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前,秦國曾有三次機會王霸天下,你知道是哪三次?

2020-12-23 人在陝西

秦南最近在追劇《大秦賦》妥妥的被李斯圈粉了,當其出場就自帶一米八的氣場,一言一行都鋼的滿滿,尤其是在稷下學宮與荀子的一段討論,更顯得與眾不同。

李斯說道:天行有常,然人可知天制天命而用之,周代商始為一,後分封諸侯裂土神州,以致天下大亂,五百餘年爭論不休,大地瘡痍,生靈塗炭,燁燁震電,不寧不令,天下重歸一統,乃天命所歸,亦是人心所向,方眼七國,唯王者,俱有天下一統之野心,大爭若此,安能無為而治?

李斯這段在稷下學宮的演講,獲得了同學們的廣泛認可,包括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但是讓人意外的主張「兼愛非攻」的師傅荀子對於李斯的觀點也持有支持態度。

在送別李斯之際,荀子先生也是深感歉意,李斯這斯志在天下,整日關在這學宮裡面,荀子確是心中不忍,便決心讓李斯遊走列國,完成其輔助王者統一天下之天命。

「日月交替,鬥轉星移,起落分合,此乃天道循環。為逝者為斯夫,不舍晝夜。」

人之一生,放之宇宙寰宇,猶如稊米在於穀倉裡,若能以自己的之量,馭挽狂瀾,順應天道,拯救萬民於水火中,其功勞定可光照千古,生兒幸甚,死而無憾!

聽完荀子師傅講完這段話,突然莫名的感動,人一生若是能知道自己為何而活,為甚而拼命,且又非常值得,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情啊,可惜我等草民,命如草芥,只待王者歸來拯救!

汗顏啊!

在看王陽明少年立志的時候也曾說過這樣一段類似的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句話用在李斯、商鞅、呂不韋、張儀、張良、嬴政等人身上也是再恰當不過。

而本文的主角李斯的平生之志便是投靠明主,輔助有實力和雄心吞併天下之王者,為浩浩九州,巍巍天下開萬世太平。

於是李斯拜別荀子師傅,一路向西,直奔大秦,在與秦王嬴政多次非次公開掏心掏肺表心意之前,多次在秦王大殿高談闊論,對於以往六國國情非言簡意賅,深處淺出的總結,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對於秦自嬴政前失去的三次可王霸列國吞併天下而惋惜,使得六國至今商能苟活伺強,這三個機會論調深諳帝王心,他究竟是如何說的呢?秦國失去的又是那三次機會呢?

且往下看!

秦昭襄王時白起水淹鄢郢,未一鼓作氣滅掉楚國

秦與楚交戰,水罐鄢郢,壩區鄢邑和鄧邑等五座城池,最後攻佔楚國都城郢,楚王落荒逃之陳邑,

後秦昭王把郢城改為南郡,並提升白起做武安君。

當時若一鼓作氣滅掉楚軍,則可一舉拿下楚國,彼時再向東,弱齊滅燕,從中吞掉韓、魏、趙,稱霸中國,四鄰諸侯可朝也,然臣不盡忠,退兵言和,致使楚王失地復收,散民重聚,存社稷而抗大秦,此其一。

秦昭襄王時白起破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

白起出道之後,便為秦國戰四方,掃六合,戰場歷練三十載,攻城七十,從無敗績,淹楚軍,斬魏軍,一將成名萬骨枯。

在多年的徵戰中,他斬百萬人,殺氣在廝殺中凝練,為人心顫的殺氣。

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進攻魏國,攻取華陽,俘獲魏國戰將三員,斬殺敵人十三萬。同年,白起又跟趙國戰將賈偃交戰,溺死他的士兵兩萬餘人在黃河之中。

秦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取城邑五座,斬殺敵人首級五萬。

昭王四十五年,白起又攻取韓國野王縣,阻斷韓國通往上黨的道路。韓國無奈,把上黨獻給趙國以圖得到趙國的援助,史稱「上黨之爭」,這也就間接引發了後來舉世聞名的「長平之戰」。

當時若圍城數十日,則魏國早已不復存,魏亡,則楚趙之盟傾刻瓦解,秦便可分而食之,如此六國大勢已去,秦霸天下,指日可待。

秦昭襄王逆時出兵,攻擊邯鄲兩年而不破

趙當亡不忘,秦當霸不霸!

順勢不取,卻逆勢出兵,攻邯鄲兩年而不克,當退不退,反招六國合圍終致戰敗,天下誰人看不出,秦,縱有王霸之夢,焉有忠臣謀國?今日今時秦軍東出,卻只為攻城奪地,本可豪取,偏要蠶食,百年積聚有何用?六世餘烈也枉然?

這便是李斯所說的秦國失去的三次兼併六國,一統天下之機會,當然一代名相李斯的命運也不是很好,如商鞅,改革或推動歷史變革,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其中兩次都提到了白起,簡單的介紹下這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神。

白起(?—公元前257年),又稱公孫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一生身經百戰,殺人無數(據《資治通鑑》記載,白起殺了96萬兵眾),後世人稱「人屠」,又名「殺神」。偉人毛澤東對之評價:「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也有圖書予以佐證。對於這個人,史學評價不一,請在留言板留下你寶貴的看法。

嫪毐禍國殃民,淫亂後宮嗎?不,他或是秦王統一天下的第一大功臣

又被騙了!《喜寶》不是在講很多很多的愛,也不是講很多很多的錢

相關焦點

  • 戰國時代秦國被群毆了幾次?秦國三次被打到認慫,統一六國好艱辛
    在今天,當我們看到秦國時,會想到秦始皇,想到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是把時間倒回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時,那時候的秦國並不知道自己能否真的建成「羅馬」,不知道自己真的能統一六國,成為霸主。那時候,每個諸侯國皆有可能統一天下,只不過是秦國越戰越勇,最後一統天下。
  • 秦始皇雄才偉略統一六國,為何在他死後天下大亂?
    秦始皇縱橫捭闔,統一六國,這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高度,雖然秦國是累積了六世的資源,但是還是需要一個有魄力之人去整合這些資源。秦始皇在世之時,手上頗多良將,蒙恬、趙佗等人皆能徵慣戰,李斯、姚賈等個個能言善辯,再加上秦始皇自己的威勢與才幹,他在世之時,沒有一個人敢挑戰他的底線。
  • 秦國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對待六國國君的?你或許永遠猜不到
    前者主要講秦國怎麼從一個卑弱之國通過變法逐漸成為傲視群雄強國,後者主要講秦朝建立後的故事,短短14年,秦朝覆滅,楚漢相爭,劉姓取代嬴姓穩坐江山。如果秦始皇知道他辛辛苦苦繼承先祖遺志、滅六國、統一河山的千秋之功這麼容易就被胡亥揮霍掉,估計會氣得從始皇陵蹦出來。
  • 《大秦賦》中六國之人都渴望被秦國統一嗎?
    秦始皇二十六年滅齊,一天下,三十七年病死沙丘,二世繼位,天下始亂;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楚國光復;八月,張耳、陳餘復興趙國;九月,劉邦起兵於沛縣,項梁起兵於東吳,田儋自立為齊王,韓廣自立為燕王,周市擁立魏公子咎為魏王。到次年六月,張良又說服項梁立韓成為韓王。至此,六國全部死灰復燃。第三年冬季十月,劉邦破關而入,秦王子嬰投降。
  • 秦始皇統一天下時,六國國君的結局如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最終剪滅秦楚燕魏趙韓六國,建立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那麼,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六國國君的結局各是什麼呢?一首先,在東方六國中,韓國不僅靠近秦國,而是實力最為弱小。公元前239年,韓王韓安即位,韓王安即位時,韓國形勢危如累卵,處於滅亡邊緣。
  • 秦始皇掃平六國後,這六國的國君下場如何?
    秦始皇的登基,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延緩了秦滅六國的歷史進程,早在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在位期間,秦就已經具備統一天下的條件。 先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間,秦在長平之戰,把趙國40多萬精銳部隊全部消滅,這一事件意味著秦對六國最後的忌憚也都沒有了。
  • 秦國滅掉六國後,秦始皇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秦始皇這位首任封建王朝皇帝,統一了六國,做出了空前的壯舉,《史記》中對他也曾做出較高的評價:「秦皇帝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
  • 秦國統一六國絕非偶然,因為秦國掌握了六國沒有的黑科技
    公元前221年,秦國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終於在秦始皇時期,以秋風掃落葉的趨勢橫掃六國,終於完成了幾代先祖夙願,也結束了從西周末年以來整整五百多年的亂世,而這一次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統一。而秦始皇嬴政統一了六國以後,力排眾議,廢除了分封制度,而改為對中央集權有利的郡縣制,由此奠定了古代中國皇權統一的基礎,同時,嬴政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統一了六國的文字,統一了度量衡。使得各國之間的文化與交流得到統一。對於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大家都覺得是他的運氣很好,受到祖上的庇佑。
  • 秦始皇死的前一年,連續發生三次異象
    秦始皇完成了老秦人世世代代相傳的夢想,兼併六國,統一天下。統一天下的秦始皇還統一天下的文字,統一天下的度衡量。雖然秦始皇的統一行動在當時不被百姓認可,還遭到一部分百姓的反對,但是最後證明秦始皇的統一行動是對的。毛主席評價秦始皇:「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
  • 大秦賦: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三次東出,四巡天下,所為何事?
    嬴政及其母嚴於律己、求真務實的始皇帝嬴政,在他的執政生涯中,不畏生死、不懼路途艱險,三次東出、四次巡視天下,到底為何?01三次東出 開疆拓土《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十三年,桓齮(yǐ)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
  • 秦始皇統一天下時,秦國那麼強大,為何短短十幾年便迅速滅亡了
    秦始皇雖然通過制度完成了文字、度量衡、車軌等社會層面的統一,但思想文化的統一顯然不是短期內能夠達成的,秦始皇最初曾嘗試包容、接納六國文化,可惜最終以失敗告終,因而在齊人淳于越重提「分封制」後,這才同意了李斯的「焚詩書」建議。要知道,即使秦始皇「焚詩書」打破了文化壁壘,思想文化的統一直到漢武帝時推行「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後才實現,可想而知其中的艱難。
  •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其中有很多出名的將領,知道都有哪些嗎?
    提起秦始皇大家都知道。他是我國第一個建立中央集權的帝國也是第一位皇帝。他的豐功偉績也可以說是後人流傳。他被後人詩成為千古一帝。但是在秦始皇還沒有真正統一六國的時候。有不少的將領都與他奮戰。戰死沙場。其中就有幾位神勇無比的將領。
  • 秦國滅亡時,為何曾經統一六國的百萬雄師沒有出現?他們去哪了
    所有罵秦始皇是暴君的人,因為你根本就不懂歷史的真相,秦始皇乃中華民族第一英雄,沒有秦始皇就沒有今天的中國版圖,你要明白當年七國紛爭啊,秦始皇為了統一華夏老秦人死了何止上百萬,24代秦軍,24代秦軍的將領和秦王,為了統一天下而不懈的努力。
  • 秦始皇滅六國不算統一天下,有國家存在900年到秦二世才滅亡
    說起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功績,其中之一就是掃滅六國,一統天下。秦王嬴政即位之初,周王室剛剛衰亡。當時實力較強的諸侯國有七個,即「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國。從地理位置而言,秦國位於西北地區,因而其餘「六雄」就是東方六國。從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用了十年,逐一攻滅東方六國,乃稱皇帝,是為秦始皇。
  • 秦國的統一之路:六國合縱為何總是鎩羽而歸?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併中國、統一天下為止,是我國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時代。在這500多年中,秦從一個西陲部族,發展到橫掃宇內的最強國家,正確的大戰略和軍事外交決策,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雖然秦穆公之後的幾代秦公都缺乏雄才大略,但「稱霸西戎」已經使得秦國有了爭奪天下的資本。
  • 能夠統一天下,哪一位國君貢獻大,秦孝公、秦昭王還是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威逼利誘之下,迫使齊王建臣服,隨後齊國滅亡,中國自此結束封建制度,正式進入大一統官吏社會。秦始皇能夠用10年時間統一天下,用西漢賈誼的說法,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
  •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六國君主都是什麼結局?
    在他的帶領下,吞併其他六國,成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但是他在吞併六國之後的那六位君主呢?可以說每個都是下場極其慘烈。韓國是在戰國時期中最小的國家,它四面都有別的國家圍繞,地理位置也是戰國七雄中最差的一個,沒有什麼發展空間,因此他就成為了秦始皇最先下手的目標,韓國滅亡後,秦始皇把韓王軟禁在現在的河南淮陽,沒過幾年,韓國原來的舊部發動叛亂,秦始皇輕輕鬆鬆把他們平定後,擔心這樣的事情會再次發生,就索性把他處死。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始皇帝秦始皇,他是如何平定天下統一六國的?
    作為一名被後人尊稱為「千古第一帝」的秦始皇,他的經歷無疑是成功的,小編在讀書的時候看歷史書說秦始皇他是暴君,濫殺無辜,昏君什麼的,但是當時小編倒是就覺得他還是挺厲害的,統一了天下,被稱為「千古一帝」,統一中國把分封制改為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其制度模式沿用兩千多年,像這樣的功績在歷史上並不多見吧
  • 李斯:輔佐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名相,為何會被小小的宦官趙高害死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長,歡迎乘坐鸚鵡螺號,尼摩船長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李斯是輔佐秦始皇統一天下的得力助手,也是秦朝最著名的宰相,但最後卻被小小的宦官趙高害死,那麼名相李斯是如何幫助秦朝完成統一的,又為何鬥不過宦官趙高,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在幹什麼?
    秦始皇是在他38歲的時候統一的六國,也就是說秦始皇38歲之前,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都是在幹什麼?想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看看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分別是多少歲?只有了解了他們的年齡,才能知道他們具體能夠幹什麼。秦始皇是公元前259年生人,劉邦是公元前256年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