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的業務門類加持下,在日本及中國大陸,伊藤忠完全可以充當全家便利店的供應商。
當然,伊藤忠對中國大陸市場全家便利店的改進,需要得到頂新的支持。
後起之秀登臺,全家「疾速備戰」
事實上,伊藤忠全資擁有日本全家,勢必進一步增加其在中國大陸全家的股份,與頂新集團的品牌授權糾紛或可得到圓滿的解決。而這之後,全家需要集中精力應對在中國大陸市場的挑戰了。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CCFA)發布的2019年中國連鎖百強名單,從門店數量來看,中國大陸的外資便利店中,全家排名第一,為2801家,排名第二的羅森為2629家,7-11為2147家。全家在數量上佔據優勢,而且,國內便利店普遍不盈利,目前也只有全家、羅森實現了盈利,其中,全家在2008年實現店鋪盈利,2012年實現總部盈利;羅森則是在2019年才實現盈利,而7-11至今仍未實現持續穩定的盈利。
為什麼便利店行業如此艱難?資金是便利店最大的「命脈」,除了股東資金斷裂倒閉外,便利店品牌經營層面也承擔著較大資金壓力。根據畢馬威聯合CCFA發布的《2019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顯示,中國便利店運營成本高企,2018年便利店年平均費用60%支出為職工薪酬,34%為房租,近95%的成本為硬性支出,兩項合計年平均支出為238萬元。
中國便利店運營成本高企
數量和盈利上的表現是全家便利店的優勢,但其劣勢也很明顯。
CCFA數據顯示,2019年,全家便利店實現銷售額100.3億元,同比增長5.7%,門店數量2801,同比增長8.9%。這一數據相比羅森和7-11則略顯不足。
2019年,羅森實現銷售收入59.6億元,同比增長39%,門店數量2629,同比增長33.2%。7-11實現銷售收入73.8億元,同比增長26.4%,門店數量2147,同比增長18.9%。
很明顯,羅森和7-11正在奮力追擊,而全家則進入緩慢增長狀態。照此趨勢,全家的門店數量將很快被兩者超越,銷售收入的超越也指日可待。
未來兩年將是中國便利店市場的黃金期。華泰證券研報指出,國內便利店行業處於發展紅利期。根據發達市場經驗,便利店業態在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時步入快速擴張期,而國內人均GDP在2018年達到9780美元,部分發達城市便利店業態已迅速鋪開。在經濟、政策、資本的驅動下,國內便利店行業保持快速增長。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便利店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真正的黃金期應該在2021~2022年。
那麼,伊藤忠買下日本全家、頂新集團順利續約之後,全家是不是可以極速前進了呢?
不,還有中國本土便利店的挑戰。
近幾年,國內便利店行業湧入百億資本,新興便利店的出現吸引了阿里、騰訊、高瓴資本、紅杉資本、君聯資本、IDG資本等巨頭入場。
燒錢到最後雖然大多數便利店落得一地雞毛,但也有黑馬衝將出來。這匹黑馬就是便利蜂。
誕生三年多,便利蜂已在全國的20個城市開出了超1500家門店,並一舉改寫「北京是便利店的荒漠」這句話。
今年5月,便利蜂宣布完成新一輪融資,並稱北京地區超500家門店在2019年已實現盈利,預計將於今年在全國範圍內實現門店營運層面的季度盈利。
外資便利店幾十年沒做到的事,便利蜂三年就做到了。為什麼?
「數據化運營」是便利蜂實現快速擴張並盈利的不二法門。在此基礎上,便利蜂的未來被一眾巨頭看好。截至今年5月,便利蜂已累計募集資金達15億美元,投資方包括全球頂級PE、國家主權基金、國際一流大學基金以及超大型網際網路公司。
便利蜂的存在即是對以全家為代表的外資便利店的警醒:以外資便利店為標準的時代終將過去,未來中國便利店市場領先優勢和行業標準將掌握在本土企業手中。
此外,還有一家規模遠超外資便利店之和的本土便利店——發跡於東莞的美宜佳。
今年5月,美宜佳宣布其門店數量突破2萬家,2019年其銷售收入達到226.2億元,一年淨利潤6億左右,是本土便利店行業的標杆企業。
這些都將是全家便利店未來突破中國大陸市場發展瓶頸將要面對的勁敵。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本土便利店品牌在資本、技術等助力之下提高單店運營水平及供應鏈能力,再依靠其發源於本土市場的靈活性,未來大概率將會切分外資便利店的目標市場,乃至存量蛋糕。
屆時,一場後起之秀對於行業標杆的挑戰賽將隨機開打。
來源:晨哨網 晨哨併購 王浚柯
共2頁 上一頁 [1] [2] 第1頁第2頁
關注公號:redshcom 關注更多: 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