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帶來了無數經典舞臺、打破了「團」的偏見,《炙熱的我們》收官不僅否定了「出道即巔峰」的認知,更用綜藝原創力探索了團體舞臺的新方向。
文 | 黎河
團王誕生夜,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一舉加冕。
在剛剛結束的《炙熱的我們》總決賽上,炙熱返場團悉數回歸,輪番上演精彩舞臺,預備團王火箭少女101、R1SE和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經過激烈比拼,不僅帶來了兩輪精彩絕倫的巔峰舞臺,更把人們對「團」的關注推向了頂點。
這檔集結了不同品類、不同來源、不同階段的國內首檔音樂團體競演節目,不僅為這個夏天獻上了許多精彩又經典的舞臺表演,更在音樂產業鏈完善、綜藝原創升級、「團」文化的大眾化開拓上成為新的標杆。
作品至上
在經典中創造新可能
身披紅色披風,火箭少女101化身歷經艱險的騎士,一首全新演繹的《達拉崩吧》瞬間把觀眾帶入那個勇敢闖蕩的世界。轉眼間,音樂緩和下來,她們扯下身上的騎士服,白色的裙擺在光芒下更加閃耀。楊超越說:「我們既是自己的騎士,又是自己的公主。」
令人驚豔且感動的作品,永遠是第一位的。
8期節目,《炙熱的我們》帶來了許多全新舞臺表演作品,並成為這個夏天的限定記憶。火箭少女101帶來的《怪美的》Sunnee擊碎黑暗、衝破枷鎖,在高空中化繭成蝶,「美不是非黑即白」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而R1SE版《中國話》在原有基礎上加入了打鼓、劍聲、笛聲、號聲、繞口令、方言Rap、舞龍、雙截棍等多種中國元素,把多元的傳統符號融合進一個舞臺中。
盤尼西林一首《男孩別哭》在舞臺呈現上也帶來了一場糅合搖滾與復古風情的1930年代的時空穿越,繼續幫助「滾圈」擴張;sis大膽對《Last Dance》進行迪斯科風格改變,不僅有泰文說唱燃炸全場,更營造出一種成熟女團的「整體舞臺感」……能夠看到,這些舞臺既有原作的精髓,又有新鮮的時代元素,既有成熟團體們朝氣蓬勃的內心狀態和熱愛,又有年輕團體對經典作品的挑戰和工匠精神的繼承。
在這個夏天,勝負不再是唯一值得期待的事,每一個舞臺也成為高光的記憶點。
另一方面,這檔節目開創了許多音樂呈現的可能。
《炙熱的我們》最大的創新在於找到了不同音樂團體組合之間綜合作用力,有原創、有改編,有國內首次意義上的男女團合作,也有互唱對方代表作,他們在表演和形象上的反差反而生成一些情感共振,為一些經典的歌曲貢獻了又一個經典的版本。
彩虹合唱團改編版《卡路裡》,不僅讓火箭少女101哭到幾乎花妝,也引發全網淚水。原曲歡快洗腦的節奏雖然與彩虹合唱團「天生不搭」,但經過改編成為每一個人的現實生活寫照。正如有網友評論道,「它寫了每個為理想奮鬥為生活掙扎的人。歌詞包含了一些迷茫、無奈但同時又充滿堅定,我以為自己是人生中的C位,然而現實有太多自己不能控制的條件,太多無法突破的堡壘,生活要繼續,我還能怎樣?我也只能繼續燃燒,燃燒願景,燃燒理想,燃燒生命。」
《炙熱的我們》打破了以往音樂類節目相對單一的節目形態,在行業集體探討音樂團體未來何去何從之時,其誕生不啻於一次大膽的破局,既帶來了團體的可能,也帶來了音樂的可能。
創作解構
舞臺要連接,也要好看
如果追完這一整季《炙熱的我們》,便會感覺到賽制越來越殘酷。
刪繁就簡,節目模式的可看性十足,在總的賽制上就採用1V1正面剛的做法。而每一期主題不同,既有團體互唱代表作,也有個人vocal battle戰,還有團團合作舞臺等設計讓節目更具豐富性,從而設計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敘事邏輯鏈,充分展現個人vs團體、團體vs團體的關係故事。
《炙熱的我們》遵循不同音樂團體之間的情感升溫路徑,讓受眾的黏性極高,既讓他們能夠發揮出各自擅長的地方,又促使他們不斷去挑戰自己走出舒適圈。所以它不像一個按部就班的表演競技比賽,結合舞臺上下的經歷,元素豐富、過程真實,又充滿了真實的戲劇張力。觀眾不僅看到了或炸燃、或感動的表演,更看到了群體中每一個具體而又生動的個體——而這,才是「團」真正的內涵所在。
除此之外,《炙熱的我們》評審結構的創新多元,把決定去留的選擇權放在了80、90、00後三組大眾評審身上,甚至在錄製到以「出圈」為主題的第五期時,將此範圍擴大到50後至10後。除此之外,在現場評論的既有新銳唱作人朱婧汐,也有樂評人流水紀、王擊凡,還有敢於批評的娛樂UP主VK棒棒雞等。在火箭少女101和彩虹室內合唱團表演的《我要飛》之後,VK棒棒雞直言,「我認為就是表演了一個情緒,一個感覺大過於舞臺實質的舞蹈。」節目將各圈層的觀點碰撞真實呈現。
縱觀國內的音樂團體生態,不同人群之間其實是割裂的,製作人難以理解粉絲口味,粉絲苦於自己熱愛的音樂沒辦法出圈,而大眾又對傳統的音樂團體留有偏見。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兼具表演性和層次感的《炙熱的我們》有極大的潛質成為行業風向標。對粉絲而言,能夠每周一次看到自己喜歡的團體表演,何嘗不是一種幸運;對用戶來說,這樣多元大眾的平臺是他們客觀了解不同音樂團體樣貌的重要渠道;而從音樂團體本身的角度出發,這檔節目不僅帶給他們表演的渠道,更通過來自大眾、評論人等正面反饋,對其創作形成激勵機制。
連接起不同音樂,一個節目想成為現象級或許可遇不可求,但節目立足於舞臺、著眼於作品,用音樂做橋梁,將原來多種音樂形式融入到傳統認知的音樂團體表演中,讓這檔關注團體後續發展的節目,進一步走向大眾,讓每個人都能找到「炙熱的我們」。
從「成團」到「出圈」
原創力要變成影響力
「出道即巔峰?」在第一期的開頭,節目用了比較大的篇幅來描述目前國內音樂團體的困境。行至收官,《炙熱的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回應是否有了更具體的答案?
最重要的是,這檔節目從不同維度打破人們對於「團」的偏見。
一方面,既有不同類型團體之間的理解和接受,比如作為搖滾樂隊的盤尼西林對R1SE在業務能力上的認可,彩虹合唱團對火箭少女101真正內在精神的理解和傳遞;另一方面,拓寬觀眾對於「團」的認知,延展原創節目的想像力,傳統音樂團體中「表達直白」「內容簡單」「動作整齊劃一」等刻板印象都被一一打破。
節目彌補產業後端發展的積極嘗試,「成團即巔峰」的困境在《炙熱的我們》中得到了很好的解決,長達幾個月的賽程中,每周1-2個不同的表演給了這些音樂團體全新的曝光機會。
事實上,《炙熱的我們》提供的是新舞臺,更是新音樂和新表達的出口,音樂團體的完整化離不開如此關鍵的一環。現在的音樂市場上普遍存在著音樂團體「出道了卻沒有人知道」的現象,這不僅是這些音樂團體本身面臨的問題,也是行業內的製作人、熱愛音樂的粉絲們共同面臨的困惑,而綜藝節目等對於「團」的推廣缺乏延續性,這是像《炙熱的我們》這類節目無可替代的地方之一。
全員重新訓練與創作,許多音樂團體參與到歌曲和舞臺的製作、設計中來,對於激活他們的內在創造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而讓他們不只是多了兩次表演,更不斷地提升自身能力,實現自我成長。
《炙熱的我們》對綜藝品類的創新、團體的長鏈條發展、音樂與社會的互動等都帶來了眾多積極意義。由此可見,騰訊視頻的原創力正在釋放越來越廣的影響維度,也為創作帶來了更多的啟示:因為它不僅是外力的要求,也是內生的需求,只有當節目能夠不斷回應社會需求、去傳播、去影響、去引領,這樣的原創力才能成為真正新的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