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5 17: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開欄的話
新冠疫情下,怎樣做好心理療愈?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邀請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組織了10位心理學家,為您推出《療愈心理課》。今天「啄木鳥」微信公眾號轉載《療愈心理課⑦:張昕:壓力和壓力調節的技巧》。
我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肯定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壓力,而在疫情下,這樣的壓力可能就更多了。舉個例子來說,疫情初期擔心自己或是家人感染新冠肺炎是一個壓力;國內疫情漸漸平息,開始面臨經濟壓力;再加上家裡孩子不上學,這樣的壓力感可能就更強了。可以說壓力是數不勝數的。
因此今天我的課程,將首先從什麼是壓力講起。
我想要給大家分享的第一個觀點,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並不存在「壓力」這個東西,即「壓力」本身並不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物。而壓力只是我們對生活中存在的一個個生活事件的主觀解讀——也就是說某一個生活事件,是否能成為壓力,其實是對事件的主觀理解。也就是說我們會通過自己的主觀加工,把某些本來中性的生活事件,解讀為壓力事件。就拿新冠肺炎來說吧,我們可以看到雖然有人非常緊張,甚至很恐懼肺炎的傳播,但依舊有人我行我素,就是不願意隔離。因為對他們來說,他們並不覺得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壓力事件。可見,壓力其實也是因人而異的。換句話說,「壓力事件」並不可怕,關鍵看你如何解釋這個事件。你覺得是壓力的事件,對別人來說可能根本不是問題。當然,大家不要誤會,我並不是說要輕視新冠肺炎的危害,而是說要正確看待新冠肺炎(也包括我們生活中的其他各種壓力事件)。
這也牽涉到我想要分享的第二個觀點——什麼樣的事件能被我們知覺為壓力呢?
壓力從研究上來看共有兩個來源:壓力的心理源和壓力的環境源。今天我們重點講講壓力的心理源,其指的就是我們如何評價壓力事件,主要包括四方面的評價,挫敗(即該事件是否阻礙了你實現自己的目標,可以參考路怒的例子,越是著急越容易路怒);矛盾(即在不同目標間的糾結,魚和熊掌我都想要,但不能同時得到);變化(主要牽涉到對新環境的適應);壓迫感(可能對自己過高的期望反而有時會把自己壓垮)。
以新冠肺炎為例吧,其壓力的來源可能就和挫敗有關,也和變化相關。挫敗,這裡指的是與死亡相關的恐懼,阻礙了自己的目標實現;而新冠肺炎導致的隔離,也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新環境和新挑戰;這二者又在很短的時間內對個體造成了強烈的壓迫感,從而導致壓力的產生。
最後,第三點咱們應該如何調整呢?
其實還是和我們之前提到的觀點——壓力和主觀感受有關。
首先,希望大家在碰到壓力事件後,不要立刻往壞的方面去想,可以靜下心問自己幾個問題:
它是不是一個過不去的坎兒呢?我有沒有一些方法可以應對?我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下自己的期望呢?
當我們對這三個問題有了答案之後,我們感受到的壓力就會小多了,應對起來也可能更從容。
除了這個比較高屋建瓴的方法之外,我這裡還可以分享一些實用技巧。
學會轉移注意力:有時候,當你發現自己的壓力太大了,遠遠超出了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建議給自己放個假。把自己的注意力從壓力中抽離出來。因為壓力只會讓你的注意越來越狹窄,反而不利於你解決壓力事件(記住,壓力的解決永遠是最好的緩解壓力的方法)。
學會一些放鬆技巧:當你發現壓力過大了,可以試著自己做一些放鬆練習,例如瑜伽、正念、冥想等。這對於把注意抽離出來也是大有裨益的。
戶外運動有奇效:戶外和運動這兩者的結合,起到的作用除了讓人把注意抽離外,還有額外的作用,第一,陽光照射可以促進維生素D的合成,VD對於改善情緒很有幫助;其次,運動可以促進多巴胺、腎上腺素的合成,對於積極情緒有促進的作用;最後,運動可以保持身體健康,有個健康的體格,對於對抗壓力的那就更加如虎添翼了。(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張昕)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永昌縣婦女聯合會
原標題:《挫敗、矛盾、壓迫感?北大心理學家教你壓力調節的技巧》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