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異類》在中國出版,作者格拉德威爾提出了一萬小時定律。他聲稱天才和普通人的差距,不在於他有多高的天賦,而在於他付出了超過一萬小時的努力。普通人想要成為天才,很簡單,只要為一件事持續付出一萬小時的努力即可。
後來《刻意練習》出版,提出很多理論,抨擊了格拉德維爾的一萬小時定律,認為只有有目的有反饋的練習,才是成長的最佳途徑。
兩個概念各有不同,但又格外相似,相似的是他們都在告訴我們同一句話:
方法給你了,只要你努力、堅持,就能得到成長;如果沒有成長,那肯定是你不夠努力,不夠堅持。
難道沒有成長真的是因為不夠努力嗎?以前我真的是這樣想的。但《習慣陷阱》給了我一個新的答案: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正確的思維方式!
該怎麼定義這本書呢?如果用兩個關鍵詞來概括的話,我會選擇「捨棄和發現」,這也是我在書中所收穫的,讓我尤為感激的兩點。
一、捨棄
為什麼到了人生的某個階段,成長會變得極為艱難?其實是因為我們舊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不足以應付新問題。
而想要突破這一桎梏,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捨棄掉舊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
在書中,作者提到了15個需要被捨棄的思維習慣。篇幅有限,這裡只挑出兩個於我而言感觸極大的思維習慣,第一是捨棄必須找到夢想的觀念,第二是捨棄時薪概念的觀念。
首先是必須找到夢想。
星爺有一句很經典的臺詞:」做人如果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何區別。「
我相信很多人都將夢想視作瑰寶,認為沒有夢想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但總有一些像我這般的人,完全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麼,找不到自己的夢想在哪裡。對每一件事都是三分鐘熱度,開始的時候幹勁十足,到最後都只剩死撐。
可能你會對這樣的情況很是愧疚悲觀,為什麼別人能堅持夢想,而自己總是做不下去?
對於這個問題,作者在書裡的回答是:無論你曾經多麼想做的事情,你都會有不想做的時候,或者有一天,你會發現更想做的事情,變化是隨時發生的。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為自己的三分鐘熱度而愧疚。按照作者的說法,這種問題的出現不在於我們不夠堅持,僅僅只是跟我們當時所扮演的角色,所處的身份有關。
我們可以擁有很多角色,比方說作為父母的自己、作為子女的自己、作為畫家的自己、作為攝影師的自己。在每個人生節點,我們都會有不一樣的角色身份,在不同的角色身份下,我們想要做的、需要做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一樣。
所以不必糾結於尋找畢生追求的夢想,只要做好當下的角色就好了。
重要的是不要停下來,讓自己總有事情做;不要停下來,在自己的能力所及範圍內好好做。
說完夢想,我們再來看看」時薪概念「。
你會不會以為,作者說的時薪概念,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守著死工資,要學會多元化生存,創造自己的副業?說實話,我開始的時候也是這樣認為的,但看完這部分我才感覺到作者的思維層次確實要比我們高。
很多人的思維方式都是:收入=工作時間的回報。
然而作者卻不這麼認為。在他看來,以付出的時間來衡量收入是錯誤的,真正正確的應該是以對這個世界的貢獻來衡量自己的收入。
每一份工作的存在,都是因為有需要它的人存在。你能通過獲得收入,就意味著有其他人從中獲益。這也是為什麼工作時間相等,有的人收入高,有的人收入低。因為收入高的那個人,他能為這個世界貢獻的價值更高。
所以,提高收入的有效方法不是更賣力的加班工作,而是想辦法提高自己為世界做出貢獻的能力,讓自己被更多人需要。
捨棄必須找到夢想的觀念,就是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捨棄時薪概念的觀念,就是告訴我們要提升被更多人需要的能力。除此之外,作者還提到了捨棄應該、捨棄隨意批判、捨棄什麼都想要等12個固有思維習慣,這裡就不一一而論。
二、發現
捨棄了自己的固有習慣後,接下來怎麼辦?第二步,發現自己。發現自己的優勢、了解自己的目標以及找到自己所處的人生階段。
首先是發現自己的優勢。
相信大家都知道揚長避短這個成語,如果用這個成語來解釋個人成長的話,就是發現自己的最大優勢。優勢最大的地方,往往就是我們突破最快最輕鬆的地方。
那麼,如何才能發現自己的最大優勢呢?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個SIGN法則,可以幫助我們快速鎖定自己的優勢所在。
S代表成功(Success):你的生活裡肯定會有一件事情,是你做起來很高效,很充實的。比方說有人擅長做菜,有人擅長寫字。
I代表直覺(Instinct):即是你在做這件事情之前,就對其充滿了期待。比方說閱讀對我來說,就是一件讓我格外期待的事情,期待作者的文筆,期待知識的吸收。
G代表成長(Growth):即是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很容易專注和投入,對於不懂的地方會充滿求知慾,想盡辦法弄明白。
N代表需求(Need):即這件事的完成,能給你帶來很大的成就感和真實感。
以上就是作者提到的SIGN法則,其實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
那件你很期待,很容易投入,做起來很高效,完成後很有成就感和真實感的事情,就是你最大優勢所在。
說完優勢,然後是目標。
為什麼有的人明明特別努力,但結果總是不如人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並不了解自己的目標。
了解目標,主要看兩方面:
第一,目標是否明確;第二,方向是否明確。
你是否說過或聽過類似這樣的說法:
我希望賺很多錢;
我希望未來變得不一樣;
我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
當你聽到這樣的話,你能想像出具體的東西,能知道他想要做什麼嗎?我估計是不能的,因為他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但如果他這麼說:
我希望通過自己喜歡的畫畫的形式賺到十萬;
我希望我的未來有一個愛我的人和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我希望過上每天按時下班,不用為錢發愁,有人疼愛的日子。
你是不是就能清晰想像得出他想要的是什麼。
只有當我們的話裡包含明確的目標時,腦海裡才能浮現出相關圖像,也就更容易開始思考如何行動。
你可能會說,我已經有很明確的目標但還是沒有好的結果,怎麼解釋?
用作者的話來解釋就是:
你是否真的站在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的門口,並且敲響了門。
目標明確了,但是方向不對、行動不匹配,肯定不會出現自己想要的變化。
比方說你現在想寫作,你就得問問自己:
我寫作是為了抒發情緒記錄生活,還是為了通過寫作實現財富自由?
我寫作是為了成為專業的作家,還是想要通過寫作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目標不同,練習的方法和強度,自然也就不同。
所以,除了明確目標外,我們還需要定期檢查,自己所敲響的那扇門,是否是自己真的希望打開的那扇門。
發現優勢,了解目標,接下來就是找到自己處在人生哪個階段,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發力。
在書中,作者把成長分為了六個階段:
開始進化、辛化、深化、真化、新化、神化。
開始進化的特徵是什麼?是你能明確感受到自己的變化。
在這個階段,你只要去做就會有成果,所以只要不斷的做你就能創造出更多成果。同時需要謹記一點,不要執著於自己內心層面的思想,比方說這件事我能獲得什麼、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之類,那只會拖慢你創造成果的步伐。
開始進化之後,就到了辛化,也就是辛苦進化的階段。
在這個你無論做什麼都很艱難,問題頻頻出現的階段,你需要做的是不要盲目行動,停下來好好思考。
這些問題因何而出現?
這些問題的出現教會了我什麼?
你眼前的很多問題可能都不是真正的問題,所以你需要停下來思考,深入挖掘,找出真正的問題所在。
當你找到真正問題所在,你就進入了深化階段。深化階段最重要的是思考,與自己的精神對話,認真面對問題,尋找內在的動力和解決問題的方案,以此將自己推入新階段。
艱難的時候,你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是什麼讓你感覺到艱難?
你內心的聲音是什麼?
你想去到的舞臺在哪裡?
深化會讓你的內心感到難受,當你理清問題不再難受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你進入了真化階段。在這個階段,你能看清楚自己想做的事情,能看清楚自己應該怎樣做才能獲得成功。
那麼這時,就要催促自己趕緊行動起來,從現在開始想用什麼方法做什麼事情?
完成真化,即進入新化,新的進化階段。從開始進化階段再進一步循環,而循環所追求的就是最終的神化階段,實現自我超越。
在不同的「進化」階段,「必須重視的東西」和「應該追求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這句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我們當前階段所重視的東西,下一個階段可能無足輕重。
捨棄舊有的習慣思維,可以讓我們不被過去的經驗所阻礙;發現自己,則是找到自己的特質,以自己的特質作為武器,突破人生的桎梏。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帶有自己的特質,是事業成功的核心要素。
而在捨棄和發現之外,作者其實還提到了更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自己。
自己是一切的根源,關注自己、接納自己,從內心尋找力量,才能有效實現自我更新,人生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