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在人民大會堂的這幾幅畫,到底出自誰人之手,價值多少錢
很少有人知道,人民大會堂是除故宮之外的另一座藝術品寶庫。在這裡,除了33個地方會議廳外,迎賓廳與宴會廳、國家接待廳、金色大廳等,都注重用書畫作品裝飾。
北京人民大會堂是萬眾矚目的地方,其收藏和展示的作品也必然會受到人們的關注。那麼,怎樣的作品才有資格進入這裡呢?
從題材上看,長城、山川、迎客松、花卉等最為常見;
從藝術特色上看,掛在這裡的作品必須能夠體現中華文化的燦爛文明,體現我們泱泱大國的恢弘氣勢;
就人民大會堂而言,藝術家純粹的自由創作和藝術情感的宣洩未必合適,這裡需要的是藝術個性和民族性的高度統一。
接下來,我們就欣賞下出現在人民大會堂的這幾幅畫。
「出鏡率最高的國畫」——《幽燕金秋圖》
這幅畫由侯德昌攜弟子創作,長16米,寬3米。因《幽燕金秋圖》幾乎每晚都會出現在《新聞聯播》中,因此也被稱為「出鏡率最高的國畫」。
1994年,中央決定對人民大會堂進行大修,東大廳也包括在內。東大廳是國家舉辦外事重大活動和重要會議的場所,掛在這裡的畫必須凸顯出中華民族的精神,表現陽剛之氣、磅礴之氣。經過慎重考慮,有關部門選中了以畫風雄強著稱的侯德昌主筆,創作巨幅中國山水畫。
據悉,這幅畫大致描繪由北戴河老龍頭到居庸關一帶的秋景,「磅礴萬物,揮斥八極,上逼雲霄……表現了雄強博大的民族魂,激越亢奮的時代情」。
1994年國慶節前夕,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的牆上掛上了這幅史詩般的作品。
2000年,卡達王儲來訪,被《幽燕金秋圖》深深震撼,十分喜歡,想請侯德昌複製一幅帶回去。因為這幅作品已成為國家和民族的一個文化符號,維繫著深遠的政治影響和民族感情,侯德昌考慮之後婉拒了王儲的要求。
《萬裡長城》
《萬裡長城》的作者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許仁龍。該作品在人民大會堂接待大廳懸掛,完成於2002年,其尺幅之巨,幾乎充滿了整個牆面。
畫的前景,是以司馬臺長城為原型的長城和烽火臺主體部分,重點十分突出。為了表現長城的「崇高而輝煌,大氣而華貴」,畫家用他探索多年而臻於成熟的礦物顏料結合傳統水墨的獨特技法,敷貼上數千片金箔與銀箔,在金銀箔上再用水墨和赭石、石青、石綠等重彩,精心細密地刻畫出長城的主體和長城下的青松翠柏。
畫的遠景,群山上的長城綿延不斷,萬裡不絕,雲海翻騰,長空既白。
這種「以大觀小」的中國傳統繪畫獨有的構圖,以及整個畫面金碧輝煌、氣勢磅礴,彰顯出深遠厚重的歷史滄桑感和雄強博大的時代主旋律。
大會堂裡最大的畫——《荷風盛世》
崔如琢先生經過長時間的精心構思、細緻籌備,歷經10餘天的嘔心創作,完成了長18米,高28米的人民大會堂最大尺寸寫意花鳥畫作品《荷風盛世》。
《荷風盛世》懸掛於人民大會堂二樓迴廊北側,《江山如此多嬌》的背面。
該作品畫面中庸溫婉,兼具和合之氣,與雄偉的建築相得益彰詩意的布局、雄強的筆墨、細緻的勾勒、盛荷與蓮蓬的巧妙搭配,都寓意著中華民族延續不斷的生命力與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整崛畫作充分體現出作者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積澱、獨特的藝術個性,以及筆墨當體現時代精神的創新意識。
第一幅懸掛在人民大會堂的油畫——《三峽晨曲》
1997年,重慶直轄,人民大會堂開闢重慶廳。當時身在北京的陳可之,以畫三峽題材出名。
他創作的紀實油畫《長江魂三峽縴夫》在圈內廣受好評。
三峽工程啟動後,每一次截流、漲水,陳可之都要搶在前面去積累素材,「每一次我都像搶救文物一樣,畫那些即將被水淹沒的東西。」
陳可之的創作頗有些記錄現實、懷古撫今的味道,這也是他被選中為重慶廳作畫的原因。
陳可之畫了三幅稿,一幅《幾度夕陽紅》,畫夕陽下的三峽;另一幅是《月是三峽明》,畫月色下靜靜的三峽景色。
最後被選中的是一幅《三峽晨曲》。畫面中,展曦在遠方升起,照耀著打開的夔門,一隻雄鷹正向著夔門的方向展翅飛翔。
半個多世紀,人民大會堂共收藏了一千多件作品,其中囊括齊白石、吳作人、關山月等畫家的作品,大家還能想到哪些畫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