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永和智控:聚焦腫瘤精準放射治療 構建連鎖型腫瘤專科醫院
近年來,中國腫瘤負擔逐漸加重,癌症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攀升。與此同時,中國腫瘤治療設備、醫院床位數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著較大差距。在現有公立醫院資源難以滿足社會需求的背景下,以下永和智控(002795)為代表的民營醫療力量,正在腫瘤精準放射治療醫療服務領域迅速崛起。
腫瘤醫療服務供給不足放射治療普及率低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數據顯示,中國癌症並發宗數由2015年的約400萬人,增加至2019年的約440萬人,為全球最高,預計在2025年將達到510萬人,其中三線及其他城市佔據了最大比例。與此同時,我國癌症病患5年生存率僅為40.5%,遠低於美國的66.9%,主要原因在於醫療資源的短缺,患者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在腫瘤治療方案中,放射治療是最常見的治療方案之一,大約70%的腫瘤患者都需要進行放射治療。但我國放射治療普及率卻一直偏低。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歐洲和日本等國,有50%-60%的腫瘤患者需接受放射治療,在美國這個數字達到60%-70%,而中國還不到23%。
同時,我國放射治療設備普及率也遠低於發達國家。據國際原子能機構、中華醫學會放射腫瘤治療學分會數據,中國每百萬人口放射治療設備數目僅為2.7,美國為14.4,澳大利亞為9.1,日本為9.5。
這就意味著,我國放射治療市場仍有著較大的需求空間。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數據顯示,我國腫瘤醫療服務市場總收入由2015年的2314億元增至2019年的3710億元,複合增長率達12.5%。2020年,國內放射治療服務市場規模預期為452億元,2025年將增至809億元,複合增長率將達到12.4%。
分析人士表示,我國人口基數龐大,老齡化程度加深,腫瘤發病率有上升趨勢。相較之下,我國腫瘤醫院增長速度較為緩慢,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不斷增長,健康意識在不斷增強,再加上醫療水平不斷提升,我國市場對腫瘤醫院的需求將會持續增長。
聚焦精準放射治療構建連鎖型腫瘤專科醫院
2020年,永和智控開啟轉型元年,在深耕水暖器材行業的同時布局醫療健康產業,力求成為中國腫瘤精準放射治療細分領域的龍頭醫療服務企業。
精準放射治療是一種極具優勢和潛力的腫瘤根治手段,相比於傳統放射治療,精準放射治療能夠減少對正常細胞的誤傷,不僅療效顯著,而且副作用少。
在精準放射治療方面,永和智控擁有全套的診斷、治療設備。2020年半年報顯示,永和智控擁有先進的腫瘤精準放射治療設備及醫學影像診斷設備,可實現精準腫瘤放射治療,此外,公司還擁有頭部伽瑪刀、體部伽瑪刀、直線加速器、核磁共振成像設備以及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裝置等,能夠全面開展醫學影像診斷、腫瘤精準放射治療、化療、熱療等多種治療,滿足病人的各類治療需求。
通過提供專業、精準、全面的腫瘤放射治療解決方案,永和智控全面打造腫瘤精準放射治療連鎖型專科醫院的發展平臺。包括開設以腫瘤精準放射治療為核心的腫瘤專科醫院;參股、投資綜合型醫院,並通過外延式併購拓展優質的醫療資源。
在腫瘤治療領域,專業人才始終是第一位的。據了解,永和智控董事長曹德蒞在醫療服務領域深耕多年,在人才儲備和管理經驗兩個方面有著豐厚的資源積累。在企業轉型過程中,上述資源積累將逐步轉化為核心優勢,引領著永和智控快速發展。目前,永和智控成功引進了行業經驗豐富的專家技術團隊,搭建起了第一批精準放射治療專業人才梯隊。據公司公開披露的信息顯示,永和智控目前已擁有完整的醫療技術骨幹專家梯隊,其中部分專家具有超過二十年的從業經驗,在腫瘤治療尤其是精準放射治療方面有著深厚的醫學積澱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此外,永和智控已經形成了一套標準化、規模化、可複製化的管理體系,為建設腫瘤醫院,開展腫瘤精準放射治療奠定了管理基礎。截止目前,永和智控已收購達州醫科腫瘤醫院,新設廈門永和醫科腫瘤醫院、重慶華普腫瘤醫院,擬收購昆明醫科腫瘤醫院,連鎖型腫瘤專科醫院的格局初步奠定。
立足成都輻射中東部
永和智控目前的布局,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城市,如成都、達州、重慶、昆明等。以達州醫科腫瘤醫院為例,該醫院是達州地區首家專注於腫瘤精準放射治療的二級專科醫院,填補了達州地區腫瘤專科醫院的市場空白,服務半徑覆蓋至整個川東北地區。其中,僅達州人口便接近700萬。
相比於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供應短缺嚴重,有著更大的市場需求。銳觀諮詢數據顯示,三線及其他城市佔中國癌症病發數比例最大。與此同時,二、三線及其他城市的放射治療設備、腫瘤醫院床位數相比於一線城市均有著顯著差距。
事實上,對於內地患者而言,即使前往北、上、廣、深等城市就醫,但在後續漫長的放化療、定期檢查中,也會優先考慮當地的醫院。在當地醫院床位不足的情況下,正永和智控等民營醫療力量的進入正當其時。永和智控表示,將繼續聚焦在「高價值」的省會級城市及其他機會城市投資布局,全面打造腫瘤精準放射治療連鎖型腫瘤專科醫院的發展平臺。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