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西遊記》中講的是唐僧及其三個徒弟西天取經的故事,當然也知道其中一個徒弟叫豬八戒。
雖然我們對這個名字已經耳熟能詳,但這個名字中包含的意思你清楚嗎?名字中的「八戒」究竟指的哪八戒呢?接下來我們來聊聊這個有趣的話題。
豬八戒原喚作「豬剛鬣」,後來因為受到菩薩戒行,便自此斷了五葷三厭,直至遇到三藏。《西遊記》中寫道:
三藏道:「不可!不可!你既是不吃五葷三厭,我再與你起個別名,喚為八戒。」
從此,「豬剛鬣」的名字便改為了「八戒」。
「戒」字,在《說文解字》中,是「保持警惕,做好戰鬥準備」的意思,根據其字形(由像兩隻手的「廾」和代表武器的「戈」組成),表示「雙手持戈,以警戒意外的發生」之意。
在現代字典中,「戒」則表示「革除不良嗜好」,比如戒菸、戒酒;除此之外,還指佛教律條,泛指禁止做的事情,比如戒尺、戒刀、齋戒。
我們此文中所要說的「八戒」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一、「五葷三厭」
三藏提到,因為豬剛鬣不吃「五葷三厭」,才給他起名為「八戒」,很明顯這「八戒」一詞是根據「五葷三厭」才起的。
「五葷三厭」是「齋戒」的禁忌,道家、儒家、佛教對其都有所推崇。
南宋的羅願在其《爾雅翼》中說:
「西方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蒜、茖蔥為五葷,道家以韭、蒜、芸臺、胡荽、薤為五葷。」
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
「五葷即五辛,謂其辛臭昏神伐性也。鍊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芸苔、胡荽為五葷。」
這裡的「五葷」的蔬菜組成和羅願所說有些許不同,雖然「蔥」不在西方五葷之列,但道家五葷倒是一樣的。
這「五葷」,如果生吃的話,吃多了會引起肝火,比較愛發脾氣;如果熟吃的話,容易產生荷爾蒙,並引發性衝動。無論是哪種吃法,對佛教中人來說,都是不利的,因此要把他們戒掉。
再說「三厭」,「厭」在這裡不是「討厭」的意思,而是「不忍心食用」的意思。
道教「三厭」中,「厭」在這裡指的是「不忍食用」之意,「三厭」具體指的是天厭鴻雁,地厭狗,水厭烏龜(也泛指天厭飛禽、地厭走獸、水厭水族),那為什麼會是雁、狗、烏龜這三種動物呢?
明代朱國禎的《湧幢小品》與孫思邈的《孫真人歌》都給了我們答案:
「雁有夫婦之倫,狗有扈主之誼,烏魚有君臣忠敬之心,故不忍食。」
所以說,無論五葷還是三厭,對道家來說,都是不宜吃的東西,像蒜、蔥、韭等蔬菜,吃了會傷五臟(蔥傷腎、韭傷肝、薤傷脾、蒜傷心、興蕖傷肺),雁、狗、烏龜等三厭之物,食用他們會損陰德。
二、佛教「八戒」
由上段對「五葷三厭」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它是佛教道教的「混合物」,既然三藏師徒幾人都是佛家弟子,遵從的自然是佛教的禮制。
那佛教所指的「八戒」究竟是什麼呢?
佛教所指「八戒」與「五葷三厭」並不一樣,佛教中的「八戒」全稱為「八齋戒」,具體指的是佛教為其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項戒條。
這八項戒條包括——
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華麗之床、不打扮及觀聽歌舞、正午過後不食等。
三、結語
不管是「五葷三厭」,還是「佛教八戒」,既然三藏給豬剛鬣起了「八戒」的名字,本意就是希望他能遵守佛教戒律,以正佛心,但願望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豬八戒並沒有「戒」得那麼情願,也並沒有「戒」得那麼徹底,說到底還是沒有修行到家。
在最後佛祖對師徒四人的分封中,三藏、悟空、沙僧,或佛或金身羅漢,均屬於大職正果,而八戒則被封為汝職正果,和白龍馬同級,但比大職正果低一個級別。
可見佛祖對四人西行取經路上的表現和修行是心知肚明的,最後八戒得到「淨壇使者」的封號,也算是如他所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