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經開區,重慶市唯一的國家級體育產業示範基地。人們也許不會想到,這座體育城,曾是西南矚目的煤都。歷史上,萬盛走過了「因煤而立、依煤而興、缺煤而困」的坎坷歷程,卻在新世紀重塑城市風景,打開以體育經濟、體育文化為立城之本的發展新天地。體壇萬象,何以匯聚於斯,蓬勃興盛?
煤城向何處去?
1955年,萬盛「因礦設區」,一度是全國100個重點採煤區縣之一,煤炭產量佔四川省的1/4、重慶市的1/2。萬盛經濟發展長期「一煤獨大」,煤炭產業對地區經濟貢獻率曾高達80%左右,城鄉就業人口中超過70%從事與煤相關的行業。
「一切向煤看」的萬盛,也背負了沉重的歷史包袱。受煤炭市場行情下挫、資源瀕於枯竭的影響,最困難時全區總人口近20%以低保維生;採煤沉陷區影響面積佔全區面積近1/3,地區生態環境受損嚴重。2009年3月,萬盛被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名單。
當煤炭經濟的支柱開始動搖,萬盛如何重建發展圖景?萬盛轉型辦主任張瑜說,唯有確立新發展理念,轉型是唯一的出路。
曾經「以煤養村、依礦吃飯」的關壩鎮,是萬盛轉型探索的一個縮影。
關壩鎮鎮長李斌對半月談記者講了涼風村的故事。這個位於渝黔邊界的小村子前些年受周邊鄉鎮煤礦陸續關停影響,大量在礦上挖煤為生的村民沒了生計。2014年,萬盛關閉了近20家煤礦,就在這一年,涼風村貧困發生率高達13.7%,被定為國家級貧困村。
不挖煤,村子就沒路可走了嗎?涼風村村民重新打量起自己的家園。背靠財興山,面朝溱溪河,清澈的活水穿城而過……村民意識到,好風光大有文章可做。很快,涼風村發展起以垂釣為特色的農體旅產業,村裡的600餘畝生態魚塘升級為國際化釣魚基地。
「日子從『黑乎乎』變成了『綠油油』,巴適啊!」村民猶繼強說,2014年煤礦關停時他一個月才掙兩三百元,後來很多人來涼風村參加垂釣比賽,他趁勢辦起農家樂,現在一年收入有近20萬元,「真是好到天上去了」。
如今的關壩鎮,健身步道、騎行綠道、登山步道一應俱全,還建成了11人制標準足球場、8跑道田徑場和佔地20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中心,已成為聞名全國的運動休閒特色小鎮。
小羽球帶來大產業
2016年5月,萬盛正式確定以體育產業作為轉型支柱產業,這在全國69個資源枯竭城市中是獨一份。萬盛何以如此抉擇?
萬盛經開區體育局副局長陳亞莉說,萬盛歷史上為國家培養輸送了眾多知名羽毛球教練員、運動員,累積下深厚的羽毛球文化,羽毛球早已是市民最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她的同事差不多人人工位上都備有運動裝備,羽毛球拍更是「剛需」,每逢下班,從單位領導到實習員工都會呼朋喚友,前往球場一爭高下。
萬盛確實是羽毛球的世界。從綦萬高速公路萬盛口下道,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高約30米、矗立路口中央的大型羽毛球拍雕塑,城區道路兩旁白綠相間的羽毛球路燈,各類凸顯羽球元素的街道景觀,無不向遊人訴說著萬盛與羽毛球的緣分。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是窮鄉僻壤的萬盛並沒有什麼體育文化可言。一位名叫唐勇的泰國華僑回故鄉任教,改變了這一切。
唐勇為萬盛帶來了風靡東南亞已久的羽毛球運動。從他身邊的同事學生,到周邊礦區工人居民,萬盛擁抱羽毛球的熱情像水波一樣越擴越遠。50年過去,萬盛先後培養出了鍾波、張亞雯、李雪芮、皮紅豔等數十名羽壇名將,不乏世界冠軍。自2006年起,萬盛連續多年舉辦重慶市級羽毛球公開賽,2015年創辦的「黑山谷杯」國際羽毛球挑戰賽更被國家體育總局定為全國體育旅遊精品賽事。
今天的萬盛,已是國家羽毛球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數以萬計的百姓長期參與羽毛球鍛鍊。火熱的群眾體育,極大促進了當地體育產業的蓬勃發展。作為西南地區高性能羽毛球拍主要產地,萬盛每年出產的數十萬隻碳纖維球拍在國內市場廣受追捧,遠銷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體育塑造城市精氣神
「地下到地上、黑色到綠色、單一到多元」,萬盛的蝶變,是一個體育產業從無到有快速增長的故事,也是一個運動風氣蔚然而興,體育文化油然而盛的故事。
萬盛奧林匹克天路,全長約310米,739級階梯順著山勢而建,彩色奧運圖案和奧運知識銅板貫穿全程。天路獨特的設計讓這裡成為遊人必選的打卡點。天路的一端是地處城市核心圈的奧林匹克公園,擁有30餘塊羽毛球、桌球、籃球以及籠式足球等項目標準運動場地,充分滿足群眾鍛鍊日常所需。
每逢周三,「夕陽樂」氣排球隊都會相約萬盛奧林匹克公園。「氣排球運動適量、不激烈,適合中老年人,打多了還真會上癮。」67歲的江朝明告訴半月談記者,他們的氣排球隊由30多名50歲到70歲的中老年人組成,大家常常在微信群裡呼朋引伴,只為享受運動的純粹樂趣。
對萬盛而言,體育不僅是居民幸福的指標,也是遊人注目的名片。在號稱渝黔生物基因庫的萬盛黑山谷風景區,延綿13公裡的峽谷內樹木蔥蘢、四季常綠,一條約兩小時行程的青磚步道串聯起高空攀巖、叢林穿越等原生態體育項目,遊客在飽覽青山綠水之餘,亦可感受濃厚的運動氛圍。石林國際定向運動基地、南天門冰雪運動中心……萬盛的每一處風景裡,遊人都可以與運動有個約會。
萬盛經開區黨工委書記袁光燦介紹,全區近年來投入資金30億元,推進1個全民健身中心、10個全民健身基地、100個全民健身公園、1000公裡戶外健身步道的建設,實現鎮街全民健身廣場、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社區健身路徑工程「三個全覆蓋」。目前,萬盛經常性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已達58.9%。
「因地制宜走好轉型路,因勢利導打造升級版。」袁光燦說,萬盛將繼續以「宜居、宜業、宜運動」為城市建設的發力方向,讓運動與健康成為居民多元獲得感的紐帶,讓體育與休閒成為萬盛轉型持續活力的傳送帶。
來源:半月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