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樹木漸漸褪去顏色,江南的初雪悄然飄過。12月21日,冬至節氣來臨。這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這一天,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
中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這段時間,江蘇大部分地區的最低溫度已在0℃左右徘徊。寒冷之餘,如果你嗅一嗅空氣中的味道,或許意外會發現一絲絲清香。「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寒冬臘月,也是蠟梅綻放的季節,宛若清婉的少女,一簇簇掛在枝頭,風姿卓越。
《漢書》有言:「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在這料峭天寒的時節,其實掩藏著蓬勃旖旎的美好時光。此時,是大自然萬物默默積蓄能量的時候,待到春光明媚之際,將再次迎來勃勃生機。
季節如此,人亦如此。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中國人的冬天,乃藏冬。當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浮躁與疲倦隨之而來,何不韜光養晦,默默耕耘,一鳴驚人。藏則藏之,雖緩慢,但長久。
冬至之後,「三九天」來了
「小雪關地,大雪關河,冬至入九」。冬至節氣過後,就開始數九,然後就是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數九的諺語和順口溜不僅僅是人們多年來對氣候的經驗總結,也是人們在嚴冬時節對春天的一種企盼。在古代,士大夫們還會舉辦消寒會,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今年冬至可能沒有那麼冷,沒有雨雪,豔陽高照。從氣象資料顯示來看,伴隨著連日來的「小晴天」,未來兩天江蘇全省以晴好天氣為主,白天氣溫繼續穩步回升,22日全省最高氣溫能達到11℃左右,不過夜晚溫度依然較低。
冬至大如年 圍爐夜話小團圓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就排在了二十四個節氣的首位。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
《清嘉錄》載,吳門風俗,多重冬至節。「冬陽酒味色香甜,團坐圍爐炙小鮮;今夜泥郎須一醉,笑言冬至大如年。」在江蘇,人們非常重視冬至,前一夜稱「節夜」,也稱「除夜」,制糕以祭祖,並饋贈親友,設席宴飲,稱之「節酒」,也稱「分冬酒」。有的人家以黃酒加糖漿製成冬陽酒。
姑蘇地區有俗語云:「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
在無錫,家家戶戶都會包好傳統的冬至團,配上肉釀麵筋、蛋餃、羊糕、鹹肉冬筍、元寶飯,再配上一壺冬釀酒,一家人圍爐夜話,團團圓圓。南京人常說,「燒包數九吃豆腐」才是冬至的標配。「燒包」是為了祭祖,「數九」是為了迎新,「吃豆腐」則象徵著對新年的美好寓意。老南京做豆腐的方法有很多,青菜豆腐「保平安」,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蔥煎豆腐則取「從容與富餘」之意。
除了吃豆腐以外,南京人的冬至還少不了喝雞湯、吃湯圓、赤豆飯。這一天,老南京人也會煮上一碗白白糯糯的芝麻湯圓。這種習俗大約源於明、清時代,史料上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稱『湯圓』」。湯圓要在祭祀完畢後合家圍吃,寓意著圓滿幸福。
冬至一陽生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首先,要注意防寒保暖。應少吃寒性的食物,冬季外出要注意防寒保暖,加強頸、腹部的保暖。
條件允許的話,堅持晚間泡腳。中醫認為,人體中的寒氣是由大地經足部進入人體的,需要長期堅持,才能起到保健養生、防寒保暖的功效。冬令進補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專家認為,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
正如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大家稱為「補冬」。正確的「補冬」,能使身體強壯而又保持窈窕。當然,冬季進補,但也要適量。冬至時節天氣寒冷,人體需要足夠的能量來抵禦寒冷,而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有補氣活血,溫中暖下的功效,是進補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