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日本動畫製片人、音樂製作人兼實業家的福原慶匡曾經在推特上分享日本動畫製作成本與收入的簡圖,讓我們這些經常看動畫與聽到「業界藥丸」的動漫迷有了一個初步認識:為什麼如今製作動畫是虧本生意,但是日本動畫公司每年依然推出大量動畫,當然,我們也經常聽到畫師是整個動畫企劃中幹最累的活,拿最低的工資的人群,真正上輕鬆賺錢的都是萬惡之源的製作委員會。如果你沒有看過他發的兩張圖,那麼就可以簡單看看,了解一下。
當時,福原慶匡是以一部賣出收入還不錯的動畫作品為例子,單集製作費1500萬日元(98萬RMB),一季12話就要1億8000萬日元,加上宣傳費與使用當地電視臺播出時段的費用,一季度一部作品的總預算就要2億3000萬日元(1500萬RMB)。後面就提到一部作品要怎樣才能獲利,歐美購入播放版權費是單集1000萬日元,中國企業則是500萬日元(32萬RMB),所以如果我們國內的A站、B站、優愛騰想要獨播一部日本動畫,一季度就要支出380多萬RMB,多家平臺播放那就平分囉,你就可以估算B站一季度購買那麼多部新番版權,到底需要燒多少錢——98E真的用不完嗎?
除了海外版權費收入,對於製作委員會來說,BD收入屬於第二大收入來源,但我們都經常吐槽BD實在太貴了,而且現在都是網絡播放時代,一部作品還想只靠BD存活的時代早已經不存在,最多就是讓我們看到那些BD大賣的作品可能容易推出續作動畫。還有音樂銷售、周邊銷售與線下活動等,加起來可以獲得1億6824萬日元收入,跟上面的總成本對比,我們就會發現虧了6175萬日元,這豈不是虧本生意?
所以,在另一張圖裡繼續簡析製作委員會裡的各公司如何獲利,動畫製作組不參與進來委員會,也就只能按打工仔的身份拿基本製作費,委員會的公司則是按照自己所屬業務與投資進行分配獲利,福原慶匡簡單假設為五個不同業務的公司分攤這筆赤字,大家可以觀看具體計算,反正負責海外版權費的公司收入最高,其次是負責BD的公司收入,後面業務的公司均出現赤字,他們自然不會投資那麼多,或者像出版社就通過賣書來獲利,動畫只是當作「廣告」投入。
以上,就是當年福原慶匡給我們展示了動畫業界的簡單收入支出圖,具體情況當然視合同內容來定,相當於他給我們看到一個比較好的作品,大概就是這種狀況。而在近日,他發出最新推特告訴大家,現在動畫單集製作費的業內行情已經上升到大約2000萬日元(130萬RMB),我們暫時無法得知其他數據會不會隨之上升,不過一年不到的時間,日本人工與物價飛漲了嗎?
福原慶匡給出這樣的解釋:因為海外購買版權的購入公司越來越重視原作內容、作者人氣與工作室的受歡迎程度,所以訂單集中在人氣工作室上,此外,獲得版稅的通常都是該季度製作最受歡迎動畫系列的較大工作室,像本季度參與製作刀劍神域的A1P、炮姐的JC社、大欺詐師的霸權社、天晴爛漫的PA社、大春物的feel社、Re0的白狐社等比較有名氣的工作室。小公司拿不到製作人氣動畫的訂單,大公司開價不低,製作委員會需要分配更多資金給工作室,結果就造成行情變成單集2000萬日元的其中一個因素,不過,這樣的高製作費用也有利於工作室重點提拔年輕人才。
他覺得工作室不僅僅是製作動畫,而是能夠建立內部版權業務的體制,或讓大公司併購,或與製作公司合作的體系會成為未來的趨勢,比如東映與京阿尼這些動畫公司,能夠在委員會裡佔有一席之地,有影響力的原創作品正在減少,他希望工作室的原創作品能夠增加。
後來,他還補充到動畫業界除了遊戲外(小編覺得這是暗指手遊割草為多數),只能通過網飛、亞馬遜、中國各公司(A站B站優愛騰)來進行海外版權配信銷售,這些企業有各自的運營戰略,日本動畫製作者除了生產更好的作品,別無選擇。目前疫情嚴重,且動畫訂單數量處於鼎盛時期,如果他不繼續採購各公司的新動畫的話,將退出委員會。相對於兩三年前,他覺得現在的採購門檻已經下降許多了,音樂業界也是這樣,但是CD與BD在日本的銷售單價很高,而海外企業也有主動訂購,且單價很低,所以無論如何,日本在產業結構上是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