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9日消息(記者 譚琦)從1993年的處女作《冬春的日子》開始,王小帥就發現了電影的秘密,無論是《十七歲的單車》還是《我11》,一直到最近的《地久天長》,他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梳理著時間,凝視著時間。12月9日,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首場大師班活動舉辦,知名導演王小帥到現場與青年導演交流,以「電影是對時間的凝視」為題,講述他對電影的執著,與電影結緣的故事。
第三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大師班現場。記者 沙曉峰攝
執著
「每次拍電影咬著牙,像愣頭青一樣」
在王小帥導演的電影裡,有著他獨特的個人生活印記,比如對三線記憶的雕刻描摹,他也通過對這些記憶的回顧,重新抒寫了這段記憶所棲息的那段歷史。
「1989年電影學院畢業之後,我就被分配到福建電影製片廠,我當時認為,到小的電影製片廠去,年輕導演實現夢想的可能性會多一點。」王小帥在論壇中談論起自己成長的經歷,他從小在貴州山區中長大,隨後搬家到武漢又來到北京學習美術,隨後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王小帥。記者 沙曉峰攝
就像王小帥電影中的許多主人公一樣,無論是對故鄉還是對人生抉擇,王小帥既沉溺又疏離。
分配到福建電影製片廠後,王小帥發現,理想和現實還是有差距的。「當時一年有一個指標,意味著這個電影廠一年只能拍一部電影。」作為年輕人的王小帥自然是沒有機會拍攝電影,只能參與場記等邊緣的工作,和拍電影的理想相距甚遠。無奈之下,1993年,王小帥回到北京,成為「北漂」,走上了拍電影的道路。
王小帥大師班現場。記者 沙曉峰攝
第一部電影《冬春的日子》的靈感就是來源於王小帥在美院附中學習的生活,後來拍攝《青紅》時也是回到貴陽後看到變化的想法。「我幾次去貴陽,看到周邊都在變化,樓盤建起來了,道路建起來了,生活的軌跡都要一點點地消失。」王小帥覺得,如果自己再不記錄下來,就再也拍不到了。「所以我就咬咬牙,開始拍起來。」王小帥說,自己每次拍電影都是咬著牙,特別像愣頭青一樣地要把這個事情做成。
堅守
「對世界保持敏感柔軟的心」
「找到大眾的共同點、共情點,我覺得是電影成功最基本的底線。」在分享電影如何找到大眾情感的交流時,王小帥認為,電影創作的時候要保持著一顆敏感、脆弱和柔軟的心。「這樣你才能對發生的事情有觸動,有感受。」王小帥還常常關注新聞,在報紙和短視頻甚至是朋友圈中找到電影故事發生契合的點,可能會觸動思考、反思和創作衝動。
王小帥。記者 沙曉峰攝 自2014年開始,王小帥傾力打造個人藝術創作上的「壯年之作」——「家園三部曲」,其第一部正是蜚聲中外的《地久天長》,目前第二部《沃土》的各項籌備工作正在進行中,計劃明年秋天開拍。王小帥透露,第三部作品可能會關注知識分子群體。「如果還有機會的話,我還會繼續拍下去。」王小帥想要在電影裡傳達歸屬感、中國家鄉等概念,展現每個人都背負著的時代烙印。
王小帥認為自己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人。「大家都追時尚、追變化,但我總是想著不要變化太快。」王小帥說,或許自己會將對世界發展的思考和現代化過程帶進作品中。
歸屬
「電影裡漂流感或許會伴隨一輩子」
對王小帥來說,他仿佛一直在一種矛盾中探索著,他看重電影的票房,卻又不願意為了票房而放棄自己對電影藝術的一些堅持。「這樣的問題對電影人來說都是會思考的,但這並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王小帥認為,一部電影在開始製作的時候就會考慮,是要體現個人性的創作還是電影工業性、市場化的一面。每個人擅長的內容和關注的點是不一樣的,他認為應該共同來面對電影的多元化的問題。與此同時,王小帥發現許多青年導演仍在不斷地輸出內容,這對觀眾來說仍然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專訪王小帥。記者 沙曉峰攝
王小帥對海南島國際電影節的舉辦充分地肯定,回想起自己第一次參加電影節的感受,也不禁笑出聲來。「第一次去洛杉磯電影節的時候,上火了吃錯了藥,嘴腫得像怪物一樣,就去與電影的觀眾見面。」王小帥回憶道,第一次帶著自己的電影和觀眾見面,頭髮很長耷拉著,看起來十分窘迫,當時就想找個地縫鑽進去。
在王小帥的電影中,常常會感受到一種漂泊感。「可能缺少家鄉的歸屬感,就會在作品中表現出來。」王小帥說,這樣的漂泊感或許會伴隨著一輩子,又或許在電影中找到了自己的歸屬。
王小帥。記者 沙曉峰攝
王小帥簡介:
王小帥,中國獨立電影先鋒人物,享譽國際的電影導演。從影二十餘年,執導十三部電影長片,八次入圍三大國際電影節,六次入圍主競賽單元。其處女作《冬春的日子》即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更入選英國BBC「電影誕生一百周年之百部最佳影片」。其憑藉最新作品《地久天長》獲得第14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獎、第2屆北京電影學院「學院獎」最佳導演稱號、以及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此前作品《左右》獲得第58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十七歲的單車》曾獲柏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銀熊獎,《青紅》獲坎城電影節評委會獎,《地久天長》更創紀錄榮獲第69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男女演員雙銀熊殊榮。
責任編輯:林鴻偉【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