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心理學中最著名也是最具有爭議的實驗之一:1963年,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報告說,當人們服從命令時,竟願意對他人施加明顯具有危險性的電擊。一些研究者認為,該項實驗以及該團隊所做的後續研究揭示了服從命令是如何破壞我們的道德準則的。
米爾格拉姆對他的研究發現所作出的解釋,以及他所採用的實驗方法都受到了指責。可是,在美國、波蘭及其它地方所做的大量同樣的實驗均得出了與他相同的結果。此外,2016年的一項大腦掃描研究顯示,與自由行事相比,當我們被迫行事時,我們的大腦傾向於認為這屬於被動行為而不是自主行為。
現在,一個專門從事移情(empathy)神經科學機制研究的團隊做了一項新的研究,其結果進一步印證了上述結論。荷蘭神經科學院社會腦科學實驗室的艾米莉·卡斯帕(Emilie Caspar)和她的同事在《神經影像》上報導說,當我們服從傷害他人的命令時,感受他人疼痛的相關神經網絡的活動會降低。此外,這還讓我們覺得自己給他人造成的疼痛並沒有那麼嚴重。或許這一過程,可以幫助解釋「服從」行為的陰暗面。
- Leonard Dupond -
這項新研究招募的40名參與者中,女性佔大多數,所有被試者的平均年齡在25歲左右。來到實驗室之前,他們互不相識。在實驗室中,她們按照相同性別匹配成兩人一組。每一組中,一個人隨機選擇先作為「施害者」,另一人則作為「受害者」(之後他們將互換角色)。施害者被帶到一個房間,置於核磁功能成像掃描儀中,而「受害者」則被帶到另一個房間,然後在他們的手上綁上電極。在掃描儀中,施害者可以通過視頻看到受害者手部的真實情況,觀察到他們的行為給受害者帶來的真實影響。
這個任務被分成四個區組,每個區組有30個試次。在其中兩個區組,施害者被告知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按下按鈕對受害者施加能造成輕微疼痛的電擊,而在另兩個區組中,施害者一半的時間接受「電擊」的命令,另一半的時間接受「不電擊」的命令。施害者每實施一次電擊,就能獲得0.05歐元的獎勵。
該團隊發現,平均來看,在可以自由選擇的情況下,人們不太願意去施加電擊。(不過,兩組電擊發生的次數還是不容忽視:自由選擇組平均60次試驗中有23次電擊,而接受命令組60次試驗中有30次電擊。從統計學意義上來說,這兩個數據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但其實也沒有差得特別大。)
卡斯帕和她的同事利用腦成像數據仔細研究了三種截然不同的大腦活動模式。這三種模式分別是「替代性疼痛模式」(和感受他人的疼痛有關)、「直接疼痛模式」(和直接感受疼痛有關)和「人際負罪感模式」(當我們對他人造成傷害時會產生負罪感並可被觀察到)。該團隊發現當受試者服從命令對他人施加電擊,而不是自由選擇時,替代性疼痛模式和人際負罪感模式的大腦活動強度均減弱了。
和腦成像結果相一致的是,受試者報告說當他們服從命令行事時,他們對自己給他人造成的疼痛並沒有感到很糟糕,也沒有很過意不去,他們還說這些電擊在視頻裡看起來好像也沒那麼嚴重。然而研究人員指出,受試者已被告知過每一次的電擊強度其實都同樣劇烈。研究者在文章中寫道:「服從命令竟會如此大地影響一個人對他人疼痛的感知,甚至影響到了他們對觀測到的電擊強度的感知。」
- Leonard Dupond -
總的來說,這些結果表明當我們服從命令去傷害他人的時候,我們並不會像自由傷害他人那樣感到不愉快。通常情況下,我們並不會去傷害他人,部分原因是我們至少對他人遭受的疼痛能夠感同身受。但是當我們服從命令時,我們這種感受他人疼痛的能力減弱了,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可能傷害他人。
該團隊認為責任感和能動性(agency,認為我們是我們自身行為的主宰)正是關鍵所在:當這兩者被削弱時,我們對於自己所造成的痛苦的同理心也減少了,從而可能帶來可怕的後果。正如該團隊在文章中寫道的那樣,這些結果強調了「雖然我們仍然是痛苦的施加者,但服從命令會減少我們對於傷害他人這一行為的厭惡感」。
可是,為什麼會這樣?這背後隱藏著更根本的問題嗎?
請記住在這項研究中,(和其它類似的研究一樣)受試者是在權威人士的明確命令下行事的,他們隨時可以使用電擊裝置。對於所有生物來說,首要任務就是生存和發展。想像一下在現實世界中,一個當權者命令你去傷害他人,你可能會意識到(甚至是無意識地)你只有兩條路可以走——服從,或是違抗,而後者將會讓你置身險境,讓你的身體或者事業遭受打擊。在這種情況下,降低對他人痛苦的移情能力可能是有利的,因而最終成為了「演化」的選擇。
作者:Emma Young | 封面:Iza Dudzik
譯者:林青 | 審校:杜彧
編輯:Orange Soda | 排版:光影
原文:https://digest.bps.org.uk/2020/09/07/when-we-follow-orders-to-hurt-someone-we-feel-their-pain-less-than-if-we-hurt-them-fre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