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至27日,由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聊城市人民政府、山東省林學會在聊城市聯合舉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暨「南竹北移」促進城鄉生態宜居專家研討會。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馬福義、山東省林學會會長徐金光出席會議並講話,聊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田中俊致辭,會議由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副理事長、南京林大竹類研究所教授丁雨龍主持。
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理事長藍曉光,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賈祥雲,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副理事長、原福建農林大學副校長鄭鬱善,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副理事長、國際竹藤中心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範少輝,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副秘書長、國家林草局竹子研究開發中心研究員吳良如,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秘書長、中國林科院亞林所研究員謝錦忠,山東農業大學教授曹幫華,中國林科院亞林所科研處處長、研究員吳統貴等16位竹子領域知名專家參加會議並發言,為聊城市建設「水邑竹海、生態聊城」、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及促進城鄉生態宜居謀思定向、把脈導航。
會前,與會專家現場觀摩了聊城百竹園引種栽培情況、水城大道廊道綠化情況、望嶽湖森林公園生態修復規劃情況、陽穀縣景陽岡森林公園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情況、東阿縣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情況。
研討會上,田中俊介紹了聊城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我市竹子引種歷史和建設情況。他指出,近年來,聊城市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緊圍繞「河湖秀美大水城,宜居宜業新聊城」的新定位、新藍圖,著重做好「水、綠、潔」三篇文章,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市綠色化、生態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呈現出「城區、近郊、村鎮綠化交相輝映,水網、路網、林網綠化縱橫交錯,生態林、產業林、景觀林三林共建」的國土綠化新格局,2018年,聊城市創建成為「國家森林城市」,全市林業建設為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我市栽培竹子歷史悠久,栽植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如臨清公園中的淡竹、早園竹和黃古竹,是我國第一次南竹北移工程引進品種。2000年後,我市陸續引進栽培安吉京竹、望江哺雞竹、箬葉竹、矢竹等散生竹、混生竹70餘個品種,進行栽培試驗,取得明顯成效。下一步,我市結合實際,切實把竹生態、竹產業科學融入全市生態保護,充分發揮竹子在聊城市生態建設、美麗宜居城鄉的作用,逐步實現水邑竹海,扮靚江北水城。
馬福義在講話中指出,山東有栽培竹子的悠久歷史,竹子的引種栽培極大豐富了綠化的景觀和文化價值,目前山東省竹類植物達到4屬20餘種,部分竹種在青島、濟南、泰安、聊城等地廣泛栽培,主要應用於公園和園林綠化,以竹為主景,打造竹林、竹叢、竹徑,構建獨立的竹林景觀,以竹為配景,與建築、庭院、花木調合搭配,營造濃厚的詩情畫意,如肥城的萬畝竹子溼地公園、江北水城聊城的百竹園等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強調,竹子在溼地保護開發、美麗鄉村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聊城水資源豐富,引進和推廣栽培竹子,與水相宜建設水城竹海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下一步,聊城市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議要把竹生態、竹產業作為一項戰略性選擇,要充分利用水資源豐富的優勢,把竹生態、竹產業科學融入全市生態保護發展規劃和實踐,發揮好竹子在聊城市生態建設、美麗宜居城鄉的作用,依水竹綠,建設全域聊城,灑滿全域竹景,實現水邑竹海,扮靚江北水城,以新的舉措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與會專家圍繞「竹子在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及建設北方美麗宜居城鄉的地位和作用」和「聊城市建設「水邑竹海、美麗聊城」可行性和發展路徑」分別作了發言,對聊城市提出「水邑竹海、美麗聊城」建設給予高度評價,認為聊城市文化底蘊深厚、水資源豐富,建設「水邑竹海、美麗聊城」,大力發展竹生態、竹產業、竹文化,對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鄉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一致認為:一是栽培實踐證明,20餘種竹子品種抗性較強,可以在北方大部分地區推廣栽培。二是建設竹景觀、濃厚竹文化、發展竹產業對改善北方生態環境、豐富生態景觀,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一項可行的戰略選擇。三是作為常綠植物,竹子在北方備受群眾喜愛和青睞,而且竹林有固土護坡、涵養水源、改善生態、美化生活等多種用途,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鄉生態宜居建設城鄉宜居能夠發揮重大作用。
與會專家對我市建設「水邑竹海、美麗聊城」,發展竹生態、竹產業、竹文化提出了意見和建議:一是科學布局竹生態、竹產業,要因地制宜,尊重科學,把竹子品種的適應性與自然條件、水資源條件和竹文化結合起來,系統性考慮,與本地資源相融合,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二是立足以觀賞竹、耐鹽鹼竹類品種為主的發展定位,明確目標竹種,提供政策支持,培植北方竹子群落,再現黃河流域竹子文明,把聊城市建成北方竹子研發中心,建立竹子培育基地,為京津冀提供適應性竹子苗木。三是科學制定竹子發展導則,確定目標竹種、栽培密度、管理規範,為本地竹子基地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四是竹子是最智慧、生長最快的常綠植物,要充分發揮竹子在生態修復、治汙減霾、鳥類棲息、美化環境的作用,引竹栽培做到適地適竹,結合望嶽湖生態修復、黃湖流域生態修復項目,在向陽近水防風地點廣泛栽培,打造竹海景觀。五是發展竹生態與經濟社會、文化旅遊融合起來,打造一個北方最大竹類專業園,園林景觀塑造與文化傳承結合起來,把竹文化融入聊城文化體系,提高城市品味、豐富城市文化。專家還對我市發展竹生態、竹文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給予了提醒和建議。
研討會上,中國林學會竹子分會理事長藍曉光、省自然資源廳馬福義共同為「聊城市禾木竹子發展研究中心」舉行了揭牌儀式,標誌著聊城市竹子研究和推廣工作開啟了新的篇章。
省自然資源廳副處長朱孟營,聊城大學農學院郭尚敬院長、聊城大學呂福堂教授、聊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丁東明、聊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馮能斌、聊城江北水城旅遊度假區管委會書記(主任)馬廣朋、聊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張景臣、聊城市禾木竹子發展研究中心鍾道軍、聊城市旅遊發展集團有關負責人以及省、市林業部門相關人員30餘人參加會議。
此次會議由聊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聊城江北水城旅遊度假區管委會、聊城市旅遊發展集團、、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竹子協同創新和國際合作中心承辦,陽穀縣人民政府、東阿縣人民政府協辦。
【來源:聊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