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育兒心理學效應——「白熊效應」

2020-12-18 人民資訊

你是否發現,你家的小幼崽成長到某個階段後,會一改之前的「歲月靜好」,變得越來越難對付?

的確,人類幼崽有個特點,就是當他們「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之時,即便是爸媽爺奶眼中的「天使寶寶」,也會變得不再順從愛和你對著幹,這就是媽媽們都知道的「Terrible 2和Horrible 3」。

到了這個階段裡的孩子,越是和他們說「不行、不要、不可以做什麼」,他們只會更叛逆,越來越難管教。

其實,不止是2-3歲的孩子會這樣,6歲孩子,青春期孩子也是如此,哪怕是成年後的我們,不論是自己或是別人說「不要去想」或者「不要去做」時,都會誘發內心的一種牴觸情緒。

大家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有時越是想要忘掉越是反覆回憶,越是告訴自己要睡著,越是睡不著。

......

PART1這是為什麼?

其實,每個行為背後都有一個心理訴求。而以上說的這些,就是心理學上說的「白熊效應」。

「白熊效應」,又稱「反彈效應」。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對人類思維抑制影響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曾被白熊驚嚇或傷害過的參與者不要再去回憶當時害怕或痛苦情景,也不要再去想那隻白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卻出現強烈「反彈」,參與者們腦海裡很快浮現出一隻白熊,並不斷回憶當時的恐懼經歷。

實驗結論:當我們刻意轉移注意力時,思維也開始出現無意識的「自主監視」行為——監視自己是否還在想不應該想的事情,使我們無法從根本上放棄對事情的關注。

簡單來說就是,當我們被要求不要去想或做一件事時,我們的注意力已經成功地「紮根」到這件被告知「不要想或做」的事情上了。

沒辦法,心理學家指出,人類大腦的思維軌跡就是這樣設定的。

PART2面對「白熊效應」,爸媽和孩子如何溝通會更有效?

1、語言上減少負面表達

孩子都是情緒感應機,當你著急、焦慮想要掌控他們時,他們便會心生牴觸情緒。

這時,儘量減少說否定詞,減少催促和命令語氣,將「不行」、「不可以」、「快點」等否定詞,換成一種正面的,陳述事實的說法。

比如比起說「不要躺著看書對眼睛不好」,可以換成「坐起來看書會更好」。

比如上學要遲到了,比起說「你快點,總是麼拖拖拉拉」,不如換成「上學時間要到了,你還有具體的哪幾件事沒做」。

……

若你和孩子已經有過一場「對抗」,孩子當下情緒很激動時,先等孩子情緒平復下來,再和他們溝通。

2、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從心理學層面講,孩子出現對抗及其他問題行為其實都是在滿足自己的「歸屬感」和「自主感」需求。

所以,在溝通時,不如適時放權,讓他們自主做選擇。比如可以針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徵給予他們對應的選擇。

3、讓孩子承擔後果

在孩子承受範圍內,讓他們承擔自己選擇帶來的後果,這可能會給他們帶來不適,但適當的挫折,也是成長必須的養分吶。

寫在最後:

所以,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家的小魔獸並不是故意和你對著幹哦,只是孩子的情緒腦尚未成熟,需要你們的耐心等待。

若真的愛孩子,為孩子好,就請別老想著要如何「教育」他們,而是在尊重他們的成長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給予他們這個階段所需的愛與引導,孩子便能自然生長的很好。

最最後,對於成年的我們來說,想要免受「白熊效應」的影響,那就是:沒什麼比順其自然更好的辦法了,記憶可以靠努力,而淡忘只能靠順其自然。

時光飛逝,孩子馬上會迎來Ta的下一歲,所以,好好陪他們在當下體驗每一個階段的挑戰和樂趣吧。

相關焦點

  • 實用的育兒心理學效應 ——「白熊效應」
    而以上說的這些,就是心理學上說的「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稱「反彈效應」。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對人類思維抑制影響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曾被白熊驚嚇或傷害過的參與者不要再去回憶當時害怕或痛苦情景,也不要再去想那隻白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卻出現強烈「反彈」,參與者們腦海裡很快浮現出一隻白熊,並不斷回憶當時的恐懼經歷。
  • 越制止孩子越想做,家長警惕「白熊效應」,讓孩子遠離「白熊」
    的確,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容易產生叛逆心理,行為上會與家長對著幹,但家長們有沒有關注過,即便不在青春期的孩子,也是會有不聽家長話的時候,這也是有科學依據的,那就是在孩子的腦海中,可能住著一頭「白熊」,心理學上的「白熊效應」可以解釋孩子們的對抗行為。
  • 總抱怨孩子愛「唱反調」,了解白熊效應,孩子主動變聽話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在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中,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話懂事,能夠按照自己所說的去做去長大,也希望自己對於孩子的教育能夠讓孩子有反哺之心。這不僅是因為孩子所能接受的信息和父母所傳達的信息是相反的,也是因為心理學上的一種 「白熊效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反彈效應」。所謂「白熊效應」,就是當一個人讓你腦子中不要去想白熊的樣子時,你會發現你的腦海中當對方提到「白熊」二字時就出現了白熊的形狀。也就是說,當外界傳遞給了我們大腦一個信號,禁止我們去做某一件事時,大腦卻會下意識地去做這件事。
  • 育兒心理學:別把「馴化」當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文丨媛媛(文章原創 ,轉載請註明,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不少家長篤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導致孩子出現什麼樣的心理偏差,近來,就有育兒心理學直接點評這樣的"教育理念",這個心理學表示:別把"馴化"當成教育,孩子也會有斯德哥爾摩效應。
  • 越不讓孩子做孩子越去做,是「白熊效應」,家長要了解後才能化解
    為什麼小孩總和家長對著幹,這是「白熊效應」,家長要了解後才能化解。也許有些家長這時候會疑惑,什麼是白熊效應?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什麼是白熊效應?所以,這就是白熊效應,它是一種反彈效應,也是一種心理效應。白熊效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得也很廣泛。比如:我們腦海中想著一定要儘快完成這件事情,結果這件事情只會完成得越來越慢,甚至超出了自己預期的時間、有的時候我們拼命想記住一件事情,告訴自己一定不能忘記,結果到了最後卻忘記了。這樣的事情就是白熊效應。
  • 家長先了解「白熊效應」,孩子更能乖乖聽話
    對於大多數的家長來說,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時候會發現家長越不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就會越去做,這樣的現象在心理學叫做「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或者反彈效應,是源於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
  • 「白熊效應」:孩子有時候愛「唱反調」,或許只是無心之失
    家長說「不」,孩子越愛唱反調,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長的「指令」在孩子腦海中呈現的形式並不是家長所期望的,孩子對家長的指令存在著理解上的誤差,我們可以藉助「白熊效應」來理解。白熊效應哈佛大學的丹尼爾魏格納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們的腦海裡不要想像一隻白熊,但是實驗結果卻表面,當教授越不讓他們想像這隻白熊,他們的腦海越會出現白熊。
  • 心理家:白熊效應
    原來,在心理學上,我們把反省稱之為「元認知」。因為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區別其他動物我們會「反省」,有時候我們吸菸可能會有負罪感,開始反省自己「為什麼抽菸?抽菸對身體好嗎?抽菸能讓我身心愉悅嗎?」03反彈效應(白熊效應)很多菸民只能通過吸菸獲得放鬆的快感,讓自己逐漸喪失了曾經擁有的快樂幸福,那為了再次感受快樂
  • 不讓我幹我偏幹,這是「白熊效應」,還是逆反心理
    其實啊,這個問題不能全怪達達,這很可能是"白熊效應"在作怪。一、什麼是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就是俗稱的"反彈效應"。這個效應以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維格納的一個社會實驗命名的。這個實驗具體是這樣的,參與實驗的人被要求不要在腦海裡想像一隻白熊,結果呢,很多實驗參與人員都會在腦子裡跳出一隻白白胖胖的熊。如果不讓你幹什麼,你反而偏偏做什麼,這種效應就被稱之為"白熊效應"。二、如何利用白熊效應教育孩子?
  • 心理學小乾貨:框架效應,讓別人都喜歡你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實用心理學小乾貨-框架效應,喜歡我可以關注我,每天給大家帶來一些心理知識和成長故事,從內心突破自己,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這就是營銷當中對「框架效應」的很好使用。2、定義這個「框架效應」是指客觀上同一事物,通過不同的描述,產生不一樣的心理反應,甚至影響人們判斷,決策的效應。
  • 「白熊效應」了解一下
    如果孩子經常跟家長對著幹,確實對孩子的教育沒有什麼好處,因此,為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家長不妨了解一下白熊效應,這樣的話,就能知道為什麼孩子總喜歡跟家長對著幹。白熊效應是什麼?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這個實驗其實並不難,但是卻非常有深意。
  • 五大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效應
    ,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03, 首因效應首因效應可以說以心理學方式揭示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指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其本質是一種對於不同輸入順序而產生的優先效應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越禁止孩子越想做,父母要警惕「白熊效應」,讓娃遠離「白熊」
    第2個原因,可能白熊效應有關白熊實驗:在1982年曾經有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但是實驗結果卻增加了許多人周圍心理學家,他找來許多志願者,把他們分為三組,播放一個跟白熊有關的一部影片。在志願者看完了一遍以後,心理學家對每組的志願者說了不一樣的話,分別是:要記得那頭白熊。你們有可能會喜歡上白熊。你們千萬不要去想那隻白熊。
  • 白熊效應:越制止孩子做的事孩子越要做,家長要警惕,及時改善
    根據心理醫生說,小強這些行為是白熊效應的反應。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父母一定要引起重視。只要通過科學的手段糾正孩子,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一、什麼是白熊效應?曾經有一個美國的新聞專家做過這樣的測試:在進行測試之前,專家要求每個參與者都不要去幻想一隻白熊。
  • 心理學的6個經典實用心理效應,讓你的生活事半功倍
    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六條著名的心理學效應歡迎關注點點訂閱一起長知識第一個暈輪效應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在生活中你是什麼星座的巴納姆效應認為人們總是特別容易相信一種對於自己的籠統描述即使是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但人們還是確信這就是自己真正的人格面貌相信大家都玩過星座
  • 從心理學角度解析《小男孩》:探究「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的意義
    從心理學角度看,《小男孩》中爸爸對兒子的安慰是"羅森塔爾效應"一個十分成功的案例。在他人看來,只有爸爸一個人的安慰難以撼動孩子的整個人生,但是爸爸無私的愛和信念內化為了孩子心中積極的想法,這份小小的期待變為孩子成長的"助推器"。
  • 這些冷門但十分實用心理學效應你知道幾個?
    1.遲延滿足效應發展心理學研究中有一個經典的實驗,稱為「遲延滿足」實驗。實驗者發給4歲被試兒童每人一顆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鐘後再吃,就給吃兩顆。2.淬火效應金屬工件加熱到一定溫度後,浸入冷卻劑(油、水等)中,經過冷卻處理,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穩定。長期受表揚頭腦有些發熱的學生,不妨設置一點小小的障礙,施以「挫折教育」,幾經鍛鍊,其心理會更趨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會更強;對於麻煩事或者已經激化的矛盾,不妨採用「冷處理」,放一段時間,思考的會更周全,辦法會更穩妥。
  • 教招備考-解析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非常有趣,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也是我們教師類考試的考點之一。下面老師就為大家梳理並解析一些咱們考試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一、理論解析(一)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與人交往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尤為重要。我們在面試時會精心打扮自己,以給對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這就符合首因效應的原理。
  • 閒談星座與心理學效應
    皮革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亦稱作「人際期望效應」,指一旦我們被貼上怎樣的標籤,獲得怎樣的期待,就會更加傾嚮往那個方向發展。認識邵爺之前,我一直覺得佔星學是個非常扯蛋的玩意。然而多年的槓精體質難改,即使覺得邵爺對我的星盤分析非常準確(例如我雖然太陽星座在摩羯但是大部分星體都落在水瓶和雙魚,所以我表現出的外在性格和摩羯座的描述完全背道而馳),卻還是抱著懷疑的態度上網查閱了大量反佔星學的理論,其中呼聲最大的就是佔星學不過是巴納姆效應和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結合,簡而言之概括一下就是:人們會非常容易相信一個籠統模糊的人格描述,並在潛意識裡向各自所屬的星座性格靠攏,佔星可以說是一種大型集體無意識貼標籤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