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瑪利亞鮮花大教堂總共是四百七十三級石級,你忍著心跳,沿著它走上去,腳底下光滑的石頭被無數同你一樣的朝聖者們踩得溜光。你走著,想著,你知道這石級是將你引人天堂的唯一道路。
最後,終於登上了寬大的拱頂露臺,這座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就呈現在你的眼前。
聖瑪利亞鮮花大教堂又稱大教堂,是佛羅倫斯人的自豪,它是一座汲取了人類最珍貴的才智和熱情而矗立在天空與土壤之間的建築。
曾是9世紀之前文藝復興之城的心臟,也是今日被交通擁擠和汙染籠罩著的城市的心臟。
面前一片暖色調的紅瓦,勁風拂著你的面頰,你覺得藍天近地舉手可觸。
最大的那片白雲掩著的,可能就是有救世主端坐在正中的天堂?
你終於明白了這座人類用超凡的才能築起的奉獻給上帝的建築的深深含義。
大教堂是在一座教堂聖萊巴拉達的基礎上建成的,它前面的寬闊廣場上是古聖洗堂。
大教堂建設的主要原因是,原來的聖萊巴拉達教堂已不能適應日益擴大的城市的需要,急需擴建。
但其中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佛羅倫斯人的驕傲。
那時鄰近的比薩和西也納都擁有自已的拱頂大教堂,佛羅倫斯自然不甘落在他們的後面。
為了這一野心,佛羅倫斯人擔當了風險,因為他們一直等了一百二十五年才終於等到大教堂的拱頂觸上了藍天。
這一百多年來,半截教堂上面的巨大空洞使他們痛苦、絕望,因為他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這座標誌城市強大的大教堂上。
教堂的正面廣場上,那端莊秀麗的八角形聖洗堂是大教堂平地而起的見證人。
有人曾認為這座奉獻給佛羅倫斯守護聖人喬萬尼,巴蒂斯達的建築最早先是作為異教徒供奉戰神馬爾代建的。
但後來的考古結果否認了這一猜測,它是在4世紀古羅馬遺址上建起了的一座教堂,直到1128年才被正式改建為聖洗堂,建築的表層完全用綠色和白色大理石裝飾,顯得極其清秀美麗。
聖洗堂的銅門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高超的雕塑藝術的代表作品。
14世紀之前,古樸的聖洗堂用的是木製大門,佛羅倫斯人看見了比薩大教堂的壯麗青銅大門之後,便向安德烈.皮薩諾求援。
1330年至1336年,大師完成了由淺浮雕組成的青銅南大門,當時大門全部鍍以金色,異常華貴和精緻,引起了轟動。
1403年,羅倫佐.吉白爾蒂創造了聖洗堂北面的青銅大門。
1427年開始,他又受託製作第三組大門,這共用掉了他二十五年的時間,直至1452年才告結束。
皮薩諾作品的高雅風格打破了哥德式藝術的模式,拋棄了使用過分繁多的交叉重疊的衣皺的常規,人物的動態和表情都十分簡單,許多細部描繪被他認為難以突出作品主題而省略。
藝術家的這兩扇青銅對門是當時的新潮作品,為青銅雕塑和浮雕的繁榮開闢了新天地。人物和鑲板鍍金亦是他的創新。
青銅大門的澆鑄被委託給了從威尼斯請來的大師,因為那裡是這類的故鄉。
聖瑪利亞鮮花大教堂,它承載著佛羅倫斯人的自豪,它承載著佛羅倫斯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