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花溪河畔的展示牌
說起府河南河,大家可能並不陌生。有的市民甚至每天飯後散步都會經過,但「譁譁」流水聲裡的故事你聽到了嗎?
近日,成都市水務局河道管理處在浣花溪河段安裝了第一批「河流水聲翻譯器」,從此不光水景入眼,更有河流故事入心——相傳唐代,溪畔住著信佛的母女二人,女兒貌美心善。一日,女兒替從遠方趕路而來的賴頭和尚清洗一件腥臭袈裟,袈裟入水,水中竟泛起朵朵蓮花,浣花溪也因此得名……
掃碼穿越
覽浣花溪「前塵」
河流是一座活著的博物館,漫步浣花溪,望著流水,你會不會覺得少了點什麼。就像置身博物館,會期待解說講述安靜佇立的文物背後或波瀾壯闊或曲折離奇的故事。
近日,成都市水務局河道管理處打造的城市文化名片「講成都河流故事」二維碼或許可以彌補這個遺憾。藍色的簷蓋、深咖啡色的展牌,而穿越之旅的入口正在熊貓懷抱中的二維碼裡,隨著掃碼完成「叮」的一聲,一段悠揚的古樂響起。
「夫人微時,以四月十九日,見一僧墜汙渠,為濯其衣。頃刻,百花滿潭」 「萬裡橋西一草堂, 百花潭水即滄浪」 「浣花箋紙胭脂色,好好題詩詠玉鉤」……從浣花第一夫人「浣衣神手」「冀國夫人」任氏,到同浣花溪有著不解之緣的詩聖杜甫,再到溪邊最文藝的手作達人薛濤,一個個故事娓娓道來。
聽完這些故事,你會恍然大悟:「浣花溪」名稱的由來裡面真的有個仙氣十足的小姐姐;「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的杜甫也可以在明月清風的溪邊寫下「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的旖旎詩句;最文藝的手作達人採溪水而造的「薛濤箋」,催生了中國最早的私人訂製,效果大概就和現在的Tiffany差不多,因為市場需求量大,被後世一直仿製不絕。
挖掘河流歷史文化故事
講述有溫度的過往
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城市。在成都加快建設獨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的過程中,成都市水務局河道管理處通過挖掘河流歷史文化故事,以市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喚醒市民對河流的集體記憶,用現代的方式講述有溫度的過往故事。
初聞不知詩中意,再聞已是詩中人。今天的浣花溪寬15米至20米,起於龍爪堰,水流蜿蜒,繞浣花公園、杜甫草堂,流經浣花溪廊橋、劉郎橋、和尚橋,至送仙橋下匯磨底河注入南河,全長2884米,現為中心城區景觀河道兼具區間排水功能。
「希望提高大家賞景體驗感的同時,可以讓大家和河流產生更多的情感共鳴。」成都市水務局河道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河流需要大家共同的愛護,而通過大家最熟悉便捷的方式,讓大家更多了解其中發生的故事,或許更走心。一家人飯後散步,家長告訴孩子,課本上古詩裡的故事曾經就發生在這裡。或許比告訴孩子不要亂扔垃圾效果更好。
短視頻女主角
還是河管處工作人員
在這次二維碼上線的背後不光有浣花溪的故事,也有成都水務局河道管理處工作人員的出演。掃碼進入後看到的一段短視頻裡,身穿旗袍、用毛筆書寫「講成都河流故事」的女主角也是河管處的工作人員,「河道人講自己的故事」。
目前,浣花溪河段第一批二維碼展示牌已投放完畢。接下來成都市水務局河道管理處還會陸續在其他河段投放相應的二維碼展示牌。如果你有空到浣花溪附近走走,看到下面這樣古色古香的展示牌,不要猶豫,拿起手機掃一掃熊貓懷抱的二維碼,聽一聽成都河流前世今生的故事。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 成都市水務局河道管理處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