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歸趙」這個是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就學到的一則成語故事。其講述的是藺相如將和氏璧完美無瑕的送回趙國,從而受到趙王重用的故事。藺相如的機智、果然成為了當時老師所讚頌的,然而隨著自己對知識的不斷獲取,對歷史的深入了解,秦王以城換壁或許並非那麼簡單,而藺相如乃至趙國都可能是秦昭襄王嬴稷玩弄於股掌之上的棋子。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且看,「趙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之,請易以十五城」。以十五座城換一個和氏璧,這是一個非常不合理的交換想法。當然,這對於趙國君臣來說也是一眼看明白的,然而趙國君臣只把它當作是秦人一向以來的欺詐手段對待,並沒有真正看清秦王的意圖。而這也正是趙國走向敗亡的一個起點。
那麼,秦王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呢?試探!秦王的真正意圖就是試探趙國君臣的底。
秦國自強大以後,一直在為東出做著各種準備,在經過幾代秦國君臣的努力下。齊魏兩大國已然沒落,昔日楚國也已暗弱,此時真正擋在秦國前面的只有崛起不久的趙國。趙國在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其國力和戰力都有了極大的提升,成為了並不弱於秦國的存在,這也是秦趙兩國長達20年之久都沒有發生戰爭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此時,秦國為了能夠完成東出的目的,秦昭襄王決意伐楚。但是伐楚的同時,秦國擔心趙國在背後捅一刀,因此才上演了完璧歸趙這一戲碼。(其實不久前秦國已經完成一次伐楚之戰了,只不過當時的趙國也在攻打中山國,所以秦國並沒有後顧之憂)
秦王此時以十五座城換和氏璧,其實就是在試探趙國君臣對秦國的態度。果然,趙國還是來了,而這一來就是在示弱,表明了趙國君臣對秦的畏懼。而在易壁的過程之中,藺相如情急之下的一句「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更讓秦王看清了趙國君臣的畏懼之心。因此,在完璧歸趙的不久之後秦國便對20年相安無事的趙國挑起了戰火。當然這也只是一次試探性的戰爭,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秦伐楚做好萬全的準備。一個尚未開戰就已膽怯的人,又如何能戰勝對手呢?因此在澠池之會以後,秦國伐楚再無後顧之憂,秦統一六國再無敵手。
「完璧歸趙」這個是趙國君臣一次外交的失敗,它直接加速了趙國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