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去世後,楊廣繼位為隋朝皇帝。對於楊廣大家都非常熟悉,因為有太多的評書演義裡提到過他。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楊廣就是個昏君,簡直是無惡不作。楊廣死後,對他的惡評也是到處都是。不過也有人覺得很不公平,認為楊廣功勞很大,不應該受到惡評。尤其是他的諡號隋煬帝,這就是最大的惡評。那麼楊廣為何會有這個惡評的諡號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諡號的具體來源。有人說是周公作諡,這是在君主死後對他的評價。一般都是一個字或者幾個字。既然是死後評價,一般都是根據君主一生的功績來平定的。而且相對來說比較公平,一旦平定之後就蓋棺定論了,無法更改。既然是一生的作為,肯定有好有壞。所以諡號有幾種類型,褒義、貶義、同情、普通等等。而隋煬帝的的諡號「煬」就是貶義。
根據《周書·諡法》,去禮遠眾曰煬,好內遠禮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這些的意思是說不守祖宗之法,疏遠忠臣,好色,不理朝政,大興土木等。可以說是壞事做絕了。
我們看一下楊廣的生平:修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又改度量衡依古式;頻繁發動戰爭,西徵吐谷渾、三徵高句麗,濫用民力、窮奢極欲。後面幾點確實是昏君的作風,前面確實是明君。即使做得比較倉促,有點急,也不至於用煬這個諡號。也應該用一個普通的諡號,至少是褒貶各半。之前用煬這個諡號的是,南陳的亡國之君陳叔寶。陳叔寶在位期間,荒廢朝政,耽於酒色,醉心詩文和音樂,這個諡號符合他。但放在楊廣身上,有點不合適。
不僅是我們現在認為不合適,當時的人們也認為不合適。我們看一下楊廣去世後,當時人們給他上的諡號。楊廣被宇文化及在江都處死後,有三個人給他上了諡號。王世充追諡楊廣為隋明帝;竇建德追諡楊廣為隋閔帝;李淵追諡楊廣為隋煬帝。因為這些人都擁戴楊廣的後代做皇帝,給楊廣上諡號,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正統。我們看一下其他兩個諡號。
隋明帝顯眼是褒義的,雖然沒有文、武好,但也還是不錯。隋閔帝是個普通的諡號,一般,沒有褒義也沒有太大的貶義。這就說明,王世充和竇建德並不完全否定楊廣。至於後來採用的是隋煬帝,因為李淵取得最後的勝利,所以才以他上的諡號為準。那麼,李淵為何給楊廣上個隋煬帝的諡號呢?
我們都知道李淵造反,卻不知道李淵和隋煬帝是親戚。李淵的母親和隋煬帝的母親是親姐妹,都是獨孤信的女兒,他們是一個外公的。李淵也算是隋朝的外戚了。既然是外戚,如果造反的話就更容易說不過去,因為自家人造自家人的反,如果沒有太好的理由,天下人都不會認同。而李淵造反的理由就是隋煬帝昏庸。而諡號就是最好的體現。如果隋煬帝不昏庸的話,李淵造反就沒有了任何理由。所以楊廣死後,李淵才把最差的諡號給了自己的表哥。
既然楊廣昏庸,那李淵造反也是替天行道了,自己也是接替隋朝成為正統。雖然說正統這個詞現在來說沒什麼。但是在古代非常重要,所有的君主都看重這個,天下的百姓也認同。一旦被認為不是正統,會有很多人造反,王朝可能會更替。
現在看來,真的是應了魯迅說的那句話,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統治者都是從自己的角度來結束歷史,怎麼對自己有利就怎麼解說。而楊廣也就是這樣成為了唐朝建立的犧牲品。他的諡號這麼差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