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中國農村留歷史畫卷――長篇小說《白牯中潭》作者崔世雄訪談

2021-01-08 新華網湖北頻道

  新華網武漢12月29日電題:為新中國農村留歷史畫卷——長篇小說《白牯牛潭》作者崔世雄訪談

  記者 喻珮

  最近,軍人作家崔世雄以近古稀之年出版長篇小說《白牯牛潭》。這是一部農村題材的小說,它描述了長江邊的洪湖岸邊一個鄉村,新中國成立後二十年的發展探索的歷史故事。

  作者崔世雄出生在洪湖岸邊,從軍40餘年,2008年退休後,披歷十載,創作了這部七十多萬字的鴻篇巨著。小說截取1949年、1959年、1969年三個不平凡年份的橫斷面,講述一個鄉村、兩個家族、三代人的故事,全景式地再現了新中國農村二十年的真實面貌。小說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在今年六月出版後受到好評。近日,記者對作者進行了專訪。

  記者:您為何在退休3年後,又重新開始拿起筆進行這樣一個長篇的創作?

  作者:起因很簡單,那是2011年,我退休後去女兒家小住,每有閒空就給孩子們講我的家鄉洪湖、講我兒時的故事。他們慫恿我寫出來,留給後人一個念想。我隨口應承下來,開始寫作兒時在農村生活的片段,當時只為博得孩子們笑笑而已。

  後來,我回洪湖農村老家,農村老幹部對我說,你在外面當多大的官,掙多大的錢,都不稀罕,只稀罕你寫寫我們跟共產黨在鄉下幹了的一生,免得後人淡忘了、埋沒了,也別讓壞心人抹黑了擦不去。這些話深深震撼了我。

  於是,我產生了一股衝動,寫一部家族在新中國農村的奮鬥史發展史,為家鄉父老留住那難以忘懷的歲月。所以,我在本書的扉頁上題詞:「謹以比書,獻給新中國的翻身農民、農村幹部,以及那個年代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們!」當然,我也沒有忘記給我的後人留下念想,在底頁上給孩子們寫了留記。

  記者:您17歲離開老家,參軍後再也沒有回到農村,逐漸遠離了農民生活,卻挑選農村題材進行小說創作,您是如何克服創作中的這一困難以達到小說創作的「歷史真實」的?

  作者:我參軍後離開了農村,但是一個人青少年時期成長的經歷往往是他人生中最為深刻的記憶,我18歲之前一直是在農村生活,早年的農村生活已溶化在心。入伍後也時常回家休假探親,伴隨家鄉父老一同走過那些難忘歲月。特別是退休後進入寫作期間,我五次回家鄉體驗生活,走訪了上百位老人和兒時夥伴,查閱了新中國成立後的洪湖報和縣區政府工作通訊,研讀了縣鄉鎮地方志,甚至找尋到老會計的原始帳本,核准社隊糧棉油產量和社員工分值、分紅等數據。

  為了比較分析,我和戰友還驅車上萬裡,實地察看了江蘇、河南、山東、遼寧等各具特色的鄉村建設。可以說,這雖然是一本小說,但較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歷史時期的農村情況,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記者:據說這部小說創作進行了近十年,您能給我們分享一下您的寫作過程嗎?

  作者:從2011年擬定創作提綱,至2020年6月出版,歷經十年,這是一個痛苦並快樂著的過程。構思,把50多個有名有姓的人物及其相互關聯和經歷的故事描述出來,是一件痛苦的事,冥思苦想是輕的,有時甚至痛不欲生。一旦理清了思路,則歡喜若狂,下筆千言而無以為阻。

  為了潛心寫作,2017年夏秋,我躲進四川青城山老林子,關了手機,中斷與外界的聯繫,四個月足不出戶。2016年初春,我回老家鄉下,為了體驗書中主人公竇先智丟田復得的狂喜,我一頭撲倒在殘雪猶存的水田裡,兩手插進冰冷的泥土中,喃喃呼喚「我的田!」隨行的堂弟嚇得高喊「救人」,以致後來家鄉傳說「這娃兒寫書寫瘋了」!

  記者:小說三個部分,寫了三個年代,你這樣的結構設置想表達一個什麼樣的主題?

  作者:老實講,動筆前,我並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只是按照人物的命運遭遇和事件軌跡自然寫下去,反映那個時代中國農村真實的面貌、中國農民真實的生活。

  選擇這幾個時間節點,主要是覺得這幾個年代在農村發展乃至中國歷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更好地反映時代的變化。

  我只是寫了我熟悉的人和事。但是,這些人和事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它離不開社會大舞臺。竇先智這個主要人物,足不出區縣,身為小隊會計,缺點不少,錯誤不斷,但是,讀者在看了他抓逃除奸、送錢尋親、鬧批鬥會、鬧神堂、鬧逼婚,以及後來的瞞產、送糧、抓盜、追逃、進城等故事時,會自覺地把他放到解放、土改、人民公社等歷史背景中分析。再如竇、曾兩家的恩怨情仇,雖然寫的是家長裡短,杯水風波,但是這些小故事打上了時代烙印,彰顯出歷史意義。

  小說中竇曾臺這個小鄉村的發展變化,正是我們黨和國家在這個歷史階段發展變化的縮影。讀者可以感悟到,這個小鄉村的變化有發展、有停滯、有動蕩,生活在這裡的農民有快樂、有彷徨、有憂傷,他們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上與國家命運聯繫在一起。

  記者:您自己對這部小說最滿意的地方是什麼?

  作者:書稿完成後,我回老家,摘取一些片段念給幾個書中原型的老人聽。他們說,「聽你把書這麼一念,我們這一生還真沒白活,可惜書裡的為香為鬥二爹,還有你爹,走早了,要是活著,見了你娃兒的書,說不定死不了。」我從驚愕中回過味來,我的書,寫了家鄉父老跟著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艱難歲月,也許他人皆可忘卻,但跟著共產黨走過來的翻身農民,卻是刻骨銘心的。我能盡微薄之力,記錄並歌頌他們奮鬥的歷史,這是我最為滿意的地方。

  記者:現這部小說未來還有續集嗎?

  作者:我的寫作計劃是,截取1949年、1959年、1969年、1979年、1989年、1999年這六個極具代表性年份的橫斷面。前三部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今年六月出版,第四部《地扒根》(1979)將由該社明年初出版。目前,我正在構思第五部,擇時進入新的創作。如果能夠如期完成,小說展現的這個鄉村奮鬥史將進一步延伸,走進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我期待讀者及時給予支持,提出批評和建議。

  記者:您是什麼時候與文學結緣的,以前寫過哪些文學作品?

  作者:我出生於1951年,是讀著毛澤東和魯迅、高尓基、茅盾、柳青等的書長大的。14歲上初中一年級,擔任校報編委時寫作的第一篇散文,被老師列為範文,引發創作熱情經久未衰。

  1982年,我寫作首篇短篇小說《無心的花》,寄給馬識途老先生,受到讚賞鼓勵,大連市《海燕》文學期刊發表了這篇小說和馬老先生的回信,引領我走上了文學創作之路。此後,我發表了幾十篇短篇小說散文等,後來分別結集出版。

相關焦點

  • 新書推薦|一部鄉村史和家族史的恢弘畫卷——小說《白牯牛潭》
    從洪湖岸邊走出來的退休海軍大校崔世雄先生以自身經歷為素材,用近十年時間完成的長篇小說《白牯牛潭》,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前後二十年間洪湖岸邊竇、曾兩個家族生息繁衍的故事,反映了一座偏僻鄉村二十年的歷史變遷,是一部書寫家事、村史、國運的綜合巨著。2020年6月出版後,受到讀者的廣泛關注。
  • 章雲天長篇小說《故鄉的泥土》:書寫燕趙農村風情畫卷
    專家熱議章雲天長篇小說《故鄉的泥土》書寫燕趙農村風情畫卷近日,河北省作家章雲天創作的長篇小說《故鄉的泥土》作品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省內外的專家學者對該書的寫作特色及出版意義進行了探討章雲天的新作《故鄉的泥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通過眾多小人物命運的悲歡離合,謳歌了抗戰老兵的忠誠,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描繪了一幅燕趙農村歷史風情畫卷。
  • 長篇小說《故鄉的泥土》:新視角下之農村題材
    長篇小說《故鄉的泥土》 作家出版社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7日電 (記者 高凱)由作家出版社主辦的章雲天長篇小說《故鄉的泥土》研討會暨電視劇《早春原野》啟動儀式日前在京舉辦。《故鄉的泥土》是章雲天近年創作的一部農村題材的長篇小說。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亞麗在會上介紹說,這本書通過眾多小人物的悲歡離合謳歌了抗戰老兵的忠誠,反映芸芸眾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描繪了一幅農村歷史風情畫卷。本書的作者章雲天多年來以創作影視劇為主,創作的劇本曾獲飛天獎、金雞百花提名等獎項。
  • 劉醒龍長篇小說《天行者》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長江日報-長江網9月22日訊(記者袁毅 通訊員鄧鼐)近日,著名作家、湖北省文聯主席劉醒龍的長篇小說《天行者》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這一叢書系中共中央宣傳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由學習出版社聯合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
  • 作家章雲天寫就66萬字長篇小說《故鄉的泥土》
    作家章雲天66萬字長篇小說《故鄉的泥土》近日面世,在該作研討會暨電視劇《早春原野》啟動儀式上,他表示,觸動他寫這本書的是一個老兵。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亞麗介紹說,《故鄉的泥土》是章雲天近年創作的一部農村題材的長篇小說。小說通過眾多小人物命運的悲歡離合、愛情糾葛,謳歌了抗戰老兵的忠誠,揭示了人性的複雜多面,反映了芸芸眾生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描繪了一幅雄渾壯闊的農村歷史風情畫卷。
  • 2020年中國長篇小說一覽:在堅守創作中奉獻時代
    張豔榮的《繁花似錦》寫新農村建設,書名非常貼切地表現了新農村建設這一主題的內核,形象比喻了全國新農村建設的宏偉藍圖。作家以遼寧盤錦的一個鄉村為背景,通過一個村子四五十年來尋求致富之路的歷史,展示了一個農村新人譜系圖,並由此生發出一曲農民命運的演變史和農村新人的心靈蛻變史。《大地》是作家楊遙親身到農村當駐村幹部後寫的一部小說,他以真誠的情感寫出當下農村的真實處境,具有強烈的紀實性。
  • 張之路推新作《吉祥的天空》:講述與新中國一起成長的童年記憶
    作品延續了《吉祥時光》一書的風格,從吉祥的童年時期寫到吉祥的青少年時期,是一部講述新中國成立後少年成長故事的長篇小說。  小說以時間為軸,細緻地描摹了1957年到1963年期間北京男孩吉祥的中學生活,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的社會百態,書寫了充滿質感和時代特色的少年成長。
  • 長篇小說的原初形態是作者對自己一生的記錄
    就像《紅樓夢》中人物「甄士隱」諧音「真事隱」一樣,隱去真事,杜撰開來,也就成了頗具個人風格的長篇小說了。或者說,這種所謂的長篇小說只是個人的記錄改編,而不是憑空杜撰。因為有了事實根據和人物親身體驗的切膚之癢痛,也就分外感人。當然還有一些小說家刻意為之的因素。
  • 文訊|賈興安長篇小說《風中的旗幟》在石研討
    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肖煜)10月23日上午,河北作家賈興安長篇小說《風中的旗幟》作品研討會在石家莊舉行,陳福民、劉大先、石一楓、李曉晨、宋嵩、傅逸塵、趙月斌、劉建東、王力平等省內外專家學者出席了研討會。圖為研討會現場。
  • 河北作家賈興安長篇小說《風中的旗幟》出版
    近日,河北作家賈興安創作的當代農村現實題材長篇小說《風中的旗幟》,由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共計36萬字,講述一個基層黨委書記為改變農民現狀和命運而奮鬥的故事。作品圍繞徵地拆遷和宅基地糾紛、村民選舉、脫貧攻堅、鄉村旅遊開發、打擊黑惡勢力、官員腐敗、應急事件處置等一系列事件展開,故事情節豐富跌宕,人物形象豐滿鮮活,矛盾衝突引人入勝,敘事風格成熟曉暢,生動描繪出一幅鄉村振興戰略植根於山區農村的生動畫卷,譜寫了一曲新時代鄉村社會生活深刻變革的交響曲。
  • 當代中國的畫卷——讀張平長篇小說《生死守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刀刃向內、勇於自我革命、自我革新的歷史魄力,在中華大地開始了一場以全面從嚴治黨為根本保證的浴火重生。在這場向死而生、滌蕩心靈、震撼中外的自我革命中,一批批淬烈火、鑄魂魄的新時代共產黨人們,激流搏浪、改造世界,譜寫出一曲又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時代凱歌,描繪出一幅幅可歌可泣的時代畫卷。
  • 東莞作家吳詩嫻長篇小說《向上生長的城》出版
    近日,東莞作家吳詩嫻逾30萬字長篇小說《向上生長的城》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小說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進行文藝創作改編,以轉業軍人郭懷明一家的人生境遇為敘事背景,由此對楊仙坡十戶供銷系統人家的起落沉浮蕩開敘寫,真實還原了作家原籍地江西贛縣供銷社系統在改革開放中的歷史變遷。
  • 重溫經典國畫記錄中的新中國
    自力更生地建設新中國,成為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奮鬥目標。20世紀60年代後,新中國雖然仍在嚴峻的國際形勢下蹣跚前行,但通過自強不息的努力奮鬥,在經濟、科技和國防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中華民族譜寫了從未有過的歷史新篇章 。此時的中國畫家們,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潮和勞動者的感召之下,將創作的重點放到了反映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歌頌勞動人民和記錄時代變遷的主題之上。
  • 莫言十大長篇小說改編成有聲劇,上線喜馬拉雅
    這些劇目是莫言系列長篇小說首次被成規模地改編為有聲劇,均以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莫言長篇小說定稿版為底本,得到莫言先生和出版社的授權,是在有聲書方面的一次全新嘗試。莫言長篇精選有聲劇演播陣容強大,由知名配音演員,華音傳媒創始人桑梓領銜演播,華音小說劇匠心製作,以「多人有聲劇」的方式,還原莫言奇幻瑰麗的文學世界。而莫言的小說也堪稱現代白話漢語的奇蹟。
  • 新中國兒童電影史的歷史書寫
    除張之路《中國少年兒童電影史論》等少數著作外,國內對兒童電影發展歷史的敘述在電影史研究中顯得成果寥寥。電影《城南舊事》劇照 資料圖片兒童電影的歷史發展與時代進程譚旭東教授的新著《新中國70年兒童電影發展史》一書,在中國電影史專題書寫的角度具有某種開拓性意義。
  • 「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姚雪垠《李自成》劉醒龍《天行者...
    據悉,「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是中宣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在中宣部出版局的協調與指導下,由文藝理論界和出版界的專家、學者組成編委會,完成作品的評審與選定,旨在用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文學經典來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釋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
  • 【知史奮進·四史學堂】為新中國繪製藍圖
    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建立新中國的任務被提上了歷史日程。本周,「四史學堂」將帶領大家一起學習為新中國繪製藍圖。在1948年9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論述了即將成立的新中國國體,即國家政權的階級性。我們政權的階級性是這樣: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但不是僅僅工農,還有資產階級分子參加的人民民主專政。
  • 新中國珠三角水鄉建設美術作品中的三種現實主義
    本次「新風入南國——新中國廣東藝術家的『珠三角水鄉』建設作品展」,我們的策展團隊通過將珠三角水鄉建設題材的作品進行細緻的分類編輯,從「金色稻田」「香風鄉情」和「縱橫交通」三個主題內容全面展示珠三角地區在國家不同建設時期的「地域畫卷」,展覽既是通過美術作品及相關文獻完成的一次「圖像證史」般的歷史回顧,同時也是對新中國美術史問題的一次回應:我們該如何描述「社會主義現實主義
  • 寶雞金融作家王宏長篇小說《盛宴》出版發行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張翌晨)近日,寶雞市金融作家王宏的長篇小說《盛宴》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寶雞著名作家李巨懷、陝西金融作家協會副主席趙曉舟分別作序。
  • 新聞記者如何做口述歷史訪談
    口述歷史訪談的內容核心是"過去",訪談目的是為了系統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而那些以對話錄形式呈現的新聞報導關注的是"現在",即使涉及"過去"也只是為了獲取新聞背景。例如,央視的《高端訪問》欄目定位為"講述世界性新聞事件背後的故事,為當今世界留下一部由中國人製作的口述歷史。"但它的訪談內容是"當下",所以實質上還是一檔時事類訪談節目。  口述歷史與新聞採訪的訪談方式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