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約 2400 字
閱 讀 需 要 7 min
日劇《半澤直樹》截圖
堺雅人飾演的《半澤直樹》第二季已經完結,取得了豆瓣9.4分的評價,在日本此劇也好評如潮。有人認為,本劇最大的優點是真實,將日本職場文化清晰展現出來,體現了日本職場的集團主義精神。
集團主義起源於水稻種植業的歷史,因為水稻行業從播種到收穫都需要集體活動,這樣使以稻米為主食的日本人血脈中烙下了深深的集團主義並引申至職場。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下日本集團主義的三要素:派系、決策和內外有別的敬語。
一、劇中的學閥和派系
《半澤直樹》分第一季和第二季,第一季堪稱平成電視劇收視奇蹟,第二季在豆瓣也有9.2分的高分。
故事的設定是20世紀的泡沫經濟時代,日本出現了大規模經濟衰退,經濟持續不景氣,金融行業一塌糊塗,在這種背景下,主角半澤直樹從日本三大私立學府之一的慶應義塾畢業。這裡涉及了第一個知識點——學閥。
慶應義塾(也稱慶應、慶大)
在日本,大學畢業之後因出身(畢業學校)不同,社會上要完全劃分三六九等,一等出身就是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等。但這三所大學畢業生也不能亂竄,東大出身的主要混跡日本政界,比如東大經濟部畢業的某通產省官僚曾負責通產省公務員面試,直言非東大出身不要。早稻田的則主要盤踞在新聞、法律;慶應大學的地盤在財務和金融界。當然不能絕對,一個行業中不可能清一色的一個學校的畢業生,只能是某個學校畢業生在這個集團中佔主流,此外,還有一群不知名小學校的非主流。如此,各自學校畢業生結成各自派系,這就是所謂的學閥。
日劇中的面試會場
學閥可以看做是日本派系的延續, 派系是日本特色之一,歷史悠久,是日本集團主義的特徵之一。日本原首相大平正芳就說日本人「三人相聚,可成兩派」。在派系背景下,新人進入公司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找靠山拜碼頭,拉幫結派,人多的大企業更是如此。劇中,中野總行長和大和田常務董事之間經常勾心鬥角、相互使絆子,這就是日本集團中派系鬥爭的一個縮影,二人出身不同、碼頭也不同。上司包庇己方派系成員打壓敵對派系,這被認為是日本職場的常態,所以大和田一心包庇淺野分行長,這就是維護自己派系的行為。這是日本職場秘而不宣的常態,即便這個行為違規,但只要能增加或者不損害自己派系利益就行。
大阪西分行
二、集體決策和「稟議」
《半澤直樹》第一季的關鍵劇情就是五億貸款事件。當時半澤所在的銀行要向大阪鋼鐵公司貸款5億,但淺野分行長卻是讓半澤的手下去寫貸款的具體計劃書(稟議書),半澤對這個計劃是拒絕籤字的,淺野強逼著半澤同意,最終貸給了鋼鐵公司5億元,但因鋼鐵公司倒閉,銀行被迫落下了5億日元的爛帳,而淺野反將責任全部推給半澤,由此導出了主線劇情——半澤討帳。這涉及了日本職場文化的第二個知識點——公司決策的自下而上。
日劇《半澤直樹》截圖,公司討論「稟議」
同歐美企業中公司的決策和執行體系不同,歐美是上級決策,自上而下,逐層實施,日本卻是自下而上,上下協商。日本公司(會社)注重家這一概念,日本公司職員(社員)都自稱自己的公司叫「家」。會社既然是家,家庭成員就能暢所欲言,事情商量著辦。正如劇中表現的,除了特別高職位的人有小房間獨立辦公室外,劇中社員的辦公室是一個超大的房間,課長、職員都在一個屋裡。如此也就出現了劇中的「稟議」。這種「稟議」看起來充分體現下層社員的意願,但缺點極大,那就是推卸責任,責任不明。而且浪費決策時間,一旦在最高會議上「稟議」失敗,就得推倒從來。
三、集團主義中的內外有別和敬語
日本職場中內外有別是一個重要概念。如上所述,社員稱自己的會社為「家」,在「家」的感觸下,社員向外人做自我介紹的時候,常用語就是:我是大阪銀行的XXX,而不是單純的XXX,必須加上自己的會社從而體現了自己的歸屬和自豪。比如半澤和手下小弟去拜訪鋼鐵公司社長的時候,他用的就是這套體系。在日本人看來,公司的名字比自己的「賤名」更重要。所以在日本職場常聽到的就是三井人、松下人。如此個人被納入集團主義之下,增強了對公司的認同。
日劇《半澤直樹》截圖,和鋼鐵公司的社長
在集團主義和家的歸屬下,就出現了日本職場第三個知識點——敬語運用。
如果有朋友對日語有所了解,那就知道鄭重體、敬語、禮貌體等等的區別。這被認為是日本禮貌的表現,殊不知日本這套用語更是上下有別的等級秩序的表現,絕非禮貌。
劇中,半澤和手下中西一起寫計劃書
日本職場以社員自己為中心畫圈,同一個公司的社員是「家」人,所以親近;外部公司的人不論如何都算是外人,距離較遠。「家」人之內要分三六九等,這個解釋起來比較麻煩,舉個簡單例子,半澤說「你」的時候,對不同的人就要用不用的「你」。對總行長等高級上司可能就會用「a na ta sa ma」重點在「sa ma」,這個字可以翻譯為「大人」;對同級的就可以用禮貌體「a na ta」即可,這表示了親近;對下級就得有上級威嚴,那就得是口語的「ki mi」甚至可能是「te me」(你這傢伙)。這是會社裡的體系。
《半澤直樹2》劇照
對外公司出於尊重都用「a na ta sa ma」,即便對外邊公司職位不如自己的一般社員至少也得是「a na ta」。而對外人介紹自己領導的時候,半澤說的可是分行長淺野,而不是淺野分行長,這也有講究,這涉及到日語語氣的問題。姓在前職務在後,語氣的重點在職務,顯示尊重,但你要對外人說這個,言外之意就是得讓外人知道自己家領導的職務、尊重自己家的領導,這十分不禮貌,所以日本人習慣性向外人介紹自家領導的時候,是職務加姓名,重點在姓名。
總之,集團主義三要素就是派系、集體決策、內外有別的敬語,這三點共同支撐了一家公司的基本精神,是日本職場最關鍵的三點,也是外國人最不理解日本職場的原因。
參考文獻:
1、趙淑玲:《日本內外意識和集團意識》,《日語學習和研究》2004年第4期。
2、高橋敷:《醜陋的日本人》作家出版社1988版。
經公眾號「浩然文史」(微信ID:haoranwenshi)授權轉載。
「果粒歷史」限時特惠
足不出戶暢讀
《國家人文歷史》雜誌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
享89元/年會員續費
168元/年新會員優購
把歷史私教裝進口袋裡
「在看」的永遠1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