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臨終前遺言,為《易經》核心思想,耐人尋味,影響至今

2020-12-23 鄧朝芬說歷史

《易經》被稱為三玄之冠,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總源頭。它凝聚了上下5000年來歷代先賢們的智慧結晶,反映了中國文化與東方智慧,儒家、道家皆以為經典。

易經的發展經歷了4個版本:伏羲氏創造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然後是神農氏創造連山易,也叫連山八卦;再到黃帝軒轅氏創造歸藏易,也叫歸藏八卦;最後才是我們熟悉的《周易》,是由周文王演繹的。

由此可見,我們稱周文王是《周易》創始人,實際上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演繹的。他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並加上卦辭、爻辭,後人把這個相對完整的版本稱為《周易》。

商紂王沉迷美色,不理朝政,崇侯虎諂媚,說盡周文王的壞話。而周國勢力的不斷擴張,引起了商王的猜忌和不安,於是周文王就被關進了大牢。

周文王在獄中受盡欺辱,只能裝瘋賣傻。在被囚禁七年裡,他對上古時期的《易經》進行了整理,創造推演了《周易》,對後世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周文王臨終前,把兒子周武王叫到病榻前,說了一段遺言,讓他謹記在心。史官記下了這段流傳千古的修身齊家治天下的秘笈,後人稱為《保訓》,是《易經》的核心。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這樣的:舜帝幼年時還在鄉間田野裡,芸芸眾生中的一員,在歷丘這個窮鄉僻壤的地方墾荒種植以維持生計。但他胸懷大志,雖身在鄉野,心懷天下,唯恐此生庸碌。就這樣,他孜孜不倦地研習《中》的道理。既考慮自身的意願,又照顧到眾人之所需,按"中"裡的要求為人處世。他用"中"的正直無私原則平衡陰陽得失、評判是非曲直,都能得到好的結果。

以上這段話,周文王說出了《易經》的核心:求中。

什麼是"中"?

北京故宮中和殿裡面懸掛著一塊匾額,寫著"允執厥中",這裡的"中"字和"求中"的"中",是同一個意思。

"中"在易經裡是一個最佳位置,一種最佳的狀態,也可以理解為"道"本源的狀態。

中正是最好的位置,自古以九五為尊。歷代的人,都把天子、皇帝稱為"九五之尊",就是這個道理。

周文王說的"求中",舜的"厥志",都是指修帝王之道。

如何才能做到"求中"?

如果我們事事都能做到避開"物極必反,盛極而衰",那麼我們就做到了"中"。

比如說:不悲不喜,適可而止,是求中;吃飯不吃過飽,是求中;說話做事留餘地,是求中;皇帝管理國家不能走極端,管得寬鬆,底下人不積極,管得太嚴厲,底下人要造反,因此也要"求中"。

越是大道理,越是簡單。

"讀雜書萬卷不如真經一部",這裡的真經講的就是《易經》。

有人說: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周易》。《周易》這部特殊的經典,在我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儒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的五經之首;道家認為它是第一經典,所謂三玄之冠。

馮友蘭教授之所說:"《周易》是宇宙的代數學。"

很多人覺得《周易》這本書晦澀難懂,上面都是文言文,不知道從哪裡下手開始閱讀。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這本《圖解周易》,他使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把難懂的古文用白話告訴你把深奧的原理一一圖解給你看,從起卦到講解,結合生活中具體的例子讓你即使讀不懂文言文,也能了解易經所說的知識。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最後引入到《周易》,以圖解文的形式,全面系統地為您講授學習《周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這本圖解易經,才56元錢,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周文王創《周易》,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至今耐人尋味
    《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易道廣大,潔淨精微,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儒家、道家皆奉為經典,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
    《周易》創始人,臨終留下一段話,為易經核心之一,至今耐人尋味《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易道廣大,潔淨精微,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儒家、道家皆奉為經典,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 周文王給兒子的一段遺言,是《易經》核心,只是至今無人讀透
    周文王給兒子的一段遺言,是《易經》核心,只是至今無人讀透很多人談到易經,都會認為它是一種迷信與騙術。其實,如今看來,這其實是對易經最大的誤解。《易經》雖然只有不到20頁的篇幅。2009年,隨著清華大學對周文王交待武王的遺言竹簡公布,周文王2300年前對武王說的話內容也隨之大白天下。周文王在位50年後,他在辭世前跟武王作了最後的政治交待。
  • 周文王姬昌,臨終前一句話,透露《易經》核心!至今專家沒弄懂
    《易經》為群經之首,設教之書,包羅萬象、廣大精微,更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一提到易經,大家都會想起我們小時候,電視劇封神榜裡面看到的那位慈祥的老者——周文王姬昌!周文王在獄中受盡欺辱,故只能裝瘋賣傻,被囚禁七年,在獄中創造推演《周易》,對《周易》後世傳播起到重要作用,對上古時期的《易經》起到整理作用。它以儒家、道家皆以為經典,幾千年來對華夏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
  • 3000年前周文王臨終遺言,為《易經》核心思想,專家至今琢磨不透
    《易經》被稱為三玄之冠,是群經之首,也是大道之源。《易經》是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多年的文化傳承,同時也是一部能夠充分反映出中國文化和東方智慧的巨著,凝聚了上下5000年來歷代先賢們的智慧結晶。易經的發展經歷了三代人,先是伏羲氏,後來是周文王,最後是孔子。
  • 《易經》的精髓在周文王的家訓裡,300字的遺言,核心就這一個字
    《周易》是中國古代一部神秘的著作,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佔筮書,同時也是一部凝結著遠古先民睿智卓識的哲學著作,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總源頭。周文王可以稱為《周易》的創始人,但他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演繹,將《易經》的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並加上卦辭、爻辭,後人把這個相對完整的版本稱為《周易》。周文王在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一段話,後人稱為《保訓》。
  • 周文王去世前留下一句話,是《易經》的核心,專家至今琢磨不透
    大家好,今天老張來給各位講一下《易經》和《周易》,《周易》是「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總源頭。中國歷史上,《周易》是在經學、哲學與文化史上影響極為深遠和廣泛的經典。《周易》的核心是易道,《周易》是一部揭示天地變化之道的書,為的是濟物利民。
  • 周文王臨終前給兒子留下一段話,為何稱說出《周易》的核心
    儒家、道家皆以為經典,幾千年來對華夏文明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要說《周易》的核心,卻是在周文王死前留下的一段話。在周文王在臨終前,把兒子周武王叫到身邊,並跟兒子說了一段話,讓兒子銘記於心。後人稱後人稱為《保訓》,這段話也是《周易》的核心。
  • 中國院士臨終前告誡:被質疑了6500年的易經,中國會因它大放光彩
    對於《易經》的定位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這是封建迷信,也有人認為這是自然規律。科學的盡頭是神學,神學都是現階段科學無法解釋的科學,所以很多西方學者提出《易經》是超科學的存在。在很多人的眼中,《易經》太過於玄妙,書中的精髓很難被完全掌握,但在1990年,有一位老人在臨終前的最後一句遺言,就提起了《易經》。
  • 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被證實是超科學,中國院士臨終前曾留下告誡
    一提起《易經》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迷信,第二反應就是和鬼神聯繫在一起。那麼易經到底是什麼呢?《易經》是我們老祖宗全部智慧的精華萃取和高度升華,是經典中的經典,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倫理實踐的根源,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
  • 被質疑了6500多年的《易經》,被證實是「超科學」,不是封建迷信
    易經裡面的學問那就多了,總體可以概括為象、數、理、佔四門學科。而現在的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佔卜上,想通過其中的學問來預測未來、預測吉兇,因此對易經充滿了興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臨終前,還留下過一句遺言:「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經》。」是封建迷信,還是自然規律?這也是現在大部分人所認同的一種觀點,但這其中還分了兩種說法。
  • 被質疑6500年的《易經》其實是超科學?一位中國院士臨終前的告誡
    在古代,《易經》中的乾卦是儒家立派的根本,而道家則是以《易經》中的坤卦作為核心,甚至連古代謀士軍師必學的三十六計,也是源自《易經》這本奇書。1990年一位中國老人臨終前告誡:要注意《易經》1990年11月26日,在北京友誼醫院,一位老人病逝,在臨終前,他留下了一句忠告:「中國將來一定會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這位老人就是馮友蘭先生。
  • 孔子臨終遺言出土,驚動世界
    一批春秋時代竹簡出土,共168片,包裹在一做工考究的豬皮囊內,囊外塗有約一寸厚的保護層(疑為豬油與其它物質之化合物),使竹簡與空氣隔絕。豬皮囊內的竹簡又被分成21捆(每8個一捆),分別裝在絲綢袋內。包裝風格很像現在中秋節的高檔月餅盒。經考古學家仔細清理,辨認,這批竹簡完整地記錄了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學家孔丘先生的臨終遺言。這無疑是我國考古史,古代思想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 你想過自己的臨終遺言會是什麼嗎
    基於此,他建議遺言應該是事先籌謀、白紙黑字、親友傳閱、開誠談論。 不幸的是,馬克·吐溫並沒有踐行自己的倡議。事實上,他給自己女兒的臨終遺言不完整得令人洩氣。這或許正應了那句「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老話。吐溫躺在自己的臨終床上和女兒克拉拉 說,「再見了。」他握住女兒的手,開始吊人胃口地低語:「如果我們再相逢......」隨後就睡著了。幾小時之後,他便沒有了呼吸。
  • 他臨終前留下一句遺言,警示後世上千年,至今沒人敢動陵墓!
    秦始皇在臨終前留過遺言。其遺言大體意思是:我耗費心血,統一了六國,為國家付出了很多,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衛國家的安全,維護國家的江山社稷。
  • 慈禧太后臨終43字遺言,為何令世人震驚呢,至今成為歷史之謎沒人能解
    臨終前,慈禧太后鄭重地說:「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慈禧太后晚年的臨終遺言,令世人震驚,也給歷史留下了一團迷霧。人們一直不明白這樣一個成功坐上女皇交椅的鐵血女人,這樣一個有效控制大清王朝長達半個世紀的鐵腕太后,何以最後留下這樣的遺言?這是一個歷史之謎,人們迷惑不解。
  • 易經透漏:宇宙中堅不可摧的一股神秘力量,可能就存在每個人體內
    《易經》是中國非常古老的一部佔卜書籍,成書時間距今大約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據說是西周時所創作,關於《易經》的由來曾經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易經》是人類先祖伏羲所創,還有人說是當年周文王被紂王囚禁時無聊時所推演出來的一部奇書。
  • 慈禧太后臨終前,立下三個遺囑,第二個遺言看了只能是:呵呵!
    慈禧太后畫像插圖慈禧太后在她74那年身患重病,身體越來越虛弱,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走完了自己最後的人生歷程,在她臨終前,立下了三道遺言。這三個遺言到現在都還讓人覺得她是多麼的可恥可恨,我們去看看到底是哪三個遺言?第一個遺言是立3歲的溥儀為皇帝「戊戌政變」之後,慈禧太后感覺到了光緒帝對權力的渴求,害怕自己的權利受到威脅,她就開始計劃要廢掉正值壯年的光緒皇帝。在之後的一系列操作中,讓我們看到了慈禧太后的黑心腸。
  • 三個問題告訴你,《易經》《易傳》《周易》的異同及核心
    核心思想是啥?真的只是算卦的?相傳為周文王在坐牢的時候研究《易經》的心得記錄。司馬遷也說《易經》64卦的著作權,應該屬於周文王。現在大家所熟悉的是《周易》,《連山易》與《歸藏易》已經失傳。比方說《春秋》,原本是魯國的史書,後來被奉為儒家的經典,給它做註解、闡釋、補充的《左傳》就是「傳」。同樣,《易經》也有「傳」,就是《易傳》。不過,《易經》和《易傳》,差別還是很大的。簡單的說,《易傳》是一本哲學書,《易經》呢,則是佔卜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