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

2020-12-23 中文業界資訊站

極端天氣加劇了COVID-19的影響

這份報告匯集了數十個國際組織和專家的貢獻,展示了極端高溫、野火和洪水等高影響事件以及創紀錄的大西洋颶風季如何影響了數百萬人、加劇了COVID-19疫情對人類健康和安全以及經濟穩定的威脅。

該報告稱,儘管有COVID-19的封鎖措施,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仍在持續上升,鑑於CO2在大氣中壽命較長,地球在未來幾代人的時間裡將進一步變暖。

與工業化前條件(1850-1900年)相比的全球年均溫差。這兩個再分析(ERA5和JRA55)與1981-2010年基準期的實地數據集(HadCRUT, NOAAGlobalTemp和GISTEMP)相一致。2020年的數據僅涵蓋1至10月。

「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必定比工業化前(1850-1900)水平高出約1.2 °C 。2024年前短暫高出1.5°C的可能性至少為五分之一,」WMO秘書長佩特裡·塔拉斯教授說。

「今年是《巴黎氣候變化協定》籤署五周年。我們歡迎各國政府最近做出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所有承諾,因為我們目前尚未走上正軌,還需要更多努力。」

「創紀錄的溫暖年份通常與強厄爾尼諾現象同時發生,2016年就是如此。我們現在正在經歷拉尼娜現象,它對全球氣溫有降溫作用,但還不足以遏制今年的高溫。儘管目前有拉尼娜條件,但今年已經出現了接近歷史紀錄的高溫,與之前2016年的記錄相當。」塔拉斯教授說。

「不幸的是,2020年對我們的氣候而言又是非同尋常的一年。我們看到,陸地、海洋,特別是北極都出現了新的極端溫度。野火吞噬了澳大利亞、西伯利亞、美國西海岸和南美的大片地區,煙羽彌散全球。我們看到,大西洋上颶風數量創了紀錄,其中,11月中美洲史無前例出現了連續的4級颶風。非洲和東南亞部分地區的洪災導致了大量人口流離失所,數百萬人陷入了糧食不安全的境地。」他說。

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基於1月至10月的氣溫數據。2020年的最終報告將於2021年3月發表。報告結合了來自各國家氣象和水文部門、區域和全球氣候中心、以及聯合國以下合作夥伴提供的信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委員會(UNESCO-IOC)、國際移民組織(IOM)、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UNHCR)和世界糧食計劃署(WFP)。

溫度與熱量

2020年1至10月,全球平均溫度比1850-1900年的基線溫度(作為工業化前水平的近似值)高出約1.2°C。2020年極有可能成為全球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現代溫度記錄始於1850年。

WMO的評估基於五個全球氣溫數據集(圖1)。這五個數據集目前都將2020年列為迄今為止第二個最暖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在2019年之前。不過,最暖的三個年份之間的差異很小,一旦獲得了全年數據,每個數據集的確切排名可能會有變化。

觀測到的最顯著變暖出現在整個亞洲北部,特別是西伯利亞北極地區,那裡氣溫比平均氣溫高了5℃以上。6月下旬,西伯利亞高溫達到了頂峰:20日在韋爾科揚斯克達到38.0℃,是北極圈以北暫定已知最高溫度。以火災釋放的CO2排放量估計,在長達18年的數據記錄中,這助長了最活躍的野火季節。

海冰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北極變暖的速度至少是全球平均速度的兩倍,強化了夏季北極海冰面積長期下降的趨勢,這一趨勢對中緯地區的氣候產生了反響。

9月份,北極海冰達到了年度最低值,是其42年衛星記錄中的第二低值。2020年7月和10月的北極海冰是其有記錄以來的最低值。

拉普捷夫海的海冰量在整個春季、夏季和秋季都異常低,從2020年7到10月,北海航線沒有結冰或接近無冰。

2020年南極冰量接近或略高於其42年的平均值。

格陵蘭島的冰量在繼續損失,儘管速度比2019年緩慢,今年冰量仍損失了152Gt。

北極(左)和南極(右)冰層覆蓋面積最大月份(北極:3月,南極:9月)和最小月份(北極:9月,南極:2月)的海冰面積與1981至2010年均值的差異。數據來自EUMETSAT OSI SAF v2p1(Lavergne等人,2019年更新)和NSIDC v3(Fetterer等人,2017年)。

海平面上升與海洋熱量

2019年的海洋熱含量在始於1960年的數據集中是最高記錄。近幾十年來有一個明顯的信號,即熱量吸收會加快。由於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氣候系統中積聚的多餘能量中有90%以上進入了海洋。

平均而言,自1993年初以來,基於測高的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率達到了3.3±0.3毫米/年。這段時間中,這一比率也有所上升。冰蓋冰量的較大損失是全球平均海平面加速上升的主要原因。

2020年的全球平均海平面與2019年相似,符合長期趨勢。發展中的拉尼娜條件已導致近期全球海平面小幅下降,與以往拉尼娜事件的相關短暫下降類似。

與陸地上的熱浪一樣,極端熱量會影響近表層海洋,並對海洋生物和相關群落產生一系列影響。海面溫度的衛星反演用於監測海洋熱浪,可將熱浪分為中、強、嚴重或極端。大部分海洋都在2020年的某個時間點經歷過至少一次「強」海洋熱浪。拉普捷夫海在6月至10月經歷了一次極端海洋熱浪。該地區的海冰範圍值異常低,鄰近的陸地地區在夏季經歷了熱浪。

顯示利用NOAA OISST v2數據集(基準期為1982-2011年)估算的一年中每個像元處最高海上熱浪類別的全球地圖 。

海洋酸化在加劇。海洋每年可吸收大氣中人為CO2排放量的23% 左右,從而幫助減輕氣候變化對地球的影響。這一過程給海洋帶來的生態代價高昂,因為CO2與海水發生反應,降低了海水的pH值;這一過程被稱為海洋酸化。2015至2019年(目前有可用數據的最近一年)期間,可用觀測點的平均pH值有所下降。包括其他變量在內的更廣泛的測量源同樣顯示全球海洋酸化在穩步上升。

高影響事件

洪水

嚴重洪災影響了東非和薩赫勒地區、南亞、中國和越南的數百萬人。

非洲 - 蘇丹和肯亞受災最嚴重,肯亞報告有285人死亡,蘇丹有155人死亡。維多利亞湖在5月份達到了創紀錄水位,尼日河和尼羅河在尼亞美(尼日)和喀土穆(蘇丹)達到了創紀錄水平。洪水還參與導致了持續的蝗蟲暴發。

南亞 - 印度經歷了自1994年以來最潮溼的兩個季風季之一,八月是巴基斯坦有記錄以來最潮溼的一個月,整個地區(包括孟加拉國、尼泊爾和緬甸)都出現了大範圍洪水。

中國 - 季風季期間,長江流域持續的強降雨也造成了嚴重洪災。已報告的經濟損失超過了150億美元,在此期間至少已報告了279人死亡。

越南 - 東北季風到來時典型的暴雨因接踵而來的熱帶氣旋和低氣壓而加劇,其中八個在不到五周內登陸。

(左)2020年1月至9月總降水量,以1951-2010年基準期的百分位數表示,棕色區域表示基準期內年份最乾燥的20%,綠色區域表示其中最潮溼的20%。深棕色和深綠色陰影部分分別表示這些年份中最乾燥和最潮溼的10%降水區域。(右)2020年1-9月觀測到的日降水總量第95個百分位與1982-2016年長期(全年)均值的差值。藍色表示更多極端的日降水量事件,褐色為極端乾旱事件(來源:德國氣象局全球降水氣候中心 (GPCC))。

高溫、乾旱和火災

在南美洲內陸,2020年,許多地區受到了嚴重乾旱的影響,最嚴重是阿根廷北部、巴拉圭和巴西西部邊境地區。據估計,僅巴西的農業損失就接近30億美元。整個地區都有顯著的野火活動,最嚴重的發生在巴西西部的潘塔納爾溼地。

在美國,有記錄以來最大的火災發生在夏末和秋季。大範圍乾旱和酷熱促成了火災,西南部7至9月為有記錄以來最熱和最乾燥的月份。加利福尼亞州的死亡谷在8月16日達到了54.4℃,這是至少在過去80年裡全球已知的最高溫度。

在加勒比地區,大熱浪發生在4月和9月。4月12日,維吉塔斯的氣溫高達39.7℃,創下古巴的國家紀錄,而哈瓦那也經歷了最熱的一天,氣溫達到了38.5℃。

2020年初,澳大利亞破了高溫記錄,其中雪梨西部的彭裡斯1月4日達到了48.9℃,創下了澳大利亞都市區的最高觀測到的溫度。

歐洲經歷了乾旱和熱浪,儘管總體上2019年沒有那麼強烈。在東地中海,9月4日耶路撒冷(42.7 °C)和埃拉特(48.9 °C)創了歷史紀錄,此前7月下旬,中東地區出現了熱浪,科威特機場溫度高達52.1°C,巴格達51.8°C。

熱帶氣旋和風暴

2020年,全球熱帶氣旋數量大於平均數。截至11月17日,2020年北半球和2019-2020年南半球共出現了96個氣旋。

北大西洋地區的熱帶氣旋季異常活躍,截至11月17日,共有30個熱帶氣旋,是長期平均數(1981-2010年)的兩倍多,並打破了2005年創下的整季記錄。在正常颶風季即將結束之際,兩個4級颶風在十一月不到兩周的時間內登陸中美洲,導致了毀滅性的洪水和許多傷亡。

5月20日在印度-孟加拉國邊境附近登陸的「安攀」氣旋是北印度洋有記錄以來造成損失最大的熱帶氣旋,印度已報告的經濟損失約為140億美元。與該地區以往的氣旋相比,印度和孟加拉國沿海地區的大規模疏散使傷亡人數相對較低。

風險和影響

2020年上半年,已記錄的流離失所人數約為1千萬人,大多是因為水文氣象危害和災害,主要集中在南亞和東南亞以及非洲之角。2020年,COVID-19大流行病又讓人員流動問題多了一層顧慮。

COVID-19大流行病也給與高影響事件相關的疏散、恢復和救災作業添加了另一層風險。例如在菲律賓,雖然5月中旬在熱帶氣旋 「黃蜂 」(Ambo)來臨前已先期疏散了18萬多人,但由於需要保持社交距離,這意味著無法大批量運送居民,疏散中心只能使用其運力的一半。

糧食不安全狀況已經歷了數十年的下降,但最近,自2014年以來,受衝突和經濟放緩以及氣候變遷和極端天氣事件的驅動又有所抬頭。根據FAO的最新數據,2019年有近6.9億人(佔世界人口的9%)營養不良,約7.5億人經歷了嚴重的糧食不安全。被歸為處於危機、緊急和饑荒狀況的人數已上升到了跨55個國家的近1.35億人。

2019年,全球營養不良人數在繼續上升。圖中預測值用虛線和空圈表示。陰影區域代表從2019到2030目標年這一更長時期的預測值。整個系列已做了修訂,以反映自上期報告發表以來的新信息;它取代以往發表的所有系列(來源:FAO)

根據FAO和WFP,2020年有5千多萬人遭受了雙重打擊:與氣候相關的災害(洪水、乾旱和風暴)和COVID-19大流行病。中美洲國家正在遭受「埃塔 」和 「伊奧塔 」颶風、COVID-19 和先前就存在的人道主義危機的三重影響。宏都拉斯政府估計有5.3萬公頃農田被衝走,主要是稻田、豆類田和甘蔗田。

負面環境影響包括對土地的影響,如乾旱、森林野火和泥炭地野火、土地退化、沙塵暴、荒漠化和空氣汙染,對自然和野生生物具有長遠影響。對海洋系統的影響包括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海洋含氧量下降、紅樹林腐爛和珊瑚白化。

經驗教訓和機遇,以加強氣候行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目前COVID-19疫情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給制定緩解政策帶來了挑戰,但它也提供了讓經濟走上更綠色道路的機會,以促進對綠色和有復原力的公共基礎設施的投資,從而支持復甦階段的GDP和就業。

欲了解更多信息,請聯繫:媒體官員Clare Nullis。電子郵件: cnullis@wmo.int。手機:41797091397

編者按

本報告所用信息源自許多國家氣象和水文部門(NMHS)及相關機構以及區域氣候中心、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全球大氣監視網(GAW)和全球冰凍圈監視網。聯合國合作夥伴包括: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委員會(UNESCO-IOC)、國際移民組織(IOM)、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UNHCR)和世界糧食計劃署(WFP)。

WMO對所有專注和辛勤工作者表示感謝,他們使本報告得以成為有關氣候狀況和氣候影響的權威信息來源。

全球平均氣溫以下文所列的五個數據集的平均值進行報告。全球平均氣溫距平以相對於1850-1900年的平均值表示。

WMO使用來自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美國宇航局戈達德空間研究所、英國氣象局哈德利中心和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室開發和維護的數據集(基於來自WMO會員觀測站的逐月氣候資料)。

它還使用來自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及其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和日本氣象廳的再分析數據集。這種方法將數百萬氣象和海洋觀測值(包括衛星觀測)與模型相結合,對大氣進行完整的再分析。將觀測值與模型相結合,可以在任何時候、全球任何地點估算溫度,即便在極地等數據稀疏區域亦能如此。

所有其他關鍵氣候指標都使用國際公認的數據集。全文詳見該臨時報告。

相關焦點

  • 世界氣象組織:2020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年份之一
    來源:央視網當地時間12月2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指出,氣候變化仍在繼續,2020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根據最新報告,2020年海洋熱量處在創紀錄水平,全球80%以上的海洋均在某些時段經歷了海洋熱浪,對已因吸收二氧化碳而遭受更多酸性水域的海洋生態系統產生廣泛影響。
  • 世界氣象組織:2020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
    當地時間12月2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指出,氣候變化仍在繼續,2020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根據最新報告,2020年海洋熱量處在創紀錄水平,全球80%以上的海洋均在某些時段經歷了海洋熱浪,對已因吸收二氧化碳而遭受更多酸性水域的海洋生態系統產生廣泛影響。
  • 2020年將為有記錄以來最暖年份之一 氣候變暖人類必須警惕
    2020年將為有記錄以來最暖年份之一 氣候變暖人類必須警惕時間:2020-12-03 13:42   來源:上海熱線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年將為有記錄以來最暖年份之一 氣候變暖人類必須警惕 當地時間12月2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指出,氣候變化仍在繼續
  • 世界氣象組織:2020年為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
    當地時間1月14日,總部位於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指出,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與2016年不分伯仲。自然形成並起降溫作用的氣候現象「拉尼娜」僅在年底才給高溫「踩了剎車」。世界氣象組織調查數據顯示,在持續的長期氣候變化趨勢下,2011年至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十年。最暖的六年都在2015年及其後的幾年,其中2016年、2019年和2020年位列前三。2020年的全球平均氣溫約為14.9℃,比工業化前(1850年至1900年)水平高出1.2攝氏度。
  • 傳言最冷的冬天?確定2020年將成為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
    2020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來得更早,早在十月就已經有地區出現大雪和氣溫跌破零下的情況了,到現在,我國許多地區氣溫又比常年冷上不少,網友都痛哭實在是太冷了,更有網絡傳言今年將是幾十年來最冷的冬天?
  • 世界氣象組織:今年將為有記錄以來最暖年份之一
    當地時間12月2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指出,氣候變化仍在繼續,2020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根據最新報告,2020年海洋熱量處在創紀錄水平,全球80%以上的海洋均在某些時段經歷了海洋熱浪,對已因吸收二氧化碳而遭受更多酸性水域的海洋生態系統產生廣泛影響。報告顯示,極端高溫、野火和洪水等高影響事件以及創紀錄的大西洋颶風季影響數百萬人,加劇了新冠肺炎疫情對人類健康、安全以及經濟穩定的威脅。
  • 權威發布:今年將為有記錄以來最暖年份之一
    昨天是金華城區入秋以來的最冷的一天不僅最低氣溫創新低最高氣溫也僅有9.7℃今早起來窗外透亮陽光如約而至大家千盼萬盼的陽光今天終於回歸了!受西南暖溼氣流影響未來的日子太陽大概率繼續「流浪」明天起雲系又將逐漸增多天氣繼續陰沉起來其中明天多雲轉陰,局部有小雨後天陰到多雲又一轉折,冷空氣正在醞釀
  • ...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年份之一 深圳港籍確診司機一密接者轉陽
    孫春蘭指出,目前5條技術路線的14個疫苗進入臨床試驗,其中5個疫苗正在按程序按標準開展Ⅲ期臨床試驗,緊急使用、生產準備各項工作有序推進。民航局向俄羅斯兩家航空公司發出熔斷指令據中國民航網消息,12月2日,民航局向俄羅斯依可亞航空公司EO429航班(莫斯科至鄭州)和阿祖爾航空公司ZF1678航班(莫斯科至廈門)發出熔斷指令。
  • 早讀社丨世界氣象組織:今年將為有記錄以來最暖年份之一
    △冬天來了!快來看看》》浙江首批260家商品市場完成改造 有你常去的嗎浙江首批260家商品市場完成「五化」改造工作。此次改造全省共投入資金10.7億元,涉及市場經營戶14.4萬戶,完成改造項目6486個。
  • 2020極有可能成為最暖年份之一,莫非今年不冷了?
    2020年是不是60年以來最冷冬天?一直飽受眾人爭議,自從宣布拉尼娜到來後,大家一直在議論今年是不是冷冬呢?相信大家能感受到,今年比往年更加寒冷,大範圍降雪比往年來得更早一點,可是在12月2號,一則報告指出氣候變化尚未停止,2020年很有可能會成為「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相信看到這裡很多人和小編一樣疑惑,今年明明如此寒冷,為何成為了最暖月份之一?這究竟是什麼情況?
  • 史上第二熱年份!2020年氣候也非同尋常!
    據路透社日內瓦12月2日報導,世界氣象組織(WMO)周三說,今年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第二熱的年份,僅次於2016年。目前有5組數據把以熱浪、乾旱、野火和超強颶風為特徵的2020年列為自1850年有記錄以來第二暖的年份。這家總部設在日內瓦的聯合國機構在其《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中說:「2020年很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全球最暖的三個年份之一。」
  • 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追平2016年紀錄
    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追平2016年紀錄2021-01-11 14:42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據外媒報導, 綜合氣候數據顯示,在全球範圍內,2020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追平2016年的紀錄。
  • 今年是有紀錄以來最暖的年份?網友:為什麼我感覺今年比去年還冷
    前不久,世界氣象組織發出一個警告,說今年是有記錄以來最暖年份之一,從今年1至10月份的數據看,今年的平均氣溫要比工作化前高出1.2度,很多會說才這麼點也叫暖?這可是全球的平均氣溫,高1度都不知道有多少冰川要融化,對全球生態的影響將是十分巨大的,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各國都十分重視節能減排的原因,主要就是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避免全球氣候繼續變暖。
  • 今日數據精選:美國新冠住院患者超10萬人;2020年將是有記錄以來最...
    (新華社)經合組織預計中國對明年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1/3近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報告指出,中國將是今年唯一實現了經濟正增長的國家。到明年年底,全球經濟可能恢復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的水平,預計中國對明年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1/3。
  • 英國氣象局稱,2021年將是地球上最熱的年份之一
    根據氣象局的最新預測, 儘管有拉尼娜現象的降溫影響,但2021年可能是地球上最熱的年份之一。 拉尼娜現象是一種周期性的自然天氣現象,會對全球氣溫產生抑制作用。
  • 【氣候】比新冠更嚴重:2019年是歐洲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根據歐洲氣候學會(Europe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發布的報告,2019年是歐洲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其中最熱的12年中有11年發生在2000年之後。Service)發布的最新報告指出,2019年是歐洲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比過去40年平均氣溫高出大約1.2攝氏度。
  • 美媒:2020年堪比「美國史上最瘋狂年份」
    美國《波士頓環球報》網站10月6日發表題為《論美國歷史上最瘋狂的年份,2020年成為爭奪這一名號的五個年份之一》的文章,作者為佐伊·格林伯格。全文摘編如下: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已徹底顛覆了當代生活。大法官金斯伯格的去世引發了一場利益攸關的最高法院大戰。不久後,川普本人又感染了新冠病毒。
  • 法國2020年平均氣溫創紀錄 系有史以來最熱一年
    來源:海外網(法新社)海外網12月21日電2020年,法國全年平均氣溫接近14攝氏度,比正常水平高出近1.4攝氏度,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據《巴黎人報》報導,2020年是新冠病毒蔓延的一年,每個人都關注自己的體溫,卻忽略了今年的天氣也打破高溫紀錄。法國氣象局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從年初開始就比往年更熱,法國全國範圍內,今年的平均溫度接近14攝氏度。氣象局的天氣專家讓·米歇爾·蘇貝魯表示,自有氣象記錄以來,今年高居法國最熱年份的榜首,比平均水平高出近1.4攝氏度。
  • 2018年為澳大利亞有氣溫記錄以來第三熱的一年
    來源:人民網人民網雪梨1月2日電據《澳大利人報》報導,揮別南半球悶熱的12月,2018年成為澳大利亞有氣溫記錄以來第三熱的一年。炎熱氣候也使得2018年的九月自100多年前有記錄以來,成為最乾旱的一個月,澳大利亞各州的農業都受到嚴重影響。
  • 澳大利亞2020-2021年冬季收成將是有記錄以來最大
    本周,澳大利亞農業和資源經濟局修正了對當前2020-21年度冬季收成的預測,較9月份的預測上升了7.4%,新的估計是澳大利亞2020-21年度的總收成將達到5150萬噸,為有記錄以來的第二大收成。2019-20年度的收成創下歷史新低,當時乾旱導致全國產量降至2930萬噸,這意味著2020-2021的收成將同比增長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