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女孩小美,今年14歲,初二學生。從半年前開始她開始對自己每天所吃的食物種類異常挑剔,每天嚴格控制進食的飯量、葷菜量。一開始媽媽覺得她只是因為到了愛美的年齡,希望保持苗條的身材,而未加重視,甚至對女兒控制飲食還感到有點高興,因為他媽媽覺得女兒以前大吃大喝很不注意,長得偏胖,與媽媽理想中有才華、長得苗條、有氣質的形象有些差距。但是後來媽媽發現情況越來越不對,小姑娘變得對進食越來越挑剔,脾氣越來越急躁,情緒越來越差,早餐只肯吃水果,只要吃一片麵包,情緒就變得很壞,說胃很難受。吃的東西越來越少兩個月瘦了20斤,但還是對自己的體型不滿意,繼續控制飲食,為了保持運動,半夜12點多都不睡覺。
這種情況持續了半年,小美有明顯消瘦,並且出現了很多的強迫行為,例如反覆洗眼鏡,總覺得看不清楚;洗澡要洗兩個小時,反覆衝洗,總覺得沒有衝洗乾淨。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自述腦子裡總是想著吃的,最喜歡看美食節目,每天下課都要到麵包房去看蛋糕、麵包,有時候忍不住吃了,渾身不適,然後吐,反覆這樣,精神不振,大姨媽一直沒來。媽媽再也看不下去了,於是帶她去醫院就診,但是未查出明顯軀體異常,為此媽媽很焦慮。
這是一名真實的神經性厭食少女案例,小美姑娘患了一種嚴重的進食障礙。字面意思上看,厭食症好像是胃口不好,但是事實上,患有神經性厭食症的人很少真正失去食慾。他們是通過非常嚴格地控制飲食、自發嘔吐或服用瀉藥導致腹瀉,或強制自己不停運動,而有意識地減輕體重。
雖然很多正常的人偶爾會使用這些方法減肥,但神經性厭食症患者對肥胖極度恐慌,殘酷地追求消瘦。患了神經性厭食症以後減肥永遠是不夠的,減得少會恐慌,接近半數符合神經性厭食症標準的人都有暴飲暴食和自發吐瀉的行為。
什麼是神經性厭食症
神經性厭食時至少兒自己有意識地嚴格限制進食,造成身體極度消瘦或嚴重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至明顯低於正常標準。並有青春期發育停滯、閉經等症狀,此時仍恐懼發胖或拒絕正常進食為主要特徵有強烈害怕體重增加和發胖,對體重和體形極度關注,體重明顯低於正常標準,常伴有內分泌紊亂、營養不良。
神經性厭食症在19世紀開始受到醫學界的關注,一名英國的內科醫生和一名法國精神醫生幾乎同時描述了神經性厭食症。因為神經性厭食是一種可能對患者軀體和社會功能產生嚴重影響的精神障礙。嚴重患者可因極度營養不良而出現器官衰竭狀態,從而危及生命。該病在所有心理障礙中死亡率最高,20年隨訪死亡率高達20%,因此及時發現並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在青春期女孩和年輕女性中,神經性厭食症症的患病率為0.5%~1%,而且發病率在逐年增加,14歲以下兒童,神經性厭食症的患病人數也在增加。神經性厭食少兒中,男性僅有5%~10%,男女比例大約為1:10.神經性厭食可發生於任何社會階層,社會經濟地位與不健康的飲食行為明顯相關。
有研究指出,神經性厭食在高社會階層中比低社會階層中更加普遍,城市高於農村,國內尚無神經性厭食的流行病學研究報導。發病年齡有兩個高峰期,13~14歲和17~18歲。一般認為在經濟文化較發達的國家患病率較高。芭蕾舞演員、體操運動員等特殊人群中發病率高於普通群體。
神經性厭食症有哪些表現
1、常見分類
主要分兩類:一類限制進食量,一類是先暴食,然後利用不當方法排除已進食物。
神經性厭食患者中暴食是偶發的,總體進食量偏少,體重減輕明顯。此病的隱匿性強,但是症狀也比較明顯,營養不良出現飢餓症狀,月經周期的停止,皮膚乾燥變黃,軀體面部和四肢出現細小的汗毛,對寒冷感到敏感,伴有心血管和腸胃問題。
當孩子出現以下情況時,需要警惕神經性厭食症的發生:在較短的時間內體重大幅下降;骨瘦如柴仍然繼續限制飲食,實現一個節食目標後,很快又設定進一步的節食目標;傾向於單獨節食,而不是集體節食;停經;存在奇怪的進食儀式和進食極少量的食物;成為秘密的進食者;存在強迫性運動;長期性抑鬱;存在暴食和自發性吐瀉行為。
2、核心症狀
對肥胖的強烈恐懼和對體重、體形的過分關注是神經性厭食的核心症狀。因為非常怕胖,會頻繁地稱量體重,體重的微小增長都會使患者煩惱不已,患者會為自己制定明顯低於正常的體重標準。多數患者儘量避免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害怕進食脂肪食物,害怕吃甜食,害怕吃油,吃菜時喜歡在水裡涮涮再吃。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強烈怕胖是神經性厭食患者的核心症狀,但是在疾病初期,患者的想法常常非常隱蔽,他們不僅可能會找其他藉口或用其他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甚至會斷然否認自己怕胖的心理,不少患者稱不吃也感覺不到餓,吃東西時感覺不到飽。
3、伴發問題
患者經常否認疲勞感,即使營養不良,身體虛弱,卻仍覺得自己精力旺盛,每天堅持上學,堅持做作業至深夜。他們常常否認患有疾病,否認體重下降,不認為自己近視少,經常拒絕求醫治療。
由於嘔吐,患者常常出現蛀牙、牙周炎等,長期反覆嘔吐後,患者食管下端的括約肌鬆弛,常會導致患者在進食後自我暗示下自發嘔吐,由於抵抗力下降,患者常常易於受到感染;由於營養不良,患者常常出現生長發育延遲。
因為極盡全力減少能量的攝入和增加能量的消耗,體重下降明顯,患者常常處於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狀態。因為營養不良,神經性厭食患者會出現多種內分泌紊亂,其中第二性徵發育延遲、原發性閉經非常常見。除了常見的情緒症狀,還可出現多種軀體併發症,如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症,輕度貧血,便秘,胃腸動力減弱,胃排空延遲。
神經性厭食的形成原因
(1)社會文化因素
1、追求苗條身材
對很多女性而言,自我價值、快樂和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身體的外表決定的,而大多數神經性厭食代表了一種企圖,希望對個人外表和自我控制感覺良好。苗條體形在媒體和現代文化價值結構中都被過於強調,並描述為成功和美麗的必要條件,而且是具有較好的意志力的證據。減肥和追求苗條的身材已被公眾所推崇,並成為盛行的社會時尚。儘管神經性厭食的發病有全球化的趨勢,但西方國家的患病率仍然比較高。
2、媒體的推波助瀾
大量媒體報導了瘦身總是與成功、美麗、認可緊密相關。在某些重視苗條的職業人群中,如模特、芭蕾舞演員、體操運動員、滑冰運動員,神經性厭食的患病率較高,這體現了社會壓力在發病中的作用。
對於心理髮育尚未成熟的女孩,對自身的第二性徵發育和日益豐腴的體形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容易產生恐懼不安、羞怯感,有強烈的願望要使自己的體形保持或恢復到發育前的「苗條」。
3、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可能對神經性厭食患者過分重視體重和控制飲食起了作用。對子女體重挑剔的父母,或者自己頻繁節食而且鼓勵孩子節食的父母,以及對子女挑剔及過度幹涉或忽視的父母,都有可能增加子女罹患神經性厭食的風險。
研究發現,厭食症患者的家庭成員多患有心身疾病,這種家庭有以下幾個特徵:家庭糾紛多,家庭關係緊張;過分溺愛,孩子缺乏獨立性;家庭結構僵化,專制,缺乏靈活性;缺乏解決衝突的技能,常迴避衝突。
(2)心理因素
神經性厭食患者中的自願挨餓是與他們在自主、能力、控制力和自尊方面的鬥爭是有關係的。她把這種鬥爭與父母無法識別和確認孩子身上出現的獨立需要緊密聯繫起來。Cruise認為神經性厭食是恐懼迴避障礙的一種類型,其恐懼迴避的對象是正常人的體重和體型。
超過80%的青春期發病神經性厭食者,在發病後的十年裡,至少有過一次較為嚴重的抑鬱發作或心境惡略,研究者相信,神經性厭食和抑鬱症之間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3)生理因素
1、與遺傳因素有關
神經性厭食與遺傳因素有關,而且與神經性貪食存在交叉遺傳現象,遺傳機制至今不明。有研究發現,進食障礙有家族聚集性,有進食障礙家族史者發病風險是常人的11倍。
2、與神經遞質系統有關
神經遞質5-羥色胺被認為與厭食症和貪食症有關,還與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阿片類神經遞質系統有關,並且與神經調節物質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變化有關。總而言之,在神經性厭食患者中發現了一些神經生物學上的異常,雖然這些異常可能是半飢餓或周期性暴食吐瀉的結果,而不是導致神經性厭食的主要原因。
神經性厭食的不良影響
(一)對身體的危害
1、導致內分泌系統紊亂
調節進食行為的身體功能出現了異常,神經性厭食患者雖然肚子空空,卻吃不下去,一旦開始吃東西,有時又會抑制不住一直吃下去。這些患者調節空腹和滿腹感的大腦功能發生異常。正常人之所以能夠在餓的時候覺得想吃東西,在吃飽後又不再吃的感覺,就是因為大腦中負責飲食的神經中樞在發揮作用。
2、常常伴有心血管系統併發症
神經性厭食患者常常伴有心血管系統的併發症,例如低血壓和心動過緩。導致心血管系統併發症的原因有多種,並且經常混合出現,主要的原因有繼發於催吐及誘發腹瀉行為的脫水和電解質紊亂,以及作為營養不良的直接後果。飢餓狀態下,心臟持續工作,可能會影響心肌血流量,最常見的心電圖變化是竇性心律過緩。
3、造成胃腸功能紊亂
胃腸功能紊亂繼發於異常進食行為和營養不良,大多數腸胃功能紊亂在恢復正常飲食和體重後得以緩解。神經性厭食患者的營養不良和低鉀血症可以導致食管蠕動和胃排空障礙,表現為:嘔吐、吞咽困難、便秘和腹瀉、肝酶和胰澱粉酶升高。全血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缺鐵性貧血。
(二)對心理的影響
1、不能客觀地審視自己
神經性厭食患者的心理狀態也會發生變化,雖然患者是因為罹患疾病而瘦弱,但自己卻不能承認,不能客觀地審視自己,雖然在別人眼裡已經是苗條的體形,但自己卻覺得還是太胖,需要繼續減肥。
2、常會合併某些心理疾病
神經性厭食患者惡劣心境的終生患病率為19%~93%,重性抑鬱障礙是神經性厭食患者最常見的共患病。青少年患者更容易共患強迫障礙,這些患者過於關注食物能量和體重概念,為了減肥而不停的運動。神經性厭食患者還容易出現酒精和藥物濫用,有文獻報導,神經性厭食中藥物濫用的終生患病率在12~18%之間。
民以食為天,現在社會的包容性強了,對個人的外在條件,不再簡單地去定義「什麼是美」了,瘦也好,胖也好,最終都要回歸一個問題,就是健康。
健康的身材應該是人們追求的終點。希望每個人都能以「健康」為出發點,合理飲食,適當鍛鍊,保持身心健康,才能快樂每一天!
關注六一健康,關注兒童的健康與成長。如果您的孩子有同樣困惑,在文章下方留言,小編在線為您推薦六一兒科醫生,給您專業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