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熊效應」:孩子有時候愛「唱反調」,或許只是無心之失

2020-12-14 張杰雯的寶貝日記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幾乎每一個孩子都有過一段喜歡和家長唱反調的經歷,這讓家長怒火衝天,畢竟說了無數回了,依然記不住,任誰都會生氣。

不過,有些時候確實不能怪孩子,因為孩子唱反調還真的不是故意的。

楚楚家孩子很喜歡去樓下的棧道玩,因為棧道底下有水,裡面有小金魚和小烏龜,他特別喜歡蹲在棧道上,透過縫隙看小金魚。

但是,由於棧道的木板經過了長時間的風吹雨淋,所以有些爛,需要重新翻新,小孩子也就不能夠再去看小金魚了,只有修好了才可以去。

為此,楚楚特地囑咐孩子千萬不能去棧道上看小金魚,不然木板要是塌了就得掉水裡去了,雖然水也就到腳踝部分,但是衣服溼了也是不好的。

然而,楚楚的兒子每次玩耍依然會忍不住繼續去到那個地方,也掉水裡好幾次了,但就是聽不進楚楚的話。

楚楚真的很生氣,說不讓還偏要去,總是喜歡唱反調的孩子真的讓人很無奈。楚楚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三令五申的讓孩子不準去、不要去,可是孩子卻跟沒聽見似的。

01為什麼家長越說「不」,孩子越不聽話呢?

家長說「不」,孩子越愛唱反調,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長的「指令」在孩子腦海中呈現的形式並不是家長所期望的,孩子對家長的指令存在著理解上的誤差,我們可以藉助「白熊效應」來理解。

白熊效應哈佛大學的丹尼爾魏格納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們的腦海裡不要想像一隻白熊,但是實驗結果卻表面,當教授越不讓他們想像這隻白熊,他們的腦海越會出現白熊。

對於「不要」這個指令,大家幾乎沒有辦法做到。這就叫「白熊效應」,也被稱為「反彈效應」。

從心理學上來說,當我們越不想要想某件事情時,這件事情反而會縈繞在腦海,這叫無意識的「自主監視」。

比如說,楚楚不讓孩子去棧道上看小金魚,孩子的腦海裡反而會對看小金魚這件事印象深刻,所以會忍不住繼續去看;比如第二天要趕車,我們會在晚上睡覺的提醒自己一定不能熬夜,不要胡思亂想要早睡,不然明天就起不來了,但是,之後的腦袋裡反而會想著各種各樣的事情,於是更加輾轉反側。

包括平時我們心煩的時候總是告訴自己不要想這些事情,但是卻依然遏制不住自己繼續想的念頭。

我們的思維對於含有「不」類指令的信息會選擇性地記住後面的關鍵詞,所以楚楚的孩子會記住看小金魚,我們也會記住後面的煩心事。

02對於孩子來說,孩子對父母的語言存在著理解上的偏差

1.對否定信息的自動「過濾」

1.家長不妨試試做個實驗:讓孩子一個小時後去拿桌上的蘋果,不要拿香蕉,孩子拿出來的水果中百分之八十都會有香蕉。

這並不是孩子故意要和家長作對 ,孩子的小腦袋瓜能夠記住蘋果和香蕉已經不容易了,所以家長關於否定信息的指令在孩子的腦海中幾乎被過濾掉,只剩下蘋果和香蕉這兩個關鍵詞,所以會出現同時拿兩種水果的情況。

2.將否定信息轉化成肯定信息

這是白熊效應的反彈機制在「作祟」,會讓孩子把一些本就是錯誤的行為在腦海中轉化成正確的行為。

比如說,家長告訴孩子不要在家裡的牆壁上亂寫亂畫,並且還親身給孩子示範在牆上畫畫的動作時,孩子的腦中只會記住「亂寫亂畫」這4個字,同時記住家長所做出來的示範,並下意識認為這是對的,所以會在牆上亂寫亂畫。

所以,孩子對於父母語言信息的處理遠遠沒有想像中的準確,而是存在著很大的偏差。這也是很多孩子為什麼看起來很愛和父母「唱反調」的原因,他們有時候真的不是故意的,只是無心之失罷了。

03那麼,家長應該怎麼說才能幫助孩子更好處理父母的語言信息呢?

1.弱化否定的信息,用肯定的方式告訴孩子

比如楚楚不讓孩子去棧道上看魚這件事,楚楚的原話是「千萬不能去棧道上看小金魚」,她若是換成「最近棧道上的木板壞掉了,施工的伯伯還沒有空修,所以我們只能站在亭子的旁邊看小金魚。」

這樣說,孩子腦海中的信息就變成了「在亭子旁邊看小金魚」而不是「去棧道上看小金魚」,也就是給了孩子另外一種選擇的方式,讓孩子繼續做這件事,而不是否定、制止孩子的行為,把「不能」轉化成了「只能」,弱化了否定的詞彙,用肯定的形式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孩子自然能夠理解家長的話。

2.允許孩子犯錯

家長應該學會接納孩子的錯誤,允許孩子犯錯,不要一看見孩子犯錯就要求孩子「你不能這樣做」。

大人對於事情的判斷無非就是對和錯,但是在孩子的眼裡,事情其實對錯,只有想做和不想做,能做和不能做,所以即便家長勒令孩子不準做,說這是錯的,孩子也不會理解。

家長應當允許孩子犯錯,並且讓孩子自行承受犯錯的後果,他才會知道這件事情是錯的。

比如說,楚楚的孩子執意要去看小金魚,把衣服和鞋子弄溼了,楚楚就該告訴孩子「若是感冒要打針,怕痛也得打;自己弄溼的衣服和鞋子,則需要自己清洗乾淨並且晾曬好。」

孩子犯錯之後家長應當讓孩子自行承擔後果,他才會知道在棧道上看小金魚是需要他付出「代價」的,是錯的,才會進行改正。

家長越不讓做的事情孩子越要做,有時候並不是孩子故意要和家長唱反調,有時候只是單純地不理解家長的語言信息,或者是理解的時候出現了偏差。所以,家長要更加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學會用正面的溝通方式,將否定的信息轉化成肯定的信息,孩子能夠更聽懂你的話。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經常唱反調嗎?你是如何和孩子溝通的?歡迎下方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總抱怨孩子愛「唱反調」,了解白熊效應,孩子主動變聽話
    很多父母都會通過「說教」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以此來讓孩子成為優秀的人,但是很多孩子在父母長期的「說教」之下,總會喜歡和家長唱反調,讓家長覺得十分憂心。「我越禁止你做什麼,你越要做什麼」,孩子總愛跟父母唱反調?網友:家長要做好這些!
  •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和家長對著幹?「白熊效應」了解一下
    如果孩子經常跟家長對著幹,確實對孩子的教育沒有什麼好處,因此,為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家長不妨了解一下白熊效應,這樣的話,就能知道為什麼孩子總喜歡跟家長對著幹。白熊效應是什麼?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這個實驗其實並不難,但是卻非常有深意。
  • 孩子老是唱反調,父母只能幹瞪眼?用對方法孩子才能「言聽計從」
    沒有父母不希望孩子出人頭地,所以父母們不僅在孩子的學習上嚴格把關,為了規範孩子的言行舉止,在生活上也設置了很多的條條框框;然而很多的孩子卻「不領情」,不斷地唱反調讓父母們只能幹瞪眼,不知如何是好。想要讓孩子「言聽計從」,下文介紹的反彈效應和幾個小妙招或許能幫到你。
  • 越制止孩子越想做,家長警惕「白熊效應」,讓孩子遠離「白熊」
    一、什麼是「白熊效應」?丹尼爾根據對實驗者的腦電波測試後發現,第一組想到白熊的次數相對更多些。這一現象被稱之為「白熊效應」,也有人叫「反彈效應」。知道了「白熊效應」之後,家長就要有心理準備了,並不是孩子進入到青春期才會叛逆,「白熊」是時時刻刻存在於孩子們的腦海之中的,家長們更是應該每時每刻將這根弦繃緊,並且要意識到,自己的哪些行為更容易讓孩子被腦海裡的「白熊」綁架!
  • 實用的育兒心理學效應——「白熊效應」
    的確,人類幼崽有個特點,就是當他們「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之時,即便是爸媽爺奶眼中的「天使寶寶」,也會變得不再順從愛和你對著幹,這就是媽媽們都知道的「Terrible 2和Horrible 3」。到了這個階段裡的孩子,越是和他們說「不行、不要、不可以做什麼」,他們只會更叛逆,越來越難管教。
  • 實用的育兒心理學效應 ——「白熊效應」
    的確,人類幼崽有個特點,就是當他們「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之時,即便是爸媽爺奶眼中的「天使寶寶」,也會變得不再順從愛和你對著幹,這就是媽媽們都知道的「Terrible 2和Horrible 3」。到了這個階段裡的孩子,越是和他們說「不行、不要、不可以做什麼」,他們只會更叛逆,越來越難管教。
  • 白熊效應:越制止孩子做的事孩子越要做,家長要警惕,及時改善
    並且小強也非常的不聽話,只要其父母說一句話,小強就能和父母抬槓並與之作對。之後這類情況愈演愈烈,以至於造成了很多的家庭矛盾。其父母實在受不了小強的種種表現,便帶他去看了心理醫生。根據心理醫生說,小強這些行為是白熊效應的反應。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視。只要通過科學的手段糾正孩子,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 越說「不」孩子越做?家長先了解「白熊效應」,孩子更能乖乖聽話
    對於大多數的家長來說,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時候會發現家長越不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會越去做,這樣的現象在心理學叫做「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或者反彈效應,是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
  • 不讓我幹我偏幹,這是「白熊效應」,還是逆反心理
    看著這朵鮮豔的花兒,又看看孩子天真無邪的笑臉,達達媽媽又氣又笑不知如何是好。其實啊,這個問題不能全怪達達,這很可能是"白熊效應"在作怪。一、什麼是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就是俗稱的"反彈效應"。這個效應以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維格納的一個社會實驗命名的。這個實驗具體是這樣的,參與實驗的人被要求不要在腦海裡想像一隻白熊,結果呢,很多實驗參與人員都會在腦子裡跳出一隻白白胖胖的熊。如果不讓你幹什麼,你反而偏偏做什麼,這種效應就被稱之為"白熊效應"。
  • 越禁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白熊效應」,讓娃遠離「白熊」
    第2個原因,可能白熊效應有關白熊實驗:在1982年曾經有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但是實驗結果卻增加了許多人周圍心理學家,他找來許多志願者,把他們分為三組,播放一個跟白熊有關的一部影片。在志願者看完了一遍以後,心理學家對每組的志願者說了不一樣的話,分別是:要記得那頭白熊。你們有可能會喜歡上白熊。你們千萬不要去想那隻白熊。
  • 越不讓孩子做孩子越去做,是「白熊效應」,家長要了解後才能化解
    為什麼小孩總和家長對著幹,這是「白熊效應」,家長要了解後才能化解。也許有些家長這時候會疑惑,什麼是白熊效應?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什麼是白熊效應?所以,這就是白熊效應,它是一種反彈效應,也是一種心理效應。白熊效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得也很廣泛。比如:我們腦海中想著一定要儘快完成這件事情,結果這件事情只會完成得越來越慢,甚至超出了自己預期的時間、有的時候我們拼命想記住一件事情,告訴自己一定不能忘記,結果到了最後卻忘記了。這樣的事情就是白熊效應。
  • 心理家:白熊效應
    因為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區別其他動物我們會「反省」,有時候我們吸菸可能會有負罪感,開始反省自己「為什麼抽菸?抽菸對身體好嗎?抽菸能讓我身心愉悅嗎?」但是吸菸成癮是個緩慢形成的過程,而「元認知」在這個緩慢的過程中,也慢慢放鬆了警惕,逐漸默認了吸菸這樣的一個行為,最終時間長了,就養成了吸菸的習慣。
  • 嘴上愛逞強,心裡其實很愛你的星座男,只是不懂表達愛
    不少男生在愛人面前,總是愛逞口舌之快,但說完就會後悔,往往嘴上逞強,內心卻很愛,想來大概是不懂表達愛罷了。主筆:老巫感情中,我們常常能遇到一些嘴上不服軟、愛逞強,但心裡卻很愛對方的男生,或許他們只是不懂如何去表達愛,不過這恰恰也是愛的證明,不然總和你逞強是為了什麼呢?那麼有哪些星座男是這樣的呢?來看看吧!
  • 理解別人的苦處,包容無心之失
    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會有無心之失,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尊心。我們不應該抓住別人的無心之錯而進行無情指責,得饒人處且饒人,多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去理解他人苦楚。正如例中員外的精彩話語。玉佩已經打碎,無論怎樣也不能復原,責罵肇事者不僅不會讓玉佩還原,還陡然多了一個仇人,眾位賓客也會十分尷尬,好端端的一場聚會只會落得不歡而散,員外的形象也會大打折扣。
  • 凱爾特人無心之失,不能後悔的錯誤
    這個系列賽凱爾特人從2:0領先到被猛龍2:2追平,命運關鍵點就在G3最後0.5秒猛龍那記逆轉三分球命中,那不只是幸運和轉折,甚至可能會成為歷史不名譽永遠「註記」。凱爾特人最後0.5秒無心之失,犯了大錯。再回顧這一個不可思議的進球,比賽剩下0.5秒,凱爾特人103:101領先猛龍,猛龍剩下0.5秒最後一擊。
  • 迪麗熱巴為楊冪慶生 配圖卻用蔡徐坤黑圖無心之失
    迪麗熱巴為楊冪慶生 配圖卻用蔡徐坤黑圖無心之失時間:2020-09-12 10:5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迪麗熱巴為楊冪慶生 配圖卻用蔡徐坤黑圖無心之失 9月12日是楊冪34歲生日,嘉行群星為老闆送祝福,跑得比較及時的還是男明星高偉光,祝福零點到位,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 是無心之失還是有意為之?
    在我看來,這只是嶽雲鵬的無心之失,並沒有貶低的意思。首先,嶽雲鵬與張鈞甯並無交集,明星工作繁忙,不認識也很正常。綜上,我認為嶽雲鵬只是因為無心之失,在娛樂節目中完全放鬆的情況下脫口而出,並不存在不尊重的想法。所以,我們還是要謹言慎行,不要給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 呼嚕:無心之失卻其罪當誅
    嘴囁嚅有聲,姿勢翻翻新,面壁絕不思過,三秒再起勢 ,欲叫醒,終不忍,遂夾被逃之。異屋而處,雷霆之勢雖銳減,呼聲仍繞梁。合上眼睡意若輕煙 ,忽悠悠流過任督二脈,一呼一吸間身心漸緩,聲浪裡的夢,起伏著艱難的波紋。是日,二目無神,心有戚戚,狀若木雞 ,手指之,聲斥之。
  • 女孩和白熊們朝夕相處成為一家人,畫風太治癒愛了愛了
    如今,吸貓吸狗吸兔兔的萌物控數不勝數,在漫畫裡和憨厚呆萌的白熊生活在一起,想想還是非常幸福的。天氣明朗,微風和煦。一身橙色系打扮的女孩臉上掛著開心的笑容,看起來元氣滿滿。她左手牽著一隻胖胖的小白熊,右邊放著行李箱,是要來一場愉快的旅行嗎?小白熊臉上帶著女孩的同款笑容,實在太萌了。
  • 吳尊道歉,說錯結婚紀念日屬實無心之失!
    近日,娛樂綜藝節目《婚前21天》在線上舉行了雲發布會,擁有「初戀夫婦」之稱的吳尊和林麗吟現身發布會,會上吳尊為之前在節目採訪中將兩人的結婚紀念日錯說成2009年一事公開道歉,吳尊表示自己是真的忘了,如果要隱瞞大家的話也不會拿出結婚證給大家看,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原諒,原諒他這個無心之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