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2月2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鮑亞飛 何晟 文/攝)近日,記者接到讀者爆料:杭州桐廬桐君街道南門社區原公安小區內,有一口古井,歷史或可推至唐代。然而,在去年底的危房拆除中,古井被建築垃圾填埋,井圈、石板也不知去向。
在調查走訪中,錢報記者發現,在桐廬全縣一百五六十口水井中,僅有一口位列縣級文保單位。「大隱隱於市」?這口身世坎坷的、至少能追溯到明代的古井一直沒有進入有關部門的視野。
滄桑:清涼的井水,從明朝流淌至今
古井坐落在一幢2層坡頂老式建築的院落裡。如今,院落已成一片瓦礫,現場也沒有任何與水井有關的物件。經人指點,我們才知道西北角地上一塊爛木門下面的洞就是古井。
掀開木板,洞口直徑約半米。雖然碎磚爛瓦幾乎與口齊平,但是從井壁上砌得整整齊齊的磚塊,還是能想像它破落前的神韻。
86歲的陳冬香,在這一帶生活了65年。她說,通自來水前,家家戶戶都是從井裡取水用,井水很清很涼。
70歲的張生良,在南門社區當了10年志願者,對縣城的文化遺存頗有研究。「拆房公告出來,我惦記著院子裡的古樹和古井,還和幾個人一塊去看過,當時井還好好的。」
張生良說,史料記載從唐開元年間以來直到上世紀末,古縣衙和縣政府,就一直是在這個位置。「縣衙要用水,而水井的位置不會輕易改變。雖然井壁用磚,是明朝的流行,但我們認為這口井的歷史應該可以追溯到唐,只是在明代修繕過。」
沒想到,房沒拆,井先沒。
失落:井圈、石板被拆,構件依然遺失
古井所在的小區拆除,是在去年12月17日。南門社區書記羅秋英回憶,那天她在社區值班,看著施工機械進場,半天就拆完了。
羅秋英說,通了自來水後,井水漸漸無人再用。近些年這個院子只有一些外地的務工者租住,房子也成了危房。
房子拆掉的第二天,羅秋英接到居民打來的電話,反映井圈不見了。「我趕緊聯繫街道,又找到施工隊的負責人,他說是被收廢紙的人拿走了,我讓他必須把井圈找回來。當天下午,他說井圈拉回來了,就放在社區棋牌室裡。」第二天,又找回來一條長約兩米、寬約40釐米的石板。
據居民向羅書記反映,井圈是被施工人員用8000元賣給了文物販子,石板價格不清楚。對這個說法,當時施工隊的負責人姚先生覺得冤枉。
那口井,他說根本沒看見,因為被搬家遺棄的舊床墊、舊木板蓋住了。直到社區電話打來,他從挖機師傅、翻鬥車司機一路查下去,才知道當時一鏟鬥下去,和瓦礫一起運走了。「井裡的垃圾也是這樣不小心進去的,當時誰知道那是個井啊?」
「我派人又追到瓦礫堆場,才知道井圈被撿垃圾的人拉走了,是我們花了200元贖回來的。石板只有一條,是通過查監控,從收木頭的人那裡追回來的。至於石墩,我根本沒見過。」
姚先生向記者抱怨,如果是這麼有價值的古井,為何沒有任何標誌標示,也沒人事先向他講明?
追問:百年古井命運如何
無論是明代還是唐代,一口承載著桐廬老城歷史與記憶的古井淪落至此,都讓人痛惜,中間也有不少疑惑。
1.古井到底是什麼年代的?
桐廬縣博物館館長陳淑珍說,桐廬全縣在冊的水井有一百五六十口,50%以上(80個左右)有一定的保護價值,並進入了他們的文物普查信息庫,但只有一口晉代古井被列為縣級文保單位。「南門社區的這口井,我們專家後來也去現場考察過,從井壁的磚型看應該屬於明代。是否有更長久的歷史,就需要發掘井底的堆積物進行分析才能確定了。」
2.為什麼沒有列入保護?
陳館長說,桐廬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八十年代和2007年,經歷過三次全國文物普查,2001年全省也做過一次文物普查。「普查隊要走遍每個社區、自然村,南門社區肯定也是去過。但可能因為這口井是在院子裡,我們沒接到線索,所以一直不知道有這口井,也一直沒能列入保護。」
3.對古井的未來有什麼計劃?
桐廬縣文廣新局謝旭軍副局長表示,古井的遭遇引起了他們的高度重視,接下來就是「三步走」:第一、通過各種方式儘可能找回遺失的石質構件;第二、邀請專家進行修復;第三、將古井的保護和利用結合。「無論如何,古井不能也不會被填埋,已經堆積在井內的垃圾也會在方案制定後被慢慢清空。」
希望這口承載著桐廬老城歷史與記憶的古井,有個好的晚年。
我們常常感嘆歲月走得太快,更可惜的是,身邊老祖宗留下來的一些上了年紀的老物件,在漸漸行進的歷史中消失不見。
你身邊有這麼樣的老物件、古祠堂或者積澱著歲月的寶貝嗎?歡迎致電96068分享它們和歲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