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發現,你家的小幼崽成長到某個階段後,會一改之前的「歲月靜好」,變得越來越難對付?
的確,人類幼崽有個特點,就是當他們「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之時,即便是爸媽爺奶眼中的「天使寶寶」,也會變得不再順從愛和你對著幹,這就是媽媽們都知道的「Terrible 2和Horrible 3」。
到了這個階段裡的孩子,越是和他們說「不行、不要、不可以做什麼」,他們只會更叛逆,越來越難管教。
其實,不止是2-3歲的孩子會這樣,6歲孩子,青春期孩子也是如此,哪怕是成年後的我們,不論是自己或是別人說「不要去想」或者「不要去做」時,都會誘發內心的一種牴觸情緒。
大家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有時越是想要忘掉越是反覆回憶,越是告訴自己要睡著,越是睡不著。
......
PART1這是為什麼?
其實,每個行為背後都有一個心理訴求。而以上說的這些,就是心理學上說的「白熊效應」。
「白熊效應」,又稱「反彈效應」。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對人類思維抑制影響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曾被白熊驚嚇或傷害過的參與者不要再去回憶當時害怕或痛苦情景,也不要再去想那隻白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卻出現強烈「反彈」,參與者們腦海裡很快浮現出一隻白熊,並不斷回憶當時的恐懼經歷。
實驗結論:當我們刻意轉移注意力時,思維也開始出現無意識的「自主監視」行為——監視自己是否還在想不應該想的事情,使我們無法從根本上放棄對事情的關注。
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被要求不要去想或做一件事時,我們的注意力已經成功地「紮根」到這件被告知「不要想或做」的事情上了。
沒辦法,心理學家指出,人類大腦的思維軌跡就是這樣設定的。
PART2面對「白熊效應」,爸媽和孩子如何溝通會更有效?
1、語言上減少負面表達
孩子都是情緒感應機,當你著急、焦慮想要掌控他們時,他們便會心生牴觸情緒。
這時,儘量減少說否定詞,減少催促和命令語氣,將「不行」、「不可以」、「快點」等否定詞,換成一種正面的,陳述事實的說法。
比如比起說「不要躺著看書對眼睛不好」,可以換成「坐起來看書會更好」。
比如上學要遲到了,比起說「你快點,總是麼拖拖拉拉」,不如換成「上學時間要到了,你還有具體的哪幾件事沒做」。
……
若你和孩子已經有過一場「對抗」,孩子當下情緒很激動時,先等孩子情緒平復下來,再和他們溝通。
2、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從心理學層面講,孩子出現對抗及其他問題行為其實都是在滿足自己的「歸屬感」和「自主感」需求。
所以,在溝通時,不如適時放權,讓他們自主做選擇。比如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徵給予他們對應的選擇。
3、讓孩子承擔後果
在孩子承受範圍內,讓他們承擔自己選擇帶來的後果,這可能會給他們帶來不適,但適當的挫折,也是成長必須的養分吶。
寫在最後:
所以,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家的小魔獸並不是故意和你對著幹哦,只是孩子的情緒腦尚未成熟,需要你們的耐心等待。
若真的愛孩子,為孩子好,就請別老想著要如何「教育」他們,而是在尊重他們的成長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給予他們這個階段所需的愛與引導,孩子便能自然生長的很好。
最最後,對於成年的我們來說,想要免受「白熊效應」的影響,那就是:沒什麼比順其自然更好的辦法了,記憶可以靠努力,而淡忘只能靠順其自然。
時光飛逝,孩子馬上會迎來Ta的下一歲,所以,好好陪他們在當下體驗每一個階段的挑戰和樂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