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加強殘障兒童社會支持體系建設,兒童福利機構探索為社區殘障兒童提供康復服務。日前,由廣州市民政局、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主辦的首屆殘障兒童社會支持體系建設交流會在廣州舉行。
交流會上,舉行了「燈塔育童三期項目——兒童綜合康復實踐科研培訓示範基地」揭牌儀式。該基地由廣州市兒童綜合康復中心與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攜手共建,致力於打造立足廣州、引領廣東、輻射全國的兒童綜合康復實踐科研培訓平臺。
多方面發力助兒童康復
從小在廣州市社會(兒童)福利院生活的小松,因腦癱導致肢體不協調、行動不便,在福利院接受康復、教育以及社工服務。18歲開始,小松進入福利院殘障青年職業培訓項目,學習技能,進行社會適應訓練。
在社工的引導下,小松自學計算機課程,並於近日通過了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級計算機基礎及MS office應用)。通過考試後,小松又訂立了新目標,希望能取得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二級證書,增加日後就業的資本。
小松勵志故事的背後,離不開福利院跨專業服務團隊長期的跟進輔導。近年來,廣州市社會(兒童)福利院不斷探索跨專業團隊融合的康復模式,從生理、心理、社會適應三個層面開展服務,發展出以社工為主導、養育為基礎、康復為目標、教育為核心的全人全程綜合康復模式。
其中,社工通過個案管理的方式,開展評估和個案輔導,同時為服務對象連結資源;保育員照顧兒童飲食起居,訓練和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康復師制定康復計劃,開展個性化康復訓練;教師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發展計劃,開展教學工作。跨專業團隊發揮各自特長,為院內兒童、青年提供全方位的綜合康復服務。
今年6月,在民政部、省民政廳等支持下,廣州市民政局依託廣州市社會(兒童)福利院和廣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掛牌設立廣州市兒童綜合康復中心。
廣州市社會(兒童)福利院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後將努力打造集養育、治療、教育、康復、救助、科研、培訓七位一體的全國兒童綜合康復標杆院、示範院,為更多的困難兒童保駕護航。
拓展兒童福利機構社會服務功能
目前,民政部門接收安置的孤棄兒童數量初顯下降趨勢,但病殘兒童比例有所上升,兒童對醫療、康復、教育、社會工作等專業服務需求不斷提升。
去年,民政部、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要因地制宜優化兒童福利機構區域布局,鼓勵有條件的地市級以上兒童福利機構不斷拓展集養、治、教、康於一體的社會服務功能。
圍繞這一部署要求,「燈塔育童三期項目」通過組建殘障兒童康復醫療技術專家團隊,為項目地區福利機構進行培訓和指導,制定專業培訓方案,連結相關資源,助力提升福利機構對殘障兒童的康復指導能力,支持社區殘障兒童康復。
「燈塔育童三期項目——兒童綜合康復實踐科研培訓示範基地」設在廣州市兒童綜合康復中心。康復中心立足廣州市社會(兒童)福利院的發展,發揮該院在殘疾兒童康復服務方面的優勢,在落實好機構內兒童兜底責任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社區困境兒童評估、轉介機制。
自成立以來,廣州市兒童綜合康復中心探索社區困境兒童幫扶與支持服務,多次到院區周邊街道、社區、社工站等單位調研,了解困境兒童及家長的實際需求,制定服務計劃方案。
日前,兒童綜合康復中心首個技術支持試點單位在海珠區教育實踐基地掛牌,邁出服務社區困境兒童第一步。
兒童綜合康復實踐科研培訓示範基地將打破專業壁壘,打通空間阻隔,以市級福利機構指導區,區級福利機構提升康復技術水平,引領全市、示範全省、輻射全國的運行機制,拓寬困境兒童綜合康復服務體系。
兒童福利由補缺兜底向適度普惠轉變
在本次交流會上,廣州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分享了廣州構建「大兒童保障體系」的經驗。
近年來,廣州不斷健全兒童福利政策體系,建成了覆蓋兒童福利機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的服務體系,織成了覆蓋鎮街、村居的兒童福利工作網絡,兒童福利由補缺兜底型逐步向適度普惠型轉變。
在完善保障體系方面,廣州特殊困難兒童福利標準逐年提高,孤兒養育標準與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基本生活補貼提高至每人每月2570元。同時,率先開通困境兒童24小時救助保護熱線,並被確定為全國兒童救助保護熱線試點地區。
目前,廣州全市各區均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配齊鎮街、村居兒童督導員和兒童主任,組建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廣州創新設立兒童綜合康復中心,推進優化全市兒童福利機構區域布局和提質升級,正逐步構建孤棄兒童全人全程養育模式和服務體系。
廣州探索社區殘障兒童幫扶與支持服務,在天河區龍洞街、黃埔區雲埔街設立福利機構指導社區殘障兒童康複試點,組織跨專業服務團隊為社區殘障兒童提供康復技術支持服務。
此外,廣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組建片區督導團隊,將全市11個區劃分為5個片區,片區督導組通過入戶探訪、機構走訪、個案督導等方式,進行監督檢查和指導,推動兒童福利事業精細、精準、有效發展。
南方日報記者 汪祥波 通訊員 廖培金
> 【來源:南方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