇文化及在江都處死後,有三個人給他上了諡號。王世充追諡楊廣為隋明帝;竇建德追諡楊廣為隋閔帝;李淵追諡楊廣為隋煬帝。因為這些人都擁戴楊廣的後代做皇帝,給楊廣上諡號,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統。我們看一下其他兩個諡號。

隋明帝顯眼是褒義的,雖然沒有文、武好,但也還是不錯。隋閔帝是個普通的諡號,一般,沒有褒義也沒有太大的貶義。這就說明,王世充和竇建德並不完全否定楊廣。至於後來採用的是隋煬帝,因為李淵取得最後的勝利,所以才以他上的諡號為準。那麼,李淵為何給楊廣上個隋煬帝的諡號呢?

我們都知道李淵造反,卻不知道李淵和隋煬帝是親戚。李淵的母親和隋煬帝的母親是親姐妹,都是獨孤信的女兒,他們是一個外公的。李淵也算是隋朝的外戚了。既然是外戚,如果造反的話就更容易說不過去,因為自家人造自家人的反,如果沒有太好的理由,天下人都不會認同。而李淵造反的理由就是隋煬帝昏庸。而諡號就是最好的體現。如果隋煬帝不昏庸的話,李淵造反就沒有了任何理由。所以楊廣死後,李淵才把最差的諡號給了自己的表哥。

既然楊廣昏庸,那李淵造反也是替天行道了,自己也是接替隋朝成為正統。雖然說正統這個詞現在來說沒什麼。但是在古代非常重要,所有的君主都看重這個,天下的百姓也認同。一旦被認為不是正統,會有很多人造反,王朝可能會更替。

現在看來,真的是應了魯迅說的那句話,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統治者都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結束歷史,怎麼對自己有利就怎麼解說。而楊廣也就是這樣成為了唐朝建立的犧牲品。他的諡號這麼差也是必然的。

相關焦點

  • 古代的諡號是怎麼來的?為何楊廣會被評為「煬」這個諡號
    後來商臣和潘崇在屍體旁邊商量給他父親取什麼諡號呢?商臣對他父親廢除太子之位耿耿於懷,就想取 「靈」這個字,「靈」作為諡號不是好意思,帶有荒唐胡鬧、胡作非為等貶義在內。誰知道當時楚成王竟然還沒有斷氣,聽到「靈」這個諡號,不願意就這樣死掉,睜開了眼睛。潘崇最後還是看在這父子緣分上改用了「成」。
  • 歷史上除了楊廣、陳叔寶以外,名副其實諡號為煬的皇帝,他是誰?
    提到諡號為「煬」的皇帝,大家首先應該想到的是隋煬帝楊廣,其實楊廣給陳後主陳叔寶上的諡號也是「煬」。「煬」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按照 《史記.諡法解》說:好內遠禮曰煬。朋淫於家,不奉禮。說句實在話,「煬」是一個非常差的諡號。其實歷史上除了楊廣、陳叔寶以外,還有一位諡號為煬的皇帝,他的「煬」這個諡號可以說是名副其實,其生長的時期比上述兩位皇帝還要早好幾十年。
  • 【小譜說堂號】漢高祖、隋煬帝、唐太宗: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到底有什麼區別?
    實際上,高祖、武帝、太宗這些稱號,都是他們去世後,後人對他們一生功過是非的評價。可以區分為諡號、廟號。那麼諡號和廟號又有什麼區別?使用時候要注意什麼呢?用沒有諡號來表示「惡諡」。「惡諡」同樣起源於周代。周厲王在位期間的倒行逆施,死後就被諡為「厲」。此後,清晰、明確的諡法逐步完善。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者為了達成將諡法作為以禮教來褒貶人物、挽救社會風氣的目的,編寫了《諡法解》一書,這本書就成為後世諡法施行時的重要依據。
  • 楊廣真的是敗家子嗎?千萬別被「煬」字騙了,他還幹過這些大事!
    說起隋煬帝楊廣,大家對他的評價普遍有些偏頗,畢竟「煬」這個諡號很容易讓人把他當成一個暴君。雖然楊廣確實挺殘暴的,甚至還有野史記載說是他命人把自己老爹錘死了,但是這都是無稽之談,不過楊廣在任上確實是把隋朝給作沒了。那麼,楊廣真的是敗家子嗎?千萬別被「煬」字騙了,他還幹過這些大事!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諡號制度最初起源於西周,大約到周穆王時期,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諡的做法便已經較為普及,周王室和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沿襲諡法制度。 而在諡法之中,「美諡」、「平諡」和「惡諡」通常都有固定的字庫,例如美諡主要有莊、武、文、宣、惠、明、睿、康、景、懿等字,平諡有懷、悼、哀、閔、思、殤、愍等字,惡諡則有厲、靈、煬、荒、幽等字。
  • 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別再傻傻搞不清了,看完這篇絕對懂!
    乾隆皇帝(霍建華飾)那麼,諡號、廟號、年號有什麼不一樣呢?取的時候都有什麼講究?今天課代表就來為大家科普——一、諡號俗話說「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古人尤重「身後名」。諡號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一般由一兩個字組成,主要用來概括這個人一生的功過是非。從周朝到清朝,除了秦朝廢棄過諡號外,這個制度一直被沿用。一般皇后和大臣的諡號是皇帝賜封的,而皇帝的諡號是大臣來封的。
  • 弒殺楊廣的宇文化及,在他死後,為何他弟弟卻做了唐朝的宰相?
    在南北朝時期,北方的西魏政權裡,先後出了八位功勞極大的將軍,被封為上柱國。八人共封上柱國這件事,在中國歷史上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這件事情,標誌著後來影響中國數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開始徹底登上歷史的舞臺。這八位被封為上柱國的將軍,不但自身在當時權傾朝野。八人當中的兩個人,其後人更是分別建立了北周和唐兩個朝代。
  • 隋煬帝楊廣為何被屬下殺害?過程是怎樣的?
    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嫡次子。美姿儀,少聰慧,初封雁門郡公。開皇元年(581年),冊立為晉王,參與滅陳朝,陰謀奪宗。開皇二十年(600年),冊立為皇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正式即位。
  • 關於古代皇帝的諡號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兒,不光有講究還能看人品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曾經那個被罵上熱搜的寵妃張必涵,她仗著宋仁宗的喜歡在宮中囂張跋扈,連後位都敢覬覦。儘管如此,宋仁宗還是對她呵護有加,連她死後都滿足她的心願追封為皇后,諡號溫成皇后。其實一開始她並不叫這個名字,因為之前的名號和她的為人不匹配,所以才被改成了溫成。說到這裡大家或許會想,不就是一個名稱嗎?
  • 隋煬帝楊廣被後世史家形容為一個荒淫無度的昏君形象是否冤枉
    既然有人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是千古一帝,那麼隋煬帝楊廣是否也當得起這千古一帝的頭銜呢?中國古代有給前代君主上諡號以進行評價的傳統。唐朝人給楊廣的諡號是隋煬帝,而根據古代諡法:去禮遠眾稱「煬」,顯然這不是啥好詞。
  • 隋煬帝楊廣為何要修建大運河,而且把終點放在杭州?
    楊廣好大喜功,他在位時三徵高句麗、強修運河,弄得民不聊生。最終天下大亂,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都冒了出來。群雄逐鹿,楊廣成了亡國之君,隋朝二代而亡,李氏代隋建唐。關於楊廣的諡號,殘隋定的是世祖明皇帝,唐朝定的是煬帝。明帝看不上去並不太「明」,但「煬」明顯是過於貶低楊廣了。
  • 為什麼唐朝以後就沒有文帝、武帝了,難道是因為沒人配得上嗎?
    這方面古人很有智慧,等到人過世後,才由後人給他一個總體評價,功過留給後人評說, 這就是諡號的由來。皇帝死了由繼任者定一個諡號,大臣死了由皇帝定一個諡號。我們熟悉的漢X帝,魏X帝都是這樣來的。諡號之中,有美諡、平諡、惡諡。
  • 大隋皇后蕭氏,和六位帝王有過感情糾葛?她為何不陪著楊廣殉國?
    雖然有政治因素在內(早期為爭奪太子之位,不太敢,繼位後,估計全身心為國事了,沒那個心情),可身邊有個漂亮老婆,讓楊廣無暇他顧的可能還是有的。可蕭皇后的美麗,真能讓眾多豪傑為他傾心?大業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發動「江都兵變」弒君時,蕭皇后已經51歲,這麼大年紀的女人能有多少魅力?
  • 廟號和諡號,各是什麼意思,它們有何區別
    三是下諡,為批評類,如:「煬」表示「好內遠禮」,「厲」表示「殺戮無辜」。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稱;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了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嶽武穆(嶽飛)等。四、字數數量。1.廟號。廟號均為兩個字,如漢武帝劉徹,廟號世宗,諡號孝武皇帝。
  • 皇帝的尊號、諡號、廟號、年號都是什麼意思?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者們後來又將諡法與禮法相結合,主張通過擬定諡號來「使亂臣賊子懼」。秦始皇倚重法家思想,覺得諡號給了「子議父,臣議君」的機會,這不是妄議嗎?於是禁止大臣通過上諡號議論自己的功過得失 。而繼承了「皇帝」尊號的劉邦,創業時便得到儒生們的助力,很自然便接受了儒生「重諡」的理念,認為可以有助於漢政權的鞏固,於是劉邦登基後全面恢復了諡法。
  • 年號、廟號、諡號,再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在書中,提到「宋仁宗」這個稱呼的時候說道:趙禎廟號「仁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廟號為「仁宗」的君主,「廟號獨稱仁」。一個「仁」字,是史家對趙禎的蓋棺定論,也是儒家對一位君主的最高評價。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專門做了一個標記,「宋仁宗」這樣的稱呼是誰封的?漢高祖、隋煬帝、宋仁宗、乾隆皇帝這些稱呼都不一樣,又都代表的是什麼?
  • 最能折騰的楊廣到底做了什麼,為何大隋只存活了37年?原因很簡單
    從上任初期開鑿大運河,連接兩河流域文明了兩個文明,使之融為一體,為後世的繁榮富強打下了牢固堅實的基礎;到建東都、出西域,讓東西南北各使國恭順來朝;再到創科舉選才制度,提倡尊祟儒釋道三教,促進文教興國。隋煬帝的這些措施或因時審勢、或因勢利導,但都推動了大業初年隋朝的極盛氣象。
  • 東漢14帝有諡號的12位,有廟號的只有3位,東漢皇帝為何集體疲軟
    廟號是皇帝駕崩後,被供奉於祭廟,接受祭祀時的稱呼。廟號稱呼相對固定,一般第一代稱祖,以後各代稱宗。加諡號雖然存在被「惡諡」的風險(比如漢靈帝的「靈」),但是至少標誌著帝位是被承認的,如果一位皇帝連惡諡都拿不到,說明不被承認。廟號更尊貴,一般只對有突出貢獻的皇帝,才加廟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