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4月29日電 題:紅土地上的「綠色減貧」決戰——大別山「將軍縣」金寨脫貧紀實
新華社記者陳先發 楊玉華 姜剛 陳諾
巍巍大別山,在解放戰爭時期曾映照劉鄧大軍「千裡躍進」的歷史雄姿,如今又見證了一場老區人民波瀾壯闊的「反貧困」決勝之戰!
4月29日,安徽省宣布,革命老區金寨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這個著名的「將軍縣」在奔赴全面小康的路上,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
金寨的反貧困之戰,曾讓無數人牽腸掛肚:這裡是華東地區最閉塞的山區之一,又集山區、庫區和老區為一體,是安徽省最典型的一塊「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硬骨頭,但毫不氣餒的老區人民,在國家脫貧攻堅決策部署指引下,向著貧困堡壘發起衝鋒,交出了一份「綠色反貧困」的出色答卷。
這是3月19日拍攝的金寨縣大灣村。新華社發(周牧攝)
紅土地上脫貧之戰 拼搏出又一個「10萬+」
換上一身黑色盤扣的中式褂衫,年已古稀的大灣村村民陳澤申像上班族一樣準點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的新頭銜是炒茶師,在村裡的茶廠,負責指導絡繹不絕的來村遊客採摘和炒制茶葉。
他曾因喪子和老伴重病成了貧困戶,靠著村裡的產業幫扶和公益性崗位收入,2017年主動申請摘掉了貧困帽。在他二層小樓的新居裡,張貼著一張放大的脫貧證;不遠處,他曾居住的土屋已成大灣村的旅遊「打卡點」。
4月16日,村民陳澤申在自家老屋院子裡打掃衛生。他曾居住的土屋已成大灣村的旅遊「打卡點」。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金寨地處大別山腹地,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也是全國貧困程度最深的革命老區之一。
三個「10萬+」見證了金寨反貧困之路的深沉身影。
第一個「10萬+」裡,凝聚著革命的熱血。「最後一把米、拿去當軍糧,最後一塊布、拿去做軍裝,最後一個兒、送去上戰場」。革命年代,不足23萬人的金寨縣先後有10萬人參軍參戰,是紅二十五軍和紅四方面軍的主要發源地,如今滿山的紅杜鵑下深埋著烈士的遺骨。
第二個「10萬+」裡,凝聚著「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犧牲。20世紀50年代,為根治淮河水患,金寨修建了梅山、響洪甸兩大水庫,10萬畝農田被永久淹沒,10多萬人搬離的繁華鄉鎮也埋身水下。
在做出兩個「10萬+」的偉大奉獻後,金寨縣的狀況一度讓人沉重。1978年,金寨縣貧困人口54萬,佔總人口的99%,幾乎人人貧、戶戶窮。直到2011年,金寨仍被確定為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貧困人口超過13萬,210個山區村中貧困村就有71個。
4月17日,一輛公交車行駛在金寨縣大灣村的旅遊快速通道上。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轉機,來自國家脫貧攻堅戰的打響,在精準扶貧指引下,一場山鄉巨變的畫卷徐徐鋪陳!
曾經閉塞的山區如今山門大開。金寨先後投資36億元修建了貫穿全縣的旅遊快速通道和通達鎮村的公路,暢通了山鄉血脈。高鐵也呼嘯而來。去年金寨旅遊人數突破1200萬人次,是本地人口的十多倍。
4月6日,安徽省金寨縣油坊店鄉面衝村村民在採摘茶葉。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當年長滿荒草雜樹的大山如今山野流翠。全縣累計建成茶葉、中藥材等特色產業超過100萬畝,一壟壟茶園綠野生金,一片片藥材成增收寶庫,2萬多貧困戶藉此年增收2000元以上。
深居高寒山區的農民搬遷山下,發展起「山口經濟」。掛上農家樂的招牌、接上網際網路賣起山貨,「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網上賣貨」成了許多貧困戶的致富經。
4月16日,金寨縣大灣村村民在茶產業扶貧車間裡加工茶葉。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在金寨人民即將跨出貧困門檻的時刻,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因疫返貧」的風險。縣長汪冬帶頭走進直播間,當地挖掘200多位本土「網紅」一起幫貧困戶帶貨;12個扶貧工廠全部開起來,崗位送到貧困戶家;拉網線、送手機,不讓一個貧困家庭因學掉隊……
歷經拼搏,金寨創造了又一個「10萬+」:從2014年到2019年,全縣累計脫貧38428戶128096人,7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從22.1%降至0.31%。4月29日,經安徽省政府批准,金寨正式甩掉「窮帽」退出貧困縣序列。
「綠色減貧」擦亮脫貧成色
4月17日,金寨縣大灣村村民在茶產業扶貧基地裡採茶。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金寨是安徽最大的山區縣。一邊是「華東最後一片原始森林」和幾大水庫;一邊是人均耕地不足1畝,發展受困。生態紅線不能碰,發展難題必須解,生存與生態、環保與溫飽問題交織,讓金寨脫貧成為「難中之難」的一場硬仗。
「金寨的脫貧攻堅不是簡單的加減法,而是一道具有時代意義的方程題。」金寨縣委書記潘東旭說,「減貧壓力巨大,我們不求速效,但求成色。」
4月17日,金寨縣大灣村村民整理銷售的農產品。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賠錢」也要夯實「綠色減貧」道路。
張衝鄉流波村周遭滿目翠綠,遠處響洪甸水庫碧波蕩漾。作為全縣11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網箱養魚曾是這裡脫貧致富的「利器」。2016年起為保護水庫生態,當地開始大規模拆除網箱。響洪甸水庫超過七成的網箱在張衝,這其中一大半在流波村,村民們炸開了鍋。「當初淹我們家園,現在拆我們網箱,沒了吃飯傢伙怎麼活?」
幾番斟酌,金寨縣還是痛下決心「賠錢」也得護綠。最終兩個水庫的3萬餘只網箱被拆除,縣裡共掏出3億元幫助漁民轉產謀出路。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金寨境內水質常年二類以上,森林覆蓋率超75%,涓涓清泉,草木葳蕤,成了遊人紛至沓來的「養心之地」。
——創新產業扶貧模式。
山邊坡頂架起光伏板,「曬太陽」也能賺錢。2014年起,金寨創新光伏扶貧,探索「分戶、聯村、村集體」三種光伏發電扶貧模式和「光伏+種養」的農光互補產業模式,助力11萬餘人脫貧。
4月16日,村民陳澤申在金寨縣大灣村茶產業扶貧基地裡加工春茶。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探索的脫貧「平臺經濟」模式碩果連枝:搭建茶谷、藥庫、果嶺和淠淮生態經濟帶四大平臺,引導產業集聚,走「農旅融合、產業延伸」之路。僅茶谷平臺就達20餘萬畝,「茶谷主題公園」覆蓋8個村2.3萬人,帶動貧困戶年均增收4000元。
——用「改革紅利」增脫貧質量。
金寨探索將宅基地改革與易地扶貧搬遷結合,通過騰退舊宅、綜合獎補,讓貧困戶「挪窮窩、不負債」。2014年以來,金寨勇擔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智慧學校等37項國家級和省級改革試點,藉助改革釋放的紅利,提升脫貧質量。
——幹部「頭雁」增強牽引力。
大灣村第一書記餘靜下派已是第6個年頭,一年200多天以村為家,兩個女兒埋怨她是「手機裡的媽媽」,但她卻是很多村民眼中的「好閨女」、脫貧的領路人。
金寨探索幹部量化考核、黨員「星級創評」和鄉村能人回歸等機制,推動1.3萬名黨員幹部沉到戰貧一線,484名駐村工作隊員實現所有村全覆蓋,新思想、新觀念、新幹勁,煥發鄉村生機。
紅色精神不斷線 老區成為「新熱土」
4月16日拍攝的金寨縣大灣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潘東旭說:「無論革命年代、建設年代還是改革發展新時代,金寨的紅色精神始終不斷線,是激勵奮進的寶貴財富。」
在古碑鎮宋河村第一書記汪木森看來,實現脫貧摘帽只能得60分,鄉村振興幹得好才得高分。不久前,村裡招商引資籤下旅遊合作項目,準備利用村裡穿流而過的宋家河打造「生態養心村」。他還一口氣列出了今年要辦的25件事交村兩委討論,都是關於脫貧後的鄉村振興和未來發展。
生態立縣、工業強縣、開放活縣、旅遊富縣……一份沉甸甸的「十四五」規劃裡,「後脫貧時代」的新金寨躍然而出。
老區不老,生機勃發。
——「慢半拍」的山裡人步入發展「快車道」。
列車駛出金寨火車站(2019年12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每天60餘高鐵列車飛馳而過,跑起來、快起來,藉助現代化交通體系,老區已匯入時代洪流。
躋身全國十大電商扶貧樣板縣,一根網線讓山裡人與世界相聯。貧困戶張傳峰以網為媒直播帶貨,山裡的「土疙瘩」成了「香餑餑」,3年來他帶動周邊40餘戶貧困戶通過電商增收。2019年,金寨縣電商交易額超過30億元。
——曾經人才外流的「失血」山村正在變成人人回歸的「活血」家鄉。
4月16日拍攝的金寨縣大灣村新居(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餘靜回憶,下派之初走村串戶,不少人家門前鏽鎖一把,村裡年輕人拼了命讀書只為跳出農門,「如今卻要回流。」兩年來,全縣有436位各類人才「鳳還巢」。放棄優渥的外企工作,「80後」童維新回到了白紙棚村,搖身一變「養雞大王」,他的合作社一擴再擴,400多戶村民從「圍著看」到「跟著幹」。
從皖南醫學院畢業的「90後」夏鵬,2018年高票當選村支書。學藥出身的他捲起褲腳,在田野裡尋覓一方鄉村振興的「補藥」。金寨220個村中,像他一樣的「80」「90」後「一把手」已超過三分之一。
4月16日,遊客在金寨縣大灣村的油菜花田裡拍照。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昔日的「冷清地」正變成投資的「新熱土」。
4月的第一周,天堂寨景區旁的八灣村,21棟徽派農家小院「一房難求」,短短五天,景區接待遊客超3萬人次。「老區的朋友圈越來越大,遊客已擴展到港澳臺地區。」金寨文旅體育局局長洪潮說,未來將以鄉村旅遊支撐鄉村振興,每一個村莊都會評級,村居就是景區。
127畝的養生谷、總投資逾30億元的頤養社區,一筆筆資金爭相「進山」。金寨以休閒健身養老為方向,推進旅遊資源綜合開發,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山還是那座山,村卻換了模樣。
3月19日,在金寨縣大灣村在建的農俗博物館,大灣村第一書記餘靜(左)和施工人員交流。新華社發(周牧攝)
大灣村一派熱火朝天,古色古香的遊客接待中心開張迎客,修舊如舊的土坯房「變身」農俗博物館,白水河邊的十裡漂流項目正在加班加點建設。
見證這一切的是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它陪伴著老區人迎接一場又一場的勝利,更目送著他們邁向新時代的徵程。(參與記者:陳尚營)
新聞連結:
全部摘帽!安徽所有貧困縣脫貧退出
創意海報:脫貧攻堅 「皖」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