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才坐上的皇位,最後讓整個國家走向覆滅

2020-12-22 沙漏cgl

在公元566年,隨著陳文帝的病逝,皇太子陳伯宗隨即繼位。不過雖然他能夠平安地登上皇位,但是這屁股可還沒坐踏實。在他的身邊,有一位名叫陳頊的人還在虎視眈眈著呢,而他就是陳伯宗的皇叔。據說在前朝皇帝臨死之前,十分擔憂自己的兒子會遭逢不測,因此把陳頊叫到床前,說是要把皇位讓給他。

如果說他真這麼擔心,為何不把陳頊除掉呢?其實在此之前他也不是沒有考慮過,只不過他意識到如果要把成熟給除掉,那麼就要連他背後那強大的皇族勢力都給除了。但是他們本來就是一家的,即便有能力解決掉那自己家族的地位,豈不是也不保。

當然他在臨終前不久就已經意識到這樣的想法是多慮了,因為在當時的南陳,沒有任何一個勢力能夠與他們家相比,所以即便把陳頊給除了,也絲毫不會影響他的兒子繼承皇位。可惜他意識得已經太晚了,此時的他早已不久於人世,來不及去布局了。

當然他還是保有一些樂觀的態度,說不定陳頊真的就會良心發現,就像諸葛亮那樣安安心心的輔佐著自己的兒子呢。有這樣的天真想法,也只能說他實在是老糊塗了,因為在不久之後陳頊就帶著幾百人直接強行接管了中央。

皇位被奪

陳文帝在此之前其實也是做了一些準備的,他將自己的兩個親信大臣都安排在了中央協助自己的兒子處理日常工作,而他的弟弟陳頊則是被安排到了外地去坐鎮。這樣的策劃讓這兩個大臣不敢反也讓自己的弟弟沒能力反。

可他沒想到自己的弟弟,竟然敢如此強行硬來,連整個中央都嚇到了。他這兩位親信大臣也是十分盡責,聯起手來向陳頊挑戰,不過輕而易舉地就被除掉了。之後,將軍韓子高也想起兵,不過卻先手一步被陳頊給幹掉了。就這樣,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的陳頊登基稱帝,史稱陳宣帝。

對於這位地位不正的皇帝,其實南陳並沒有特別的牴觸,主要原因就在於他的執政手段和個人能力都比較強,能夠帶領整個國家發展得更好。不過在此之前,南陳其實是不太喜歡這樣強勢的皇帝的,他們還是更願意讓一位弱勢皇帝在臺前。

其實以往在豪門勢力強大的時候,一位若是皇帝往往能夠讓他們之間的利益分配得更加合理。但前提是要足夠強大,能夠有一位領袖出來主持大局,而不至於需要彼此之間相互爭鬥。他的問題是已經沒有這麼強的豪門士族了。

當然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陳頊在繼位之後一段時間之內,其實作出的貢獻還是不小的,比如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總之是讓很多的百姓們的生活能更加安穩。百姓們需要的是一位賢明的對他們好的皇帝,至於他是通過什麼手段登上這個皇位的自然也就不會去管了。

太建北伐

不過不久之後,這位皇帝便漸漸的不再繼續為百姓著想,他開始考慮起自己的大業,也就是如何讓南陳進一步開疆拓土。此時他發動了一場對外戰爭,也就是後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太建北伐。他希望通過此次戰爭一舉收復失地。

但是這也並不完全是他的想法,其實在背後還有北周在慫恿。北周一直都想除掉北齊,而恰好此時被其內部正在進行著政治革命,所以他便打算聯合起來出來對被其發動一次突然襲擊。這個提議似乎看起來非常美好。

但是我們只要能夠更長遠地去看待其中的問題,應該就知道這絕對不是一件好事。最簡單的一個道理,南陳之所以能存在,主要就是因為北周和北齊正是相庭抗禮的階段。如果沒有了北齊,那麼北周要收拾的目標就會變成南陳了。對於現在的南陳來說,北齊或許是比北周更值得幫助的對象。

如果說現在的南陳和北周一起對北齊下手的話,那麼究竟誰會得利呢?首先北齊本身實力就不弱,否則也不需要北周聯合南陳來對抗,在這種情況下南陳憑什麼有信心能夠打贏這場仗呢?而更關鍵的是無論是輸是贏,北周總是能賺的,贏了他將拿下自己最主要的對手,輸了他也能夠吞併掉此時已經陷入到虛弱狀態的南陳。

結果陳頊糊裡糊塗地就接受了合作的建議,並且勇當先鋒,和北齊打得筋疲力盡。等到北州出兵東徵把默契滅掉之後,他也就成為了北周眼中的待宰羔羊。

相關焦點

  • 明朝的這兩個兄弟有意思,輪流坐上了皇位還都受過對方的軟禁
    而且在一開始的時候朱祁鈺為了表示自己只是為了國家才坐上了皇位,自己不是想要搶哥哥的位置,所以就立了哥哥的兒子朱見深當太子,這個行為讓大臣們都一致的讚美。但是大家都知道他肯定想要讓自己的兒子當皇上啊,所以在他坐穩了皇位之後,他就找了一些朱見深的錯處,然後就把他的太子之位給廢了,立了自己的兒子當太子。
  • 比起袁天罡不遑多讓的奇人,準確預言陳霸先稱王,楊堅坐上皇位
    由於人類對未知有著本能的恐懼,所以迷信的古人,將那些可以「預測未來」的人奉若神明;在歷史上出現過很多可以預知未來的能人異士,例如袁天罡曾作奇書,準確預測了大唐的國運,而歷史上還有一位奇人,他雖然名氣不如袁天罡,但其能準確推算出陳霸先、楊堅與柳述的命運軌跡;這位奇人是誰?他又是在何種情形之下,推算出這三人的宿命呢?
  • 古代最奇怪的家族,國王的四個兒子,竟然沒有一人想坐上皇位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皇帝作為九五之尊,是至高無上的存在,而它自然也受到了無數有野心之人的窺伺,歷史上為了爭奪皇位,從而父子相隙,兄弟反目成仇的人,可以說並不少見,比如唐朝的李世民,隋朝的楊廣,康熙時期發生的九子奪嫡。
  • 最後的沐王府:曾經統治雲南300年的貴族,為何走向衰落?
    提起沐王府,大家都會想到《鹿鼎記》上的沐王府。其實,在那個時候,沐王府早已經不復存在,只是民間依舊懷念沐王府,流傳著關於沐王府的傳說。眾所周知,沐王府是明朝唯一一個世代不被削藩的王朝,從明朝建立到明朝覆滅,沐王府從未被削藩。可以說,從沐王府出現到消失,它幾乎一直處於鼎盛的狀態。
  • 太子胤礽是康熙最喜歡的兒子,為何最終沒能坐上皇位?
    說是誰捕到的獵物最多最好,誰就是最後的冠軍,最終得到了冠軍位置的,便是皇太子胤礽。在胤礽成年之後,康熙每次離京,基本都是太子監國理政。這期間太子的表現也是非常不錯,其治績不俗,在朝野內外評價頗高。比如,在康熙剿滅葛爾丹的時候,他就曾經參與過輔政,結果也令康熙頗為滿意。
  • 歐洲有皇帝的國家皇位如何來的,除了法國,都是羅馬帝國有關
    目前歐洲有很多國家有王室,比如英國、荷蘭、瑞典等,他們都保留著君主制。當然這些國家的君主都是國王,並不是皇帝。和我國封建社會的皇帝完全不一樣。不過歐洲並不是沒有皇帝,也是有皇帝的,不過皇帝非常少。歐洲各國的皇帝,除了法國,其他的都是羅馬帝國有關。歐洲的皇帝制度起源於羅馬帝國。羅馬建立之初並不是帝國,而是共和國。
  • 女色中覆滅,洪秀全到底有多荒唐,還原真實的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的覆滅,內因外因均有其實在滅國的問題上是存在客觀的因素的,就是當時外國侵略者和清政府之間勾結,鎮壓了太平天國,但是說到底,這只是一部分原因,其實,究其根源太平天國內部的一些問題才是導致它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
  • 國家滅亡前真的有預兆嗎?25年換了36個皇帝,這操作非常罕見
    此外,他手下的大臣也不進取,欺上瞞下。僅從1307年(大德十一年)到1333年(元通元年)的25年間,共有36人坐上了皇位,可他們掌權的時間卻很短。表面上看,他們是皇帝,但實際上,他們卻在暗地裡聽命於權貴。 因此,皇帝成了一個真正的傀儡,不能對國家事務作出任何決定,從而導致朝廷糾紛不斷。此外,國家經濟形勢也在下降,廣大貧困人口每天都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其嚴重程度已經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
  • 覆滅一世紀:奧匈帝國百年餘暉
    ,歐洲歷史上最顯赫的皇朝——哈布斯堡皇朝走入了歷史。然而在整個十九世紀,奧地利帝國都在顛簸中走下坡路:先是被普魯士打敗,不得不改為二元制政體「奧匈帝國」;後有內部民族矛盾此起彼落,軍事力量比其他列強大大落後;最後更加不得不被德意志兄弟綁上戰車,在一戰後落得個土崩瓦解的結局。
  • 餘慶年各人物結局是什麼揭秘 餘慶年最後誰繼承慶帝的皇位
    近日,由知名演員張若昀主演的電視劇《慶餘年》正在熱播中,引起了不少網友的觀看,而且此劇還有老戲骨陳道明的加盟,可謂是看點十足啊,雖然才播出數集,但是劇情已經很撲朔迷離了,但是你知道最後人物的結局是什麼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長安諾》:蕭承睿下線了,上演皇位爭奪大戰,最後花落誰家?
    《長安諾》蕭承睿終於崩逝了,劇情進入後半部分,這算是一個轉折點,雖然留下傳位詔書,但是帝王之家爭奪在所難免,而且這一切的走向也在蕭承睿的計劃當中,但他仍然執著於那一點根本不可能的希望,在他的觀點裡,他得到了皇位,天下也就是他的了,自然也包括茗玉。得到江山的目的是為了得到茗玉。
  • 大清覆滅之兆:在滅亡前出現了兩件無法解釋的怪事
    清朝走向滅亡,主要原因有三點。首先政治上清朝是落後的封建社會制度,嚴重的制約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當時的西方國家已經從工業革命,跨入資本主義社會。清朝呢?還是處在封建主義國家,慈禧太后雖然進行了一些列的改革,但是已經晚了。
  • 從建立到覆滅,後周政權如何於亂世立足,又為何遭遇滅亡
    後周是五代時期最後的一個中原王朝,自從公元前951年,周太祖郭威滅掉後漢建立國家之後便正式開始了後周政權的統治。卻不料最終在公元960年後,周朝權臣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取締後周建立宋朝。在最開始郭威也在極力的幫助新帝維護統治,多次帶領軍隊平定的藩鎮叛亂,但是最終無奈之下走向了反路,自立為帝,建立了後周政權。在他登基之後,開始對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便是減免了許多不必要的,同時整頓內部管理機構。
  • 道光朝皇位爭奪戰,她的「畫蛇添足」,讓兒子差點與皇位失之交臂
    導語,上一篇文章我們分析了奕詝(鹹豐皇帝)和奕訢兩個皇子各自在爭奪皇位問題上的優勢和劣勢,在交鋒過程中,是什麼原因導致鹹豐帝生母孝全成皇后被皇太后勒令自盡?無風三尺浪,有風浪滔天。海上如此,宮中亦如此。
  • 「太子」本是皇位繼承人選,出於什麼立意,為何卻要謀反?
    在古代基本上都是皇權之上,有關於皇位的爭鬥,從封建王朝誕生的那一刻,到封建王朝落下帷幕之時才畫上句號。在最開始的時候所推行的就是「世襲制」,並且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988年,而這樣的傳位方法,一直到清王朝走向滅亡,也就是1912年的時候,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 王莽在歷史上議論為何那麼高?他是如何讓國家覆滅的呢?
    在王莽時期,他下令把鹽、鑄錢等關乎民生、關乎國家大局的東西都收歸國有,進行統一支配,並且控制了商品物價,一直致力於打擊投機倒把的商人。而且,王莽時期百姓的稅負是比較低的,由此可見,他是一個極想勵精圖治的皇帝,他懂得如何做到順應民心。而禮樂教化,也是王莽時期的一個特點。他希望通過復古禮樂教化,來讓百姓的素養得到 提高,並且自己也以身作則,在長安城建立了供流民棲息的場所,力求穩定天下大環境。
  • 為活命他裝傻37年,卻被太監推上皇位,造就唐朝最後一個盛世
    縱觀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史,皇帝一直是作為社會秩序的核心人物,小到百姓種田經營,大到國家大政開戰,都是由皇帝去直接或間接地把控。皇帝的權力無可比擬,但所承受的壓力和風險同樣不少,有許多有才能的臣子寧死不自己出去單幹,就是要找位君主效忠。
  • 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昏君的朝代,為何不到三百年還是走向了滅亡?
    而清朝皇室是人口相對較少的滿人,為了維護自身統治,從雍正開始就禁止西洋教堂,乾隆末年時更是僅僅「一口通商」,此後真正意義上的「閉關鎖國」便形成了。正是因為「閉關鎖國」使我們錯過了資本主義興起與新式思潮產生的時期,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我國又連連戰爭,也沒精力迎頭追趕,這才導致清朝被開關後武器裝備與西方相差太多,因而毫無抵抗之力。
  • 唐玄宗無奈殺美,李亨卻為何在安史之亂中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因為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作為帝國最高統治者的李隆基,並沒有選擇統合整個帝國的力量去和叛軍進行對抗,李隆基反而失去了所有的勇氣,選擇帶領自己的親信去四川避難。所以李隆基的存在,基本上對於整個帝國對抗叛軍來看是沒有任何好處的。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一個根本沒有擔當的皇帝又怎麼可能帶領國家走出困境。
  • 晉國是如何從春秋時期的霸主走向最後的滅亡的?
    據史籍記載,當時齊國、申國和許國都是姓姜的人組建的國家,晉文侯和申侯是親戚,所以他們都支持周平王。晉文侯和鄭武公、秦襄公共同護衛周平王向東遷徙。周平王為了感謝晉文侯,寫了《文侯之命》這篇文章,還賜給晉文侯許多東西,讚揚晉文侯是幫助自己登上皇位的人,勉勵晉文侯繼續盡心輔佐王室。晉文侯因此得到了輔佐周天子、代周天子徵伐的權力,晉文侯趁機在汾水流域擴張晉國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