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好朋友:曾雄踞漠北草原的回鶻汗國簡史

2021-02-23 冷炮歷史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回鶻汗國的興衰歷程?


歷史上,出現在漠北草原上的族群集團眾多。失勢的霸主要麼是少量統治者西遷,要麼是大批底層融入中原。彼此之間的聯合與爭鬥,也與同時期的中原王朝相互影響。從古典是的匈奴再到中世紀前期的突厥,莫不是如此。隨著突厥的霸權衰落,新的回鶻勢力也就悄然登場。

 漫長的蟄伏

回鶻最初源自匈奴時代的丁零人


回鶻也稱回紇,由幾個鐵勒部落聯合發展而來。早期兩漢時期,鐵勒人就生活在西伯利亞南部和貝加爾湖西-巴爾喀什湖一帶。當時的他們還臣服於匈奴單于,被同時代的中原稱為丁零。隨著匈奴霸權瓦解,鐵勒部開始南移佔據生存空間,與當時的鮮卑柔然部相鄰。

北魏時,回鶻作為鐵勒部的一支遊牧於伊犁河、鄂爾渾河和色楞格河流域,依附於新躥起的突厥汗國。這是,他們的名字又變成了袁紇。公元605年,袁紇部因反抗突厥的壓迫,與屬於鐵勒的僕固、同羅、拔野古等部落成立聯盟。這個聯合體開始被稱為回紇。

隋唐之交 回鶻依然是突厥汗國的附庸勢力


到了隋唐易代之際,漠北草原上的霸主依然是東突厥汗國。就連初創唐朝的李淵也因兵力不足,曾向東突厥稱臣。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上位後,東突厥的頡利可汗已經處於統治崩潰邊緣。由於連年徵戰和霜凍乾旱等天災人禍,使得民疲畜瘦、屬部反叛。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開始謀劃反擊東突厥的戰略。通過聯合西突厥、薛延陀、回紇、拔也古等有影響力的部族,一起出兵圍殺了東突厥。

公元630年,唐朝在攻滅東突厥汗國後,北亞草原上的形勢再次發生變化。吃進大量突厥遺產的薛延陀和回紇最為強盛,兩者共同控制漠北達15年。到公元645年時,薛延陀真珠可汗逝世,其子拔焯自立為多彌可汗。但新可汗殘暴無道、大失民心,整個薛延陀因此陷入內亂。唐與回紇又趁此機會合力進攻薛延陀,殺死多彌可汗,直接滅亡了薛延陀。

唐朝對突厥的瓦解 讓回鶻有了發展空間


唐朝的漠北盟友

鼎盛時期的回鶻汗國勢力範圍


此後,漠北之地盡入唐朝的勢力範圍,回紇也成為漠北最強部落。他們從色楞格河流域南遷,佔據了鄂爾渾河流域的哈啦遜。這裡也曾是匈奴王廷、柔然汗廷和突厥牙帳的都城之地。首領吐迷度自稱可汗,但仍然接受了唐朝的節制,被唐朝冊拜為懷化大將軍兼任瀚海都督,統屬於燕然都護府。

三年後,回紇汗國發生烏紇之亂。唐朝的燕然都護府副都護元禮臣,平定叛亂,改立葉迷度的兒子婆潤為回紇可汗,使回紇汗國又重歸穩定。在太宗逝世後,西突厥首領阿史那賀魯藉機起兵,回紇首領婆潤請求協助唐朝出徵,並出50000騎兵共同討伐。雙方再次聯手將老對手突厥人打翻。

師承突厥技術的 回鶻具裝騎兵


但在公元7世紀的後半葉,阿史那家族後裔復闢東突厥,建立了後突厥汗國。他們向北進入回紇人的活動中心鄂爾渾河,直接攻陷了漠北。戰敗的回鶻人大部分歸屬了這個後突厥汗國,只有少部分遷至土拉河流域。還有部分南投唐朝,被安置在河西走廊一帶。幾十年後,回紇人因不堪忍受後突厥的殘暴統治,將反抗鬥爭推入了高潮。最終,利用後突厥內部出現的混亂,再次獲得獨立。

公元742年,回紇開始向突厥大舉反攻。他們與拔悉密、葛邏祿聯合,向後突厥進攻,擊殺了阿史那骨咄葉護可汗。後突厥餘眾遂又立右賢王闕特勤之子為烏蘇米施可汗。當時的玄宗皇帝想招降這位突厥可汗,但後者去對此無動於衷。唐朝方面只能派出朔方節度使王忠嗣聯合拔悉蜜、回紇、葛邏祿三家,對後突厥勢力發起圍攻。兩年後,這位烏蘇米施可汗被拔悉蜜部所殺。其弟白眉可汗即位,成為後突厥的最後一任可汗。但他很快也被回紇首領骨力裴羅擊殺,後突厥勢力至此全滅。

阿史那家族的後突厥汗國 是回鶻人崛起的最後障礙


隨著阿史那家族徹底喪失草原霸權,回紇汗國真正成為了當時草原北部的最強勢力。骨力裴羅開始自稱骨咄祿毗伽可汗,將都城設在斡耳朵八裡為了使其他草原部落臣服,他遣使赴長安請求冊封,獲得了懷仁可汗的頭銜。依靠這一系列的軍事和外交勝利,回鶻的版圖也達到了歷史最大狀態。從東接室韋到西方的阿爾泰山,手握整個漠北草原。

公元788年,汗國還向唐德宗上表請改「回紇」為「回鶻」,取「迴旋輕捷如鶻」之意。我們今天常常使用的名稱,就由此而來。

回鶻汗國是和中原關係較好的草原勢力


回紇汗國大體上不同於其他遊牧草場帝國,並不會對中原的河道農業區進行持久性的掠奪。他們選擇與唐朝建立信任,雙方一再將彼此說成是甥舅,就是這種友好信任關係的體現。

除了相互通婚,在唐朝發生的不少內外戰爭中,回紇的軍事援助發揮過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回紇人的精騎力量,在攻滅東突厥、後突厥的戰鬥中就已嶄露頭角。回紇人還曾派兵援助唐朝對高麗的戰爭,幫助過平定安史之亂和徐州的銀刀軍兵變。長此以往,回鶻人已經成為了唐朝非常倚重的外族部隊。

吐蕃崛起後 回鶻又是唐朝穩定西域的重要助力


此外,回紇人還為唐朝在保衛邊疆方面做出了極大貢獻。在安史亂後的20多年裡,因河西走廊被吐蕃佔領,安西和北庭都兩地無法與長安方面取得聯繫。回紇人就為了保衛北庭的重要力量,常與吐蕃人發生衝突。公元805- 820年,回紇在保義可汗的領導下大破吐蕃,幫助唐朝收復了北庭和龜茲。也讓唐朝對外的交通要道再次打開。

公元9世紀時,沙洲首領張議潮等人率領各族軍民打敗吐蕃佔領軍。西遷至此回鶻人在其首領僕固俊領導下,也和吐蕃人展開激戰,斬殺了吐蕃大將論恐熱,並將其首級獻到了長安。

正在草原上巡邏的回鶻重騎兵


  盛極而衰

黠戛斯人終結了回鶻的草原霸權


公元840年,新的黠戛斯人派出10萬鐵騎攻打回鶻。在殺死可汗之餘,還焚燒了都城哈喇巴喇哈遜。

事實上,回鶻與黠戛斯的恩怨已存在近百年。早在公元755年,黠戛斯人就趁回紇傾巢出兵援唐平定安史之亂時進攻,佔領了漠北的一部分。三年後,回紇主力回到漠北,正式和黠戛斯翻臉。黠戛斯人在這場戰爭中慘敗而歸,但並沒有就此衰落下去。相反,他們一直都在積聚實力。到公元840年,黠戛斯人終於等來機會,出兵攻破了回鶻汗國。

回鶻人的精英重騎兵


原本看似更強勢的回鶻汗國,滅亡原因也不難理解。首先是後代統治者因為地位拔高而變得殘暴。無能和不得民心,大大削弱了部族的戰鬥力。其次是長期與附近部落打仗,自身也受到嚴重的消耗。最後是內部貴族也經常內訌。回鶻汗國武將句錄莫賀就因與可汗發生矛盾,向黠戛斯借兵10萬,最終導致回鶻滅國。

汗國滅亡後,大部分回鶻人分三路向西域遷徙:

10多個部落遷往西域北部的吐魯番盆地,史稱「西州回鶻」。他們聯合這一地區原已生活在這裡的回鶻人、鐵勒人等少數族群,建立了歷史上的高昌回鶻王國。

後來成為死敵的喀喇汗國與高昌回鶻


龐特勤等人率領的15個部落遷徙到西北的楚河、七河流域一帶,史稱「蔥嶺西回鶻」或「阿薩蘭回鶻」。他們聯合當地的葛邏祿等其他突厥語集團,建立了更為強大的喀喇汗國,也稱中原稱為黑汗王朝。

最後一路遷徙到河西走廊,史稱「甘州回鶻」。他們在與當地原有的回鶻、丁零和突厥結合,一度發展到30萬人的規模。後來被以党項族建立的西夏攻滅,部分人演變為近代的裕固族。

今人看到的回鶻形象 大都源自汗國滅亡後


此外,還有少量分回鶻人向南遷徙,投奔到幽州附近的室韋部,後來逐漸被同化。至於,那些停留在漠北的回鶻人,也就只能屈居於黠戛斯之下。公元848年,黠戛斯擊破室韋,部分東遷的回鶻部落又被收歸故地。在遼國崛起並控制了大半個草原後,專門設置了回鶻國單于府進行管轄。這些回鶻人又和其他突厥融合,成為了克烈部之類新勢力。

一直到13世紀,蒙古帝國再次控制了整個草原。無論身處何地的回鶻後裔,大都成為了黃金家族的部眾。

喀什噶爾之戰:最後一支唐軍在西域的覆滅


相關焦點

  • 唐朝時回鶻人的來龍去脈,後來分化為多少現代民族?
    戰後,回紇與其他草原民族一起臣服唐朝,接受冊封。武則天執政時期,後突厥汗國復國,回紇人南遷至唐朝境內的甘州、涼州一帶。公元727年,因為唐朝涼州都督欺壓,回紇人憤而起兵,北歸草原,臣屬於後突厥。公元734年起,後突厥汗國不斷內亂,貴族酋長自相殘殺,十年間竟換了九任可汗,唐朝召集漠北各部,出兵徵討,回紇人再次選擇投靠唐朝,起兵擊殺後突厥白眉可汗,送其首級至長安。
  • 回紇曾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卻因貪得無厭,終於被唐朝滅亡!
    公元734年起,後突厥汗國不斷內亂,貴族酋長自相殘殺,十年間竟換了九任可汗,唐朝召集漠北各部,出兵徵討,回紇人再次選擇投靠唐朝,回紇首領骨力裴羅起兵擊殺後突厥白眉可汗,送其首級至長安。回紇可汗:公元745年,骨力裴羅接受唐朝冊封為懷仁可汗,建立回紇汗國,得到了漠北草原的原突厥故地,其疆土東到大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南至陰山和唐朝接壤。
  • 回鶻的故事
    公元六世紀中期,也就是中國南北朝的末期,漠北突厥人崛起,建立了突厥汗國,回鶻人成為其統治下的子民。不久,突厥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西突厥部的勢力擴張到伊朗,東突厥部的勢力則主要在漠北,後來也擴張到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地區北部。
  • 回鶻:蒼天之子
    回鶻與同一種族的突厥統治者的關係並不融洽,因為突厥對同一種族但不同部落的鐵勒諸部(回鶻為鐵勒的一支)進行壓迫和剝削。同時中原的隋朝出於自己的目的,開始支持突厥汗國境內的回鶻人反叛。隋朝滅亡後,唐朝的皇帝和遊牧於阿爾泰周圍的回鶻結盟進攻突厥。突厥汗國在內部長期的顛覆和外部的進攻下,這個曾使半個歐亞大陸無人抵禦的草原帝國終於衰弱下去了。
  • 古代匈奴、蒙古、回鶻和突厥四個民族的血緣關係如何?
    北亞草原各政權與聯盟的登場順序:1、匈奴。2、鮮卑。3、柔然。4、突厥。5、漠北回鶻、八部契丹。6、遼、九姓韃靼。7、金、蒙古高原諸部。8、蒙古。匈奴政權:提要:匈奴是東亞第一個馬背上的遊牧帝國(黃帝部族可能也是遊牧族群,但不一定是馬背部族)。匈奴被土耳其、蒙古追認為直系祖先。匈奴降服了東胡與大月氏及西域諸族。首領:冒頓單于及其後裔。種族:以東亞、北亞種族為主,兼有中亞種族。發源地:內蒙古陰山。
  • 回鶻汗國世系表
    (高昌回鶻)  僕固俊  畢勒哥    漠北回鶻汗國  貞觀元年(627),回鶻酋長菩薩與薛延陀、拔野古等共同起兵反抗東 突 厥的統治。回鶻盡據其地,稱雄漠北。從此,東部鐵勒諸部便都被稱為回紇/回鶻了。  唐朝平定了薛延陀之後,回鶻、契苾、僕固等十三部相繼歸附唐朝。唐太宗親到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南)、涇陽(今甘肅平涼)迎接。唐於薛延陀、回鶻部牧地設置六府七州,以諸部首領為都督、刺史、長史、司馬等職。貞觀二十一年(647)正月,唐在回鶻轄域設瀚海都督府,隸屬於燕然都護府,拜吐迷度為懷化大將軍、瀚海都督。
  • 摩尼教在回鶻汗國的發展和消亡
    (唐)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上之上元和元年:是歲,回鶻入貢,始以摩尼偕來,於中國置寺處之。其法日宴乃食,食葷而不食湩酪。回鶻信奉之,可汗或與議國事。——《資治通鑑》由此可見,在唐憲宗繼位時,摩尼教就已經傳到了回鶻。
  • 羅新說 | 中亞為何在唐朝之後淡出國人視野?
    葛啜王子只是一個普通的宗室成員,死時也才二十歲,本不會是什麼要害人物,但根據魯尼文所記,他的哥哥是回鶻歷史上非常重要的頓莫賀可汗(唐朝冊封為天親可汗),這就使得有關他身世的零星材料有可能串聯起來講述一個新的故事了。比如你問的這個問題,回鶻王子怎麼會葬在長安呢?回鶻特勤來長安的很多,難免會有人死在長安,但過去從未發現有特勤葬在長安,大概有此身份者都會歸葬漠北。
  • 〖史海鉤沉〗回鶻汗國世系表
    (高昌回鶻)  僕固俊  畢勒哥      漠北回鶻汗國  貞觀元年(627),回鶻酋長菩薩與薛延陀、拔野古等共同起兵反抗東 突 厥的統治。回鶻盡據其地,稱雄漠北。從此,東部鐵勒諸部便都被稱為回紇/回鶻了。  唐朝平定了薛延陀之後,回鶻、契苾、僕固等十三部相繼歸附唐朝。唐太宗親到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南)、涇陽(今甘肅平涼)迎接。唐於薛延陀、回鶻部牧地設置六府七州,以諸部首領為都督、刺史、長史、司馬等職。貞觀二十一年(647)正月,唐在回鶻轄域設瀚海都督府,隸屬於燕然都護府,拜吐迷度為懷化大將軍、瀚海都督。
  • 高昌回鶻——最後的回鶻人
    突厥汗國的崛起初期,由小部族崛起為一個強大遊牧政權的標誌就是徵服了鐵勒人的部落聯盟,雖然無從得知這個鐵勒人的聯盟成員都有哪些部落,但從後來回鶻對突厥的屢次反抗來看,回鶻當是抗拒突厥徵服的鐵勒成員之一。由於突厥亦是疑似鐵勒人之一,所以突厥人在徵服所有鐵勒部落後,對這些鐵勒人冠以「黑突厥」的準公民身份。
  • 回鶻的西遷與西域文化
    9世紀中期(唐朝晚期),政治中心在蒙古高原的回鶻汗國為黠戛斯(今吉爾吉斯/柯爾克孜)所滅,回鶻(今日維吾爾族的前身)諸部紛紛遷離蒙古草原
  • 張掖裕固族的祖先是回鶻人嗎?為你揭秘裕固族不為人知的秘密
    按《舊唐書》記載,公元840年,回鶻被所屬部黠戛斯打敗,回鶻汗國瓦解,從漠北草原開始西遷
  • 草原雄鷹回紇汗國:其國內實行何種制度?這種制度又有何特點?
    前言 回紇是繼匈奴、鮮卑、柔然、突厥之後稱雄大漠草原的遊牧民族,其在部落聯盟時期和汗國時期,中原地區是強大的唐朝。這一方面體現在這種制度的採用是在軍事徵伐過程中,回紇最早採用兩翼制度是在吐迷度與唐朝共同破滅了薛延陀汗國之後,回紇、葛邏祿和拔悉密三部在聯合反抗後突厥汗國時也採用了兩翼制度,骨力裴羅建立汗國繼續實行兩翼制度也是在聯合葛邏祿擊殺拔悉密可汗後。
  • 鐵勒人簡史
    簡單來說吧,敕勒、鐵勒是一個詞,這個族群在漢朝叫丁零、南北朝叫敕勒、唐朝叫鐵勒。他們還有一個別名,叫高車。在唐朝中後期,他們又都叫回鶻了。
  • 通過地圖看唐朝版圖變遷:一個龐大帝國,最後走向瓦解!
    唐高宗在位時期,唐朝疆域達到了頂峰。公元650年,車鼻可汗(後東突厥)被剷除;公元657年,蘇定方剿滅西突厥,其地成為安西都護府轄區;公元660年,契丹、奚歸附唐朝,朝鮮半島的百濟也被唐朝所滅;公元663年,新羅降唐,唐朝在此地設置雞林州,同年吐谷渾為吐蕃吞併;公元668年,唐朝大軍攻滅高句麗。這時唐朝疆域達到最大,為1237萬平方公裡。但這一疆域維持的並不長久,漠北地區幾年後就脫離了唐朝的統治。
  • 通過地圖了解唐朝疆域變遷:一個龐大的帝國,最後竟然被肢解
    該時期,唐朝面積突破了1000萬平方公裡。唐高宗時期的版圖(淺紅色為羈縻地區)武則天時代的版圖和唐高宗時期相比,主要有三點變化。在漠北,東突厥在682年復國,唐朝失去了被漠北的控制;在東北,契丹發動了對唐朝的戰爭,導致唐朝失去了對遼東的控制。
  • 突厥人不是維吾爾族先民,維吾爾族先民是回鶻人,與唐一起滅突厥
    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也有關於本民族的歷史記載:維吾爾族與突厥族同出與匈奴民族,是匈奴族的單于的兩個王子發生爭鬥分裂,帶領自己的部下逐漸形成了突厥和回鶻兩個不同的民族,回鶻就是維吾爾族的先民。
  • 回鶻與維吾爾的前世今生
    唐朝的前半期北方是突厥,後半期北方則是回鶻。回鶻,本身也是突厥系遊牧民族,是鐵勒諸部之一,而鐵勒在漢朝之時稱「丁零」,在南北朝時期又稱「敕勒」「高車」,我們熟悉的北朝民歌《敕勒川》描寫的便是敕勒人「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生活。至唐朝時期,鐵勒(敕勒)諸部,如薛延陀、回、骨利幹、多覽葛、僕骨、拔野古等等,均隸屬於當時強大的突厥汗國。
  • 鐵木真統一漠北,稱號成吉思汗
    漠北草原曾是回鶻汗國(744-846年)的地盤,回鶻汗國解體之後,大部分回鶻人內附或西遷至新疆地區,也有部分回鶻部落和突厥部落遺留下來。室韋人趁機進入漠北草原,佔據了回鶻故地。蒙兀室韋也從望建河以東,遷移到了漠北草原腹地,斡難河上遊的不兒罕山(今肯特山)一帶。蒙兀室韋從森林狩獵部落漸漸變成了遊牧部落。
  • 回鶻(維吾爾)本是唐家子,異化融合皆輪迴
    1、根據西方的文獻記載,回鶻(維吾爾)起源於蒙古額爾渾河。回鶻(維吾爾)人和卡爾羅人(Qarluq)、拔悉密人(Basmil)一起推翻了東突厥汗國之後,回鶻(維吾爾)人又和卡爾羅人一起廢黜了拔悉密汗;公元744年,回鶻(維吾爾)人將卡爾羅人向西驅逐,在蒙古草原的中部建立了回鶻(維吾爾)皇城,統治著包括準格爾盆地和拔汗那(Ferghana,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以東的廣大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