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建立都護府,此人不能忘!

2021-03-05 西域都護

蘇武出使匈奴帶了百餘人,回歸時,只剩9人,這9人中,只有蘇武和常惠在史冊中留下了名字。

其實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詩,總有為民請命、力挽狂瀾、挺身而出的大英雄,還有無數隻為默默付出的無名英雄。

當班固盪氣迴腸的書寫《蘇武傳》時,常惠只是個小人物,但這個小人物終會成為大人物,如果不是常惠給漢使出主意,用「鴻雁傳書」的故事智救蘇武,也許,我們今天就沒有人知道蘇武是誰了。

班固時期,儒學已成為治國理論之一,對國家治理來說,君王以德治國、官員匡扶正義、百姓忠君報國是儒學的核心思想。

如果以儒家的框架去衡量一個時代的楷模人物,蘇武最符合那個時代的標準。

於是有了《蘇武牧羊》這個傳承2000多年的故事。樹立了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的精神。

(一)

從歷史貢獻上來說,常惠的功績遠遠大於蘇武,在常惠運作中,漢於前60年在西域建立都護府,正式將這塊遼闊的疆域劃歸西漢王朝。

史學界一般認為,常惠六出西域。

1990年,甘肅考古隊在敦煌市郊的荒漠裡發掘一處漢代的驛站懸泉置,驚喜的發現了15000枚漢簡。

在整理漢簡時,發現了常惠不曾在史料上記載的出使西域的記錄,也就是說常惠出使西域不止6次,在這長達21年與西域外交過程中,常惠將烏孫及西域諸國由西漢之盟國變成了屬國。

常惠第一次出使西域,是為了幫助烏孫戰匈奴。

沒有任何史料證明遠嫁烏孫的解憂公主與常惠年輕時有過交集,從理論上,解憂公主是徐州人,而常惠是太原人。從階層上,解憂公主是皇族,而常惠只是飄在長安城渴望通過異域建功而獲取功名的貧寒少年。

解憂公主於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遠嫁西域,成為烏孫王的右夫人,一年後,常惠應募隨蘇武出使匈奴王庭,被扣留19年。

武帝時代出使,昭帝時代回歸。

匈奴為什麼要遠擊烏孫?

匈奴是遊牧民族,並沒有國土概念,只有領地概念,所以匈奴的軍隊主要功能是用來搶劫的。遠擊烏孫是因為一次失敗的「搶劫」。

公元前75年,原本臣服西漢的烏桓做大,屢次進犯西漢邊塞。當時,匈奴以烏桓人挖了祖墳為由,發兵攻擊烏桓,準備大搶一把。

機會來了,漢昭帝派度遼將軍範明友率2萬騎兵出遼東,準備抄匈奴的後路,但匈奴聞訊後,跑了。撲空的範明友乘烏桓與匈奴作戰失利,隨即出兵烏桓,斬殺烏桓6千餘人,得勝還師。之後,範明友再次出兵烏桓徹底擊敗烏桓。

這件事對匈奴來說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漢軍撿了個便宜,於是匈奴遷怒於烏孫與西漢聯盟,要求烏孫交出解憂公主。公元前72年匈奴呼衍樓單于西攻烏孫,烏孫向西漢求援,事實上來自烏孫的危機已三年之久。

常惠的機會來了。

他此次出使烏孫的任務是了解情況,對於常惠來說在匈奴境內生活了19年之久,精通匈奴語言也適應草原的生活習性。而且在匈奴也交了不少朋友,了解匈奴的內部情況,這是他敢於只帶幾個隨從就貿然西行的重要原因。

西漢時,出玉門關至西域有兩條道,南道是從樓蘭、于闐到莎車,西越蔥嶺至大月氏,安息,北道由車師到龜茲往疏勒越蔥嶺至大宛、康居。

今天,我們不知道當年常惠的行進路線,因為當時車師已被匈奴攻佔,常惠只帶了幾個隨從,繞過匈奴翻越天山到達烏孫的赤谷城(現今的吉爾吉斯境內),這裡距離長安8900裡。往返路程大概10月左右。

第一次出行,常惠帶回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烏孫王願出精兵5萬,與西漢聯手出擊匈奴,雖然據張騫二次出使西域,與烏孫聯手,已過去近50年,烏孫國三易其主,但一直在走中間路線,首鼠兩端,兩邊都不得罪。而這次主動要求與漢聯手實屬難得。其二是解憂公主的處境非常危急,一旦烏孫兵敗,解憂公主必被匈奴所囚,成為匈奴的人質。當時的烏孫王叫翁歸靡,解憂公主的第二任丈夫。

如果烏孫陷落,漢通西域之路將被徹底中斷,解憂公主28年為烏孫與漢的聯盟所付出的一切將毀於一旦。

 

(二)

漢宣帝自幼在貧民區長大,他本是衛太子劉據的孫子,因為巫蠱之禍成為庶民,被獄卒託人養大。

18歲那年,昭帝駕崩,昌邑王劉賀即位,但此人荒淫無度。大將軍霍光力排眾議,廢了即位不到一個月的劉賀,在民間找到正在鬥狗的劉病已,立為新君,即為漢宣帝。

宣帝深知民間疾苦,任用賢能,成為西漢的中興之君。

宣帝當然知道國泰則民安的道理,西域之路,如果中斷,匈奴的勢力做大,會直接威脅大漢的江山。

於是,宣帝調兵十六萬,分五路準備出擊匈奴。

常惠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目的,告知烏孫大漢的軍事意圖,協調烏孫兵與漢軍聯手,共擊匈奴。

元始二年(公元前72年)秋,宣帝詔令,命函谷關以東所有部隊全部參加遠徵軍,並選拔各郡國三百石以上的武官,凡勇武強健,善於騎射者,隨隊出徵。

次年正月十八,漢十六萬大軍集結完畢,兵分五路出擊匈奴,約定從西到東各出塞2000裡,各將分派如下:

蒲類將軍趙充國率兵三萬騎,由酒泉郡出塞。

度遼將軍範明友率兵三萬騎,由張掖郡出塞。

祁連將軍田廣明率兵四萬騎,由西河郡出塞。

前將軍韓增,率兵三萬騎,由雲中郡出塞。

虎牙將軍田順為,率兵三萬騎,由五原郡出塞。

事實上,此次漢軍出兵一無所獲。各路大軍斬殺匈奴總計不過千餘人。因為得知漢軍壓境,匈奴人趕著牲畜全跑路了。匈奴原本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

匈奴一部向北撤,一部分向西跑。

漢軍雖然未達到圍殲的目的,但卻把匈奴趕到了北部和西部,趕往北方苦寒之地的,在當年的冬天遇到雪災,凍餓而死無數。

在西域,烏孫王和校尉常惠率5萬精銳直接殺入匈奴右谷蠡王庭,打了個措手不及,俘虜匈奴四萬餘人,其中包括匈奴單于的叔父、兄嫂、公主、名王、高官、騎將兩百餘人,右谷蠡王部幾乎全軍覆沒。另外,烏孫還俘獲了匈奴牛羊牲畜七十餘萬頭,大獲全勝。

此戰,匈奴民眾在逃亡中死傷無數,國力大減。

從蒲類澤(今巴裡坤)戰場回到烏孫國伊犁河流域的常惠與烏孫王已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我們可以斷定,在突襲匈奴右谷蠡王部的戰鬥中,常惠的謀略對烏孫的勝利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當常惠提出要返回長安時,烏孫王拒絕了,烏孫王知道,匈奴會有更大的報復行動。為了留住常惠,讓人偷走了常惠出使時的漢節和信印。

一隻漢節,棒子上系幾個紅纓並不值錢,匈奴人拿著這東西也沒有什麼用處。但是,漢朝有規定,如果遺失漢節和印信是殺頭之罪。這就讓我們很容易理解蘇武為什麼19年走哪把漢節帶在身邊。

對於常惠來說,他的使命已完成,回長安復命比生命更重要,即便是死。

在被匈奴扣押的19年時間裡,早已磨去了常惠的功利之心。使命原本就比生命重要。

常惠回長安了,在這耗資巨大、歷時大半年的戰爭中,常惠是最大的贏家。

那16萬漢軍在五位將軍的率領下,在邊境攆兔子,無功而歸。而常惠只帶了十來個人,幫烏孫順利解圍,因為對鏖戰沙場的軍人來說,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進攻、再進攻。

回歸的常惠並沒有受罰,而是被封為長羅侯。

相比較,兩位私自撤軍,回朝後的被治罪自殺的將軍來說,常惠的封侯,不是幸運,而是宣帝對他膽略的稱賞。萬裡往返穿越戈壁荒漠的艱辛無人能知。

這年冬季,匈奴單于率兵馬親徵烏孫,以雪前恥,劫掠烏孫老弱準備撤退時突降大雪,一夜之間雪厚一丈,撤回匈奴本土的人馬只剩十分之一,因為雪災凍死匈奴民眾和牲畜十之三、四,對於匈奴來說,此次烏孫之戰損失慘重,國力大減。

匈奴遇到一個更大的難堪,「牆倒眾人推」。

得知匈奴受災,東部的烏桓、北部的丁零、西部的烏孫、中原的漢軍相繼出擊,匈奴已無還手之力,原來臣服於匈奴的西域諸國也開始背叛,不斷騷擾匈奴領地。

我們可以假設,如果,沒有常惠的出使,烏孫不會出兵,匈奴也不會敗的那麼殘。

宣帝當然明白,常惠,國之棟梁!張騫當年給漢武帝的建議,斷匈奴右臂,半個世紀後由常惠將其變為現實。而丟失漢節只能算是小事了。

 

(三)

本始四年(前70年),常惠第三次奉詔出使烏孫。

此行目的二個,一是加強漢與烏孫的聯盟。二是攜帶大量金銀獎賞烏孫有功的軍士。

常惠對這此任務並不感興趣,施捨錢財,給人好處的事,誰都會幹。

於是,乘機上書宣帝,龜茲曾誅殺屯田校尉賴丹的事還沒有解決,不如這次一併把龜茲王殺了吧!宣帝並沒有肯定這個方案。倒是大將軍霍光暗示,可以隨機行事。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隨機而動,這正是一個軍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此行,常惠的徵伐龜茲的行動,給後來的陳湯、甘延壽調西域兵遠誅匈奴開了個先例,也就有了陳湯擊殺北匈奴郅支單于那句錚錚的誓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常惠一路向西的過程中,已做好了打擊龜茲的謀略,所帶的禮物自然少不了沿途各國王和官員的好處,那些受恩惠的國王承諾,如有需要,隨叫隨到,這就為常惠從烏孫回程時,徵召各國的兵士打好了基礎。

烏孫國上下也很高興,國家危機解除,搶了大量戰利品,漢朝還給獎賞了如此之多的財物。所以當常惠提出借兵7千威脅龜茲時,烏孫王立刻答應。

龜茲位於烏孫與漢之間,如果龜茲從中作梗,那麼絲路北道就多了一個門檻,往來漢使將倍受其擾。

這是十年後,西漢將西域都護府設立在龜茲境內的重要原因之一。

龜茲國,距長安7480裡,戶6970,口81317,兵21016。從今天來說,也就是一個縣城的人數,但在西漢時,龜茲是西域大國之一,據要塞,南與精絕、東南與且末、西南與扞彌、北與烏孫、西與姑墨等國接壤。

如果用東拼西湊來形容常惠這次借兵再合適不過了,西域小國居多,兵力有限。

常惠從龜茲以東借兵2萬,以西借兵2萬,北從烏孫借兵7千,對龜茲形成了C形包圍圈,龜茲的南面是浩瀚的沙漠無路可退。

各國借兵也足以說明,龜茲與諸國關係不好,常以強凌弱,各國只是敢怒不敢言。這就是常惠謀略的基礎。

事實上,常惠並不想滅了龜茲,不戰而屈人之兵可是兵家的最高境界。

於是,站在城牆上,看著望不到邊的獵獵戰旗,龜茲王怕了。

於是,常惠的使者到了。

使者責問,為什麼殺害大漢屯田校尉賴丹?

龜茲王在漢使咄咄的追問下,瑟瑟地答,這事不是我幹的,我沒罪,是先王時的貴族姑翼慫恿先王錯殺。

於是,龜茲王將貴族姑翼捆綁後交給常惠。

於是,姑翼成為了漢使的刀下鬼。

賴丹是誰?

賴丹是西漢在西域任命的第一位當地官員,原本是扞彌國太子,李廣利二徵大宛路過扞彌國時,聽說扞彌太子被龜茲國當人質扣在龜茲,便派人將賴丹要回,帶到長安當人質。

賴丹在長安生活了20多年,公元前77年,賴丹被派往西域領護屯田。

大將軍霍光原本計劃著,等扞彌國王去世,賴丹即位,那麼扞彌國自然就隨漢俗,親漢人。讓他先到龜茲鍛鍊一下,好做接班人。

但是親匈奴的貴族姑翼等人怕漢勢力進入龜茲,於是對前龜茲王進言,認為,賴丹早晚要即位,現在龜茲國屯田,今後必將成為龜茲國西南的大患。

於是,龜茲軍隊突襲漢軍屯田地,把賴丹殺了。

賴丹被殺的第二年,傅介子出使大宛路過龜茲,就為此事責問過龜茲王。

但當時傅介子忙著殺住在龜茲的匈奴使者,龜茲王承認錯了,也協助傅介子殺了匈奴使者,所以就放了貴族姑翼一馬。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這次,常惠把這事辦妥了。也算是為扞彌國王報了家恨國讎。

常惠回歸後,匯報了誅殺姑翼的事,宣帝並沒有責備他,但也沒有獎賞他。這事就這樣扯平了,因為之後還有更重要的事等著常惠去完成。

5年後,常惠第四次出使西域,這次是解救被匈奴圍困在車師的屯田士卒,這些屯田士卒的首領叫鄭吉,即將成為西域都護府的首任都護。

常惠的救援行動就是歷史上漢匈之間的「五爭車師」的第五次交鋒,之後,車師被劃分為前、後車師。(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尋找西域都護府 遺址就在輪臺縣十餘處古城中
    漢昭帝地節二年,公元前68年,侍郎鄭吉奉命到西域屯田。他不會想到,自己的名字從此深深印刻在這片土地上。公元前60年,西漢在輪臺建立西域都護府,鄭吉被任命為首任西域都護,管理當地軍政事務。兩千多年過去,輪臺古城以及在此駐守的西域都護的往事早已被風沙雨雪深深掩埋,然而人們對它的探尋從未止步。研討會現場。
  • 【獨家·大寫西域】輪臺——西域都護府/高洪雷
    考慮到烏壘國位於西域中心,鄭吉因此將都護府設在渠犁以北330裡的烏壘城。都護府屬官有副校尉、丞各一人,司馬、侯、千人各兩人。職責是統領大宛以東城郭諸國兼督察烏孫、康居等行國,頒行朝廷號令。在這些宗藩之上,必有一個行使行政、軍事統領與協調職能的都護府、長史府、宣慰司。宗藩制是與郡縣制並行的一種管理體制,是近代西方國際法確立之前歷代中央王朝有效管轄邊疆地區、具有法理地位的古代中國「國家制度」。無視這一點,就是不尊重歷史。當時的烏壘國王,既是漢帝任命的城都尉,又受都護府直接統轄。都護府與烏壘國,基本上屬於「一套人馬,兩塊牌子」。
  • 阿克蘇新和縣打造漢西域都護府、唐安西大都護府文化園
    漢西域都護府、唐安西大都護府文化園的建設以歷史為依據,採用厚重的漢唐建築風格,重現漢唐時期中央政府有效治理新疆的歷史,展示中華統一多民族的形成過程,展示各族人民共同開發建設新疆的歷程
  • 西域都護的設置對西域的控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45西域都護|醒吾專欄
    瑋鑫按瑋鑫按:   西域都護府開設以後,在政治、軍事.、文化上都對西域造成了重大影響而且通過屯田,將內地漢族地區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傳到了西域,對西域各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漢元帝時,為了加強對西域屯田區的開拓和管理。專門設置了戊己校尉。屯田於車師前王庭,與烏壘城的西域都護府互為呼應_在了」義的西域範圍內,還有一些不歸西域都護統轄的國家,西域都護對它們負有督察之責.一旦有了重要的動靜變化就要報告西漢政府,以便採取相應的對策。
  • 這個朝代建立五十年,滅掉八個國家,還建立六大都護府,威震世界
    為何漢朝和唐朝都那樣強大呢?分析其中的原因,我們發現了一個共性:這就是漢朝和唐朝的強大,都是打出來的。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為後盾,就沒有安定的發展環境,顯然,漢朝統治者和唐朝的皇帝們,都深深明白了這樣的一個道理。 以漢朝為例,通過「文景之治」,在漢武帝時期,兵強馬壯的大漢朝,在衛青、霍去病等不世名將的帶領下,向匈奴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這一次勞師遠徵,基本上解決了匈奴對大漢王朝的威脅,也一舉奠定了漢朝在中華歷史的強大地位。
  • 唐朝統治下的都護府.
    為管理這些州縣,唐王朝又仿漢代西域都護府的建制在民族地區設置都護府。從太宗至武后,建立了安東、東夷、安北、單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個都護府。到玄宗開元天寶時,只剩下安東、安北、單于、安西、北庭、安南都護府,這就是著名的六都護府。
  • 【絲綢之路故事】安西都護府(縮編)
    唐朝擢用前高昌王出任安西都護,並創西州都督府,安西駐地成為大唐西域的大本營。23.  唐軍大批進駐西域,創立了安西四鎮,均歸安西大都護府統領。又置西州都督府。安西大都護府成為唐朝主管西域的最高官員。27.  此年,昆陵都護阿史那彌被射死,部將阿史那都支叛唐。 667年,蒙池都護阿史那步真死,部將李遮匐也叛唐,改附吐蕃。安西大都護府還治西州。
  • 西域都護設立,新疆第一次正式納入華夏版圖
    一般認為,公元前59年,漢宣帝命鄭吉為西域都護,護南北道,標誌著西域都護府的正式成立,從此西域都護成為漢帝國派駐西域的最高長官。西域都護最初護36國,這大小36個小國,無論從名義上,還是實際上,都成為漢帝國的從屬國,國王要定時朝見,重要官吏由漢帝國賜予印綬。
  • 李大龍/如何詮釋邊疆 ———從僮僕都尉和西域都護說起
    [關鍵詞]僮僕都尉; 西域都護; 多民族國家歷史; 融入標誌      有關多民族國家中國形成與發展的傳統話語體系是以歷代王朝為基點建立的。針對這些不同記載,儘管各類史書多採用神爵二年的說法,但依然有進一步探討的必要,其中劉錫淦、李大龍、劉國防、李炳泉等均有專文討論,而最新的專文則是張瑛的《漢代西域都護設置及其職 責相關問題考辨》。這些專論在上述三種不同認識的基礎上,又出現了神爵二年設置、三年立府施政的第四種說法,值得關注。       贊同西域都護設置於地節二年。
  • 西域都護、安西四鎮,最後到新疆的變化
    這是譚其驤版的西漢地圖,一個西域都護府就覆蓋了現在新疆和相鄰的幾個斯坦。史書記載,西域都護府設立於公元前60年。讓我們引以為豪的西域都護府,其存續時間短,且職能有限。西域都護府的設立,就是為了聯手西域各國攻擊匈奴。
  • 細數唐朝六大都護府!
    為管理這些州縣,唐王朝又仿漢代西域都護府的建制在民族地區設置都護府。從太宗至武后,建立了安東、東夷、安北、單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等九個都護府。到玄宗開元天寶時,只剩下安東、安北、單于、安西、北庭、安南都護府,這就是著名的六都護府。下面我們來一一介紹:
  • 西域都護府,到底有多重要?
    可以說西域都護正是西域地區的命脈,它為中原地區與西域的聯繫建立了一個溝通橋梁。後世學者在研究西域都護的時候,也認為其對西漢有著非凡的意義,而西漢統治者也為西域都護不遠萬裡地增派了許多駐守官兵。下面我們就來探究一下西域都護的設立意義
  • 張瑛|漢代西域都護設置的時間及其職責相關問題考辨
    西域都護軍政職能的強化,不僅對西域南北道諸國進行領護監管,還統一管轄了包括屯田機構在內的漢王朝在西域的其他機構,因此,傳世文獻稱西域都護建立於神爵二年有其合理性。西域都護具有使者、「加官」性質,是漢代領護邊疆少數民族的使職;西域都護通過「護道」實現「護國」,通過「護國」最終實現漢王朝打擊、孤立進而迫使匈奴臣服的戰略目標。
  • 榮新江 | 唐代安西都護府與絲綢之路
    開元十五年(727)經過安西地區的新羅僧人慧超,在其所撰《往五天竺國傳》中說:「從疏勒東行一月,至龜茲國,即是安西大都護府,漢國兵馬大都集處。……從此已東,並是大唐境界,諸人共知,不言可悉。」由於有唐朝軍隊的駐守,不僅抵禦了吐蕃軍隊和西突厥餘部對西域地區的進攻,維持了西域地區長期的穩定,而且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 漢代絲綢之路的保護者,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府是漢代在西域地區設立的軍事行政機構。西域地區在漢代初期泛指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的地區。在漢宣帝年間,朝廷設立西域都護府之後,西域地區逐漸變成了特指西域都護府管轄的地區,包括大宛、烏孫……中原地區和西域地區的交往歷史十分悠久,早在先秦時期,崑崙山的美玉就已經是戰國王侯喜歡的珍寶了。秦末漢初之際,中原地區大亂,匈奴的勢力逐漸崛起,阻斷了中原和西域地區的交流。
  • 唐朝在西域有哪些都護府?
    說起都護府,最先想起的就是西漢時的西域都護府。
  • 西域都護:兼具邊防與外交職能的職官
    漢代把玉門關以西的地方都稱為西域,在狹義上的西域主要是指今天我國的新疆一代,即蔥嶺以東三十六國。西域在漢朝以前被匈奴所控制,從張騫通西域以後,漢朝陸續往西域派遣使者,校尉以領護之,漢宣帝時開始設置西域都護。
  • 西域都護倚焉耆,東歸英雄守巴州
    二西域都護。在中原文化中,一直有龍的傳說。而在遙遠的西域,也有一群「龍家人」,他們是焉耆人,非常崇拜龍。前60年,漢朝終於一統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負責管理西域軍政事務,鄭吉成為首任都護,相當於新疆軍區司令。都護府設在烏壘城(輪臺東北),就是踏入南疆第一步,既可輻射整個南疆,又給自己留有後路,這裡退往北疆最快。公元8年,王莽纂位,天下大亂。焉耆王懷念舊時光,想和匈奴一起嗨,殺死西域都護但欽。王莽派李崇去接任,結果又被焉耆殺了。
  • 山河悲壯:從唐朝痛失西域,看國家安定的重要
    一、國泰民安,軍力強大,是唐王朝控制西域的根本1、唐王朝為什麼要控制西域,又是如何控制西域的唐王朝建立以後,自唐太宗起,經過貞觀之治的休養生息和唐高宗及武則天時期的高速發展,唐王朝的政治軍事、社會經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國力之盛,軍力之強,都是當時之冠。
  • 史書中傳說的西域都護府原來在這裡
    漢武帝時期,張騫通使西域,正式開闢了絲綢之路,打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通道。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西漢中央政府設立了西域都護府,任命騎都尉鄭吉為西域都護,統轄西域三十六國。西域都護府也成為了西漢中央政府在西域的第一個最高軍事政治中心。西域都護府相繼歷任10餘位都護,代表中央政權對西域實施了有效管轄和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