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星座與心理學效應

2021-02-13 起個好名字能漲粉嗎

【話題相關科普轉自百度百科】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指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並認為它特別適合自己並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即使內容空洞。

皮革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亦稱作「人際期望效應」,指一旦我們被貼上怎樣的標籤,獲得怎樣的期待,就會更加傾嚮往那個方向發展。

認識邵爺之前,我一直覺得佔星學是個非常扯蛋的玩意。

大概是小學二三年級班裡開始流行看星座吧,學校旁邊的文具店在賣一種「十二星座專屬筆記本」,班上好多人都去爭相購買自己的星座專屬小本本,我上網得知自己是摩羯座後也跑去文具店晃了一圈,結果看到自己星座的本子是12本裡面我最討厭的棕灰色,本子扉頁還寫著星座分析:摩羯,即被閹割的公羊,出生於寒冬,忍耐力強,意志堅定,勤勞刻苦。

當時還不懂閹割倆字是啥意思的我特地掏出記事本一筆一畫把這兩個字寫上去回家問老媽,她說:「啊,就是把雄性動物的睪丸割掉讓他們變得跟太監一樣不男不女的意思。」

擱在十幾年前,這段話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講無疑是很崩潰的。是牛是馬是豬都可以,怎麼我就這麼倒黴癱上一個太監羊星座呢。最氣人的是我媽接著來了一句:「誒你這個年紀就知道星座了啊,其實吧生你的時候早產了一個多月,按預產期你應該是2.14出生的水瓶座。」

行吧,沒有最氣只有更氣。

由於對自己星座的第一印象太差,導致我很長一段時間都拒絕和人聊任何佔星的話題(反正關於摩羯座的基本沒啥好話,不是工作狂就是固執冷漠又拜金,然而本寶寶這種天性隨和忘性大又懶又饞的性格和摩羯簡直八竿子打不著!)

然後在大學期間遇到了邵爺,這個純憑興趣愛好自學考了佔星師證的膜法師,讓我對佔星學的印象飛速從牴觸變成好奇再變成痴迷,事實證明人類的本質是真香。

然而多年的槓精體質難改,即使覺得邵爺對我的星盤分析非常準確(例如我雖然太陽星座在摩羯但是大部分星體都落在水瓶和雙魚,所以我表現出的外在性格和摩羯座的描述完全背道而馳),卻還是抱著懷疑的態度上網查閱了大量反佔星學的理論,其中呼聲最大的就是佔星學不過是巴納姆效應和皮格馬利翁效應的結合,簡而言之概括一下就是:人們會非常容易相信一個籠統模糊的人格描述,並在潛意識裡向各自所屬的星座性格靠攏,佔星可以說是一種大型集體無意識貼標籤行為。

揣著收集的一大堆反佔星論點和邵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辯論,我絲毫不質疑她在佔星學方面的功底(例如一看我的星盤就能算出我父母是什麼樣的性格愛好,我的童年經歷以及得過哪方面的病)但我質疑的點是:假如一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通過佔星獲得了一份360度無死角的個人剖析報告,並且在成長的過程中真的一步步走向了提前預測出的人生道路,這到底是該歸功於佔星學的博大精深,還是兩大心理學效應結合的產物?

邵爺思考了一會,給我作出了如下解釋:

了解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近些年佔星學這麼火是因為大部分人在繁瑣的生活中無暇進行不能給自己帶來金錢利益的學習,便習慣性地通過外界信息的投射來來化解心中的迷茫找回自我。然而星座娛樂和佔星學是完完全全兩碼事,僅通過自己某某星體落在某某星座來判斷自己的性格和運勢是非常膚淺和不準確,佔星學涉及到的不僅是星座,還有宮位,相位,容許度等一系列非常複雜的理論和演算公式。

然後邵爺又強調,這也是為什麼她雖然考了佔星師證也不收費給人做星座分析的原因,一門學科之所以被汙名化是因為想拿它來開張騙錢的半吊子太多,在她看來市面上80%以上的星座博主分析都非常扯淡不負責任,導致社會上對佔星學的態度一直都是兩極分化。

「反正我是真的把佔星當成一門嚴肅學科來研究的,在我去年人生中最抑鬱的那段時間我買了很多佔星學書籍把自己關在家裡沒日沒夜地研究,演算,然後分析自己抑鬱的癥結到底是什麼,在我得出分析結果的那一刻,我覺得自己仿佛被從小黑屋裡放出來了,畢竟我是個愛鑽牛角尖的處女座,多好的心理醫生多貴的藥都不如我自己想開的那一瞬間,反正甭管是不是你之前說的兩個心理學大道理在起作用,我現在無不堅信一個道理:沒有人能拯救我的靈魂,只有我自己。」

坐在地板上聊了老半天,突然聽到廚房傳出了噗嗤噗嗤的冒泡聲,邵爺觸電了一樣從地上蹦起來:「艹,我們的湯圓要煮化了!」

吃著煮成爛糊糊的湯圓羹,邵爺還不忘補刀:「我發現你跟人嚴肅抬槓的時候真的非常水瓶座,甭管是心理學效應還是星座了,要不要考慮回國後轉行當辯手啊?」

我:「行了你別損我了,我最近在寫公號玩兒,小心我把你當腦殘小說女主角寫讓你火。」

邵爺立馬回擊:「你現在不正在寫嗎,晚上回家別忘了做周一的pre,我發現了只要跟學習無關的事你幹起來永遠高產似母豬。」

Fine.

相關焦點

  • 巴納姆效應|心理學告訴你,別再相信「星座說」
    你是否也被鋪天蓋地的「星座說」轟炸過,是否也感到困惑,要信星座嗎?關於這個問題,心理學告訴你答案:不要相信「星座說」。《生活大爆炸》中角色謝爾頓巴納姆效應揭示「星座說」為什麼看上去「很準」在了解巴納姆效應之前,先來看一段對人格的描述:「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
  • 五大不可不知的心理學效應
    01, 巴納姆效應當你在進行星座性格測試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他說的簡直就是你本人,事實上,這就是很典型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其實不過是那些星座測試描繪了大多數人都會有的情況,只不過是你自己的主觀將你自己代入了。
  • 十個有趣的心理學效應排行榜!首因效應又稱第一印象,趕緊來看看
    導語:想必心理學在不少朋友心中都是比較深奧的吧,可實際上有不少心理學效應雖然不少記住,但卻是頗為有趣,下面就整理了十個有趣的心理學效應,一起來看看吧一、酸葡萄效應在十個有趣的心理學效應中酸葡萄效應簡單解釋的話,其實是一種自我安慰的心理,而且還是那種「極端」自我的安慰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巴納姆效應
    每天學點心理學,讓你過上「安全」的生活。研究發現當人們被他人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形容詞來描述時,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叫做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這個效應源自一位名叫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所說的話,他認為他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個人都可以在他的節目中找到代入點。
  • 心理學的6個經典實用心理效應,讓你的生活事半功倍
    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六條著名的心理學效應歡迎關注點點訂閱一起長知識第一個暈輪效應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在生活中你是什麼星座的巴納姆效應認為人們總是特別容易相信一種對於自己的籠統描述即使是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但人們還是確信這就是自己真正的人格面貌相信大家都玩過星座
  • 巴納姆效應:星座命理預測的高級馬屁
    不要給相信星座命理的人講科學,因為科學預測並沒有星座分析準確。來感受一下下面這段性格分析是不是說的你? 你嚴於律已亦嚴於律人,有時過分地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優勢。你思想開放,竭盡全力衝破自己能量的極限,戰勝艱難險阻。你為人襟懷坦蕩,寬宏大量,熱情洋溢。
  • 哇,這個星座測驗好準啊,說的就是我呀!心理學是怎麼看星座的
    在社交場合,很多人都會聊起星座,星座能讓兩個陌生人打開話題,拉近距離。所以很多人熱衷於研究星座,繼而相信星座,那麼星座真的靠譜嗎?20世紀50年代心理學家福勒將弗瑞爾的實驗結果以一個雜技師的名字命名了一個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而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至於能夠適用到很多人身上。多年以來的研究顯示,無論男女老幼,無論是否相信星座,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巴納姆效應的影響。
  • 8個在生活中影響著無數人的心理學效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心理學這門知識越來越重視,畢竟它和我們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心理學的範圍很廣,其中有一些讓人迷戀的心理學效應,真的非常的有趣,或許很多人對於它們的名字都聽說過,但是真實的背後含義是什麼,知道的人大概就不是很多了,那麼根據這方面小編今天來聊聊,在生活中,也許影響著無數人的
  • 性格色彩、星座識人,這些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心理學?
    直到1879年,心理學史上發生了一件標誌性事件——心理學家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從此以後,心理學走進了科學心理學時期,馮特也因此被譽為「科學心理學之父」。心理學與這些學科之間相互碰撞融合,產生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例如,醫學心理學、生理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數學心理學、經濟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工業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工程心理學、消費心理學)、人工智慧,等等。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就有心理學。海納百川,心理學正是憑著它獨有的寬領域和包容性,成為了眾多學科中獨特的一個門類。
  • 生活中你不得不知道的心理學定律和效應!
    巴納姆效應星座性格其實是一種「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指當你面臨一個非常模糊的人格描述時,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代入進去。根據星座對人的描述就是這樣,每個星座只是描繪了人類複雜內心的一部分,並且十分模糊,絕大部分人會覺得「好準啊」,是因為人是多面的,覺得被戳中也很正常,其實這些東西放在誰身上都適用,認清這個效應,可以避開很多套路。
  • 《安家》朱閃閃用塔羅牌測接單,三大心理學效應為你挖掘當中奧妙
    其實,這裡面蘊含著很多心理學原理,讓他們不得不愛。迷惑認知,讓人不經意間上當受騙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是一位很受歡迎的著名魔術師,他曾經為自己的成功總結了一個公式:節目中永遠有一個點對每個人都適用。因此,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之為「巴納姆效應」。它指的是,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能夠準確地揭示自己的特點。
  • 狄爾泰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及其效應
    狄爾泰對自然科學心理學的批判,奠基性地影響了後來德語和英語語境中的人文科學心理學家,並在當代多種人文科學心理學取向中繼續產生著效應,為人文科學心理學的歷史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在德語語境中的效應斯普蘭格是狄爾泰之後批判自然科學心理學而主倡人文科學心理學的最著名領袖之一。他認為自然科學心理學最大的「科學缺陷」是會破壞心理生命的意義完整性,並強調一門把心理生命一再細分的心理學比不上一門對嵌套在意義情境中的心理整體感興趣的心理學。自然科學心理學從某種「元素」開始,對心理生命的高級活動不可能作出符合預期的深入考察。
  • 其他常見的心理學效應
    近年來,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考試中,對於心理學效應的考查也越來越多,書本上常見的效應有社會刻板印象、暈輪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登門檻效應等,但是選項中會出現其他的一些效應,比如扇貝效應、破窗效應等,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一部分的知識。
  • 實用的育兒心理學效應——「白熊效應」
    而以上說的這些,就是心理學上說的「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稱「反彈效應」。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對人類思維抑制影響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曾被白熊驚嚇或傷害過的參與者不要再去回憶當時害怕或痛苦情景,也不要再去想那隻白熊。
  • 實用的育兒心理學效應 ——「白熊效應」
    而以上說的這些,就是心理學上說的「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又稱「反彈效應」。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對人類思維抑制影響曾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曾被白熊驚嚇或傷害過的參與者不要再去回憶當時害怕或痛苦情景,也不要再去想那隻白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卻出現強烈「反彈」,參與者們腦海裡很快浮現出一隻白熊,並不斷回憶當時的恐懼經歷。
  • 教招備考-解析心理學效應
    心理學效應非常有趣,在生活中應用廣泛,同時也是我們教師類考試的考點之一。下面老師就為大家梳理並解析一些咱們考試中常見的心理學效應。一、理論解析(一)首因效應首因效應是指人與人交往中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與陌生人交往時,首因尤為重要。我們在面試時會精心打扮自己,以給對方留下好的第一印象,這就符合首因效應的原理。
  • 十大心理學效應,拉開你與同齡人的差距
    人類社會的很多奇妙現象與行為均可歸結為人的心理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都可以通過心理學進行解釋。 今天為大家介紹 10 個心理學效應,讓你在生活中更「得心應手」!
  • 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讓很多人都深受影響的10個心理學效應
    對於心理學效應,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是指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深受心理學效應的影響,當然,它具有兩面性,消極和積極的意義,如果能夠真正運用好,就需要真正地去好好了解,其實這對於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還是其他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
  • 「巴納姆效應」,這屆年輕人,為什麼沉迷玄學?
    每次有新認識的朋友聽說我做心理學,他們常會問:「那你能猜到我在想什麼嗎?」這時,我就背出上面一段話。絕大部分的人會告訴我:「太準了,心理學太神奇了吧,這完全就是我呀。」02這段話神奇的秘密是什麼?這要說到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心理學教授弗瑞爾找了一本星座書,從不同的星座說明中挑選了10句話,湊成了上面那段文字。然後,他拿著這段文字,跑到自己開設的「心理學導論」課堂中,告訴學生,需要他們完成一項性格測試,希望大家看完描述,依據描述的準確性打一個分數。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