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韓國盛行的「MeToo運動」中,我們可以看到女性攜手力圖打破性別刻板印象、反抗性別暴力;當黑人因美國警察暴力執法受害致死時,我們可以將心靈的觸動解釋為人類悲歡相通的共情;在武漢「解封」、舉國鼓舞之際,我們可以預想到失親者更為強烈的情緒波動……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似乎在各種時間和地點發生的各種事情,都能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出些門道。
將時間倒推,人類究竟是從何時開始嘗試去透過心理學視角看事情的?
著名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曾說過,「心理學有著長久的過去,但卻只有短暫的歷史」。 「長久的過去」是指心理學正式誕生之前漫長的前科學心理學時期,而「短暫的歷史」是指建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之後的科學心理學時期。
圖/ unsplash
事實上,有關人的心理的研究從古希臘早期就已經開始了,但是那時的心理學還被包含在哲學之內。例如,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你自己」體現了對於個體心理的關注;柏拉圖將人類社會分為「現實世界」和「理念世界」,他的理性主義心理學思想全面揭開了歐洲心理學史的序幕,在西方文化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亞里斯多德出版了歐洲心理學史上第一本與心理學有關的專著《論靈魂》,等等。
儘管在漫長的前科學心理學時期,各位先賢們從沒有停止過對人的心理的探索,但是這些研究卻始終披著「哲學」的外衣。直到1879年,心理學史上發生了一件標誌性事件——心理學家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從此以後,心理學走進了科學心理學時期,馮特也因此被譽為「科學心理學之父」。
然而,心理學作為一門普通的專業,作為一個研究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學科,直至現在仍然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普通大眾並不知道真正的心理學是什麼,甚至把民間的一些「算命」「看相」等也歸入心理學的範疇,這真是天大的誤會。
1 心理學不是心理諮詢,但心理諮詢屬於心理學相信學心理學的人都遇到過以下情景:你的同學或朋友充滿好奇地問「你的專業是什麼呢?」,你回答「心理學」,接著Ta會用充滿驚訝的語氣問出一個你沒法回答的問題,「啊!心理學,厲害,那你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嗎?」
這可算是是普羅大眾對於心理學最深的一個誤解了,認為學心理學就是揣摩別人想什麼,或認為「心理學=心理諮詢」,認為所有學心理學的人將來都會選擇心理諮詢行業;或者受到美劇《Lie to Me》等的影響,認為所有的心理學從業者都會分析「微表情」和變身「人肉測謊儀」。
圖/ unsplash
然而,事實上,有很多心理學研究都跟這一方面毫不沾邊。要破除這個迷障,我們首先要從心理學的分類說起。
從廣義上說,心理學可以分為
普通心理學和
應用心理學兩大方向,每個方向有著幾乎數不清的各大領域。其中,
普通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徵的一般規律的學科,是心理學的基礎領域。普通心理學主要研究感知覺,人類的記憶、思維和學習,人們的言語和情感,分析人們的人格和個性,以及分析大腦與情緒及認知的關係,等等。目前,基礎心理學的發展與腦科學、計算機科學結合的趨勢十分明顯,心理與大腦的關係成為當下基礎心理學的核心課題之一。
近些年來
應用心理學的發展尤為迅速,它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理論來解決各類實踐領域的實際問題,幾乎所有的學科領域都能與之結合,包括工業、工程、組織管理、市場消費、學校教育、社會生活、醫療保健、體育運動以及軍事、司法、環境,等等,其中,最被廣為人知的心理諮詢和治療也是應用心理學的一個領域。
但是,隨著學科的日益發展和完善,各分支學科間的關聯愈來愈密切,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也不再呈現鮮明的區隔,因此心理學各領域和方向之間的分類,尤其是學者的研究,也不再那麼涇渭分明。
2 心理學不是文科,但它具有文科的屬性對心理學人們還有一個普遍的誤區,認為它屬於純文科,跟數學物理不沾邊。然而,心理學是一門地地道道的理學科目,絕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學專業也只招理科生。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
首先看它的誕生標誌。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代表著科學心理學正式誕生,相信每一位科班出身的心理學專業人士都能將這句話倒背如流。心理學的誕生是以實驗室的建立為標準的,它的科學性、實驗性以及可操作性,決定了它的科學性底色。
其次是心理學研究的方法。很多外行都認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是以質性方法為主,例如觀察、談話、田野調查,甚至光憑拍腦袋,等等。然而,實際上,心理學研究絕大多數採用的都是定量研究,是通過數據(證據)來揭示真相真理的一門科目,例如實驗法、問卷法,生理心理法、心理物理法,等等。大多數心理學的研究者天天泡在實驗室裡做實驗,基礎心理學的研究者也會用腦成像技術與腦科學結合來做研究。
圖/ unsplash
心理學專業學生和學者單單使用到的數據處理軟體就有SPSS、AMOS、HLM、STATA、MPLUS,等等,需要做的統計分析更是不計其數,用以做實驗的軟體有Eprime、Inquisit、Presentation,等等。
心理學的畢業生被授予的是理學學位,例如,幾乎所有高校的心理學本科畢業生被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大多心理學碩士畢業生會被授予理學碩士學位。
那麼,為什麼這麼多人會誤以為心理學是文科?這可能與心理學的學科屬性及研究範圍有關。心理學作為一門理科,卻有著其他理學所不具備的文科屬性,例如,心理學研究都是以心理學理論為支撐的。作為學科研究的載體——人,本來就脫離不了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另外,心理學的歷史也是它至關重要的一部分,理論心理學和心理學史都是科班出身的心理學人必需掌握的知識儲備。以及,心理諮詢也具有很大的藝術和人文色彩,加之心理學與文化、哲學、藝術和社會的密切關係,使得它的人文色彩也十分明顯。
3 心理學是一門獨立學科,但它可以與幾乎所有學科結合,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心理學的魅力之一在於多重屬性在這一科目上的交匯和碰撞。一方面,它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有著自己獨立的研究方法,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像是一個「百搭」,可以與幾乎所有學科或領域結合,形成交叉學科。心理學與這些學科之間相互碰撞融合,產生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例如,醫學心理學、生理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數學心理學、經濟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工業心理學(管理心理學、工程心理學、消費心理學)、人工智慧,等等。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就有心理學。海納百川,心理學正是憑著它獨有的寬領域和包容性,成為了眾多學科中獨特的一個門類。
4 心理學可以分析人的性格,但不是「看相」和「算命」講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有一個疑問,心理學從業者究竟是不是像影視作品中那樣,可以輕易看穿一個人的性格?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訴你,可以,但是,並不是像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通過很多玄學的手段,例如「看相」和「算命」等,而是通過非常嚴謹的量表測量和生理等數據來判斷的,並且這個判斷也並不(也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專業嚴謹的測評會告訴你信效度等。
不同學派的心理學家對於人格(也叫個性,「人格」一詞是國內最流行的對「personality」的翻譯)有著不同的理論觀點,例如精神分析學派中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理論;特質學派中奧爾波特的人格特質理論,等等。因此,心理學家根據自己的理論觀點編制了專門測量人格的專業量表,例如,卡特爾根據自己的人格特質理論編制了《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根據大五人格理論編制的《大五人格量表》;艾森克根據自己的人格三因素理論編制的《艾森克個性問卷》(EPQ);此外,還有《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等等等。這些顯然與玄學和「看相」完全不一樣。
一個人的人格是一個非常複雜多樣的綜合體。之所以你覺得看相的說的似乎也有道理,那是因為怎麼說你,都是對的,因為人和人在個性的種類上沒有差異,有差異的是各種個性維度的程度。換言之,我們每個人幾乎都具有一樣的個性維度或分類,但差異在於,我們在各分類上的得分不一樣,那些得分最高的幾個維度構成了你的代表性個性。
5 弗洛伊德的理論不是科學,但有科學性弗洛伊德恐怕是最廣為人知的心理學家了。一方面可能因為他的理論更加接近大眾,另一方面由於很多電影從他的理論中取材,例如《致命ID》裡演繹的人格分裂,《沉默的羔羊》裡高智商的罪犯漢尼拔,《心理捕手》《盜夢空間》,等等。他的理論主要包括潛意識、人格理論、性本能論、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夢的解析、焦慮與心理防禦機制,還有社會文化理論,等等。很多理論成果都是弗洛伊德在長時間接觸、治療精神病人的過程中,總結提煉出來的。
圖/ unsplash
雖然弗洛伊德是一位非常令人敬佩的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但是不得不說,他的理論並不是科學。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他的許多假設是無法驗證的,不能通過實驗或者科學的手段來證明正確性,也無法通過科學方法來證實理論的正錯。既不能證實,也不能證偽,是他理論體系中最大的缺陷。第二,他的理論具有「範性論」的缺點。他把自己從對精神病人的研究中所得出的結論應用在廣泛的正常人類群體中,這違反了「具體對象應作具體分析」的實事求是的一般科學原則。第三,他過分誇大了本能的作用,將其作為主宰者、整個活動的唯一決定者,過分突出人的自然屬性、而忽視了人的社會屬性,這種本能論也在現實實踐中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儘管不是科學,但是他的理論還是具有科學性。首先,他的理論具有獨創性和革命性,對當時的西方人文科學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他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說,到現在仍然是西方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理論支柱。其次,他的很多思想,比如潛意識、本能,等等,在現代實證科學中部分得到了驗證。再次,弗洛伊德對於精神病人的研究和解釋是很科學的,運用的談話法和精神分析法也是科學的研究方法。
6 「性格色彩說」不科學,當然也並非一無是處提起樂嘉人們肯定都不陌生,他提出的「性格色彩學說」將人的性格分為紅、藍、黃、綠四種,一度成為實用心理學的代表作品之一。在社會大眾對這套理論趨之若鶩的同時,許多學院派心理學家則跟它保持距離。一方面當然與作者沒學過科學心理學有關,另一方面這一套理論缺乏實證證據和檢驗。但是,存在即合理,雖然樂嘉的「性格色彩說」不是科學的心理學理論,但也不見得一無是處。
圖/ unsplash
首先,對於性格的四分類法,源自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的四液學說。他將人分為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認為膽汁質的人通常衝動易怒、性格外放且不穩定(類似黃色人);多血質的人格特徵則是樂觀向上、積極活潑但卻精力不集中(類似紅色人);粘液質的人喜歡安靜、循規蹈矩、感情真摯且不易變(類似藍色人);抑鬱質的人性格敏感多思、追求穩定(類似綠色人)。由上可以看出,「性格色彩」與四液學說具有一致性,它當然不是一種獨創的人格修辭,但也與四液學說一樣具有邏輯合理性。此外,「性格色彩」也比較通俗易懂,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7 「星座性格說」不靠譜,不過它也並非完全錯誤與「性格色彩說」頗為相似的還有廣為流傳的「星座性格說」。同樣,「星座性格」也是認為某種星座的人就會擁有某種性格特徵。我們對這種說法的態度也是一樣的——它並不科學,但也並非完全不可取。
星座性格最初是起源於西方的佔星學,本身的說辭十分模糊兩可、不置可否,可就是這樣模糊的措辭卻更能獲取人的認同。為什麼?其實是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搞鬼。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是指,人們會對他們認為的、為自己量身定製的人格特質描述,給予高度準確的評價,這些描述通常十分模糊普遍,以致能夠「放諸四海而皆準」,從而適用於所有人。除此之外,我們還會發現,越是相信星座學說的人,他的性格特點就越接近於星座描述,這正是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也叫期望效應或自我實現的預言)在其中起作用的體現。
8 心理學不是萬能的,但不懂點心理學是萬萬不能的在當今時代,人們的心理疑問、困惑和心理健康需求越來越多,社會對心理學的關注也越來越多,心理學越來越成為一門顯學。雖然心理學並不是什麼「神奇的學科」,它不能像大物理科學一樣幫助人類上天下地,它只是一門普通的學科,但由於與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所以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一些心理學常識。
如果有一門科學可以在你困惑不解時幫助你撥雲見日,在你孤獨失意時給你一絲安慰,在你迷茫不知路向時為你掛起一盞明燈,那麼我相信,這門科學一定是心理學,至少與心理學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