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達:《流寓長安之西域人》

2021-02-22 眉力村

中國國威及於西陲,以漢唐兩代為最盛;唐代中亞諸國即以「唐家子」稱中國人,李唐聲威之煊赫,於是可見也。

貞觀以來,邊裔諸國率以子弟入質於唐,諸國人流寓長安者亦不一而足,西域文明及於長安,此輩蓋預有力焉。桑原博士一文,於流寓長安之西域人曾約略道及,而未能盡,茲謹略事撫拾:以載籍所述泛及西域人士者記之於首,其國籍姓名彰彰可考者次敘於後。

中國史上西域人入居中國首都當以北魏一代為最多,其時流寓洛陽者,「自蔥嶺已西,至於大秦,…附化之民萬有餘家",此萬餘家蓋括四裔而言。然觀於後來西域人入籍洛陽之多,可知其中西域人之成分,蓋亦不少也。

長安自周秦以來歷為國都,在政治上與文化上俱為對外之中心。西域人之留居其間,雖不能比於元魏時之洛陽,卻亦不鮮,觀於康僧淵生於長安可見一斑。至唐而西域人流寓長安者日多,按之載籍以及最近出土諸墓誌,——可考也。

李唐氏族,據最近各家考證,出於蕃姓,似有可信。有國以後一切建置,大率襲取周隋之舊。而滲以外來之成分,如兩京規畫,即其一端。因其出身異族,聲威及於蔥嶺以西,雖奄有中原,對於西域文明,亦復兼收並蓄。貞觀初(631年),突厥既平,從溫彥博議,遷突厥於朔方,降人入居長安者乃近萬家;此或可視為唐代對於外族「懷柔」之一端。

唐京兆府戶口,在天寶初僅三十餘萬戶,貞觀時當不及此,而長安一隅突厥流民乃近萬家,其數誠可驚人矣。因此輩流人之多,至於憲宗之際,長安少年,耳漏目染,變本加厲,無怪乎東城老父為之慨嘆不已也。

天寶末,安史之亂,兩京淪陷,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元帥廣平王乃帥朔方、安西、回統、大食之兵十五萬眾,收復兩京。其後安史之平得力於此輩者不少,而回統葉護太子親將兵四千餘眾助討叛逆,厥功尤偉。

肅、代之際,回鴨使者至長安,遂驕慢不可一世,常擅出坊市,掠人子女,白晝殺人,人獄劫囚,而莫敢誰何。代宗以後,回鶴廉聚長安者常至千人,華服營利,為公私害。德宗即位,遂將留寓長安之回鶴人全部遣回,而有振武留後張光展殺回鶴使者董突等九百餘人之慘劇。

按天寶以後,回鶴既代突厥而雄長朔漠,部族中遂雜有不少之西域人成分。代宗世常冒回鶴之名雜居長安之九姓胡,當即回鶴部族,桑原氏以為此輩九姓胡人應是昭武九姓苗裔。據《李文饒集》記在京回鶴譯語人,屢及石姓譯人,謂為「皆是回鶴種類」,;西域石國人來中國,俱稱石姓,此輩當是石國人之臣於回鶴者;桑原氏以九姓胡人為昭武九姓,其說可信也。

關於回鶴石姓譯人,別見於後,茲不贅述。至於回鶴人之在長安,並不因振武一戮而遂絕:《李文饒集》所記譯語人諸事,俱在會昌初年;會昌五年(845年)和蕃太和公主以回鶴王崩國亂歸唐,至長安,隨從中即有回鶴人,日本僧圓仁留學長安,蓋親見之。 

穆宗長慶五年(疑為825年,編者注),右龍武大將軍李甚亦因其子貸在京回鶴錢不償,為回鵲所訴,遂遭貶斥為宣州別駕(參看後論《西市胡店與胡姬》一節);凡此皆可見德宗以後回鶴人仍時往來長安之概也。唐自太宗以後,吐蕃勢盛,高宗乾封、鹹亨之際,西域四鎮淪陷,河隴一帶遂沒於吐蕃。至今所得敦煌石室遺書,卷末書大蕃歲月者不一而足,當即此一時期之所書也。

中國與西域之交通,因四鎮陷蕃而中斷,於是安西、北庭奏事及西域使人在長安者歸路既絕,遂流寓其間,仰給於鴻臚禮賓。桑原氏文指出《通鑑德宗紀》,記當時胡客留長安久者或四十餘年,皆有妻子,買田宅,舉質取利。檢括之餘,有田宅者鴻臚停給,凡得四千人,此輩俱留不歸, 此亦一驚人之數字也。至於胡客之娶漢女為妻,並不始於德宗時,《唐會要》云:

貞觀二年(628年)六月十六日敕:諸蕃使人所娶得漢婦女為妾者並不得將還蕃。洛陽出土唐墓誌中漢女適西域人者亦往往有之。

驗之《會要》之文,似乎有唐一代對於漢女之適異族,律並無禁,只不得將還蕃國耳。

唐代流寓長安之西域人,大致不出四類:魏周以來入居中夏,華化雖久,其族姓猶皎然可尋者,一也。西域商胡逐利東來,二也。異教僧侶傳道中土,三也。唐時異族畏威,多遣子侄為質於唐,人充侍衛,因而久居長安,如新羅質子金允夫入朝充質,留長安至二十六年之久, 即其一例;此中並有即留長安入籍為民者,四也。

茲謹綜合所知,分國敘述如次:先及蔥嶺以東於聞、龜茲、疏勒諸國,然後推及中亞、西亞,如昭武九姓以及波斯諸國。觀於此輩,而後西域文明流行長安,其性質之複雜,亦可概見矣。

本文摘自 向達著. 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 上海:學林出版社, 2017.07

文字由軟體智能錄入,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人物||向達先生二三事(附閻萬鈞:向達先生著譯系年)
    主要著作有《中西交通史》《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敦煌藝術概論》等。向達與夫人1935年向達在英國牛津大學鮑德裡氏圖書館抄錄流失海外的《指南正法》、《順風相送》,1959年整理出版。此二書對於研究鄭和下西洋所用的航海技術有幫助。 邊疆史研究1933年向達的代表作《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由哈佛燕京社出版。
  • 紀念||向達先生誕辰120年(1900—2020)
    1900年2月19日,向達生於湖南漵浦縣。1900年6月22日,甘肅敦煌藏經洞發現。 向達先生熊貓研討班/供圖  《向達小傳》http://lishisuo.cssn.cn/xsmj/201503/t20150308_1793903.shtml以下轉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網站 向達小傳向達(1900-1966),字覺明,亦作覺民。
  • 西域故事之兩漢傳奇——第五章 撫有西域
    龜茲是西域各國中除烏孫、大宛以外最大的一個,它有人口八萬多人,兵員兩萬人,漢在這裡設有大都尉丞、輔國侯、安國侯、擊胡侯等名目繁多的官職,也是各國中人數最多的。漢宣帝時,龜茲的國王叫做絳賓,他一心與西漢結好,派出使者前往烏孫,請求娶漢解憂公主與烏孫昆彌的女兒為妻。當時解憂公主和翁歸靡所生的女兒弟史在長安學琴,不在國內。
  • 張騫出使西域的「西域」是現今的哪裡?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 探尋神秘的西域三十六國之烏孫國
    後老上單于與烏孫昆莫獵驕靡合力進攻遷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敵,南遷大夏境內,但也有少數人仍然留居當地。在塞種人與月氏大部南下以後,烏孫人便放棄了敦煌祁連間故土,遷至伊犁河流域與留下來的塞種人,月氏人一道遊牧。從此烏孫日益強大,逐漸擺脫了匈奴的控制。
  • 張騫:一個在荒漠中踏出通天大道,鑿空西域的人
    漢武帝從歸順的匈奴人那裡得到一條情報: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帶的月氏國被匈奴侵擾,殺了月氏王,甚至把月氏王的頭顱做成了酒器。新的月氏王欲報殺父之仇,卻力不從心,於是月氏人只得背井離鄉,向西遷徙。漢武帝覺得這是個絕好的機會,如果能聯合西遷的月氏,對匈奴實施兩面夾擊,必定可以打敗匈奴。
  • 張騫出使西域能媲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嗎
    祁連山南麓,是羌族部落戰局,往西,便是所謂的西域。那時的西域,是傳說中的蠻荒之地,遍地風沙,暴風肆虐,上不見飛鳥,下不見鳥獸,還有令漢頭疼的匈奴,是以中原之人,足跡少至。漢武帝對外武功,實際上主要是針對西域。因為當時邊境威脅最大的,就是北方匈奴。於是,漢武帝要交通西域的主要線路,只能是從甘肅向西北入新疆,向西南入青海。
  • 景教藝術在西域之發現
    公元5世紀,景教向東傳入中亞阿姆河流域,在粟特諸城邦興建了許多教堂。至遲在6世紀初,景教士又沿絲綢古道來到北魏首都洛陽。《洛陽伽藍記》卷四永明寺條記洛陽佛教盛況說:「百國沙門,三千餘人,西域遠者,乃至大秦國,盡天地之西垂。」佛教從未傳入羅馬帝國境內,這裡說的大秦國「沙門」當指混跡於洛陽佛寺的景教士。
  • 心向大唐貢寶玉,忠義堪比歸義軍,細說西域守護者于闐尉遲家族
    安史之亂後,于闐國王尉遲勝率兵勤王,終老長安。
  • 梭梭農莊:八荒之西域駱駝記
    話說「一路一帶」這麼火,位於河西走廊的民勤縣,正處於絲綢之路東段「長安—天山廊道」的正中間。西域廣漠無邊,地形多變,雪山戈壁,大漠流沙,這片土地上的政治、宗教、文化、經貿,依或走進這裡的任何探險活動,運輸只能依靠駱駝來實現。無論是二千年前的「鑿通西域」還是後來的連通東西方的商旅,駱駝是「絲綢之路」上馱運貨物的最重要交通和運輸工具。
  • 西域三十六國
    車師後城長國《漢書·西域傳》載:「戶百五十四,口九百六十,勝兵二百六十人。」狐胡國《漢書·西域傳》載:「王治車師柳谷,去長安八千二百裡。戶五十五,口二百六十四,勝兵四十五人。輔國侯、左右都尉各一人。西至都護治所千一百四十七裡,至焉耆七百七十裡。」西且彌國《漢書·西域傳》載:「王治天山東於大谷,去長安八千六百七十裡。
  • 【論述題詳解】簡述張騫通西域
    >西域的地理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範圍很廣,除了中國新疆地區以外,還包括中亞細亞、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一部分。匈奴勢力強大時佔領了西域,匈奴單于把西域分給下面一個日逐王統轄,在西域設立了官吏——僮僕校尉,統治西域各國。匈奴對西域的統治很殘酷,西域各國和匈奴的矛盾尖銳,希望擺脫匈奴的控制,西漢為削弱匈奴,亦利用匈奴與西域各國的矛盾,與匈奴展開了對西域各國的爭奪。為漢朝溝通西域的功臣是張騫。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 絲路龜茲 西域聖境
    漢朝西域都護府,唐朝安西都護府都曾長時間設於龜茲,在長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龜茲都是中國統轄西域的政治丶軍事丶文化中心。於弘始三年(公元401年)被後秦姚興迎至長安,待以國師之禮,請入逍遙園中,與800弟子率領著近3000人,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且規模空前的譯經活動。在短短十幾年中,他通過近400卷佛教典籍的傳譯與闡發,在中國歷史上笫一次把印度佛學按本來面目介紹到中原,對六朝時期中國佛學的繁興以及隋唐佛教諸宗的形成,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的影響甚至波及到他之後的整個思想界。
  • 鑿空西域,斬匈奴右臂:大漢帝國的西域戰略解讀 國曆獨家
    一次,他在長安遇見了身為趙人的郎署長馮唐,觸動心事,就與之聊起趙國將領來。在漢文帝的心目中,趙國將領李齊算是一個名將,因為當年漢文帝還在北方當代王的時候,伺候他飲食的尚食鹽(官名)高祛經常給他講述李齊的戰鬥故事,搞得他現在只要一吃飯,就會止不住想李齊。但熟悉趙國典故的馮唐毫不客氣地指出,李齊和廉頗、李牧這種真正的名將比起來,只算是「戰五渣」。
  • 西域樂舞與胡姬小考
    伶倫奉旨從大夏之西走到了崑崙之陰,在崑崙山下一個叫做懈谷的地方,他裁竹鑿孔,制出了十二律管,這便是後世樂人創作、演奏樂舞的規範和依據。一如張騫出使西域尋找黃河源頭般,伶倫尋找並創製的正是華夏音樂的源頭。《穆天子傳》載,西周第五代國君穆王姬滿,在他統治的第甫,樂舞無處不在。
  • 張騫出西域故事之一—— 不辱使命開闢道路 歷盡千險終抵西域
    張騫出長安此時的他回望著即將離開的故土,難捨之情溢於言表,而與此同時,他更深知自己身肩著聯通西域諸國、共同抗擊匈奴的重任。回想到此,張騫遠眺西方的天空,在檢查隨行車隊人馬之後,便騎馬拂袖而去,隨著夕陽西下,車隊漸漸消失在遠方.
  • 向達兩次敦煌考察的研究成果與學術意義
    (3)《安西榆林窟記錄》:這是向達1943年5月18—20日考察榆林窟時所做的記錄,逐日記錄張大千編號第1至12窟的壁畫、畫記、雕塑、供養人題記,有些還繪製了壁畫位置圖。據說向達的榆林窟考察記錄有近10萬言之多,可惜「文革」期間毀佚過半,僅存這三天所記榆林窟東崖諸窟情況[106]。
  • 西域建立都護府,此人不能忘!
    在整理漢簡時,發現了常惠不曾在史料上記載的出使西域的記錄,也就是說常惠出使西域不止6次,在這長達21年與西域外交過程中,常惠將烏孫及西域諸國由西漢之盟國變成了屬國。常惠第一次出使西域,是為了幫助烏孫戰匈奴。沒有任何史料證明遠嫁烏孫的解憂公主與常惠年輕時有過交集,從理論上,解憂公主是徐州人,而常惠是太原人。
  • 唐朝長安人的衣食住行,都在這個展覽中
    今天,「樂居長安:唐都長安人的生活」展覽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幕。展覽以「長安人的城」「長安人的衣飾」等6個主題分為6個單元,選取了176件組與長安居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唐代文物,以唐詩作為每個單元標題,徐徐展開一幅唐都長安人的生活畫卷。
  • 周鼎| 僑寓與仕宦:社會史視野下的唐代州縣攝官
    中唐以降,地方州縣中活躍著大批自兩京遷徙而來的僑寓士人。依託與朝廷卿相、地方牧守的親故關係,僑寓士人成為州縣攝官的重要來源。在嶺南等地,甚至演變為一項地方人事慣例。對某些家貧無業的士人而言,攝官是一種變相的衣食之資、利之所系,而不僅是維繫政務運轉的人事制度。與攝官類似,唐後期地方行政中還有使府闢召以及正員州縣官的薦授、奏留等選任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