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56戶243人的麥架坪村
全面脫貧、精準扶貧是國家重大戰略之一,也是當今世界面臨的難題。扶貧的方式很多,但與攝影相關聯的扶貧不多。前不久,我隨四川省文化館、四川省藝術攝影協會組織的文化下鄉團隊前往鹽源縣大草鄉的一個叫麥架坪的村子走了一趟,感觸頗深。
村民重要的收入來源-養羊
這個村是涼山州文化館館長助理鄒森的扶貧點,他也是這裡精準扶貧的駐村書記。喜愛攝影的鄒森從改善村裡的基礎設施開始,因地制宜發展種植、養殖等產業,幾年便有了起色。這個極為偏遠的山村已經開始走向富裕之路,麥架坪的鄉親們也因此看到新生活的希望,擺脫貧困在這裡已不是夢想。
飽經滄桑老人的手
將要起床的老人
這裡家家依舊使用火塘
隨著貧困地區生活水平地提高,原始家園的面貌會逐步改變,許多老建築也會消失,這是好事,不要因為喜歡拍攝老舊的房子而抱怨新建築越來越多。當然,這種有特色的民居能在提升村民生活品質的基礎上,盡力留存一些具有地域特徵的建築形式則更好。依我看,麥架坪村將會在很長時間內,保留現有的建築以及生活方式。當他們一旦非常富有,其現有建築就可能滿足不了他們的需要了。我想,到那時,鄒森或是其他領導一定會想出好辦法。
為了我,老人特意站起身,微笑地等待拍攝
陽光下各有所為就是他們生活片段
鄒森對我講:在這裡拍攝不要給小費,村民都知道,攝影能給村子帶來收入,攝影人都是有善心的。所以,在麥架坪不論你拍攝誰,被攝者都會高興地配合你,你甚至可以用微距拍攝面帶笑容的面孔。我想,他們對攝影人的好感是鄒森用誠意換來的,用善舉換來的。這樣的村落已經極為少見了。
陽光下各有所為就是他們生活片段
老人已經習慣這樣接受陽光
養豬是是每家生活的必須
養牛也是村民的重要收入
絕對的「土雞王」
福(倒)到了
這裡的民居全部是彝族最為原始的建築,原始木片瓦依舊存在,原木結構的房屋主體塗上黃色非常古樸;這裡的鄉親憨厚樸實,幾乎所有人見到我們都會微笑……鄒森為了能讓外來攝影人到麥架坪創作,協調村民騰出房間,並配上被褥。而攝影人的吃住費用全部為村民所得。鄒森的舉措等於是真正意義的「攝影扶貧」。鄒森喜愛攝影,他不僅讓攝影人能拍攝到樸實的人文景觀,而且能讓貧困的村民有收入,令人敬佩。
麥架坪村深處大山深處,開車離開鹽源到瀘沽湖的主公路,至少行車要4個小時,這還是在鄒森的努力下剛剛鋪好的水泥路面上行走,可想路沒有修之前,要到麥架坪村該有多麼艱難。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