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古代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白起是戰國時期秦國最著名的將領,和廉頗、李牧、王翦一起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白起一生南徵北戰,為秦國攻下了70多座城池,沒有敗績。據梁啓超考證,戰國七雄多年的徵戰中,共有200多萬士兵戰死,其中有一半人死在了白起手中。僅在長平之戰中,白起就坑殺了40萬趙卒。可以說秦滅六國白起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的,但他的結局卻很可悲,被秦昭王給賜死了。
許多人因此說秦昭王昏聵,幹了一件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但實際上,白起的死,很大程度上是他自己「作死」造成的。秦趙長平之戰後,白起準備乘勝進攻邯鄲,一舉滅掉趙國。但丞相範雎卻不願意讓白起再立戰功,為了不讓白起超越自己的地位,他以士兵疲憊需要休養為由,勸說秦昭王同意趙國割地求和。秦昭王同意了範雎的意見,下令讓白起班師。
白起回國不久就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因此對範雎心生怨恨,不久就病倒了。後來秦昭王派使者去接收趙國割讓的土地,不料趙王卻反悔了,把之前承諾的5座城池割讓給了齊國,換回了自己急需的軍糧。除此之外,趙國還和楚國、魏國結成了同盟,準備共同對付秦國。秦昭王就這樣被趙國給涮了,惱羞成怒之下,他讓王陵統率大軍進攻邯鄲,準備把趙國給滅了。
但王陵不是廉頗的對手,連攻3個多月,沒能拿下邯鄲。此時白起的病也好了,秦昭王就把他召進宮中準備派他出任秦軍主將,但白起卻拒絕了。他對秦昭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此時的白起還是十分清醒的,這番話說的有理有據,也完全是為秦國著想的。因此儘管他不同意出任主將,秦昭王也沒有生氣,而是派了王齕替代王陵繼續攻趙,不料這次卻敗得更慘,損失了不少兵馬,更要命的是,在趙、魏、楚三國的夾擊下,秦軍有全軍覆沒的危險。秦昭王明白此時除了白起秦國再也沒有人能夠挽救危局了,於是他要求白起儘快動身去前線指揮軍隊,他並不要求白起能夠擊敗三國聯軍,因為他知道這是強人所難,他唯一的希望就是白起能把身在趙國的數十萬秦軍給平安帶回來。
但白起卻再次拒絕了秦昭王,而且還四處對人講:我早就勸秦王不要攻趙,他就是不聽,怎麼樣?現在打敗仗了吧!數十萬秦軍危在旦夕,白起不想辦法解救,卻在這裡說風涼話,幸災樂禍,以此來顯示自己比秦昭王還高明。試問,換你是秦昭王,你能忍受不?儘管白起如此「作死」,秦昭王還是給了他一次活命的機會,強令他立即出發到前線去指揮秦軍撤退,白起見無法再拒絕,只好上路了,但由於心裡不爽,路上不停地發牢騷(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秦昭王實在忍不住了,就派使者持劍賜白起自盡。可笑的是,白起直到此時還不明白自己因何而死,這情商真的是讓人無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