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忠縣丁房闕、無銘闕、烏楊闕
重慶忠縣地圖
重慶忠縣全景
重慶忠縣全景
忠縣位於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唐貞觀八年唐太宗賜名忠州,民國二年設忠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州縣城市。至2018年末,忠縣下轄忠州、白公、新生、烏楊、拔山、石寶、白石、善廣、石子等29個鄉鎮街道,幅員面積2187平方公裡,人口102萬。
忠縣三「國寶」 丁房闕、無銘闕、烏楊闕,均為漢闕。
漢闕,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地面建築物,現在全國範圍內只發現了30多個石闕。文獻記載西周時已有闕,現存最早的遺物是漢代的。現存漢闕中,河南登封縣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山東濟寧市嘉祥武氏闕,四川達州市渠縣馮煥闕、沈府君闕,四川綿陽市平陽府君闕,四川雅安縣高頤闕,重慶忠縣烏楊闕、丁房闕,無銘闕,其中烏楊闕是保存最好的漢闕,現存於國家級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為首鎮館之寶。漢闕根據材料不同分為石闕和磚闕,據說曾經有夯土造闕,現存難辨了。
漢闕是漢代的一種紀念性建築,是古代宮殿、祠廟或陵墓前具表徵意義的樓觀,常左右成對。有石質「漢書」之稱,是我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漢代石闕,是我國現存的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築,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堪稱國寶級文物。
在重慶市忠縣發現的丁房闕、無銘闕和烏楊闕,是我國現存為數不多、具有重要歷史文物價值的三處漢闕。
丁房闕是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漢闕中最高的雙簷漢闕,這處東漢時期的漢闕因有「漢都尉丁房」5字(現已風化)而得名。丁房闕分左、右雙闕,兩闕相距約2.5米、高約6米。
無銘闕,俗稱「寶塔子」,這座東漢時期的漢闕位於忠縣縣城8公裡處的一臺地上。目前只發現右闕,為重簷廡殿式結構,通高5.65米。
烏楊闕發現於2001年,因發現於忠縣烏楊鎮而得名。這座石闕由左、右雙闕組成,闕上雕刻有青龍、白虎等圖案。
丁房闕
丁房闕,位於重慶市忠縣忠州鎮人民路。
罕見的廟前闕。
原址忠縣縣城裡丁房闕老照片,丁房闕在這裡頭。
原址忠縣縣城裡丁房闕老照片
雙闕相距2.5米,左闕為子母闕,右闕為單闕,左右二闕形制不一。
左闕基座埋於地下,地表以上由闕身、腰簷、闕樓、闕頂等11塊石構件組成,高6.26米,闕身為一整石,刻有浮雕,廡殿頂。正面銘刻有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巴國忠貞祠銘》
右闕地面以上由9塊石構件構成,高5.55米,形式大致與左闕相同,但腰簷、闕頂未刻細部。
現遷至白公祠內的丁房闕
現遷至白公祠內的丁房闕
現遷至白公祠內的丁房闕
現遷至白公祠內的丁房闕
現遷至白公祠內的丁房闕
現遷至白公祠內的丁房闕
無銘闕
重慶市忠縣無銘闕位於忠縣城北8千米處的塗井鄉佑溪村。建於東漢,已有1800餘年歷史,至今保存完好,是我國僅存的重簷廡殿式仿木結構石闕。闕身高5.65米,共有九層,四方闊8米,是一座由九墩不同形狀的石料相互攀附、疊砌而成的奇特建築物。基礎粗壯而穩重,正面雕一隻似龍非龍,似虎非虎的怪獸,其上有掛、方、欄額、鬥拱匹配成闕身、闕簷、闕蓋。第三層和第六層角上分別鏤刻著男女裸體力士,形態勇猛健美,彎腰屈膝,全身用勁,好似整個碑闕由他們抬著。在力士上下左右雕滿了各種飛禽走獸。闕蓋以一個象徵吉祥長壽的龜形怪物作為瓦楞。
老照片 無銘闕
無銘闕
無銘闕
無銘闕
2003年已搬遷到忠縣白公祠內。
無銘闕
無銘闕
無銘闕
無銘闕
無銘闕
無銘闕
無銘闕
無銘闕
烏楊闕
烏楊闕發掘出土於烏楊鎮將軍村十九組花燈墳墓地,據傳,烏楊闕的主人可能就是忠縣人東漢後期巴郡太守嚴顏。
烏楊闕為重簷廡殿頂雙子母石闕,石質砂巖,主闕高5.4米,進深1.7米,自上而下依次由脊飾、闕頂蓋、上枋子層、扁石層、下枋子層、主闕體、闕基七部分構成。子闕高2.6米,重10噸。上雕刻有當時生活場景、神話傳說、飛禽走獸。
烏楊闕
烏楊闕
烏楊闕
烏楊闕
烏楊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