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中國進入封建時代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中原大地迎來了一百餘年的和平繁榮,經過康熙、雍正皇帝大力治國,國內大事已定,經濟從恢復逐漸走向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百業俱興。伴隨著國家典章制度的逐步完善,政府也開始有能力研發符合自己王朝特色的冷兵器。
到乾隆時期,從皇室到部隊的武器裝備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更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編纂的政書《皇朝禮器圖式》記載了清代典章制度類器物,其卷10至卷12的滷簿部分及卷13至卷18的武備部分對每種兵器的尺寸、質地紋樣以及相應官職品級進行了詳細規定和記錄。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生產的冷兵器有很強的時代特徵,是清代兵器特徵形成的重要時期。
但是,除皇室御用刀劍的製作水平較前代有所提高外,從官員到士兵,甚至是民造刀劍的整體水平來看,較前代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清政府對民間武器的嚴格控制、對前代「重文抑武」思想的繼承以及國家盛世時期的太平等等,但更主要的是,此時火器已越來越在戰爭中發揮其巨大的作用,即便是重騎射的清王朝,也不得不高度重視部隊火器的配置比例。
清中期國家盛平日久,罕有大規模戰事事得諸目驗,故毫釐畢肖,分寸無訛,聖世鴻規粲然明備」。清朝軍隊,尤其是精銳部隊兵器配置更是由此形成規範化生產。
乾隆皇帝出於對武功的重視和偏愛,在位期間曾四次命內務府造辦處成批地製造御用刀劍。乾隆皇帝本人對這些刀劍的製作也極為關心,無論從樣式、材料還是每道生產工序都事無巨細,親自過問,並每每降旨,給面做刀名字」、「西番花吞口劍,枝葉再畫整壯些,錦地吞口俗氣,另畫好樣」、「刀鞘用綠子兒皮」等等。直至造辦處工匠按旨意修改到乾隆帝滿意為止。
除製造這四批刀劍外,乾隆帝還命人製造了一批用於固定場合的刀劍,還將其中些刀劍尺寸、制式、紋樣等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並載入國家典籍。因此,這些刀劍經常出現在大閱等重大的典禮中,如《欽定大清會典圖》所列乾隆十三年制的「大閱佩刀」。
這些刀劍刃體多為純鋼打造,裝具華麗異常,並標有名稱、編號、年款,是當時製造工藝所能達到極致的巔峰作品,為清代兵器中的瑰寶。皇室刀劍所推崇的藝術風格自然會影響到官員及百姓對於兵器的設計製作。
這一時期冷兵器大都刃體製造規整,裝具多採用錯銀、鎏金、鏨刻等工藝,裝飾較華麗,紋飾多採用花卉、八寶、夔龍、夔鳳等,紋樣細膩、飽滿、對稱,即使一些裝具無紋飾的兵器,也製造規矩,裝具有一定厚度,牢固性強。這時期的兵器製造水平具有很高的水準,代表了清代兵器製造水平,其中精品不少。
喜歡我的,可以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