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12月22日(星期二)發表《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並於當日下午3時舉行新聞發布會。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董志毅、國家郵政局副局長趙民、國家鐵路局總工程師嚴賀祥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言人出席發布會,介紹和解讀白皮書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圖為新聞發布會主席臺。(趙一帆 攝)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 胡凱紅:
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今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同時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白皮書的主要內容。
出席今天發布會的有,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先生,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董志毅先生,國家郵政局副局長趙民先生,國家鐵路局總工程師嚴賀祥先生。我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言人胡凱紅。
首先,我就白皮書的主要內容作簡要介紹。
白皮書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交通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介紹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交通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對內服務高質量發展、對外服務高水平開放,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介紹中國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助力共建「一帶一路」,積極參與全球交通治理,推動構建全球交通命運共同體的行動和貢獻,展望中國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前景。白皮書由前言、正文和結束語三部分組成,共約2萬字。
白皮書以中、英、法、俄、德、西、阿、日等8個語種發表,由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分別出版,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
我就先介紹這些情況。下面,請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先生作介紹。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 劉小明:
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大家好!很高興和媒體朋友在這裡見面,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交通的關心和支持。今天,我向大家介紹一下《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這本白皮書的編寫背景和主要內容。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中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和重要的服務性行業,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交通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已經建成了交通大國,正加快向交通強國邁進。中國交通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
圖為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徐想 攝)
交通的可持續發展與全球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全部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都與交通相關。為充分發揮交通「先行」作用,團結世界各國積極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我國政府編寫了《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主要內容包括六個方面。
一是闡釋了新時代中國交通發展的理念。中國交通以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為目標,以當好發展「先行官」為定位,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創新驅動為支撐,對內服務高質量發展、對外服務高水平開放,走出了新時代中國交通發展之路。
二是描述了新時代中國交通發展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交通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基礎設施方面,綜合交通網絡規模和質量實現躍升,有力服務和支撐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這裡有一組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國鐵路營業裡程13.9萬公裡,其中高鐵超過3.5萬公裡,位居世界第一;公路裡程501.3萬公裡,其中高速公路15萬公裡,躍居世界第一;生產性碼頭泊位2.3萬個,其中萬噸級及以上泊位數量2520個,內河航道通航裡程12.7萬公裡,也是世界第一;民用航空頒證運輸機場238個;全國油氣長輸管道總裡程15.6萬公裡;郵路和快遞服務網絡總長度4085.9萬公裡,實現了鄉鄉設所、村村通郵。運輸服務方面,貨運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優先發展城市公共運輸,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快升級,公眾高品質出行需求逐步滿足,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科技創新方面,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超級工程舉世矚目,「復興號」高鐵、C919大飛機等交通裝備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洋山港自動化碼頭、快遞包裹自動化分揀等智慧交通發展成果不斷湧現。
三是展示了中國交通服務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加強交通扶貧規劃設計,持續加大投入力度,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堅決打贏交通扶貧脫貧攻堅戰。農村地區通公路、通客車、通郵政,讓6億農民「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客車」。交通運輸助推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撐,有力支撐了中國減貧,客觀上也為世界減貧作出了重大貢獻。
四是介紹了中國交通治理的成效。立足於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一實際,我們深入推進交通治理體系改革,大力發展綠色交通,優先發展公共運輸,不斷提升安全防控、應急保障能力和交通運輸的韌性,通過改革創新充分釋放技術和市場活力、提升治理效能,加快構築新型交通生態系統,助推交通高質量發展。
五是闡述了構建全球交通命運共同體主張。中國交通助力共建「一帶一路」,積極推動全球交通治理體系變革,加強國際交流合作,積極推進全球互聯互通,認真履行交通發展的國際責任與義務,堅持互利共贏,推動構建全球交通命運共同體、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六是展望了中國交通的未來發展。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了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決策部署,中國交通將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構建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打造一流設施、一流技術、一流管理、一流服務,努力建設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強國。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交通運輸對於全球團結抗疫、恢復經濟增長、增進人類福祉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中國將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與世界各國一道,更好推進全球互聯互通、民心相通,為建設繁榮美好的世界作出更大貢獻。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大家的提問。
胡凱紅:
謝謝劉小明副部長,開始提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白皮書中提出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邁進,請問哪些方面表明中國已經是交通大國?謝謝。
劉小明: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首先,謝謝您的提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通過幾代人的接續奮鬥,中國交通從根本上改變了基礎薄弱、整體落後的面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可持續交通發展之路。交通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為什麼能稱為「交通大國」,剛才我已經介紹了一組數據和一些情況,現在我再從基礎設施、運輸服務、交通科技三個維度作說明。
一是交通基礎設施從「連線成片」到「基本成網」。整體看,我國綜合交通網絡規模和質量實現躍升,覆蓋廣度和通達深度不斷提升。具體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基本實現網絡化。剛才我已經通過一組數據和三個「世界第一」來說明。此外,我國綜合運輸大通道基本貫通,進一步打通了國家運輸大動脈。與此同時,綜合交通樞紐建設步伐加快,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體系化建設穩步推進,截至2019年底,全國城市道路總長度達到45.9萬公裡。我們可以自豪地說,交通、物流、信息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為優化國家經濟空間布局和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是運輸服務從「走得了」到「走得好」。中國是世界上運輸最繁忙的國家之一。面對日益增長的運輸需求,我們全面提升交通運輸服務質量,持續優化運輸結構,不斷提高綜合運輸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出行服務體系日益完善。2019年,全社會完成客運量176億人次,完成貨運量462億噸,平均每天有4822萬人次和1.27億噸貨物處於交通運輸中。網約車覆蓋全國400多個城市,平臺日均使用量超過2000萬人次。共享單車日均使用量大約是4500萬人次。快遞業務量完成635億件,近10年年均增長39.1%,業務量躍居世界第一,相當於每天有約1.74億件快遞。我國運輸服務的通達性和保障性正在顯著增強,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注入了強大動能。
三是交通科技從「跟跑」到「跟跑並跑領跑」並行。中國交通超級工程舉世矚目,裝備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在今天的中國,高速鐵路、高寒鐵路、高原鐵路、重載鐵路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特殊地質公路建設技術攻克世界級難題,超大型橋隧技術、港口航道技術以及大型機場工程建設技術領先全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基本保持同步,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裝備領域智能化不斷取得突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機場等一批超級工程震撼世界,「復興號」動車組、C919大型客機、振華港機等一批國產交通裝備標註了「中國製造」的新高度,洋山港貨櫃和自動化碼頭引領全球,網際網路物流蓬勃發展,刷臉進站、「無紙化」登機、無人機投遞、無接觸配送等新技術的應用,為廣大群眾生產生活提供了巨大便利。如今的中國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交通大國」。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努力,構築新型交通生態系統,凝心聚力加快建設交通強國。謝謝大家。
北京廣播電視臺記者:
我們知道郵政快遞業在我國正在高速發展,由此引起的快遞包裝廢棄物數量也是非常大,我們想請您重點介紹一下關於快遞包裝廢棄物治理的有關情況。謝謝。
國家郵政局副局長 趙民:
謝謝記者的提問。正如您所說,我國郵政快遞業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就在昨天上午,快遞業務量突破了800億件,又一次創造了我國快遞發展史上的新紀錄。但同時,快遞包裝廢棄物問題也備受關注。近年來,國家郵政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快遞包裝綠色治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強郵政快遞業生態環保工作,紮實推進快遞包裝綠色治理,取得了積極進展。「9571」「9792」工程進展順利,截至目前,電子運單基本實現全覆蓋,瘦身膠帶封裝比例達到95%,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到70.1%,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到了91.5%,在營業場所設置了7.6萬個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大家應該能夠感受到,拿到手裡的快遞包裹明顯地運單小了,膠帶瘦了,紙箱薄了,油墨減了,可循環包裝應用變多了,快遞包裝在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圖為國家郵政局副局長趙民。(徐想 攝)
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法律標準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在修訂後的固廢法、郵政業寄遞安全監督管理辦法中增加了快遞包裝條款,推動將《郵件快件包裝管理辦法》列入了交通運輸部的立法計劃。推動出臺《綠色產品評價 快遞封裝用品》國家標準,印發實施《郵件快件綠色包裝規範》。二是連續多年將快遞包裝綠色治理納入郵政市場監管重點工作任務和更貼近民生實事,制定工作要點,編制任務清單和治理工作檯帳,壓茬推進實施。三是持續加強監督管理。開展快遞包裝監督檢查,對多起違法行為予以行政處罰。實施雙月信息報送和通報制度,定期組織主要品牌寄遞企業總部召開座談會,通報情況並督促落實。組織開展快遞包裝產品質量抽查。四是穩步推進試點示範。突出抓好綠色採購、可循環中轉袋替代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綠色網點和綠色分撥中心建設等試點工作,實現以點帶面重點突破。五是堅持協同治理。分別聯合國家發改委、市場監管總局、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等多部門出臺相關意見和標準,從標準化建設、綠色產品認證和政府採購等多個方面協同推進快遞包裝綠色治理,推動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積極主動開展包裝科技研發,推進產學研協同。
當然,快遞包裝綠色治理是一個長期性、系統性、複雜性的工作,需要上下遊、全產業鏈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支持和努力。就在今年的11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由國家發改委、國家郵政局等八部門出臺的《關於加快推進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意見》,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化組織實施,加強監督執法,加快科技創新,完善政策支持,加強宣傳引導,推進快遞包裝「綠色革命」,共同做好快遞包裝綠色治理工作。謝謝。
大公報香港文匯報記者:
民航安全一直受到各界關注,請問交通運輸部門開展了哪些工作來保障民航安全,下一步有哪些重點保障的措施?
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 董志毅:
目前,民航行業安全態勢持續平穩向好。特別是今年以來,全行業認真做好安全與疫情防控工作,積極防範疫情期間重大安全風險,保證了行業安全運行平穩可控,為「十三五」圓滿收官提供了有力支撐。
「十三五」期間,在行業規模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民航實現了運輸航空安全飛行「十周年」。截至2020年11月底,全行業運輸航空連續安全飛行達到「120+3」個月。運輸航空責任原因嚴重徵候萬時率0.0066,比「十二五」期間(2011-2015)下降15.1%。2020年,我們還有2個主要安全指標均降為 「零」,一個是億客公裡死亡人數十年滾動值從2010年的0.0091降低到0;第二個是百萬小時重大事故率十年滾動值從2010年的0.097降低到0,此外,中國民航連續18年保證了空防安全。總的來說,中國民航的整體安全水平不斷提高、事故指標優於世界平均水平。
圖為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董志毅。(徐想 攝)
「十四五」期間,民航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堅持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到實際工作中,作為安全工作的總遵循,圍繞民航安全工作目標,著力推進以下7方面工作:
一是著力構建智慧安全,把智慧安全建設貫穿到行業安全治理的全過程、各領域,提升數位化和智能化水平。
二是加強科技創新和技術攻關,大力提升安全領域自主創新能力,強化行業安全發展關鍵環節、領域和產品的保障能力。
三是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持續深入開展以「敬畏生命、敬畏規章、敬畏職責」為核心的作風建設,不斷完善「抓基層、打基礎、苦練基本功」長效機制。
四是加強風險防控,推動安全管理體系落地,強化隱患整治力度,提升應急處突能力,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五是繼續完善安全法治體系,健全行業規章標準,深化安全監管模式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理。
六是加大安全文化建設力度,為實現人文內涵式管理營造良好氛圍。
七是主動參與國際民航治理,積極推動中國民航安全標準國際化,拓展安全領域國際交流合作。我就回答這些。謝謝。
中國日報記者:
請問我國在積極參與全球交通治理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重點工作安排?謝謝。
劉小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推動構建全球交通命運共同體,以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開展工作。
第一,積極推動全球交通治理體系的變革。認真履行國際責任和義務,推動實現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下的交通領域可持續發展目標,努力為全球交通治理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第二,助力共建「一帶一路」,大力推動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積極推廣和推進國際運輸便利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更加的緊密,促進了跨區域資源要素的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
第三,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開放合作的朋友圈,在減貧、汙染防治、經濟發展等方面不斷深化交通可持續發展的合作,特別是做好國際抗疫合作,全力保障抗疫援助物資的運輸。為進一步促進交通可持續發展,加強交通國際合作,我們將在五個方面繼續努力。一是加強區域間、國家間交通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和交通政策、規則、標準的「軟聯通」,充分發揮各國、各地區的資源稟賦,更好融入全球的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實現聯動發展。二是開展結盟減排合作,優化交通運輸能源結構,推動綠色和包容性交通轉型,更好地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三是促進技術創新賦能,積極推動人工智慧、5G、區塊鏈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支持運輸產業模式、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發展。四是加強各國交通法規政策包容和交通規劃的對接和合作。建立適應可持續交通發展的有序的法治環境。五是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中更加重視,不斷加強交通合作,推廣全面有效的防控措施,確保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暢通。謝謝。
經濟日報記者:
鐵路是綜合交通運輸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請介紹一下近年來我國鐵路發展的總體情況,「十四五」期間鐵路發展的重點方向是什麼?謝謝。
國家鐵路局總工程師 嚴賀祥:
我來自國家鐵路局,我來回答您的問題。近年來,鐵路行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鐵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推動鐵路高質量發展。
路網建設快速發展,裝備水平全面提升。「四縱四橫」高速鐵路主骨架全面建成,「八縱八橫」高速鐵路主通道和普速幹線鐵路加快建設,重點區域城際鐵路快速推進。智能京張高鐵、北煤南運重載通道浩吉鐵路等一大批新線開通運營。路網布局持續優化,路網質量顯著提高,中西部地區鐵路網不斷完善。預計2020年末,全國鐵路營業裡程達到14.6萬公裡,其中高速鐵路3.8萬公裡,中西部地區鐵路營業裡程9萬公裡。鐵路複線率和電化率分別達到60%和73%。 形成了具有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鐵建設和裝備製造技術體系。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實現時速350公裡商業運營,系列化產品譜系基本形成。智能型動車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時速350公裡自動駕駛。鐵路大功率機車、重載車輛、通信信號等裝備水平大幅提升。
運輸質量顯著提高,鐵路「走出去」進展順利。深入推進鐵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能力、服務品質、安全水平持續提升。旅客出行更加便捷,重點物資運輸得到有力保障,運輸安全持續穩定,高鐵運營安全世界領先。中國鐵路標準國際化取得新進展,鐵路互聯互通取得新突破,技術裝備出口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歐班列快速發展,截至2020年11月底累計開行超過32000列。
圖為國家鐵路局總工程師嚴賀祥。(徐想 攝)
按照國家有關工作部署,國家鐵路局正組織開展《「十四五」鐵路發展規劃》研究編制工作,我們將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融合發展、安全發展、創新發展、高效發展、綠色發展原則,努力推動鐵路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交通強國。
一是推動鐵路科技創新發展。推動時速400公裡級高速鐵路關鍵技術、600公裡級高速磁懸浮系統技術儲備等重大科技研發,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二是推進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融合發展。完善「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建設,大力推進城際鐵路,加快發展市域鐵路,完善路網布局,實施川藏鐵路、西部陸海新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推動綜合交通協調發展,統籌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完善集疏運系統建設,實現信息互聯共享。
三是提升技術裝備現代化水平。升級完善客貨運裝備體系,強化養護救援保障裝備,提升工程建設裝備水平。
四是提升運輸服務品質。構建品質化服務體系,發展快捷化物流服務體系,推動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完善安全監管體系、健全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平安鐵路。
五是持續推動鐵路「走出去」。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實施鐵路「互聯互通」項目,鼓勵裝備和技術出口,推進中國鐵路標準國際化,優化擴大中歐班列開行,樹立中國鐵路品牌效應。
六是提升鐵路治理效能。加強鐵路法治建設,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動鐵路企業股份制改造,優化鐵路營商環境,深化投融資改革。
紅星新聞記者:
我們想問一下,今年以來航空公司特別是國際航班的業務受疫情衝擊很大,民航局下一步將採取哪些措施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幫助航空公司轉型升級,統籌疫情防控和航空業的升級。謝謝。
董志毅:
當前,境外的疫情輸入壓力不斷增加,民航局近期根據疫情輸入的形勢,對國際客運航班的熔斷措施實施調整,目前來看,每周國際客運航班大概在250餘班,從12月16日起,航空公司同一航線航班入境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的旅客人數達到5個的,暫停這個公司的航線運行2周,原來是1周。截止到12月20日,民航局已經累計向中外航空公司發出熔斷指令140次,其中國內航空公司54次,國外航空公司86次,取消國際客運航班272班,有效防止了疫情境外輸入。
另外,針對目前國際貨運航班的情況,每周客運航班大約在6000班左右,我們增加了貨運航班風險防控等級和防控要求,增加了冷鏈、貨運、行李等航空物流關鍵環節預防,消毒工作和貨運人員、行李人員等關鍵人員的防護要求。通過這樣建立多層級、多層次、立體化、精準性的防控措施,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滿足國內國際人員貨物往來逐步恢復的實際需求。
目前,我們正在按照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要求,慎終如始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同時,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加強精準施策,尤其從推動構建以國內市場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出發,推進民航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企業創新力、提升行業運行品質。謝謝。
中國新聞社記者:
看到白皮書對綠色發展進行了專門章節的描述,請問交通運輸在倡導綠色低碳、節能減排方面具體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劉小明:
這是一個大問題,謝謝您的提問,我先作一個回答,其他幾位同志再作補充回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所以,推動綠色交通發展十分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積極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力發展綠色交通,在能耗排放上做「減法」、在經濟發展上做「加法」。
一是全面推進節能減排。嚴格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著力提升交通運輸綜合效能。截至2019年底,全國鐵路電氣化比例達到71.9%,新能源公交車超過40萬輛,新能源出租汽車超過14萬輛,新能源城市物流配送車43萬輛,天然氣運營車輛超過18萬輛,液化天然氣(LNG)動力船舶建成290餘艘,機場新能源車輛設備佔比約14%,飛機輔助動力裝置替代設施全面使用,郵政快遞車輛中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的保有量及在重點區域的使用比例穩步提升。全國942處高速公路服務區內建成運營充電樁超過7400個;全國港口建成岸電設施5800多套,覆蓋泊位7200餘個。建設綜合客運樞紐、貨運樞紐、疏港鐵路,統籌推進公鐵聯運、海鐵聯運等多式聯運發展,運輸結構調整穩步推進。
二是強化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推動交通資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節約型轉變。推動鐵路、公路、水路、空域等通道資源集約利用,加強公路、鐵路沿線土地資源保護和綜合利用,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加強航道生態保護和綠色建養,提高港口岸線使用效率,探索建立岸線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推動廢舊路面、瀝青、廢舊輪胎、建築廢料等材料資源化利用。高度重視和推進快遞包裝的綠色化、減量化、資源化、可循環,大力推進可循環中轉袋替代一次性塑料編織袋,電子面單使用率達98%。
三是強化大氣與水汙染防治。在沿海和長江幹線等水域設立船舶大氣汙染物排放控制區,推動船舶使用清潔能源和加裝尾氣汙染治理裝備。在全國沿海開展「碧海行動」,打撈存在汙染環境風險的沉船、沉物。加快老舊、高能耗、高排放營運車輛、施工機械淘汰更新,實施機動車排放檢測與強制維護制度。據統計,2012年至2019年全國機動車汙染物排放量下降了65.2%。
四是加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在建設中實行「避讓—保護—修復」模式,推進生態選線選址,強化生態環保設計,避讓耕地、林地、溼地等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國土空間。在鐵路、公路、航道沿江沿線開展綠化行動,提升生態功能和景觀品質。鐵路、公路工程注重動物通道建設,港口碼頭建設和航道整治注重減少對水生態和生物的影響,促進魚類洄遊。組織實施公路港口生態修復總面積超過5000萬平方米。推進長江非法碼頭、非法採砂整治,截至2019年底,完成1361座非法碼頭整改,改善了生態環境條件,更好保障了長江防洪、供水和航運安全。
趙民:
下面我補充介紹一下郵政業在倡導綠色低碳、節能減排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
近年來,全國郵政管理部門和寄遞企業堅持綠色發展,聚焦包裝治理和節能減排任務,強化環保應用,把綠色低碳、節能減排貫穿到郵政快遞業各領域各環節,行業綠色發展穩步推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產品研發和推廣方面,我們連續兩年組織開展行業綠色產品、綠色技術和綠色模式的公開徵集,第一批54個項目入選了名錄庫。舉辦2020年中國郵政快遞業生態環保研討暨綠色供給展會,搭建行業綠色供需的交流平臺,指導順豐、京東、中國郵政等四家品牌企業開展綠色採購試點。申通等6家品牌快遞企業完成可循環中轉袋的應用試點,可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到98%以上,替代了大量一次性塑料編織袋。
在生產作業節能降耗方面,我們組織北京等10個省(市)開展郵政業綠色網點和綠色分布中心建設試點,指導企業圍繞生產作業全流程、全方位開展節能減排行動。支持和引導企業利用生產場地開展太陽能光伏發電,順豐、韻達等寄遞企業光伏設備穩定運行,大幅減少碳排放。指導企業落實節水、節電、防塵除塵等環保要求,開展「綠色辦公」創建,主要品牌企業積極推進營業網點和分揀場地節能改造,骨幹分撥中心基本實現自動化分揀。大力推廣應用人工智慧技術和北鬥導航系統,無人倉、無人機在多家企業投入使用。綠色辦公、節能減排水平在不斷提高。
在綠色運輸方面,我們著力推進行業運能結構調整,進一步提升運輸效率,鼓勵寄遞企業加快推廣甩掛運輸和多式聯運等先進運輸組織模式,持續推進郵件快件上機、上車工程,提升甩掛、高鐵等運輸方式在行業運輸中的比例。其中,郵政企業一級幹線甩掛郵路佔比近80%。指導各地郵政管理部門積極協調地方交通、公安等部門出臺政策,支持寄遞企業購置新能源車輛,保障行業新能源車通行和停靠權利,促進行業綠色通行,截止到目前,全行業新能源車輛達4.69萬輛。謝謝。
董志毅:
我來作一個補充。我簡要介紹一下民航在倡導綠色低碳、節能減排方面的工作情況。
可以說,一直以來民航局高度重視行業的綠色發展,把建設平安、綠色、安全、智慧、人文民航,確定為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任務,通過完善政策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強化設施建設、加快新技術應用等措施來推動行業綠色發展水平的穩步提升。這可以用一組數據作一個說明。
2019年,我國運輸航空每噸公裡油耗和碳排放分別為0.285千克和0.898千克。均較基線下降了16.2%,處於歷史最優水平。這在全球主要航空大國中是處於領先位置的,機場平均的每旅客能耗達到了0.898千克標煤,每旅客二氧化碳排放量0.553千克,分別較基線下降了15.8%和28.81%。特別是為了推動行業的綠色發展,民航局出臺了一系列規劃性文件,其中有《關於深入推進民航綠色發展的實施意見》《民航節能減排「十三五」規劃》等。加快完善綠色民航標準體系,建立了航空飛行活動碳排放監測、報告和核查機制,初步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民航企業為主體,行業協會和科研機構積極參與的民航環境治理體系。同時,民航還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為促進全球民航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推動了新興市場國家綠色民航戰略合作機制建設。
同時我想借這個機會重點介紹一下民航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情況。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民航局出臺方案,確定了以重點區域機場為主戰場,以安全有序提升機場電動化運行水平為重點任務,加強項目調度,有效克服疫情衝擊,全面推動各項工作落實落地。
經過近三年的努力,民航藍天保衛戰取得了積極成效,我們這裡可以用一組數據來說明這個問題。在設備設施應用方面,全國機場的橋載電源使用率已經達到100%,凡是機場有橋載電源的,飛機都可以靠廊橋運用地面的電源,不再用飛機自帶燃料。機場新能源車輛佔比接近1/5,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新能源車輛佔比超過了4/5。在空氣品質提升方面,共節省航油40萬噸,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30萬噸,減少各種空氣汙染物約4800噸,機場的汽柴油消費強度顯著下降了。
另外,民航的藍天保衛戰還顯著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現在民航藍天項目的國產化率已經超過了80%,行業單位在藍天項目的建設過程中還積極探索新型的數位化技術和先進儲能的技術應用,在電力替代設備的性能提升、大型新能源機場特種設備研發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首創性的成果。謝謝。
嚴賀祥:
我補充一些鐵路的情況。鐵路具有大能力、低成本、節能環保等技術經濟比較優勢,是符合我國國情和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交通方式。近年來,鐵路部門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建立制度、鞏固基礎,提升質量,強化監管創新發展,鐵路能源消耗總量和單位運輸工作量綜合能耗均呈逐年下降趨勢,鐵路能源結構不斷優化,鐵路主要汙染物排放持續降低。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鐵路綠色發展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將生態環保理念貫穿於鐵路規劃、建設、運營、養護全過程,制定實施鐵路建設項目環保重大信息報告,鐵路工程環境保護設計規範,鐵路工程節能設計規範,綠色鐵路客站評價標準等制度標準,明確環保選線、生態保護和水土保持,噪音和振動汙染治理,汙水和廢氣治理,固體廢棄物處置等基本原則,從源頭上強化環保。
第二,鐵路環境保護基礎工作進一步鞏固。認真履行行業環保工作監管職能,落實各項環保措施,強化施工期環境監理,推進環保水保靜態和動態驗收,夯實環保水保專項驗收基礎工作,鐵路工作人員環境保護意識普遍增強,環保理念深入人心,鐵路環境保護基礎工作進一步鞏固。
第三,鐵路運輸節能環保優勢進一步發揮。印發《關於鐵路行業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指導鐵路行業貫徹落實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有關要求,推進運輸結構調整,增加鐵路運量,發展鐵水聯運,公鐵聯運,減少運輸環節汙染物排放。
近年來,在鐵路運輸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鐵路汙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實現了增產不增汙。
第四,鐵路綠色發展技術創新不斷發展。加強鐵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技術改造和科研力度,採用直供電技術電力機車取代原有不具備直供電技術的電力機車,節省柴油消耗,逐步採用空氣源熱泵和太陽能熱水器替代既有燃煤、燃油鍋爐。開展《鐵路運輸企業推行清潔生產體系研究》等有針對性的科研課題,促進提升鐵路綠色發展水平。謝謝。
胡凱紅:
因為時間關係,最後兩個提問。
圖為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胡凱紅邀請記者提問。(趙一帆 攝)
農民日報記者:
消除貧困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第一目標,請問我國交通運輸領域在圍繞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麼效果?謝謝。
劉小明:
謝謝您的提問,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一共17項目標,其中第一項目標就是在全球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要致富先修路,我們始終把消除交通貧困作為消除貧困的先手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工作重要論述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把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首要的政治任務和重大的民生工程。確保小康路上不讓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隊,這句話也是交通運輸部門多次向社會承諾的。具體講,我們首先堅持了四個優先,扶貧項目優先安排,扶貧資金優先保障,扶貧工作優先對接,扶貧措施優先落實,以超常規的舉措和力度推進了交通扶貧。
十八大以來,我們一共安排了車購稅的資金超過1.46萬億,支持貧困地區公路建設,帶動了全社會的投資超過了5.13萬億,新增的資金、新增的項目、新增的舉措,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十三五」期間,共安排了車購稅資金2746億元,支持「三區三州」的交通建設,約佔到同期交通扶貧投入的30%,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貧困地區「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客車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和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一是解決了出行難,十八大以來,新改建農村公路208.6萬公裡,其中貧困地區達到110萬公裡,農村公路總裡程達到420.1萬公裡,貧困地區新增了5.1萬個建制村通硬化路,實現了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
二是打通了大動脈,貧困地區的縣城基本實現了二級及以上公路的覆蓋,許多的貧困縣還通了高速公路,幹支銜接的高等級內河航道網絡不斷完善,有些地方還通了鐵路、有了機場。
三是暢通了微循環,實現了具備條件的鄉鎮、建制村全部通客車、通郵政,農村物流服務保障有力,網絡不斷健全。
四是打通了致富路,交通帶動了特色的產業、特色小鎮蓬勃發展,形成了「交通+特色農業+電商」、「交通+文化+旅遊」、「交通+就業+公益崗位」三種模式,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新的模式,增強了貧困地區造血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12月3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的成果。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繼續加強脫貧地區產業發展的交通基礎設施,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的成果,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的交通保障。謝謝。
香港經濟導報記者:
今年在全球的疫情之下,全球的郵輪業向死而生,請問我國的郵輪產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幫助他們在疫後繼續乘風破浪?謝謝。
劉小明: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讓我又想起了「鑽石公主號」。因為疫情的原因,導致「鑽石公主號」在海上漂泊,今年郵輪業是遭受最重創的行業之一。水路客運業也是遭受重創的行業。整體來看,客運受到的影響要比貨運大。我們在持續關注全球疫情的變化,逐步在內河地區、沿海地區,在確保疫情防控情況下,逐步恢復生產和經營。大家可能注意到,長江航運已經逐步恢復。近期在三亞,500、1000人近海地區的遊輪,沒有出境的,逐步在恢復。當然,在恢復過程中,我們也是分階段,按不同的策略來進行相關的服務和防疫的工作。
下一步,我們將會按照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要求,在確保疫情防控的情況下,逐步推進水路運輸的健康發展,當然前提是必須確保疫情防控的有效。謝謝。
董志毅:
剛才有一位記者問到了關於在統籌疫情防控下航空業在下一步如何發展,這裡我再作一下補充。
面對新冠疫情的巨大衝擊,民航行業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按照保安全運行、保應急運輸、保風險可控、保精細施策要求,統籌安排疫情防控和安全發展部署。
剛才我已經講了民航毫不放鬆抓好疫情防控,特別是境外輸入這塊。這裡我再補充一下,作為民航業是怎麼進行精準施策促行業發展的。
民航局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在財政支持、稅費減免、金融信貸等方面,及時出臺一攬子「16+8」項扶持政策為企業紓困,給航空公司年減負約100億元。針對疫情暴露出來的國際航空物流短板,民航局建立了貨運物流綠色通道,出臺簡化貨運航線航班審批、鼓勵「客改貨」航班等政策措施,使我國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有力支持了國際供應鏈「保通保運保供」。另外,民航局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著力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靈活調整經營提供便利。
經過綜合施策,我們及時穩住了行業發展的基本盤,中國民航在全球率先觸底反彈,二季度以來行業生產運輸規模穩健回升。11月份,民航國內航線運輸總周轉量、旅客運輸量、貨郵運輸量分別恢復至去年同期的93.5%、93.8%、94.0%,各項指標恢復程度全球領先。
下一步,民航將慎終如始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同時,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加強精準施策,尤其從推動構建以國內市場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出發,推進民航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企業創新力、提升行業運行品質,推進民航高質量發展。
謝謝。
胡凱紅:
今天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四位發布人,謝謝各位記者。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12月22日(星期二)發表《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並於當日下午3時舉行新聞發布會。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董志毅、國家郵政局副局長趙民、國家鐵路局總工程師嚴賀祥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言人出席發布會,介紹和解讀白皮書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