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王小帥出席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活動,並與青年導演交流。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 海南日報記者 孫婧
有許多標籤,貼在王小帥身上,比如「中國內地第六代導演領軍人物」「中國獨立電影先鋒導演」等,自處女作《冬春的日子》開始,到最新電影《地久天長》,20多年的導演生涯,他拍的電影多次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並屢獲國際大獎。12月9日,王小帥來到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活動現場,與內地青年導演開啟一場有關「時間」「創作」「記錄」的對話。
對現實保持敏感成創作源泉
王小帥有張寫滿故事的臉。即使在電影節宣傳海報上,在對話現場,帶著笑聊著天,他微微向下的眉眼也刻著思慮。這與他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對社會對現實的關注不無關係,這與他的電影總是充滿強烈個人色彩和人文關懷不無關係。
「我老覺得要保持一顆特別敏感、脆弱、柔軟的心,只有這樣才能感應這個社會發生的變化,讓我找到創作的衝動。」王小帥介紹,在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大放異彩的《地久天長》,就源自王小帥看到的一則社會新聞。
不過這部電影的國內票房只有4471萬元,甚至不及同時期上映的商業片票房的零頭。有很多人問王小帥,如何平衡電影的商業屬性和個人表達。對於這一點,王小帥說,這是一個電影多元化的問題,要把眼光放長遠一些,在文化、藝術、社會和歷史層面有所表達的電影,將來會實現「命運」翻轉的,這也是他這麼多年堅持自己的路並且依然充滿信心的原因。
與青年導演分享電影創作技法
一個優秀的作者電影導演,需要搭配一個優秀的劇組,才能成就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現場的青年導演提問,如何調度劇組的工作人員,如何指導小演員演戲?對此,王小帥有自己的見解和方法。「比如拍兒童,我絕對不會認真跟他們說戲。只要一認真說,這事兒肯定壞。你就得跟他們玩,只要讓他們放鬆,他們總能達到你所要抓捕到的東西,千萬不能認真。」
在國內外一些名導的劇組,導演就是現場那個說一不二的人。但王小帥在劇組沒有這麼做,「拍電影是很快樂的事情,這份工作當然有它嚴肅認真的地方,但同時一定要活潑開心。」作為導演,王小帥更傾向營造好現場的電影拍攝氛圍,點燃大家內心創作的火,最終把這種「氣質」帶進電影中。「拍《地久天長》的時候,詠梅主動要求學織網,體驗生活,景春『屏蔽』了其他所有活動,趙燕國彰就算沒戲份,也不走,就待在劇組,這在當下浮躁的社會環境中很難得。」
「還有很多想要記錄表達的東西」
人文關懷,是王小帥電影中的執著表達。而生活中,王小帥坦言自己是個趨於保守的人。
「我最恐懼的是,上飛機、進酒店、掃二維碼。」不習慣手機支付的王小帥甚至去買東西都曾感到害臊,「人家都在刷二維碼,一下就買完了,我就咬住牙,就算被別人嘲笑我也要拿現金出來,我就老做像螳臂當車一樣的事。」現在王小帥心態平和了,學會自嘲了,「有可能在未來的電影創作上,這些對現代化過程的思考都會帶進自己的作品。」
他警惕現代化進程過於快速,讓很多東西消失,讓社會出現斷層。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對快速變化的時代的記錄,讓王小帥總是充滿了緊迫感,「很多東西,我想如果再不拍的話,它就會完全從我的生活、記憶中還有地球上抹平了。」於是,《青紅》《我11》《十七歲的單車》《闖入者》等,都是王小帥在這樣焦慮緊迫的心境下拍出來的。一直到今天,這種情緒依舊伴隨著王小帥。「我發現我自己每次拍電影都是咬著牙,像愣頭青一樣,盡力要把這個事情做成。」王小帥說。
但他又說,「拍電影是一種享受,一種幸福。」對電影,他愛了20多年,對國家和社會,他還有很多想要記錄表達的東西。《地久天長》是他「家園三部曲」的第一部。「電影可以溫暖人心,『家園三部曲』講述的是我們的家鄉、土地、身份,這些都是我們普通的中國人所經歷的。」
(本報三亞12月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