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566年,隨著陳文帝的病逝,皇太子陳伯宗隨即繼位。不過雖然他能夠平安地登上皇位,但是這屁股可還沒坐踏實。在他的身邊,有一位名叫陳頊的人還在虎視眈眈著呢,而他就是陳伯宗的皇叔。據說在前朝皇帝臨死之前,十分擔憂自己的兒子會遭逢不測,因此把陳頊叫到床前,說是要把皇位讓給他。
如果說他真這麼擔心,為何不把陳頊除掉呢?其實在此之前他也不是沒有考慮過,只不過他意識到如果要把成熟給除掉,那麼就要連他背後那強大的皇族勢力都給除了。但是他們本來就是一家的,即便有能力解決掉那自己家族的地位,豈不是也不保。
當然他在臨終前不久就已經意識到這樣的想法是多慮了,因為在當時的南陳,沒有任何一個勢力能夠與他們家相比,所以即便把陳頊給除了,也絲毫不會影響他的兒子繼承皇位。可惜他意識得已經太晚了,此時的他早已不久於人世,來不及去布局了。
當然他還是保有一些樂觀的態度,說不定陳頊真的就會良心發現,就像諸葛亮那樣安安心心的輔佐著自己的兒子呢。有這樣的天真想法,也只能說他實在是老糊塗了,因為在不久之後陳頊就帶著幾百人直接強行接管了中央。
皇位被奪
陳文帝在此之前其實也是做了一些準備的,他將自己的兩個親信大臣都安排在了中央協助自己的兒子處理日常工作,而他的弟弟陳頊則是被安排到了外地去坐鎮。這樣的策劃讓這兩個大臣不敢反也讓自己的弟弟沒能力反。
可他沒想到自己的弟弟,竟然敢如此強行硬來,連整個中央都嚇到了。他這兩位親信大臣也是十分盡責,聯起手來向陳頊挑戰,不過輕而易舉地就被除掉了。之後,將軍韓子高也想起兵,不過卻先手一步被陳頊給幹掉了。就這樣,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的陳頊登基稱帝,史稱陳宣帝。
對於這位地位不正的皇帝,其實南陳並沒有特別的牴觸,主要原因就在於他的執政手段和個人能力都比較強,能夠帶領整個國家發展得更好。不過在此之前,南陳其實是不太喜歡這樣強勢的皇帝的,他們還是更願意讓一位弱勢皇帝在臺前。
其實以往在豪門勢力強大的時候,一位若是皇帝往往能夠讓他們之間的利益分配得更加合理。但前提是要足夠強大,能夠有一位領袖出來主持大局,而不至於需要彼此之間相互爭鬥。他的問題是已經沒有這麼強的豪門士族了。
當然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陳頊在繼位之後一段時間之內,其實作出的貢獻還是不小的,比如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總之是讓很多的百姓們的生活能更加安穩。百姓們需要的是一位賢明的對他們好的皇帝,至於他是通過什麼手段登上這個皇位的自然也就不會去管了。
太建北伐
不過不久之後,這位皇帝便漸漸的不再繼續為百姓著想,他開始考慮起自己的大業,也就是如何讓南陳進一步開疆拓土。此時他發動了一場對外戰爭,也就是後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太建北伐。他希望通過此次戰爭一舉收復失地。
但是這也並不完全是他的想法,其實在背後還有北周在慫恿。北周一直都想除掉北齊,而恰好此時被其內部正在進行著政治革命,所以他便打算聯合起來出來對被其發動一次突然襲擊。這個提議似乎看起來非常美好。
但是我們只要能夠更長遠地去看待其中的問題,應該就知道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最簡單的一個道理,南陳之所以能存在,主要就是因為北周和北齊正是相庭抗禮的階段。如果沒有了北齊,那麼北周要收拾的目標就會變成南陳了。對於現在的南陳來說,北齊或許是比北周更值得幫助的對象。
如果說現在的南陳和北周一起對北齊下手的話,那麼究竟誰會得利呢?首先北齊本身實力就不弱,否則也不需要北周聯合南陳來對抗,在這種情況下南陳憑什麼有信心能夠打贏這場仗呢?而更關鍵的是無論是輸是贏,北周總是能賺的,贏了他將拿下自己最主要的對手,輸了他也能夠吞併掉此時已經陷入到虛弱狀態的南陳。
結果陳頊糊裡糊塗地就接受了合作的建議,並且勇當先鋒,和北齊打得筋疲力盡。等到北州出兵東徵把默契滅掉之後,他也就成為了北周眼中的待宰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