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藝術:歐洲文明的源泉

2021-02-08 中大博研珠海





希臘人不會忘記公元前480年。


攻入雅典的波斯人將這座智慧女神雅典娜守護的城邦付之一炬,城內的神廟等建築全部化為灰燼。


希臘人退守到狹窄的薩拉米斯海灣,靈活的希臘戰船在有利的地形裡發揮出巨大優勢,撞毀了波斯人的巨型戰艦。薩拉米斯海戰以少勝多,為希臘贏得了生機,更改變了此前斷斷續續持續了將近五十年的希波戰爭形勢。


第二年,希臘再度打敗前來進攻的波斯人,並掌握了戰爭主動權。


在戰爭中,雅典付出了巨大犧牲,而在擊潰敵人的同時她也成為希臘諸城邦的領袖,戰爭的勝利拉開了古希臘輝煌的「古典時代」巨幕。


雷諾·沃康摩爾(考古學家、作家、作者,列支敦斯登國家博物館館長)


希臘由很多很多小的城邦組成,它們互相依存,又互相發生戰爭;它們用同樣的語言,有同樣的關於藝術的神話,也非常自豪有這樣的紐帶聯繫彼此。


為了紀念戰爭的勝利,為了感謝女神雅典娜的庇護,修建雅典衛城的工程開始了。


此時,執掌雅典大權的是執政官伯利克裡,他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而且是希臘文化的推崇者,他的夢想是要將雅典變成「全希臘的學校」。


雅典衛城遺址




伯利克裡甚至不惜動用希臘同盟的軍費來修建雅典,全希臘最負盛名的建築師、雕塑家都參與到了這場偉大的建設中。從山區採集並運來的大理石被飽含熱情和自信的大師、工匠以及雅典市民變為奇蹟。


衛城的核心建築是帕特農神廟,這是祭祀女神雅典娜的場所。


神廟四周被石柱環繞,構成優美的空間。石柱頂部進行了微縮,使得底部略粗,建築更加穩固,而且具有「視覺矯正」效果,看起來更加生動。


帕特農神廟


每一根石柱都像一尊站立的人像,建築師伊克提努和卡裡克拉特將人體比例之美融入了建築設計之中。


雷諾·沃康摩爾:


公元前1600年就用石頭開始建造房屋,之前是用木頭建造的。神廟在建造過程中發展出了不同的柱式,有三種特別有代表性的建築制式,分別是陶立克柱式、愛奧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


最早的是陶立克式柱子,被稱男性柱,莊嚴粗壯。與它相比,愛奧尼克柱比較纖細,是女性柱。科林斯柱式裝飾性很強,用非常華麗的卷葉草作為裝飾。



石柱成為希臘建築的代表之一,對世界影響深遠。後來羅馬根據新的審美和技術發展出混合這三種柱式特點的羅馬柱。


而今,我們也很容易在東西方各國的建築裡找到希臘元素。


伊瑞克提翁神廟著名的少女柱


迪士尼公司辦公樓上引人注目7個小矮人


大英博物館






在神廟內,希臘人設計製作了很多精美的雕像,比如帕特農神廟的東面人字形山牆上雕像中著名的《命運三女神》。


經歷歷史滄桑,女神的頭部和胳膊已失去。僅僅身軀和姿態,仍然也能讓人想像出她們典雅優美的形象。纖細的薄衫衣褶隨著女性人體的結構而起伏,傳達出人物恬靜悠閒的神態。


命運三女神,原為帕特農神廟雕像,現藏於大英博物館


獻禮少女行列,原為帕特農神廟浮雕,現藏於羅浮宮


曾經,希臘人也曾亦步亦趨學習埃及的藝術作品,嚴格遵守早已確定的公式和規則。雕像的姿勢必須直立,雙腳緊緊地踩在地面,兩隻胳膊向下垂直、放在身體兩側,面部幾乎沒有什麼表情或者所有雕像保持著近似的微笑。


繪畫或雕塑並沒有太大美感,更強調功能性,要求準確記錄和傳遞信息,讓觀看者知道這是什麼。



奧塞爾女郎,現藏於羅浮宮


到了公元前6世紀,希臘人試圖去描繪他們雙眼所看見的真實形象,開始思考怎樣再現一個個不同的個體,怎樣表現美與和諧。也許有人發現,雙腳並不都牢牢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就能體現人物的活力;也許有人發現,嘴角上翹就能體現人物的微笑進而讓雕塑生氣大增……


雷諾·沃康摩爾:


他們學習埃及人開始製造一些比較大型的雕像,風格一直沒有改變,公元前7世紀的作品是非常平面的一種展現。慢慢地,雕塑身體上的肌肉越來越明顯了,肌肉的塑造更加細緻和生動,人物的形象更具有真人特點。到公元前5世紀末,大家開始讓雕像的胳膊動起來。


女性雕塑也經歷了同樣發展的歷程,一開始,人物形象很平面、很簡單,一百年的發展之後,女性的形象也越來越細緻,身體越來越豐滿。


奧林匹亞神廟裡曾放著獻給神的奪冠運動員的雕像,當年的青銅雕像大都已經消失,我們憑藉著羅馬時期的大理石複製品去欣賞這些強健的身體、想像藝術家的卓越技藝。


大家最為熟悉的《擲鐵餅者》,雕塑家米隆恰到好處地抓住了運動員即將擲出鐵餅的那一剎那,將這一時刻定格為「空間中凝固的永恆」。


運動員向下彎曲身體,向後擺動手臂,然後,他需要旋轉一周,利用轉體來加強投擲力量,隨即將鐵餅飛擲出去。雕像的姿勢看起來如此真實,以至於現代運動員甚至想跟他學習純正的希臘式鐵餅投擲法。


擲鐵餅者, 約公元前450年,羅馬時代大理石摹品,原作為米隆作青銅像


藝術家波留克列特斯塑造了一尊理想化的男性形象「持矛者」,成為欣賞男性身體之美的藍本。他追求「完美、比例、平衡、節奏、對稱與和諧」,集合了古典希臘藝術所有的特點。



持矛者


從公元前776年舉辦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以來,希臘人在進行體育比賽的同時,也不斷地在展示自己發達的肌肉、健美的身體。對希臘人來說,擁有健美的身體是一種美德,比賽的冠軍不僅僅是獲勝者,他們更是一個完美的人——身體構造上的完美。


尼多斯的阿芙洛狄特


當希臘男性在運動場上全然展示出身體的健美時,女性的裸露卻是被禁止的。也從來沒有人雕刻女性裸像,直到《尼多斯的阿芙洛狄特》的出現。


阿芙洛狄特就是我們熟知的愛神維納斯。正在脫下衣服的女神體態婀娜地走向海中,她左手握著的披風也同樣被雕刻得細緻逼真,每個褶皺都巧妙自然。


據說雕像的原型來自於一個真實的雅典少女,因為美和裸露捲入了官司,又因為美法官宣告她無罪。


女性的人體美從此進入了藝術的殿堂,後來大名鼎鼎的斷臂維納斯也誕生了。


米洛的維納斯


兩百年時間裡,希臘藝術家把男性身體的剛健、女性身體的優美塑造成為後世美的典範,使得希臘美學達到足以定義古典藝術的高峰:「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



「單純」,這是全世界對於希臘雕塑的最高美學評價。然而,根據考古學家的發現和復原,希臘的雕塑和建築一開始被塗滿了各種顏色。


雷諾·沃康摩爾:


以前這些雕像本身都是彩色的,即便是青銅材質的也是有顏色的,有一點點發綠、發黃。




很多歐洲人覺得,大理石本身的顏色和紋理是如此美妙,難以想像,希臘人甚至會用紅、藍這樣對比強烈的顏色去裝飾神廟。


就像我們也難以想像承載著歷史滄桑的兵馬俑當年也是渾身彩繪。


即使內心難以接受,但 「五顏六色的古希臘建築和雕像」的確是歷史上的真實情形。


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和建築師才把形看得比顏色更重要,並以此向他們想像中的古典藝術致敬。以至於很長時間內,現代人以為希臘雕塑原本就是白色。


雷諾·沃康摩爾:


歐洲人已經適應了現在所看到的白色大理石雕像,突然發覺以前不是那樣子,以前的雕像居然是這樣豔麗,還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


但我們還是得了解以前的雕像到底是什麼樣。這種彩色藝術風格也影響到了肖像畫,後來羅馬時期的肖像和畫作也都是彩色的。



想像一下彩色的羅馬奧古斯都大帝,紅頭髮、藍眼睛。


雷諾·沃康摩爾以及其他古希臘羅馬藝術的研究者都建議用舉辦流動展覽的形式讓大家了解那個真實的過去。


他的朋友也曾把復原後的雕像在歐洲和美國進行展出,所有觀眾都感到大吃一驚。看著那些色彩,很多人覺得「太土了」、「沒有品位」、「古希臘古羅馬人怎麼會有這樣的審美」……


其中一位研究人員說:「我們的挑戰是去努力理解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而不是告訴遊客他們想錯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作品褪去了豔麗的色彩,呈現出材質本色的顏色與質感,藝術本身也沉澱為一種歷史,成為永恆。



【招生簡章】珠海博研管理哲學五班(第38期)歡迎您!




免責聲明:本號發布圖文一切為分享交流,傳播正能量!源自網絡的部分,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疑問敬請告訴我們,定當妥善處理。


博古研今  智善同行

固守人文教育



報讀熱線


鄭老師 139 2698 6218

王老師 186 8818 0755

朱老師 139 2287 5869



相關焦點

  • 古希臘文明是歐洲文明的母親,那歐洲文明的「外婆」是誰?
    古希臘文化,幾乎以一己之力孕育了整個歐洲文明的誕生,無論是西方哲學、政治,科學,民主制度還是數學等諸多學科,無一不是從古希臘文化衍生發展的。而這些制度以及文化在歐洲後來的發展裡的深刻的影響了其整個文明的發展體系。
  • 歐洲文明的真正起源--古希臘文明
    上一篇我們說到歐洲最早的文明是愛琴海文明,愛琴海文明包括克裡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而克裡特文明又早於邁錫尼文明,在邁錫尼文明衰敗之際,多利亞人入侵邁錫尼,專橫的多利亞人使文明倒退幾個世紀,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八世紀,這段時間被稱為古希臘的「黑暗時代」。在這一時期,希臘社會經歷了一次全面的倒退和中斷過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公元前750年,雅典、斯巴達等實力雄厚的城邦出現,希臘的文明才開始日漸恢復。
  • 神奇的古希臘文明
    如果去研究天文學歷史,不得不說的是古希臘,因為現在的星座起源於它,很多可考證的天文著作也是古希臘的,自然天文學家也非常多。正因為這種關係,我又去研究了一下古希臘的歷史,邊了解邊驚呼,古希臘文明真是太神奇了。首先要引用恩格斯的一句話。
  • 串聯歷史6 歐洲之光——為什麼古希臘是歐洲文明的起源
    前面幾講我們了解了人類的起源、人類的遷徙、文明的出現和幾大文明圈,從這一講開始我們進入歐洲的歷史,不可否認,當今世界是以西方為主導的,西方為什麼可以主導世界,是如何一步步發現到今天這個樣子,一切要從古希臘開始講起。
  • 淺談:歐洲古代聲樂藝術起源與發展
    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146年的古希臘聲樂藝術和公元前146年至公元476年的古羅馬聲樂藝術共同組成了歐洲古時期的聲樂藝術。這一時期的聲樂藝術在整個西方音樂發展脈絡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是西方近現代聲樂藝術的起源。
  • 透過《古希臘文明的光芒》追尋古希臘的璀璨文化
    學生時代,便常聽起古希臘有過輝煌文明,然而那時的歷史課本講到的四大文明古國並沒有古希臘,於是我的潛意識告訴我,古希臘文明沒有那麼重要,它不過徒有其表,遠不如那四大文明,所以之後一直對古希臘文明沒有過深究。隨著年齡的增長,才知道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頭,而西方文明又影響了世界。這時,我才有心想了解一下西方史。
  • 影響了整個西方發展的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究竟誰更厲害
    大約在公元前五世紀時期,希臘人民在贏得「希波戰爭」的勝利之後,開始了文明大發展,先是在政治、文學、藝術、經濟、宗教神話、哲學等文化方快速地走向了繁榮,於是,「希臘文明」曾被一些西方學者稱之為古典文化之最。
  • 古希臘文化的完美「傑作」——古希臘建築
    但是有一個「傑作」卻能以鮮明而直接的方式刺激人的感官,讓人們感受到其背後隱藏的底蘊深厚的古希臘文化,領悟古希臘文化的深遠影響,那就是——古希臘建築。古希臘的建築藝術作為歐洲建築藝術的源泉與寶庫,是古希臘文化的一種物質性外在表現。幾千年來,它和諧、完美、崇高的風格特點以自身的強大力量堅定地承載了古希臘文化對後世博大而深遠的影響。
  • 歐洲人的家園—世界史之古希臘文明(上)
    01概說對於歐洲和西方來說,古希臘文明是源泉也是先驅,正如黑格爾所言,談到古希臘時候,總有一種家園感。雖然,相對於其它古文明尤其東方古文明,古希臘文明起步較晚,但是,後來居上和全面超越以及廣泛傳播包括深刻影響等,成其鮮明特點之一。古希臘文明處在地中海東部的愛琴海及其周邊,大致範圍北到歐洲大陸南到克裡特島且西到今天義大利東到今天土耳其。就愛琴海文明而言,一般既要提到克裡特文明還要提到邁錫尼文明,其實兩者之前還有一個希克拉底斯文明。
  • 獨特文明的功勞!人類唯一的自然理性,文明起源就是古希臘?
    若說人類文明的唯一起源是古希臘,我覺得有待商榷,但也並不是說一下子就將它否定,如果更嚴謹一點來講,人類唯一的理性文明起源於古希臘,我認為是可以的。為什麼要在文明之前加一個理性呢?相比於其他古代文明而言,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和科學是在最樸素的唯物主義和經濟基礎的情況下發展跟建立的,可以說在世界其他文明發展的時候,沒有任何一個文明,能夠將自然的種種現象以當時最為科學,最為客觀的理念進行解釋。
  • 趙林《古希臘文明的光芒》:古希臘神話之光,照見西方文明的源頭
    喜歡西方藝術的人,多少對希臘神話都有所了解。正如馬克思曾經說過的,「希臘神話不僅是希臘藝術的寶庫,而且是希臘藝術的土壤。希臘藝術的前提是希臘神話,希臘藝術的精神和靈魂是希臘神話。」事實上,古希臘神話不僅僅是西方藝術(建築、雕塑、繪畫等)的寶庫,更是和西方的宗教、文學、戲劇、哲學等文化形態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古希臘藝術的前浪:克裡特島的巴黎姑娘與消失的米諾斯文明
    以此為中心歐洲東部的這片廣袤海洋和大地,便是荷馬史詩中那些傳奇故事的發生之地。在我們頭腦中,由熟悉的古希臘哲學思想、建築群、傑出的人體雕塑、豐富的戲劇和美學思想等等所構成的對希臘文明的輝煌印象,具體說來應該是指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146年這段時期的希臘,而在此之前她卻已經有過一段消失在歲月裡、如此漫長的文明歷程。
  • 古希臘文明與中華文明:素未謀面,卻是似曾相識的故人
    序公元前 7 世紀古希臘作家阿里斯提斯在詩作《獨目人》記載,大陸的東方盡頭住著一群稱為「北風以外的人」。那是古希臘對中國的最早想像。古代歐洲人稱呼中國做「賽裡斯」,就是來自古希臘語「賽裡」——絲綢的意思。古希臘人使用從貿易得來的精貴絲綢,他們不知道絲綢究竟怎樣製作,亞歷山大大帝認為絲綢從東方某種樹上長出來的白毛。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歐洲的皇帝還需要教皇的加冕?羅馬帝國是怎麼消亡的?歐洲的皇室、宗教、百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十字軍東徵和文藝復興是如何發生的?如果你一頭霧水,不妨讀一下《極簡歐洲史》這本書,它將以非常輕鬆又清晰的方式告訴你所有的答案。《極簡歐洲史》作者是澳大利亞作家約翰·赫斯特。
  • 古老的米諾斯文明,歐洲文明的起源和搖籃
    導語:當提到歐洲文明的搖籃,許多人都會想起愛琴海的古希臘文明,實際上,巴爾幹半島的東南部的克裡特島誕生的米諾斯文明,才是歐洲文明真正的濫觴。島嶼曾經繁盛一時的文化,終究湮滅在歷史的浪濤中,迷幻的神話與真實的繁榮交織,更給米諾斯文明鍍了神秘感。
  • 古希臘文明的起源——克裡特文明
    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古希臘文明的來源——克裡特文明。地中海的東部,愛琴海的南部盡頭,有一座鯨魚形狀、面積約為82200平方公裡的島嶼,在荷馬史詩中,這座島嶼被稱為克裡特:「有個地方叫做克裡特,在酒綠色的海中央,美麗又富裕,四周是汪洋。那裡居民稠密,有數不清的數量。九十個城市林立在島上。」
  • 古希臘與古希伯來文明勢均力敵,「死對頭」為何最後卻能融為一體?
    行至今天,古希臘文明已不僅僅限制於當年的幾個小城邦,古希臘的文明輻射到了藝術、哲學、文學、科學等各個領域,早就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成為西方當代文明的瑰寶。歐洲人的入侵毀掉了很多古希臘文明的典籍、藝術品,他們自己的基督教文明(也就是古希伯來文明的延伸)成為主流的文明,開始被世界熟知,也代替古希臘文明坐上了西方文明的寶座。這一階段,正是古希伯來文明的巔峰。
  • 《古希臘文明的光芒》:一本書讀懂古希臘文化,為孩子珍藏
    前段時間,出了一本新書《古希臘文明的光芒》。並不是一名歷史愛好者的我,其實原本不打算看這本書。但是,忽然想起上學時候的種種疑問,便毫不猶豫地入手了這套書。02《古希臘文明的光芒》一、作者介紹《古希臘文明的光芒
  • 古希臘文明的光芒:照亮一切西方文化隱喻,也點燃整個現代文明
    《古希臘文明的光芒》一書全面詳盡地展現了古希臘文明的各個方面,包括文明的發展歷程,神話源流,城邦制度,奧林匹斯宗教,希臘哲學,競技體育與希臘藝術,抒情詩與悲劇、喜劇等,可謂一套古希臘的大百科全書,無論是作為學術研究參考,還是對於想了解古希臘文明的脈絡,這部書都是很好的選擇。
  • 張維為:古希臘是如何被強行重塑為「西方文明源頭」的?
    「歐洲中心論」或者「西方中心論」的一個主流敘述大致是這樣的,從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到漫長的中世紀,然後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啟蒙運動後又產生了工業革命、民主制度、現代世界、現代性等等。實際上,這個主流敘述是歐洲崛起之後,十九世紀才形成的。不管怎麼樣,如果我們要解構「西方中心論」,應該首先從古希臘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