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記者張子琪 實習生陳諾
跨越8000多年,井頭山遺址揭開神秘面紗,呈現在世人面前。
8000年前的東南沿海先民如何生活?讓人好奇。從井頭山遺址出土的大量貝殼、貝器、木器、陶器,我們撬開了「冰山一角」,一窺8000年前先民們的日常生活。
但這些最早的寧波先民住在哪裡,住在什麼樣的建築裡?在很多人心頭,是個暫未解答的疑問。
為此,記者採訪了考古專家,以期尋找答案。
「因為發掘區域有限,本次井頭山遺址的發掘,沒有發掘到建築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井頭山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國平說,「關於建築遺蹟,從目前考古發掘範圍看,沒有該村落的居住遺蹟的一點線索,有點遺憾。」
考古專家們估算,井頭山遺址約有1萬多平方米,目前僅正式發掘了700多平方米,相當於只發掘了約百分之七,還有很大的空間等待日後發掘發現。
對於當時房屋建築遺蹟的發現,孫國平滿懷期待。
「我們推測,該村落的居住房屋應該是位於如今井頭山遺址考古工地大門口停車區域水泥地面的下方。」他根據古代地理環境和已發掘區域推測,先民的居住區可能是在井頭山遺址發掘區域西北不遠處。
考古專家們推測,井頭山地區先民們的居住地,可能是在當時的廢物堆積處附近的小山坡上,距離山腳處10米至20米的距離,距地面約6米的地下。
可以想像一下,井頭山先民住在小山坡高處,背靠森林,面朝大海,在海邊看日出日落,平日裡將吃剩下的貝殼等「垃圾」傾倒在小山坡山腳較低的位置。除了近海作業,還能划船出海到東邊大海裡捕撈。
那時的先民住的房子推測是怎麼樣呢?
孫國平介紹,根據當時的木器加工技術以及生態環境判斷,井頭山遺址的建築可能也是以幹欄式建築為主,也會有簡單的榫卯結構,「在當時,出現幹欄式建築應該是比較正常的。」
這次的井頭山遺址發掘中,出土了一件銷釘木器,顯示具有類似的榫卯結構,且出現了最早的木釘子,這個技術特徵上表現出了很大的超前性。
「目前只能說,有望把中國榫卯技術的出現提早到井頭山時期。」孫國平說,但是考古發現具有局限性,相關的證據還不是非常充分。而幹欄式建築的源頭,還有待於考古工作的進一步開展。井頭山遺址中,幹欄式建築的技術表現,在實物材料上來看,還比較少。
(幹欄式建築仿建)
40多年前,河姆渡遺址的發掘中出土的木構建築遺蹟,是多幢幹欄式的建築——底層架空帶有前廊過道的長屋。它沿小山坡呈扇形分布,約有數間,用一排排樁木打入土中作為屋基。
長脊、短簷、高床,構築出高於地面的架空層,人字形坡屋面,是它的風格特色。
河姆渡遺址的建築屋架中的梁、枋、柱、檁等許多木構件,很多是用榫卯聯結,屋頂則是採用席箔等物蓋在椽上而成。
而比河姆渡遺址早1000多年的井頭山遺址的建築結構到底如何?還有待考古學家進一步考證。
「如果不久以後在井頭山遺址可以進一步開展考古工作,我們很可能在附近有針對性地探索。」孫國平說。
【來源:寧波日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