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發展到今天蔚為大觀,加上網絡小說的參與,簡直泛濫成災。那麼,長篇小說的原初形態到底是怎樣的?
長篇小說的原初形態是作者對自己一生的記錄。在長篇小說沒有出現之前,人們只是記錄生活的點點滴滴,後來積少成多,就成了篇幅較長的個人生活成長記錄了。就像《紅樓夢》中人物「甄士隱」諧音「真事隱」一樣,隱去真事,杜撰開來,也就成了頗具個人風格的長篇小說了。或者說,這種所謂的長篇小說只是個人的記錄改編,而不是憑空杜撰。因為有了事實根據和人物親身體驗的切膚之癢痛,也就分外感人。
當然還有一些小說家刻意為之的因素。小說家寫短篇小說,寫順了手就寫成中篇了,繼而寫成長篇小說,而長篇小說中的一些人物不得不說有作者自己的影子,其中的一些事有作者親身經歷的體驗。虛構人物、情節都是有事實根據的,也就是「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所謂的典型環境是和現實環境相對照的,典型人物也是和現實人物相對照的。由此來看,長篇小說就是一種作者思維的鏡像,是對現實的反映。
作者的親身經歷體驗豐富了才會有寫作長篇小說的素材,而真的要寫了,就要有所取捨,也要虛構一部分情節,就是把那些思維片段組合全面,再把一些事情連綴起來,虛構一些人物和情節填充其中,也就具有了小說的原初形態。那麼,作者何以顯示在其中呢?作者不會在其中顯示,而是要隱去自己,隱去真事。其實,還是有作者自己的體驗在裡面,有作者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裡面,而所有的事件幾乎都是事實的翻版。當然,有的小說寫得玄而又玄,雲山霧罩,想像瑰麗雄奇,但也同樣來源於作者所經歷的事情,是在原有事情之上的一種虛構。也就是說,沒有脫離事實基礎的虛構,也沒有走出作者自己一生的長篇小說。
《西遊記》虛構了神仙世界、陰曹地府、妖魔鬼怪等等,但神仙世界和陰曹地府的官階排列仍然按照人間行政系統官階排列來虛構,並沒有超出多少。所謂的妖魔鬼怪也有私心,也會說話,還不是一些人的翻版?《聊齋志異》也是如此,鬼狐仙怪都是人間一類人的翻版,也是作者或講故事的人對這一類人的個人認識,並在認識之上進行了虛構。
現在的小說家已經完全掌握了虛構的寫法,不故弄玄虛,卻弄得玄虛之至。他們開頭就說這個故事是真實的,是自己所經歷的。其實,已經進入了長篇小說的虛構敘事。越說是真實的故事就越不是真實的,而小說中的主人公「我」也不是作者本人。但不管如何虛構,如何言語,長篇小說中的事一定有著作者自己經歷的事的影子,或者看到別人經歷的事,聽到別人講述事,或者自己虛構的經歷的事,其實都經過了作者思維的加工,成了小說中「我」所經歷的事。那麼,長篇小說的主人公「我」就具有虛構和現實的雙重含義,成了作者一生所感觸的,所經歷的變形。
說到底,長篇小說的原初形態一定是作者一生的記錄,或者說是作者觀念中一生的記錄,有現實基礎,也有作者本人的意識在裡面。長篇小說創作不容易,從長篇小說中可以看到隱藏在文本後面的作者的心態和人生經歷,進而獲得很多體驗和感悟。由此,長篇小說才獲得了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