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俱樂部的堅持,就是為了等待行業的全面復甦。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季禹
「我們的教練可能白天去上班,晚上去送快遞。」在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採訪時,一位健身行業從業人員這樣告訴記者。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各行各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其中,以「線下」「聚集」為關鍵詞的體育產業所受影響尤甚。「健身教練送外賣、送快遞」等新聞,對外界來說是趣聞,對從業者來講,卻是一種無奈。
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體育產業的復工復產正有序推進。隨著居家健身的熱度暴漲,體育健身行業也有望在風雨之後迎來一輪新機遇。
營業額銳減
「求生存」成第一要務
中健健身集團始於2004年,十幾年的時間已經發展成業務遍及30餘個一、二線城市,擁有百餘家門店的健身連鎖品牌。如今,這家企業正在向自己的「第三階段發展規劃」邁步,疫情的暴發放緩了他們發展的步伐。
中健健身集團管理人員告訴記者,從疫情暴發初期到三月中旬,健身房門店有近兩個月的歇業期,這一期間不僅沒有任何收入,還需要承擔門店租金以及工作人員工資的支出。3月中旬以後,門店陸續開放,但會員進場量始終沒有恢復到此前程度。具體到公司的經營收入,衝擊體現得尤為明顯。管理人員透露,從疫情初期到現在,經營收入較往年同期銳減了七成左右。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春夏兩個季節正是體育健身行業的旺季,但疫情在本該最為火熱的季節澆了一盆冷水。管理人員介紹,整個行業應該是在五一假期期間開始活躍,但直到現在,健身房仍然沒有恢復往日活力。
「預計行業恢復到正常水平還需要幾個月時間,但那時候已經到了秋天,秋天可供我們做的事是有限的,給我們的時間也是有限的。」管理人員向記者表達了他的擔憂,「我們要靠春夏秋這三季儲存的資本糧食來應付冬天,現在春天沒有了,夏天還在恢復期,本應是收穫期的秋天卻被用來彌補春夏兩季的窟窿。」
每年年末的公司以及個人事務,會佔據健身者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12月份到次年2月份是非常明顯的行業淡季。在疫情的加持下,2020年初顯得尤為寒冷。「現在最接地氣的一句話是,我們現在生存是第一了,發展是放在其次,在生存的前提條件和基礎下,考慮發展的問題。」不過,對於順利邁過冬天以及今後的發展,管理人員表達了十足的信心。
企業自救加政府保障
幫助行業儘早走出寒冬
另一家受訪企業「GT健身」品牌管理部部長陳鍾女士表達了類似的看法:「往年大部分人過完春節就會考慮春天開始運動,因為夏天我們需要有一個好的精神狀態。」旺季已經過去了一半,要想儘快恢復到正常營業水平,不少企業選擇了加大優惠力度,甚至將今後營銷手段前置的方式。
「我們採取了一些積極的應對外政策,包括一些對消費者的讓利活動以服務會員和泉城人民。」陳鍾介紹,在根植濟南十年時間裡,這樣的優惠額度在往年同期是從未有過的。樂動體育同樣給出了不小的優惠力度:「正常年份我們在這個時候是不會打價格戰的,但今年我們選擇了在旺季打價格戰。」樂動體育負責人劉春豪先生告訴記者。
作為一個人員密集型行業,體育行業人員工資支出佔到了總支出的五成左右。一系列的優惠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此前「0收入」的尷尬境地,也讓人員工資有了一定保障。保證了企業的基本開支,但公司本身要想走出困境,除企業自身展開一系列「自救」行動外,也離不開當地政府政策的扶持。
疫情期間,濟南市相繼通過減免房租、減免企業社保費等措施減輕企業壓力。《關於疫情防控期間引導降低房租的指導意見》指出,疫情防控期間,對房屋出租業主(房東)和租戶雙方發出倡議,業主(房東)對因受疫情影響,停止經營或復工困難,面臨資金支付困難、暫時性生產經營困難的租戶,延期收取、減半或減免租金;鼓勵租戶不退租;具體情況由雙方協商解決。
社保層面,濟南市社保中心著力打好企業社保費「減、免、緩、降」系列組合拳——2—4月大型企業、民辦非企業、社會團體等各類社會組織單位繳費部分減半徵收,2—6月中小微企業、以單位方式參保的個體工商戶免收單位社保費,困難企業最長可緩繳6個月社保費,繼續延長降低企業工傷、失業保險費率政策到2021年4月底。
除此之外,濟南市還通過「電子優惠券」等方式促進消費,得到了體育行業的積極響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對於緩解企業壓力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相較於疫情對企業的衝擊,這些幫助僅是「杯水車薪」。不少從業者表示,希望政府的政策能有一個持續性,「只搞一次活動的話,效果並不是太理想。」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體育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的《體育產業與金融政策扶持情況調研報告》提出,防控常態化及後續產業發展中應該加強四個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一是要保護產業鏈的持續發育:成立體育重點企業名錄,完善政府、企業間的直接聯繫機制。二是體育要素市場的進一步開放:盤活國有體育場地存量資源,推進體育要素市場化配置。三是藉助「新基建」的東風:深入推進網際網路和科技與體育的融合發展,加強對體育創新和體育科技應用的鼓勵和扶持。四是構建與體育發展相適應的體育金融體系:完善體育風險保障體系,緩解體育企業解決融資問題。
門店關停服務不止
線上輔助授課成新選擇
疫情催熟了不少行業「線下」到「線上」的轉變,在門店關停期間,健身愛好者健身減脂的需求並沒有減少,反而因宅家時間較長而變得更為旺盛。在鍾南山院士及眾多體育「大V」的呼籲下,居家健身的熱度也達到了空前水平。
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線下體育健身行業也在積極探索線上模式。與其他行業有所不同的是,傳統體育健身行業的線上,更多的是作為一個線下的補充,以提供免費服務與打響品牌知名度為主。
「因為會員沒辦法來店裡健身,我們就做了一些線上課程,讓他們通過公眾號跟著教練鍛鍊,這些線上課程是完全免費的。」劉春豪表示。在這一期間,公司的公眾號與抖音都有一定程度的增粉,主要粉絲群體還是以健身房會員為主。
「疫情期間沒有辦法上班,人心是浮躁的。對於我們的會員來說,能夠參加線上課程對於疏通長期宅在家中帶來的負面情緒也有積極作用。」GT健身同樣選擇開放免費線上課程,在增加會員黏性、服務大眾的同時,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提高自己的品牌知名度。
居家健身熱度空前
健身熱潮帶來新機遇
由於疫情給企業帶來了巨大衝擊,線下健身機構大多沒有選擇增加額外開支來組建線上運營團隊,而是利用現有員工組建起臨時團隊。線上運營經驗的不足,使得健身機構只能儘可能避免用戶流失,想要通過線上實現實質性發展仍存在不小難度。與之相反的是,不少線上健身平臺瞄準了居家健身熱度空前的時機,讓「雲健身」出現了爆發式繁榮。
據了解,目前在中國線上健身行業處於領跑位置的某APP,疫情期間日活接近2倍多增長,用戶在其APP上的平均運動時常較2019年翻了一番。與此同時,該APP獲得了8000萬美元E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達到2.67億美元。
線上健身行業的繁榮發展是否會衝擊到傳統線下健身機構?傳統健身機構從業者對此並不擔憂。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體育健身行業還是以線下體驗為王,需要教練或者場館帶來良好的環境體驗和設備體驗。同時,不論是教練一對一的指導,還是幾十人一起進行的團操,其所擁有的鍛鍊氛圍是居家健身無法比擬的。
目前,健身行業在中國仍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作為「大健康產業」的重要一環,其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疫情推動了居家健身熱潮,幾個月的居家健身過程會讓人們養成健身的習慣,然後他就會對健身產生更多、更專業的需求,這實際上對整個行業是有促進作用的。」相關人員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