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北方,正月初五俗稱「破五」。北方民俗認為正月初一到正月初五的諸多禁忌,只要過了這天,便全部可以破除。按舊俗,是日要開始吃「水餃子」五日,名曰「煮餑餑」。天津則俗稱「捏小人嘴」。因為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據說,這樣可以規避周圍讒言。此外,婦女們在這天還要找出幾件舊衣服來拆拆,謂之「拆小人」。據說,這樣可以免黴運。如今多數人家只吃三、二天餃子,有的更隔一天吃一次,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還有一說破五這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
客家人正月初三「送窮」,而非客家地區則無論南北均大多數選擇正月初五恭送窮神。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出門外燃爆竹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在中國南部,正月初五是眾神從上天回到自己神位的日子,於是廣大地區都有不同程度的「接神」儀式,其中最隆重的、最具有民俗性的活動便是接財神、祭財神。
客家年初五除了祭祀財神,還尤其崇拜五穀神。作為「出年界」的日子,客家新年的喜慶雖然從此有所減弱,但客家的「年」一直要到正月十六以後,才告真正結束。
是日,經商的客家人「開市」做生意,稻作的農家開始下田種地,讀書人則開始溫習功課操持學業,勤勞的客家人在這一天開始了自己一年的「生理」、「營生」。
雖然內外勞作開始了,但相對農忙時節還是較多空閒,各種節慶活動依然此起彼伏,彼伏此起,並且更加精彩紛呈。如粵東揭西縣河婆鎮客家年初一開始的贊鼓舞,一直熱鬧到年初五方才盡興。
另外,正月初五是客家人歲時禁忌中的「月忌日」。是日,客家婦女不可以動針線,否則要爛指頭。傳統習俗該日也不擺「春酒」宴請親友或誌慶,閩西、贛南客家該日還有不「遊燈」的習俗,有些地方甚至連花燈歌舞隊、舞龍舞獅隊也不出門演出。
祭財神
在北方漢族人民忙於「破五」之際,客家人從容地張羅著祭祀財神。
客家人所祭祀的財神有文財神、武財神之分,也有五路財神的說法。一般地,客家的文財神即保一方平安、五穀豐登的土地神,也就是客家人的福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相信有土、有地就意味著有財;而武財神就是趙公明趙元帥。在有些客家地區,文財神指的是福祿壽三星中的福仙,代表吉祥幸福與財運。而粵東地區客家多數以範蠡為文財神,以關帝為武財神。
財神信仰形成較遲,其原因是中國向來「重農輕商」。最初出現的「錢神」,是被揶揄的對象。大概宋元以後,人們經商發財的意識濃厚,才出現了被人崇拜的財神。擔任財神爺的角色紛雜,最普遍崇拜的是趙公明。道教徒曾封他為「正一玄壇趙公元帥」,因此俗稱「趙公元帥」;他的形象是戴鐵冠、騎黑虎、執鐵鞭,故又稱「黑虎玄壇」。說起這位財神爺的出身,最早卻是一位「鬼王」、「瘟神」。東晉幹寶《搜神記》說他是上帝遣下督鬼取人性命的「將軍」。隋唐時期他又被視為「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的「秋瘟」神。直到明代,他還率領鬼兵,在人間「下痢」(散布痢疾,讓人拉肚子),被稱作「八部鬼帥」之一。(見《列仙全傳》)在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他才成為「道仙」,武藝高強,卻又「助紂為虐」,去攻打姜子牙。死後,在姜於牙的「封神榜」上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他的徒眾,分別被封為招寶、納珍、招財、利市四位小神。大概從此他「改邪歸正」,在明人編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他既能「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翦瘧,保病禳災」,是位威風凜凜的大神;同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買賣求財,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於是,民間便把他視為財神爺了!加上他手下的四位小神,被稱作「五路財神」(或「五福財神」)。
客家新年祭財神之財神像
祭財神的必備祭品除了一般拜神都需要的線香、紅燭、清茶、酒、水果、糕點,更有雞、肉、魚,更為隆重的還備有羊頭、豬頭。
年初四與年初五相交時分,家家戶戶滿堂香紙蠟燭,壁上高掛財神像,合家老小跪拜祈求今年財神爺送財降福。
而店鋪人家則往往在天亮之後祭祀財神,且儀式較為隆重,多延請舞龍、舞獅隊表演助興,以招徠旺盛人氣。客家人認為人氣旺則財氣旺,因為「人」者「丁」也,「丁」者「財」也。所謂添丁就是添財,客家新丁的誕生對於每一個客家家庭來說即意味著「人財兩盛」。
大概因為趙公明曾是「五鬼」、「五瘟」神,所以有的地方也把「五顯」「五通」之類的「神」也當作「五路財神」,它們的來歷或為強盜,或為妖鬼。如清代北京彰儀門外的財神廟,俗稱「五哥廟」。一般而言,五路財神指的是趙公明及其四位義兄弟(或部將)。除了中路為武財神趙公明外,其餘四路為東路財神招寶天尊蕭升、西路財神納珍天尊曹寶、南路財神招財使者陳九公、北路財神利市仙姚少司。這可能是受到了五行觀念的影響認為天地廣闊,財寶當然也要分區處理。拜五路財神,就是收盡東南西北中五方之財的意思。而江南各地以及客家地區,五路財神即路頭神。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有年初四「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人們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俗傳年初五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五路神實為五聖神,或曰五通神。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後,民間基本不再公開祭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贛南瑞金客家則將五通神稱之為「蕭老官人」。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路神變為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於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客家人祭財神的傳統不僅僅在年初四半夜或年初五凌晨,更早在新年來臨之際「出行」祭祀中便有開門迎接喜神、財神的儀式。如興寧客家在年初一零時即齊備三牲、果餅、香燭敬「趙公元帥」,大放鞭炮接「財神」。客家人從年初一到年初五,每天早晨的「敬神」儀式,都要特別地祭拜財神。新年之後,則每月初一、十五祭祖的同時也祭財神。如閩西寧化石壁客家每月初一、十五日,男男女女手提竹籃,內盛香、燭、鞭炮及供祭品,先到家廟、香火堂拜祭,再到村中維坊橋邊的觀音像前祭拜,然後是橋北的財神爺和社壇的土地公、土地婆。祭後放鞭炮,朝天鞠躬,合手拜拜。同一籃祭品,可祭所有神祗,正所謂「禮多神不怪」、「拜得神多自有神保佑」。
開市
客家舊俗,年三十下午暮晚時分,大小店鋪陸續關門,而在正月初五清早開市。客家人認為,正月初五乃財神從天下凡的「聖日」、「吉日」,選這一天開市必能從此日日招財進寶。
公司、店鋪開市前,必先祭祀財神。年初五天一亮,東家就必須將公司、店鋪內外的燈全部點亮、打開,在店鋪或公司前面擺設一個香案,等吉時一到,便在香案上插一炷長壽香,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順境,生意興隆。隨後,再由公司各部門主管或店員逐一上香祈福,東家或主管亦隨之燃點金銀紙錢,通化後再奠酒及茶。禮拜財神儀式完畢後,東家還分派開市利是,盡使氣氛融洽熱鬧,店員、公司職員則祝賀東家心想事成、財源滾滾。
「開市」祭拜財神所用的祭品清單如下:未煮鯉魚一條,魚身以紅紙包裹;白灼雞壹只,頭向上與腳藏於腹內、腸臟負於背上及口含紅棗;白灼豬腩肉一塊或原件燒豬肉一份或乳豬一隻,加少許豬猁及豬橫猁;客家煎堆及紅包各五個、松糕壹個,上貼有錢紅封包;各類生果任選五個;紅棗年糕一盤;用紅紙包裹的客家芥菜或生菜連根兩株;九成滿客家米酒三杯,但祭地主則要五杯;七成滿清茶三杯,但祭地主則神則五杯;筷子三雙,但祭地主財神則要五雙;招福錢幣、神祈衣寶各一份。另外,在財神像前及地主神牌前,還要各插上鮮花數枝,以「香花娛神」邀請財神、地主的到來。
「開市」祭拜財神儀式結束後,店主要將新制的招財「旗幟」掛在財神神位或神像前,接著將店鋪的新幌子掛出。新幌子色彩豔麗,給人一種喜氣洋洋的感覺。幌子掛好後,各店家紛紛把護窗板取下,店門大開;店主站在門口畢恭畢敬,歡迎顧客進門。這時,所有的夥計有的搖算盤,有的敲秤盤表示歡迎,響聲一片。
北方年初五早晨的早餐一般都只吃薺菜炒年糕和麵條,叫做路頭糕和路頭面。以往商店裡對正月初五「接路頭」、「請路頭酒」特別重視,因為商人格外迷信路頭,希望每天發財。是日,店主要請全體夥計吃路頭酒,大家也一定都要到。在筵席上斟酒也務必要斟滿,取財氣滿滿的意思。如果商店裡要解僱店員,店主就在吃路頭酒時暗示。暗示的方法殊為別致,就是店主向夥計夾菜時,如把雞頭夾給誰,那個店員就心中有數東家要辭退自己,吃過酒後,就主動提出辭職,店主也心照不宣,同意他離職。該風俗名曰「吃雞頭」。
客家「開市」多俗稱「開工」,開市時東家往往宴請夥計、店員,謂之「請開工酒」。
客家人素以勤勞著稱,即便新年「開市」,也多在年初二、初三就開始了。據清光緒元年《曲江縣誌》記載:「二日,市鋪夙興祀財神,曰開禡。侯榷關官出巡,沿街燒爆,懸掛門牌。居民亦備牲祀神,開汲井水。」(5)可見清末民國時期粵北客家年初二就已經開市即「開禡」做生意,民間也是同日禮敬財神,並汲井水表示聚財。
五穀神誕
客家人信奉炎帝即神農氏為五穀神。炎帝是中華民族公認的人文始祖之一,傳說中的古帝,姓姜,由於以火得王,所以稱為炎帝。大概其執政時間早於黃帝,所以《史記》云:「軒轅之時,神農氏衰。」但是所謂「氏衰」並非指神農本身,而是指他所在的部落。《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婦,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得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徒魯。又曰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炎帝一生有五個方面的貢獻:第一,用木材製造兩種翻土農具,教農民墾荒種地。第二,發明農業,種植糧食作物。第三,從前人們沒有飲食用的陶器和炊具,炎帝時才開始製造出來。第四,炎帝時發明紡織技術,使赤身裸體的人穿上了衣服。第五,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嘗百草是為了知道百草的藥性,進而發展用草藥治病的技術,炎帝也因此貢獻了偉大的生命。炎帝在我國民間被尊為農業之神、太陽之神、醫藥之神,與黃帝共同被尊奉為華夏人文初祖。
客家人之外對五穀神尤其崇拜者當屬潮汕民間,其次是土家族、畲族、白族,也都在不同時間不同程度地祭祀著五穀神。潮汕民間一年中祭祀五穀神的次數多達八次,尤以六月十五、十月十五兩日為重要,這兩日恰好在兩個收穫季節。潮汕民間俗稱五穀神為「五穀母」,其舊時畫像卻又是坦胸露乳的男性而非「母」,坐像,圍著樹葉,兩手按膝,一般貼在飯桌邊的牆上。潮汕人祭五穀神時用米升(量米器,一般為竹管)盛滿米,放在飯桌上當作香爐,點燃五根清香,跪拜後插入「香爐」。祭拜結束後,再把「香爐」請回米桶內。此外,潮汕人每逢娶親、登科、在外寄錢回家都要祭拜五穀神。土家人的五穀神主管五穀豐登,於每年水稻成熟時的農曆七月「吃新節」敬拜五穀神。白族的「五穀神王」名叫跋達,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這天,白族人吃新梨、嘗新米,家家戶戶點起火把,迎接跋達。晚上,姑娘小夥們揮舞著小火把沿田埂、山路跑來跑去,表示尋找跋達,老人們坐在大火把下彈三弦、唱大本曲,帶領大家齊唱獻給跋達的頌辭,如:「火把早照火把明,滿田滿壩好收成。大麥收了穀子熟,養豆滿倉存。釀缸米酒敬跋達,五穀供祭五穀神。保為年年得豐收,個個笑盈盈。」直到現在,許多白族村寨還保留著田邊「跋達會」的習俗,又叫「保苗會」。白族民間年年六月二十五,都要帶上香燭、紙錢和米飯、魚肉到田邊獻祭,以祭祀五穀神。
在贛南、閩西,正月初五是五穀神的生日,這天家家不能煮生米,只在前晚煮好夾生飯,第二天早晨蒸熟。黎明時,戶戶燒香迎接五穀神上穀倉,祈求保佑五穀豐登、豐衣足食。
客家民間一般不設五穀神龕位,但客家人很敬重五穀神,表現極為虔誠,不似對別的大神用三叩九拜的形式,更重要表現在日常對糧食的珍惜。臺灣客家稱五穀神為五穀宮神農大帝。在臺灣苗慄客家地區,五穀神不但有神位,還有專門的、富麗的廟宇「五穀宮」加以奉祀。臺灣竹南地區的五穀宮,甚至有五層樓高的巨型造像。閩西寧化石壁一帶,五穀神多有石雕的神龕,每年正月初五上午,石壁男人們都要打開糧倉,在糧倉門頁上貼上紅紙黑字的「五穀豐登」,然後在倉前供奉香火、供品,並默誦著一些祝願豐收的話語。
出年界
客家人於農曆十二月二十四小年日開始「入年界」,進入備年貨、迎新年、送年禮的新年預備階段,而到正月初五則是「出年界」的日子,一過此日,無論士農,還是工商,都將開始自己的營生。
各地客家對於「出年界」的稱謂有所不同:
閩西客家多稱為「開小正」。
興寧、深圳龍崗地區客家人則稱作「出年卦」或「出年掛」。
潮汕客家多稱作「出年駕」或「出年假」。
臺灣客家則俗稱年初五為「隔開」、「開年架」、「出年掛」。
閩西客家年初五「開小正」時,家家戶戶要再次仿如年初一「新正」那樣敬天神、放鞭炮。閩西客家認為灶君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天,初五下凡「回家」。因此家家戶戶在頭天晚上就準備好豐盟的牲醴,年初五早上天一亮便燒香點燭,鳴放鞭炮,迎接灶君回位。客家人普遍從除夕開始(有的更從入年界開始),天天早、晚焚香點燭,燃放鞭炮,直至到正月初五的夜晚。閩西和臺灣一些客家地區還在此日「火燒門前紙」,把懸掛在大門的門帘紙扯下焚燒,意即「聊新年」到此為止。這一天,耕田種地的開始進行零星的農事活動;開店經商的就開市營業,客家鄉村圩市買賣也從此開始越來越熱鬧起來。
在贛南客家地區,年初五「出年界」時,須將廳堂的祖宗畫像暫時收起,將貼於門楣的門錢紙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則可以啟程上路了。但這並不意味「過年」徹底結束,而是不斷將過年活動推向高潮,如趕廟會、請新年酒、舞龍燈、演採茶、「上燈」鬧元宵等,方興未艾,客家新年的狂歡要到正月十五日之後才開始回落,但「做客」風氣一直要延續到正月二十日外乃至正月底。俗語云:「正月玩過,二月趟(溜)過,三月雷公猛雨也要做。」又贛南客家風俗,臘月二十四入年界開始,祖屋及家家戶戶的新屋大門前要掛上大紅燈籠,夜夜通宵亮著。廚房裡也要有燈通宵亮著,叫做「點歲火」或「點年光」,一直持續到正月初五,而客家紅燈籠則必須要一直亮到元宵後。
臺灣客家年初五「隔開」日,一大清早就「拜祖公」。然後將年三十「過年日」擺在神桌上的春飯、甜粄、發糕、糖果、柑橘、飯春花等收起,意謂可以從此走出年界了。臺灣客家民間此日以後不再用甜點、糖果、升仁、甜茶等招待客人。初五「隔開」後,凡是有做生意的店鋪、公司、行號,必須「開市」、「開張」營業。這一天「開小正」,大街小巷特別熱鬧,舞獅、舞龍的全部出門,客家八音、鼓陣也一一巡行街頭,仿佛財神遊街一般,把每一條街道渲染得吉祥遍地,妖邪盡除,客家民間一年將無災無病、平安幸福、喜氣洋洋。
粵東地區客家人年初五「出年假」,則清晨先將灶神接回來。主家男人手持三枝香,向外當天叩拜三下,口中默念「三杯清酒五碟糖,歡迎灶君回廳堂,玉帝面前奏好事,回家帶來吉與祥」。然後恭恭敬敬把香插回廳堂香爐,燃爆竹、燒金紙。過年後第一次上田做事,需帶一束線香及一疊金紙,在田邊拜祭一番,以求免除蟲害並祈禱豐收。若要下河洗滌衣物,則也需帶上香紙,去河邊拜祭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