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雄鷹回紇汗國:其國內實行何種制度?這種制度又有何特點?

2020-12-22 騰訊網

前言

回紇是繼匈奴、鮮卑、柔然、突厥之後稱雄大漠草原的遊牧民族,其在部落聯盟時期和汗國時期,中原地區是強大的唐朝。據《新唐書》記載,在部落聯盟時期,回紇是唐朝的羈縻府一瀚海都督府(後更號瀚海都護府),歸燕然都護府管轄,但酋長吐迷度「私自號可汗,署官吏,壹似突厥,有外宰相六、內宰相三,又有都督、將軍、司馬之號」,實行突厥和中原兩套官制。汗國建立後,也沿襲了這種統治方式,導致回紇的官制複雜,從突厥繼承而來的兩翼制度也具有自己的特點。汗國崩潰後,遷至西域的餘部在統治上仍然繼續實行兩翼制度,但發生了變異。

回紇士兵

01

如前所述,儘管在早在7世紀中期吐迷度在漠北建立回紇部落聯盟時就已經實行了兩翼制度,並一直被後世繼承者所沿襲,但直至骨力裴羅於8世紀中期建立回紇汗國,典籍中有關這一時期兩翼制度的史料極端匱乏。因此,在此就以汗國時期的史料為基礎,探討一下回紇兩翼制度的特點。

第一,同以前興起於草原上的匈奴等遊牧民族一樣,回紇的兩翼制度也是與分封制相適應的軍政合的統治制度。 回紇汗國的分封制度雖然在典籍中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早在後突厥汗國滅亡後,以回紇部為首的部落聯盟中的鐵勒諸部在草原上就「各有分地」,吐迷度採用突厥官制,不同等級的官職領有數量不等的屬民。吐迷度自己作為可汗直轄中部回紇部, 回紇以外的諸部則被劃分為東、西二部分,分別由左殺、右殺管理。

汗國建立後,這種統治制度也延續下來,在中部、大頭、突利施三部內以部族為基礎,可汗分封了諸多領有屬民的貴族——葉護、設、宰相、五千人長、千人長、九百人長、五百人長、百人長等,在古突厥文碑銘中被稱為內外梅祿、達頭部諸匐、突利施諸匐」,這些人都是大小不等的部落頭目和軍事首領。可汗以一子為葉護作為西部最高長官統治達頭部,以一子為設作為東部最高長官統治突利施部,充分體現了汗國為藥羅葛氏家族的共同財產。

唐朝街道

第二,明顯的軍事性。這一方面體現在這種制度的採用是在軍事徵伐過程中,回紇最早採用兩翼制度是在吐迷度與唐朝共同破滅了薛延陀汗國之後,回紇、葛邏祿和拔悉密三部在聯合反抗後突厥汗國時也採用了兩翼制度,骨力裴羅建立汗國繼續實行兩翼制度也是在聯合葛邏祿擊殺拔悉密可汗後。另一方面體現在汗國前期的兩翼長官葉護(右殺)和設(左殺)作為達頭和突利施的最高軍民兩政長官,軍事性更為明顯,這在汗國時期留下來的古突厥文碑銘中有明確的記載。此為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實行兩翼制度的共同特點之一。

第三,與世選制度相適應的統治制度。不論是部落聯盟時期,還是汗國時期,回紇最高首領可汗是由國人會議從藥羅葛氏(汗國後期從阿跌氏)世選的,其中,繼任者的實力、權相的意向等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素。與可汗的世選相適應,兩翼長官即達頭部的葉護(右殺)、突利施部的設(左殺)由可汗從諸子中選授,一般情況下,是在新可汗即位後就進行封授,如無特殊情況直至下代可汗即位時再重新封授。此特點與匈奴、柔然、突厥等的兩翼制相同。

回紇壁畫

第四, 與此前匈奴、突厥等尚左崇東不同,回紇的兩翼長官以西部即達頭部的葉護為上,地位高於東部即突利施的設。因此,在國人會議推舉新可汗時,葉護多被推舉。

第五,隨著可汗仿效唐朝官制而加強中央集權,兩翼制度發生變化。如前所述,早在部落聯盟時期,回紇在繼承突厥統治制度的同時,也採用了唐朝的官制,就是說草原舊制與中原官制同時存在,但以兩翼制度為代表的草原舊制在汗國早期的官制中還是佔優勢地位的,這從葉護(右殺)和設(左殺)的地位高於內外宰相就可以看出。但自移地健登裡可汗「有功於唐,唐賜遺甚厚。

02

此後登裡可汗始自尊大,「築宮室以居婦人,有粉黛文繡之飾。中國為之虛耗,而虜俗亦壞」,仿效唐朝官制加強中央集權,輔佐可汗的內外宰相權力增大,導致宰相頓莫賀達幹殺之自立為可汗,之後作為實行兩翼制度典型特徵的左右殺之官不再見諸典籍記載,而宰相逐漸擅權控制了可汗的廢立。因此,兩翼制度但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但由於史料缺乏,具體情況已不得而知。

公元744年(唐天寶三年)骨力裴羅在先後攻殺後突厥烏蘇米施可汗、拔悉密可汗後,自立為骨咄祿毗伽闕可汗,建立回紇汗國。汗國在政治制度和文化等方面都繼承了突厥汗國的傳統,兩翼制度就是其中之一,但也有所不同。

在回紇汗國存在的近個世紀裡, 汗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深深地影響了統治下的各部族,尤其是契丹街用了大量回紇的官號,直接沿襲了回紇的官制。因此,遙輦氏契丹遼朝的兩翼制度,回紇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

結語

公元840 年(唐開成五年)回紇汗國在頡戛斯的打擊下崩潰,以色楞格河和鄂爾渾河為中心的回紇各部紛紛逃亡流散,或南下,或西遷。後來西遷中亞的部分回紇人建立的喀喇汗王朝,作為最高統治者有大汗(阿廝蘭汗,意獅子汗)和副汗(博格拉汗,意公駝汗),實行「雙王制」這種「雙王制」與柔然汗國時期高車的阿伏至羅和窮奇的兄弟共國制、突厥汗國初期的大小可汗制相同,是兩翼制在勢力弱小時只有二部的表現形態。

參考資料:

《新唐書·回鶻傳》

《舊唐書》

相關焦點

  • 回紇汗國建國史
    這兩個集團逐漸組成一個聯合體,它們就是8世紀中葉以後統治著整個蒙古草原的回紇汗國的核心部落。公元6世紀以後,在準噶爾盆地東部出現了一個姓阿史那的鐵勒部,與高車國諸部比鄰而居。西魏大統十二年(546),它兼併了原高車國餘部五萬帳,力量膨脹,遂東向攻入漠北,滅亡了柔然,於元欽元年(552)建立起突厥汗國。在突厥汗國內,始終存在著兩個反叛的部落集團。東有回紇—九姓諸部,西有契苾—薛延陀。
  • 回紇人與回紇汗國1
    實行封建農奴制,間有租佃制。信奉佛教,兼事摩尼教和祆教。文字使用回鶻文,善歌舞,精於木刻印書術與壁畫藝術。10至11世紀,與五代、北宋關係密切。12世紀初隸屬西遼。13世紀初歸附蒙古。14世紀20年代起,地屬察合臺汗國。17世紀後期被準噶爾部佔領。18世紀中葉歸清政府管轄。
  • 匈奴的左右翼制度研究
    此制首見於匈奴,其後興起於大漠南北草原上的鮮卑、柔然、突厥、回紇、契丹、蒙古等都有所繼承和發展,為遊牧政權獨具特色的制度。本文試圖論述匈奴左右翼制度的形成、形式與特點、所產生的影響以及為何遊牧民族都沿用匈奴的這一制度等幾個方面,以揭示這一制度的建立、特點、發展情況以及長期在草原上沿用的緣由。
  • 回紇傳說之回紇汗國(646—846年)
    以可汗家族為主的部分則向南遷移到甘州和涼州一帶,其王統一直未斷。唐朝在漠北回紇地區直接駐軍 在漠北,唐朝為防止後突厥勢力興起,採取在當地直接駐軍的辦法。《通鑑》載:「718年二月,移蔚州橫野軍於陰山北,屯兵三萬,為九姓(回紇)之援。」同書還明載:在此同時,唐朝下令漠北回紇等部都督各出騎兵為前、後、左、右軍討擊大使,均受河東節度經略使轄下的天兵軍節度;其兵馬平時各為部落營生,有事即遵命應戰。
  • 經國序民 正其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古人說:『經國序民,正其制度。』意思說,治理國家,使人民安然有序,就要健全各項制度。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不斷探索實踐,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保障,也為新時代推進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提供了重要經驗。」「經國序民,正其制度」,語出漢代荀悅撰寫的《前漢紀·孝武皇帝紀一》,原文為「是以聖王在上,經國序民,正其制度。」
  • 由成吉思汗「建立」,後被明朝沿用的千戶制度,是一種什麼制度?
    對此,《金史·列傳》中曾經有過相關記載:……孛堇老孛論、拔合汝、轄拔速三人爭千戶,上曰:"汝輩能如歡都父子有勞於國者乎。"乃命謀演為千戶,三人者皆隸焉,其眷顧如此。天輔五年十二月卒,天會十五年贈太子少傅。
  • 與宋朝同時期的遼、金兩國都有哪些統治制度,二者又有何區別?
    五京為漢族地區的行政中心,其中上京為其首都,其他四個是陪都。 州縣制度:遼朝在原渤海和幽雲地區實行州縣制度,設置州縣長官進行管理。 草原部族制度:遼代在契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實行草原部族制度。
  • 俄羅斯帝國對喀山汗國與阿斯特拉罕汗國的徵服與治理
    在17世紀,帝國的擴張繼續通過西伯利亞草原南部,東部,和更大的西部地區。自始至終的動機都是務實的:為了獲取海關收入,徵服重要的貿易路線和糧食產地,攫取物質資源(毛皮、稅收)。殖民政策也是如此:在帝國的最初幾個世紀裡,俄羅斯實行一種「差異政治」,維持各地區的文化和制度,以換取忠誠、人力和財政資源。
  • 林草局:完善草原保護修複製度
    《決定》提出,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複製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加強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溼地、海洋等自然生態保護。這對建立完善草原保護修複製度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草原保護修復工作得到明顯加強,草原保護修複製度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但與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還存在許多短板。
  • 唐朝皇帝好朋友:曾雄踞漠北草原的回鶻汗國簡史
    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開始謀劃反擊東突厥的戰略。通過聯合西突厥、薛延陀、回紇、拔也古等有影響力的部族,一起出兵圍殺了東突厥。公元630年,唐朝在攻滅東突厥汗國後,北亞草原上的形勢再次發生變化。吃進大量突厥遺產的薛延陀和回紇最為強盛,兩者共同控制漠北達15年。到公元645年時,薛延陀真珠可汗逝世,其子拔焯自立為多彌可汗。
  • 可薩人與可薩汗國
    然而可薩帝國最終卻悲劇性地亡於他們數個世紀以來最親密的盟友拜佔庭帝國之手,在中世紀的歐亞草原留下了一曲令人扼腕的悲歌。1、起源他們公元二世紀已出現在南俄與裏海以北,與回紇中的葛薩部有關,之所以與回紇有關是因為北魏曾大破高車,逼迫他們西遷,沒走的成為回紇中的葛薩部。
  • 回紇曾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卻因貪得無厭,終於被唐朝滅亡!
    歷史上的回紇汗國,是唐朝時期一個控制漠北草原和西域部分地區的強大遊牧政權。
  • 佛教的終焉——察合臺汗國的建立
    1218年,成吉思汗決心剷除屈出律的政權,遂派大將哲別西徵。由於屈出律不得人心的各項政策,西遼故地紛紛投降蒙古軍,屈出律在瓦罕河谷一帶被蒙古的追兵殺死。蒙古在西遼故地實行了達魯花赤監國制度,帕米爾以東的西域進入了蒙古統治時期。成吉思汗消滅了屈出律政權後,並沒有停止西徵的步伐,1219年,又親自率領20萬大軍討伐花拉子模,後者被蒙古大軍徹底毀滅。
  • 鐵勒人與薛延陀汗國
    又稱狄歷、丁零、敕勒、高車,廣泛地散布在從東到西直至黑海岸邊的整個草原上。隋代,鐵勒分屬東、西突厥,西邊有個別部落始事農耕。605~611年間,鐵勒以契苾、薛延陀二部為主建立部落聯盟。唐初漠北鐵勒諸部中以薛延陀與回紇最強,共建汗國,薛延陀首領夷男為可汗,受唐冊封,助唐滅東突厥。646年,唐滅薛延陀汗國,於鐵勒諸部分置羈縻都督府、州。後突厥汗國興起,重受突厥統治。
  • 蒙古的護衛軍制度,為成吉思汗的擴張帶來了什麼影響?
    歷史上的草原行國都很重視汗庭的護衛。《遼史·營衛志》說:「並營以北,勁風多寒,隨陽遷徙,歲毋寧居,曠土萬裡,寇賊奸宄,乘隙而作,營衛之設,以為常然,其勢然也。有遼始大,設制尤密。居有宮衛,謂之斡魯朵;出有行營,謂之捺缽;分鎮邊圉,謂之部族。有事則以攻戰為務,閒暇則以畋漁為生。
  • 漢朝一直實行的是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的制度嗎
    漢朝初期實行分封和郡縣並存的制度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漢朝建立之初,基本上「漢承秦制」,其多種政治制度都是略加改動的沿襲秦朝的制度。政治體制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每朝每代都是沿用並加強中央集權,漢朝當然也不例外。
  •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有何重大發展?經世濟民正其制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經世濟民正其制(中國制度面對面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有何重大發展?1960年前後,毛澤東同志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說過,社會主義經濟本身還沒有成熟,還在發展中,現在要寫出一本成熟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還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 俄國統一前後,賦稅制度的演變和發展
    俄國的賦稅制度自羅斯國家誕生之際就隨之出現,早期的賦稅制度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物品上供,一直沿用到12世紀古羅斯國家分裂時期;蒙古人的入侵給羅斯人帶來了包稅制;莫斯科公國時期的索哈制度以土地為徵收單位;17世紀的戶稅制實行以戶徵收的方式;彼得大帝的人頭稅改革實行以人頭納稅的方式
  • 經世濟民正其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有何重大發展?
    經世濟民正其制(中國制度面對面⑦)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有何重大發展?60年過去了,社會主義中國不僅取得了震古爍今的發展成就,而且以其對經濟制度的獨特創造和重大突破,寫出了一部熠熠生輝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所謂基本經濟制度,就是反映一個國家生產關係的基本制度規定,在整個經濟制度體系中具有基礎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