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藍色字「朗讀公開課」關注我們喲!
點擊下方音頻,收聽今天的文章
▼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這三首詞,實際上是一個整體,每一首隻是寫了其中的一個片段。第一首總的說江南好,第二首回憶的是杭州,第三首回憶的蘇州。
這首詞的詞牌《憶江南》,其實最早不是這個名字,最早是叫做《望江南》。這個詞牌最早在《江南曲子詞》中就有了。後來,因為白居易寫的實在太棒了,所以把曲子的詞牌改為憶江南。
我們先來看《憶江南》的第一首。「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這一首啊實際上是泛議江南之好。作者開宗明義就說江南好。為什麼?我們知道白居易祖籍在山西太原,在河南出生,所以總的來講,他是一個典型的北方人。一個北方人為什麼翹起大拇指稱讚說江南好呢?下面他解釋了,說"風景舊曾語」。因為江南的風景是我曾經熟悉的。這個諳字,是熟悉的意思。
白居易怎麼會對江南的風景如此熟悉呢?因為白居易先後在杭州和蘇州擔任過刺史,而在他青少年時期也曾經旅居和漫遊江南,特別是曾經旅居蘇杭。這從他的很多作品當中都能看出來。在唐穆宗長慶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從中書舍人的位置被派遣到杭州擔任刺史。長慶四年,他任滿離開杭州,緊接著在唐敬宗寶曆元年,公元825年,他又任蘇州刺史。第二年啊因為眼睛患病,所以呢就免去了這個職務,回到洛陽。人常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白居易真幸運,在他的有生之年,先後在這人間天堂擔任首席長官,不僅為民謀事,也享盡了人間的美景,享盡了人間的美事。所以直到67歲的時候,也就是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38年,他在洛陽擔任太子少傅這樣一個閒職的時候,不由得回憶起了自己在50多歲,甚至在青年時期,在江南一帶,遊業任官所見的江南風景。於是,情不自禁地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
作者說江南好,這裡的風景我曾經非常的熟悉,那麼到底江南的什麼風光給他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首先,江南的花特別的紅,紅的像什麼一樣呢?紅得像火一樣。他說「日出江花紅勝火",大家要注意,這個火字,那可不僅僅只說顏色,而且還有溫度也是火辣辣的。不僅給我們傳遞了顏色,使我們視覺沖擊,更給我們傳遞了溫度,感受江花的火熱。
「春來江水綠如藍」,這裡的藍指的是藍草,是種染料。當時的人們用這樣的草來做染料,染衣服。你可能不知道,據說這藍草的根是我們特別熟悉的一味中藥,你猜猜叫什麼,嗯你說的對,是板藍根。在這裡你萬萬不會想到,詩和我們感冒聯繫在了一起。這裡作者的意思是說,江水真是太綠了,綠的像什麼一樣呢,綠的發青。綠和藍都是為了說江水的清澈,是為了說春天的江水帶給我們極度的愉悅和慰藉。
所以作者說,江南帶給他最大的喜悅就是大紅、大綠、大藍,不僅有色彩而且有溫度。他認為這就是江南風光給他印象最深的地方。
第二首,具體寫,江南為什麼好。作者說,"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哪兩句呢,第一件,「"山寺月中尋桂子"據說杭州的靈隱寺裡,有很多桂樹,沒到中秋佳節就會有很多桂花落在地上。寺廟裡的僧人都說這是月亮中的那個桂樹,月亮的桂樹綻放桂花,你望月就會看到月中桂樹的桂花墜落下來。那麼寺廟裡的僧人往往抬取這樣的桂花。白居易在做杭州刺史的時候,是不是也很想拾幾朵桂花呢?
他在詩中曾說,「在郡六百日,入山十ニ回。宿因月桂落。醉為海榴開。"他自己在詩中注釋說,「天竺嘗有月中桂子落,靈隱多海石榴花也。"可見他在杭州的時候多次前往靈隱寺、天竺寺尋那月中的桂子。但月中怎麼會有桂子呢?這又有一個傳說。據說在月亮中的桂花樹很高,高達五百文。那麼有一個仙人名叫吳剛,因為他學仙之後犯了過錯,所以上天命令他伐這棵桂花樹,可這伐桂花樹怪得很,為什麼?他每砍出一個創傷,這個創傷馬上意合,永遠砍不完,永遠也癒合不完。月中的桂子這個傳說在唐宋時期廣為流傳,一方面杭州的靈隱寺中多有桂花樹,八月桂花飄香,那桂花的香吸引了白居易,也吸引了杭州的市民。
人們更願意相信,在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時候,這地上落下來的桂花正是從月亮中的那棵桂花樹上墜落下來的。唐代的詩人杜甫曾在詩中說,「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如果我們能夠把月亮裡的桂花樹砍掉一些,那麼月光是否會更多一些?辛棄疾後來又典化了這句詩,在自己的詞中寫道,「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沒錯。這兩位詩人都是借用了這樣一個傳說。那麼白居易做杭州刺史期間,我們就可以想像,在那一個朗照的秋月之夜,桂花飄香,紛紛墜落地上,我們的詩人徘徊月下,舉頭望月,俯身看地,來細細地尋覓,是不是真的這朵桂花是從月中落下?所以「山寺月中尋桂子"是作者對於杭州,對於靈隱寺,對於天竺寺最美好,最詩意的回憶。唐代的詩人宋之問,曾經在靈隱寺中說,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可見早在初唐的時候,在寺廟裡頭尋找那月中落下的桂子,就是人們一份詩意的悵惘,詩意的一種行為。
詩人說,還有第二件事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郡亭枕上看潮頭"。這也正是宋之問所說的「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這件事兒大家都很熟悉,錢塘江觀潮,這是江浙一帶的奇觀。每年從古到今都有很多的遊客前來觀看這個奇景。當錢塘江潮湧動的時候,如海嘯一般呼嘯而來,最高的時候潮峰頭可達3-5米,而這個高差可以達到9-10米。後浪追前浪,一層疊一層,宛如一條長長的白練,大有排山倒海之勢。當潮頭由遠而近之時,潮頭推擁,鳴聲如雷,勢如萬馬奔騰。
在錢塘江觀潮這個習俗由來已久,始於漢魏,盛於唐宋,迄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成為江浙一帶的習俗。如果去過錢塘江,看過潮水,那麼就知道,這錢塘江潮分為十字潮、線潮、回頭潮。那種氣勢真是無比磅礴。唐代的大詩人劉禹錫曾在他的《浪淘沙》裡說,「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捲起沙堆似雪堆。"宋代的潘閬在他的詩中說,「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弄濤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就是白居易,也曾經寫過一首《觀潮》說,「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獨光陰朝復暮,杭州老去被潮催。「可見,在錢塘江觀潮,也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就是兩件事,一個是在中秋的月夜尋覓桂花這樣一件浪漫的事,一個是在錢塘江觀潮這樣一個壯大的景象。這就是杭州留給白居易最深刻的印象。
再看第三首詞,「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這時候他沒有說"最憶是吳宮",他說「其次憶吳宮」。吳宮也叫館娃宮,實際上就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為西施所修建的宮殿。為什麼作者說「其次憶吳宮」呢?因為在這個館娃宮裡,他曾經飲過美酒,看過歌舞。「吳酒一杯春竹葉春竹葉是對吳酒一杯的補充。張華曾在詩中說,「蒼梧竹葉青,宜城九醞鹺(cuō)。「這裡作者之所以說春竹葉是為了跟醉芙蓉相對應,但是我想,這個春竹葉可能不叫竹葉青酒。因為作者在這裡喝的是江南的酒,而竹葉青是在山西。
這裡所說的春竹葉可以解釋成春天釀熟的酒。因為作者曾在另一首詩裡有"翁頭竹葉經春熟",也可以解釋為給喝酒的人帶來春意的酒。在中唐時期,有不少名酒用春字來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等等。「醉芙蓉"是對吳王夫差賞舞形象的描繪。以醉字來形容芙蓉,形容那花就像美人喝醉酒了一樣儀態萬方。至於這個「娃」,實際上是美女的別稱,西施就被稱為吳娃。所以說一者是喝春酒,二者是觀芙蓉醉舞。這是在江南給他留下了美好印象的另外兩件事情。
總而言之,在作者年近七旬的時候,寫下了這首《憶江南》。可見江南蘇、杭給作者留下了多麼深刻的印象。為什麼作者會在67歲的時候想起他在南方的這段經歷,特別是南方風光的美好回憶?因為在作者十ーニ歲的時候,由於中原戰亂,他跟隨家人避亂江南,在蘇杭二郡一帶前後生活了長達七年的時間。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裡,在少年白居易的心中,江南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給他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他在15歲時曾經託人帶家信到徐州,並賦詩首說,「故園望斷欲何如?楚水吳山萬裡餘。今日因君訪兄弟,數行鄉淚一封書。")
他在51歲擔任杭州刺史時曾回憶說,我在十四五歲的時候曾在蘇杭一帶漫遊,因為年紀小,所以還沒有辦法參加大人們的宴會,但是覺得那個宴會才調很高,而且蘇杭的郡守至為尊上,當時心裡就想,等到有一天,如果在蘇杭能夠為官一任,那此生足矣!看來,白居易在少年時代的那點小心思,到了中年的時候終於得以實現。白居易先後在杭州和蘇州擔任刺史,留下了大量美好的詩句。比如說我們之前講過的《錢塘湖春行》,就是對杭州西湖最好的描繪。
完成本次練習,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進入回覆:領取課程
將免費贈予226講音頻圖文朗誦技巧大全(含135講朗誦訓練、50課古詩詞朗誦、21課普通話訓練和20講朗誦技巧)
我們精選了幾個公眾號,內容做得很棒,推薦給有需要的朋友。
推薦理由:聲樂技巧平臺,唱歌愛好者的聚集地!每天分享歌唱技巧,帶領大家唱好歌
推薦理由:每日分享各類樂器演奏大師們的精彩作品,和您一起聆聽各種樂器的名曲演奏!
戳原文快人一步,欣賞精彩內容轉發朋友圈,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