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被稱為三玄之冠,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總源頭。它凝聚了上下5000年來歷代先賢們的智慧結晶,反映了中國文化與東方智慧,儒家、道家皆以為經典。
易經的發展經歷了4個版本:伏羲氏創造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然後是神農氏創造連山易,也叫連山八卦;再到黃帝軒轅氏創造歸藏易,也叫歸藏八卦;最後才是我們熟悉的《周易》,是由周文王演繹的。
由此可見,我們稱周文王是《周易》創始人,實際上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演繹的。他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並加上卦辭、爻辭,後人把這個相對完整的版本稱為《周易》。
商紂王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崇侯虎諂媚,說盡周文王的壞話。而周國勢力的不斷擴張,引起了商王的猜忌和不安,於是周文王就被關進了大牢。
周文王在獄中受盡欺辱,只能裝瘋賣傻。在被囚禁七年裡,他對上古時期的《易經》進行了整理,創造推演了《周易》,對後世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文王臨終前,把兒子周武王叫到病榻前,說了一段遺言,讓他謹記在心。史官記下了這段流傳千古的修身齊家治天下的秘笈,後人稱為《保訓》,是《易經》的核心。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這樣的:舜帝幼年時還在鄉間田野裡,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在歷丘這個窮鄉僻壤的地方墾荒種植以維持生計。但他胸懷大志,雖身在鄉野,心懷天下,唯恐此生庸碌。就這樣,他孜孜不倦地研習《中》的道理。既考慮自身的意願,又照顧到眾人之所需,按"中"裡的要求為人處世。他用"中"的正直無私原則平衡陰陽得失、評判是非曲直,都能得到好的結果。
以上這段話,周文王說出了《易經》的核心:求中。
什麼是"中"?
北京故宮中和殿裡面懸掛著一塊匾額,寫著"允執厥中",這裡的"中"字和"求中"的"中",是同一個意思。
"中"在易經裡是一個最佳位置,一種最佳的狀態,也可以理解為"道"本源的狀態。
中正是最好的位置,自古以九五為尊。歷代的人,都把天子、皇帝稱為"九五之尊",就是這個道理。
周文王說的"求中",舜的"厥志",都是指修帝王之道。
如何才能做到"求中"?
如果我們事事都能做到避開"物極必反,盛極而衰",那麼我們就做到了"中"。
比如說:不悲不喜,適可而止,是求中;吃飯不吃過飽,是求中;說話做事留餘地,是求中;皇帝管理國家不能走極端,管得寬鬆,底下人不積極,管得太嚴厲,底下人要造反,因此也要"求中"。
越是大道理,越是簡單。
"讀雜書萬卷不如真經一部",這裡的真經講的就是《易經》。
有人說: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周易》。《周易》這部特殊的經典,在我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儒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的五經之首;道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三玄之冠。
馮友蘭教授之所說:"《周易》是宇宙的代數學。"
很多人覺得《周易》這本書晦澀難懂,上面都是文言文,不知道從哪裡下手開始閱讀。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這本《圖解周易》,他使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把難懂的古文用白話告訴你,把深奧的原理一一圖解給你看,從起卦到講解,結合生活中具體的例子,讓你即使讀不懂文言文,也能了解易經所說的知識。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最後引入到《周易》,以圖解文的形式,全面系統地為您講授學習《周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這本圖解易經,才56元錢,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