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頭山先民們住哪兒?專家:或在遺址西北邊一二十米處

2020-12-22 瀟湘晨報

中國寧波網記者張子琪 實習生陳諾

跨越8000多年,井頭山遺址揭開神秘面紗,呈現在世人面前。

8000年前的東南沿海先民如何生活?讓人好奇。從井頭山遺址出土的大量貝殼、貝器、木器、陶器,我們撬開了「冰山一角」,一窺8000年前先民們的日常生活。

但這些最早的寧波先民住在哪裡,住在什麼樣的建築裡?在很多人心頭,是個暫未解答的疑問。

為此,記者採訪了考古專家,以期尋找答案。

「因為發掘區域有限,本次井頭山遺址的發掘,沒有發掘到建築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井頭山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國平說,「關於建築遺蹟,從目前考古發掘範圍看,沒有該村落的居住遺蹟的一點線索,有點遺憾。」

考古專家們估算,井頭山遺址約有1萬多平方米,目前僅正式發掘了700多平方米,相當於只發掘了約百分之七,還有很大的空間等待日後發掘發現。

對於當時房屋建築遺蹟的發現,孫國平滿懷期待。

「我們推測,該村落的居住房屋應該是位於如今井頭山遺址考古工地大門口停車區域水泥地面的下方。」他根據古代地理環境和已發掘區域推測,先民的居住區可能是在井頭山遺址發掘區域西北不遠處。

考古專家們推測,井頭山地區先民們的居住地,可能是在當時的廢物堆積處附近的小山坡上,距離山腳處10米至20米的距離,距地面約6米的地下。

可以想像一下,井頭山先民住在小山坡高處,背靠森林,面朝大海,在海邊看日出日落,平日裡將吃剩下的貝殼等「垃圾」傾倒在小山坡山腳較低的位置。除了近海作業,還能划船出海到東邊大海裡捕撈。

那時的先民住的房子推測是怎麼樣呢?

孫國平介紹,根據當時的木器加工技術以及生態環境判斷,井頭山遺址的建築可能也是以幹欄式建築為主,也會有簡單的榫卯結構,「在當時,出現幹欄式建築應該是比較正常的。」

這次的井頭山遺址發掘中,出土了一件銷釘木器,顯示具有類似的榫卯結構,且出現了最早的木釘子,這個技術特徵上表現出了很大的超前性。

「目前只能說,有望把中國榫卯技術的出現提早到井頭山時期。」孫國平說,但是考古發現具有局限性,相關的證據還不是非常充分。而幹欄式建築的源頭,還有待於考古工作的進一步開展。井頭山遺址中,幹欄式建築的技術表現,在實物材料上來看,還比較少。

(幹欄式建築仿建)

40多年前,河姆渡遺址的發掘中出土的木構建築遺蹟,是多幢幹欄式的建築——底層架空帶有前廊過道的長屋。它沿小山坡呈扇形分布,約有數間,用一排排樁木打入土中作為屋基。

長脊、短簷、高床,構築出高於地面的架空層,人字形坡屋面,是它的風格特色。

河姆渡遺址的建築屋架中的梁、枋、柱、檁等許多木構件,很多是用榫卯聯結,屋頂則是採用席箔等物蓋在椽上而成。

而比河姆渡遺址早1000多年的井頭山遺址的建築結構到底如何?還有待考古學家進一步考證。

「如果不久以後在井頭山遺址可以進一步開展考古工作,我們很可能在附近有針對性地探索。」孫國平說。

【來源:寧波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井頭山遺址
    5月30日,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在寧波餘姚召開了一場新聞發布會,發布重要考古發現:  在距離河姆渡遺址13公裡的餘姚市三七市鎮井頭村,發現一處地下5到10米深的遺址,出土了數量巨大的被先民食用後廢棄的各種海生貝類——蚶、螺、牡蠣、蛤、蠔等,經過碳十四測年,確定距今8000年左右,早於聞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1000多年。
  • 井頭山遺址是中華海洋文明最古老的見證
    本報訊(記者 楊靜雅 顧嘉懿 陳曉旻) 有8000年歷史的井頭山遺址是中國沿海迄今發現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貝丘遺址,也是迄今發現的中華海洋文明最古老的見證,有世界文化遺產價值……昨天在寧波舉行的「井頭山、河姆渡與海洋文明」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學家金翔龍等專家高度評價井頭山遺址的價值
  • 從河姆渡到井頭山的千年追問
    除了蚶,井頭山海鮮排行榜前五名還有蠣、螺、蟶、蛤,都是有名的東海小海鮮。 這些吃完肉後剩下的貝殼,被當做生活垃圾倒在了現在被稱為「遺址」的地方,一層又一層,最厚的地方超過2米。 在地層裡堆得像小山丘一樣的貝殼,考古學上有個專門的稱呼——貝丘遺址,這是古人海邊生活的最好實證。
  • 從河姆渡文化到井頭山遺址:史前時期人們究竟如何生活?
    撰文丨許永傑摘編丨何安安近日,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傳來了新消息:井頭山遺址第一階段考古發掘取得了突破性收穫,繼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之後,再度將寧波地區人文歷史在河姆渡文化基礎上往前推進了1000多年。
  • 浙江餘姚發現漢六朝瀕水遺址 與井頭山遺址共具親水特質
    餘姚宣傳部供圖中新網寧波12月10日電(記者 李典 謝盼盼)「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發現了河道、臨河護岸、木構設施等瀕水遺存。」10日,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許超受訪時表示,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沿海地區人水關係有著一定價值。2號護岸內側竹竿。
  • 寧波發現距今8000年前遺址 比河姆渡文化還要早1000年
    寧波發現距今8000年前遺址 比河姆渡文化還要早1000年發布時間: 2020-06-01 11:31:43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作者: 竇瀚洋 沈朝暉 | 責任編輯: 5月30日,浙江省文物局、餘姚市人民政府和寧波市文化廣電旅遊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
  • 浙江餘姚發現漢六朝瀕水遺址 與井頭山遺址共具親水特質_文化_中國...
    10日,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副研究員許超受訪時表示,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沿海地區人水關係有著一定價值。  日前餘姚發布花園新村漢六朝遺址考古成果。該遺址地處明清時期的餘姚縣城南城的巽水門外,地勢低洼。發掘表明,該地塊原始地貌北高南低,北側為受潮汐活動影響而形成的灰黃沉積土高地,南側為寬廣的水域。
  • 探訪浙江餘姚8000年前貝丘遺址 早於河姆渡文化千餘年
    6月4日,井頭山遺址出土的石器和陶炊器殘片等整齊排列展示(圖片拼接)。近日,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距今7800~8300年之間)、埋藏最深(海拔-3~-8米)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
  • 阿善遺址 包頭那遠古的文明
    臺地高於黃河河面80—96米,是一處相當完整的原始社會晚期新石器時代的村落遺址,總面積約有5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度在一到兩米之間,由深到淺地疊壓著第一、二、三、四期文化遺址。前三期屬於距今6000—4200年的新石器時代,第四期屬於青銅器時代。
  • 浙江餘姚發現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的史前遺址
    5月30日拍攝的井頭山遺址發掘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陶片。 新華社記者 鄭夢雨 攝新華社寧波5月30日電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井頭山遺址位於寧波餘姚三七市鎮,東距田螺山遺址1.5公裡,2013年因廠房建設勘鑽時發現。經考古勘探進一步確認為一處埋藏很深、時代較早的史前文化遺址。
  • 下邳古城遺址入選「國保」
    國務院核定、公布的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762處入選。其中,徐州有1處入選——下邳故城(又名下邳古城)。其中,江蘇省共有27處入選。徐州有1處入選「古遺址」!一起來看看!位置基本確定下邳古城遺址高低起伏不平,東南高,西北低,城內多為河道、魚塘,遺址地表有陶罐殘片和青花瓷片。2014年9月起,睢寧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聯合對遺址進行勘探。經過考古工作者歷時3年多的調查與勘探,下邳古城的位置基本確定。
  • 浙江發現年代最早海岸貝丘遺址,距今80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
    井頭山遺址坐落於浙江餘姚三七市鎮,臨近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遺址於2013年10月發現的,文化堆積以海洋軟體動物貝殼為主要包含物,埋藏深度達5至10米,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對遺址進行主動性發掘。
  • 城頭山人為何消失,專家在遺址發現「神秘」蟲卵,最終破解謎團
    在湖南常德的澧縣,有一處被譽為「中國最早城市」的遺址,即距今約6000多的城頭山。專家們發現,城頭山和城頭山先民,都在很短的時間內突然消失了,就如同西方的「龐貝古城」一般。(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寧波江北慈城發現一處延續五千餘年聚落遺址
    遺址現場(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寧波12月21日消息(記者曹美麗 通訊員趙麗萍)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發現一處延續五千餘年聚落遺址:慈城鎮東門村遺址自河姆渡文化四期至明清時期,幾無間斷,延續五千餘年,將完善寧波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
  • 四明大地,河姆渡文化譜系遺址有哪些
    8 米的鯔山,與北部的丘陵山地分離。 鯔山遺址是姚江谷地繼河姆渡遺址後發現的又一處具有重要價值的河姆渡文化遺址,超過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面積。遺址保存良好,出土的實物資料,其堆積狀況、文化面貌、內涵特徵及時代均大體與河姆渡遺址相對應,極大地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增加了對河姆渡文化發展環節的認識。
  • 新華每日電訊 |考古專家認為,錢塘江上遊的「上山遺址」是世界稻作...
    蔣樂平根據附近的「上山堰」老地名,稱它為上山遺址。  上山遺址位於當地的一處河流衝積盆地,海拔約50米。它坐落在兩個小土丘上,相對高度約3-5米,南丘面積約1.5萬平方米,北丘面積約1萬平方米。現在,上山遺址考古公園的兩座展示廳就分別建在南北土丘之上,廳裡還保留著考古工地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