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2020-12-12 文眼看世界

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是怎樣產生的?為什麼歐洲的皇帝還需要教皇的加冕?羅馬帝國是怎麼消亡的?歐洲的皇室、宗教、百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十字軍東徵和文藝復興是如何發生的?如果你一頭霧水,不妨讀一下《極簡歐洲史》這本書,它將以非常輕鬆又清晰的方式告訴你所有的答案。

《極簡歐洲史》作者是澳大利亞作家約翰·赫斯特。該書以清晰、幽默、發人深省的筆調,雜以活潑的插圖,敘述了一個不同凡響的文明,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衝擊與巨大貢獻。

作者從三大元素: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耳曼戰士文化開篇,描述了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強化,又相互對立,最終形塑為歐洲文明的內核;繼而在諸多世紀以來催生帝國與城邦,激發徵服與十字軍東侵,造就出許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鬥的教皇、俠義的騎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榮和啟蒙果實的公民。哲學思維與民主制度的淵源、政治權力的傳遞,甚至是醫學、生物學使用拉丁文的源始,這種種歐洲因素不斷形塑了現代文明的各種特質,使歐洲遙遙走在現代世界的前列。

歐洲由誰說了算,是國王,還是教皇?

答案:在歐洲歷史上,基督教普及,教皇接受百姓乃至國王的信仰。雖然教皇一般不插手世俗社會的事務,但作為王權和教權兩大權力中心,國王和教皇往往是一起協商,共同管理歐洲的。

直到21世紀的今天,教皇仍然存在,但是他實際管理的地方只有位於義大利境內的「國中國」梵蒂岡了。教皇不但是那裡的宗教領袖,還是國家元首,這是當今世上絕無僅有的。

這是一本有見地、理解深入、值得好好讀一讀的書。

——錢文忠教授

該書的作者約翰·赫斯特以極其簡練的文字,從宏觀上完整地介紹了歐洲的歷史,從不同的角度透徹地述說出歐洲歷史的精要。

極簡作品不好寫,它不是一種節略版,而是對事物真相的高純度提煉,沒有爛熟於心的對材料的熟悉,沒有對世事洞明的識力,根本是無法把握到事實的真相的。《極簡歐洲史》篇幅不大,作者並沒有面面俱到,對歐洲史進行一次概略般的描述。可貴的是,作者在書中,把歐洲歷史簡化為一個公式般的套路,套在了所有的歐洲歷史進程中,把紛繁榮複雜的歷史現實刪繁就簡成寥寥的幾行筋骨,就像《紅樓夢》中的四大家族的關係圖能夠被認為是小說的內在的「綱領」一樣,在《極簡歐洲史》中,作者抽出了三個關鍵的概念,作為通貫歐洲歷史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性要素。

影響歐洲的最重要的三大因素:

1.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

文化上,是古希臘羅馬文化之源。提供了歐洲的精神元素。

2.基督教的發展

信仰上,是基督教信仰。基督教文化表面看起來是反對希臘羅馬精神的,但實際上卻促進和保存了希臘羅馬的文化,雖然用自身的教義斷章取義了部分地希臘羅馬文化,從而導致中世紀長達千年的黑暗,但希臘羅馬的文化,一直被基督教傳承下來,並沒有完全熄滅,一旦機緣來到,便能引起傳統文化的復興。這就是後來的文藝復興。因此看起來,造成歐洲停滯不前的基督教也變相地成為了歐洲文明昌盛的一個動力。

3.日耳曼民族對羅馬的入侵

種族上,是日耳曼蠻族的戰士文化。

《極簡歐洲史》認為日耳曼不僅僅是今天的德國的民族。但希特勒發起世界大戰,其中有一個動機就是為日耳曼民族向東擴張生存空間,那些空間此時被波蘭人、烏克蘭人和俄國人之類的劣等斯拉夫人佔據。

赫斯特認為法國、英國等國家,都屬於日耳曼民族。這樣,我們從整個歐洲史的線軸上進行鳥瞰的話,會發現,今天德國所擁有的日耳曼民族、德意志內在特質,一直是歐洲發展歷程中的一個核心主導力量,德國在歐洲的舉足輕重地位,往往在歐洲歷史中不請自來地凸顯出來。甚至我們可以說,一部歐洲史,更像是德意志與日耳曼合成的歷史。雖然德國的出現,在歐洲國家中是偏晚的一個,但是德國所涵容著的內在骨幹,卻傲然屹立在歐洲的歷史軸線上。

蠻族對歐洲的入侵,包括對羅馬的毀滅,是歐洲的一個機遇。日耳曼人是今日西方文明、西方民族的主體,但在歷史中,卻扮演了一個不光彩的角色,擁有一個負能量的名字——蠻族。正是日耳曼蠻族對羅馬帝國的侵蝕,導致了羅馬帝國大廈的最後坍塌崩潰,但也正是這些蠻族,給西方文明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

作者認為,日耳曼蠻族入侵之後,並沒有帶來自己的文明,而是全盤接受了侵佔土地上的原有文明,其中最為關鍵的地方,就是接受了在羅馬領地上的信仰基礎,即日耳曼蠻族不加剔除地全部支持基督教。

影響歐洲文明的三大因素中內存的邏輯關係:

以這三個因素為線索,赫斯特將時間軸劃分為古典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繼而從戰爭、民主、語言、皇權與教權、百姓生活等多個分支切入,先總後分地分析歐洲現代文明形成的種種因素,最後總結出歐洲文明為什麼可以如此先進的原因。

希臘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核心與精髓,這是不能動的,而基督教雖然剷除希臘羅馬文化,但並沒有滅絕它,而日耳曼蠻族也是支持基督教的。這樣,表面上看是殺伐而來的日耳曼通過保護了基督教文明,變相地支持了希臘羅馬文化。

在赫斯特的眼裡,這三大關鍵因素是環環相扣的,先有什麼後有什麼,為何如此,似乎冥冥之中早有註定。通過梳理和靜觀,我們得以看到西方文明與東方文化在歷史中的表現為何不同,所展現出的巨大差異在哪裡。對於中國讀者來說,或許這就是此書給我們帶來的最大意義。

結語:

十五萬字的薄薄小書,卻能夠幫助我們在極簡的篇幅內了解歐洲歷史最簡約的路線,而且還能夠燭照出中國歷史文化的迥異之處,確實是一本言簡意賅且對我們有所教益的歷史書籍。赫斯特憑藉《極簡歐洲史》為敲門磚為我們打開了歐洲歷史的繁複大門,提供了一個極富個性的管窺之孔,能讓我們沿著作者的觀察目光,看清歐洲歷史的一個「斑」,一本薄書做到這一點,證明它沒有陷落在材料的深坑中,而擁有自己的真知灼見,提煉出了作者自身所想要向讀者表達的核心內容。這是一本讓人有所收益的歷史書最應該具有的品質。

而且此書雖薄,但條理清晰,邏輯嚴密,語言通俗易懂,小故事的穿插讓整本書輕鬆、有趣,書中還配有插圖幫助讀者理解記憶,確實值得反覆閱讀,認真思考。

相關焦點

  • 影響了整個西方發展的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究竟誰更厲害
    我們都知道,歐洲的歷史經歷過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但是羅馬文明幾乎統治了全歐洲,除了東北北歐部分地區之外,那希臘文明時期,有沒有控制到西歐呢?眾所周知,古希臘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搖籃,也是西方文化的淵源,同時也是人類智慧的象徵,它以其獨特的風採與卓越的成就而享譽世界。
  • 歐洲文化與歐洲文明
    當然,在古希臘時代,這種理想只適用於部分居民;但是經過兩千多年,它已逐漸擴大到所有社會階層。民主精神也來自日耳曼民族中「自由人」的聚合,他們在和平時期可以抵消領袖的權力。1762年,哲學家讓·雅·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把作為政治集團的人民的不可分割、不可剝奪的絕對權力加以理論化。後來西方逐漸在以自由選舉為保證的代議制中,找到表達民主的方式。
  • 羅馬人眼中的三大蠻族,卻是現代文明的基石,至今影響著整個歐洲
    公元前一萬兩千年,最後一個冰河時代結束,依靠著溫暖的波羅還和地中海氣候,兩岸的古代人類得以生存繁衍。古埃及滅亡以後,古希臘、羅馬也先後建立起自己的城邦。雖然現在很多人都非常崇拜古希臘還有古羅馬的文明,把它稱作是「地中海文明」,但是其實我們不知道的是,還有一段文明史更加偉大,更加傳奇,這就是「波羅的海文明」。說到這個文明,我們就不能不提到當時被羅馬人看作是「三大蠻族」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
  • 古希臘與古希伯來文明勢均力敵,「死對頭」為何最後卻能融為一體?
    後來,古羅馬崛起,打敗了希臘人,因此羅馬文明又成為世界頂級文明。不過,羅馬人還是很敬佩希臘文明,也給予一定的尊重,古羅馬把除了自己和希臘文明之外,誰都瞧不起。這一時期古希臘文明在羅馬人手中得到了傳承和發揚,羅馬人強悍的武力讓其他民族不敢挑戰希臘文明的中心地位,希臘文明迎來了第二次鼎盛時期。
  • 「言必稱希臘」蘊含什麼文明密碼
    南部歐洲的差異更大,義大利人熱情浪漫,有時甚至浪漫得有點過了。西班牙人也很浪漫,但他們骨子裡有種沒落貴族的感覺。雖然紛繁複雜,但西方文明的演進依然有跡可循。其中有三個支柱,分別是古希臘、古羅馬、基督教,其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  這次演講的主題是「文學哲學視野下西方文明精神的形成」,主要介紹一下整個西方文明及其精神特徵是怎麼形成的。西方文明大概有哪些源頭?
  • 歐洲三大蠻族中,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分據東西,凱爾特人去了何方
    羅馬帝國時期,羅馬人將帝國北方文化落後的民族統稱為三大蠻族,即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凱爾特人。一路向西,進入歐洲約公元前12世紀,印歐人的一支多利安人進入巴爾幹半島,毀滅了此地的邁錫尼文明(就是特洛伊發生的時期),古希臘地區從此進入黑暗時期,直到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臘地區才開始文明復甦,進入城邦時代。
  • 古希臘文明與西方國家是什麼關係?
    解釋一下看起來有些拗口的第一句,這是說希臘不是西方的一部分,而是作為古典文明的家園,對西方文明的產生貢獻了極大的影響。西方含有從希臘傳過來的影響,但希臘自身並非什麼都是西方的。在這一點上,西方人有個專門的詞彙來形容這一類型的影響。不只是希臘,而且包括近東的許多國家。其中包括古希臘民主制度、基督教和腓尼基字母,這些東西統稱為「東方的遺產」。
  • 《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文明與野蠻的較量與融合
    由此可見,作為世界主要的一部分,它的歷史脈絡和文明發展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故此,閒暇之餘,拜讀由席玉蘋翻譯的約翰·赫斯特著作的《你一定愛看的極簡歐洲史》,此書讓我對片土地愛的深沉,為這段文明和歷史「廢寢忘食」。
  • 古希臘文明是歐洲文明的母親,那歐洲文明的「外婆」是誰?
    古希臘文化,幾乎以一己之力孕育了整個歐洲文明的誕生,無論是西方哲學、政治,科學,民主制度還是數學等諸多學科,無一不是從古希臘文化衍生發展的。而這些制度以及文化在歐洲後來的發展裡的深刻的影響了其整個文明的發展體系。
  • 拜佔庭,與古羅馬之間究竟有什麼聯繫和不同?
    公元7世紀至8世紀,拜佔庭帝國,曾與大唐帝國、阿拉伯帝國並稱世界三大帝國,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也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那麼,這個拜佔庭帝國究竟來自何方?又與古羅馬有什麼關係呢?這便是拜佔庭文明的起源。至公元395年,羅馬皇帝提奧多西一世去世後,羅馬帝國正式一分為二,即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而東羅馬的首都便是君士坦丁堡,也就是拜佔庭。
  • 透過《古希臘文明的光芒》追尋古希臘的璀璨文化
    多利亞人的入侵導致了希臘半島和愛琴海周邊地區的民族大遷徙,愛琴文明傳到了小亞細亞、西亞、北非、法國南海岸和西班牙東海岸等廣大地區,經過300多年的「黑暗時代」,於公元前8世紀前後,在東西方商業貿易的帶動下,又回到希臘半島。此時,古希臘經濟逐漸復甦,古希臘人也開始進行殖民活動,在地中海地區建立了數不清的城邦。由此,希臘進入城邦文明。
  • 日耳曼人歷史沿革:從北歐蠻族到歐洲文明主導者,延續千年的逆襲
    日耳曼人是發源於歐洲的重要族群,涵蓋了如今西歐、北歐、北美等眾多發達地區,其中尤其以英格蘭人、維京人和德意志人最具代表性。他們不僅率先開展工業革命,同時亦成為近代數百年以來世界秩序的建立者和受益人。然而在羅馬帝國時期,日耳曼人卻與凱爾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並稱為歐洲三大蠻族。
  • 古希臘文明的興衰之克裡特文明(二)
    古希臘文明的興衰之克裡特文明(二)克裡特島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實際上克裡特島的文明,大概是從公元前三千年到公元前兩千年。也就是在新石器時代克裡特文明就已經產生了,就已經建立了國家。發明了文字。有了系統的管理者。有了作為文明所必備的條件。
  • 古希臘文明與中華文明:素未謀面,卻是似曾相識的故人
    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周朝八百年的所締造禮樂、宗法制度奠定中華文明的基礎。元明清三朝,歐洲的傳教士、商賈來華,中華好像還是那個中華,西方卻已經面目全非。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截然不同,武漢大學趙林教授在新著作《古希臘文明的光芒》的觀點一針見血。
  • 《口袋博物館》:從建築與雕塑,多維度表現古羅馬文化藝術圖景
    在刀光劍影、血與火徵服與擴張的過程中,羅馬城經歷了王政時代、共和國,於公元前1世紀前後擴張成為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的龐大羅馬帝國。這一時刻的羅馬城,成就了歐洲文明的輝煌時代。而古羅馬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頭,它多方面地繼承、吸收和借鑑了古希臘文化、伊特魯裡亞文化和周邊各地區的文化後,創建了自己的古羅馬文明。為西方文明發展史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
  • 張維為:古希臘是如何被強行重塑為「西方文明源頭」的?
    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馬丁·貝爾納關於古希臘的著作,他的主要觀點認為,古希臘的政治制度、科學、哲學和宗教,並不是原創的,而是源於亞洲近東的希伯來文化、腓尼基文化和非洲的埃及文化,特別是古埃及文明。古埃及在歐洲人眼裡就是東方文化。
  • 日耳曼人?歐洲主要民族大解析
    根據日耳曼人的傳說,他們是發源於黑海邊上,高加索山區一帶的,後來足跡遍布整個歐洲。所以,當我們提起日耳曼民族,並不是單單指德國日耳曼哦~早期日耳曼民族生活在寒冷潮溼的北歐,他們以打獵為生,野蠻荒蕪,並未被納入世界文明的版圖。
  • 古希臘文明的光芒:照亮一切西方文化隱喻,也點燃整個現代文明
    不光這些文化符號和隱喻,就連現代的哲學,科學,社會制度,無一不能從古希臘文化中找到源頭。換句話說,讀懂了古希臘,我們不僅會對很多現代文明中的意象和符號會豁然開朗,而且還能更加深刻得認識人類文明的歷史與現狀。現在網際網路上關於希臘文化的信息可謂琳琅滿目,魚龍混雜,我們當然不會滿足於瑣碎零星,或者難辨真假的知識。
  • 日耳曼人?維京人?歐洲的主要民族都是怎麼來的?
    這三支日耳曼人給羅馬共和國帶來了巨大的軍事失敗和政治震撼,直接導致了馬略的軍制改革和羅馬逐漸的軍政一體化,以及帝國化。 這三支日耳曼民族在馬略的軍制改革後,被羅馬共和國徹底擊垮,其人民全部遭到屠殺,從此在歷史上銷聲匿跡。大約是由於條頓人是這三支民族中最有名的一支,並且是最早給羅馬帶來巨大打擊的民族,因此日耳曼人頗有點以條頓人的後繼者為榮的意思,在中世紀開始,德意志人也時不時地喜歡自稱條頓人。
  • 日耳曼人:從北歐蠻族到歐洲文明主導者的逆襲
    引言作為發源於歐洲的重要族群,日耳曼人的後代覆蓋了現如今歐洲的很多發達地區。在現代社會中,著名的英格蘭人和德意志人都是歷史上日耳曼人的後代。作為最早一批開展工業革命的民族,他們主導了歐洲的文化與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