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地上的「綠色減貧」決戰——大別山「將軍縣」金寨脫貧紀實

2020-12-10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合肥4月29日電 題:紅土地上的「綠色減貧」決戰——大別山「將軍縣」金寨脫貧紀實

  新華社記者陳先發 楊玉華 姜剛 陳諾

  巍巍大別山,在解放戰爭時期曾映照劉鄧大軍「千裡躍進」的歷史雄姿,如今又見證了一場老區人民波瀾壯闊的「反貧困」決勝之戰!

  4月29日,安徽省宣布,革命老區金寨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這個著名的「將軍縣」在奔赴全面小康的路上,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步。

  金寨的反貧困之戰,曾讓無數人牽腸掛肚:這裡是華東地區最閉塞的山區之一,又集山區、庫區和老區為一體,是安徽省最典型的一塊「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硬骨頭,但毫不氣餒的老區人民,在國家脫貧攻堅決策部署指引下,向著貧困堡壘發起衝鋒,交出了一份「綠色反貧困」的出色答卷。

這是3月19日拍攝的金寨縣大灣村。新華社發(周牧攝)

  紅土地上脫貧之戰 拼搏出又一個「10萬+」

  換上一身黑色盤扣的中式褂衫,年已古稀的大灣村村民陳澤申像上班族一樣準點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的新頭銜是炒茶師,在村裡的茶廠,負責指導絡繹不絕的來村遊客採摘和炒制茶葉。

  他曾因喪子和老伴重病成了貧困戶,靠著村裡的產業幫扶和公益性崗位收入,2017年主動申請摘掉了貧困帽。在他二層小樓的新居裡,張貼著一張放大的脫貧證;不遠處,他曾居住的土屋已成大灣村的旅遊「打卡點」。

4月16日,村民陳澤申在自家老屋院子裡打掃衛生。他曾居住的土屋已成大灣村的旅遊「打卡點」。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金寨地處大別山腹地,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軍隊的重要發源地,也是全國貧困程度最深的革命老區之一。

  三個「10萬+」見證了金寨反貧困之路的深沉身影。

  第一個「10萬+」裡,凝聚著革命的熱血。「最後一把米、拿去當軍糧,最後一塊布、拿去做軍裝,最後一個兒、送去上戰場」。革命年代,不足23萬人的金寨縣先後有10萬人參軍參戰,是紅二十五軍和紅四方面軍的主要發源地,如今滿山的紅杜鵑下深埋著烈士的遺骨。

  第二個「10萬+」裡,凝聚著「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犧牲。20世紀50年代,為根治淮河水患,金寨修建了梅山、響洪甸兩大水庫,10萬畝農田被永久淹沒,10多萬人搬離的繁華鄉鎮也埋身水下。

  在做出兩個「10萬+」的偉大奉獻後,金寨縣的狀況一度讓人沉重。1978年,金寨縣貧困人口54萬,佔總人口的99%,幾乎人人貧、戶戶窮。直到2011年,金寨仍被確定為大別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貧困人口超過13萬,210個山區村中貧困村就有71個。

4月17日,一輛公交車行駛在金寨縣大灣村的旅遊快速通道上。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轉機,來自國家脫貧攻堅戰的打響,在精準扶貧指引下,一場山鄉巨變的畫卷徐徐鋪陳!

  曾經閉塞的山區如今山門大開。金寨先後投資36億元修建了貫穿全縣的旅遊快速通道和通達鎮村的公路,暢通了山鄉血脈。高鐵也呼嘯而來。去年金寨旅遊人數突破1200萬人次,是本地人口的十多倍。

4月6日,安徽省金寨縣油坊店鄉面衝村村民在採摘茶葉。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當年長滿荒草雜樹的大山如今山野流翠。全縣累計建成茶葉、中藥材等特色產業超過100萬畝,一壟壟茶園綠野生金,一片片藥材成增收寶庫,2萬多貧困戶藉此年增收2000元以上。

  深居高寒山區的農民搬遷山下,發展起「山口經濟」。掛上農家樂的招牌、接上網際網路賣起山貨,「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網上賣貨」成了許多貧困戶的致富經。

4月16日,金寨縣大灣村村民在茶產業扶貧車間裡加工茶葉。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在金寨人民即將跨出貧困門檻的時刻,新冠肺炎疫情帶來了「因疫返貧」的風險。縣長汪冬帶頭走進直播間,當地挖掘200多位本土「網紅」一起幫貧困戶帶貨;12個扶貧工廠全部開起來,崗位送到貧困戶家;拉網線、送手機,不讓一個貧困家庭因學掉隊……

  歷經拼搏,金寨創造了又一個「10萬+」:從2014年到2019年,全縣累計脫貧38428戶128096人,7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從22.1%降至0.31%。4月29日,經安徽省政府批准,金寨正式甩掉「窮帽」退出貧困縣序列。

  「綠色減貧」擦亮脫貧成色

4月17日,金寨縣大灣村村民在茶產業扶貧基地裡採茶。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金寨是安徽最大的山區縣。一邊是「華東最後一片原始森林」和幾大水庫;一邊是人均耕地不足1畝,發展受困。生態紅線不能碰,發展難題必須解,生存與生態、環保與溫飽問題交織,讓金寨脫貧成為「難中之難」的一場硬仗。

  「金寨的脫貧攻堅不是簡單的加減法,而是一道具有時代意義的方程題。」金寨縣委書記潘東旭說,「減貧壓力巨大,我們不求速效,但求成色。」

4月17日,金寨縣大灣村村民整理銷售的農產品。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賠錢」也要夯實「綠色減貧」道路。

  張衝鄉流波村周遭滿目翠綠,遠處響洪甸水庫碧波蕩漾。作為全縣11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網箱養魚曾是這裡脫貧致富的「利器」。2016年起為保護水庫生態,當地開始大規模拆除網箱。響洪甸水庫超過七成的網箱在張衝,這其中一大半在流波村,村民們炸開了鍋。「當初淹我們家園,現在拆我們網箱,沒了吃飯傢伙怎麼活?」

  幾番斟酌,金寨縣還是痛下決心「賠錢」也得護綠。最終兩個水庫的3萬餘只網箱被拆除,縣裡共掏出3億元幫助漁民轉產謀出路。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金寨境內水質常年二類以上,森林覆蓋率超75%,涓涓清泉,草木葳蕤,成了遊人紛至沓來的「養心之地」。

  ——創新產業扶貧模式。

  山邊坡頂架起光伏板,「曬太陽」也能賺錢。2014年起,金寨創新光伏扶貧,探索「分戶、聯村、村集體」三種光伏發電扶貧模式和「光伏+種養」的農光互補產業模式,助力11萬餘人脫貧。

4月16日,村民陳澤申在金寨縣大灣村茶產業扶貧基地裡加工春茶。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探索的脫貧「平臺經濟」模式碩果連枝:搭建茶谷、藥庫、果嶺和淠淮生態經濟帶四大平臺,引導產業集聚,走「農旅融合、產業延伸」之路。僅茶谷平臺就達20餘萬畝,「茶谷主題公園」覆蓋8個村2.3萬人,帶動貧困戶年均增收4000元。

  ——用「改革紅利」增脫貧質量。

  金寨探索將宅基地改革與易地扶貧搬遷結合,通過騰退舊宅、綜合獎補,讓貧困戶「挪窮窩、不負債」。2014年以來,金寨勇擔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智慧學校等37項國家級和省級改革試點,藉助改革釋放的紅利,提升脫貧質量。

  ——幹部「頭雁」增強牽引力。

  大灣村第一書記餘靜下派已是第6個年頭,一年200多天以村為家,兩個女兒埋怨她是「手機裡的媽媽」,但她卻是很多村民眼中的「好閨女」、脫貧的領路人。

  金寨探索幹部量化考核、黨員「星級創評」和鄉村能人回歸等機制,推動1.3萬名黨員幹部沉到戰貧一線,484名駐村工作隊員實現所有村全覆蓋,新思想、新觀念、新幹勁,煥發鄉村生機。

  紅色精神不斷線 老區成為「新熱土」

4月16日拍攝的金寨縣大灣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潘東旭說:「無論革命年代、建設年代還是改革發展新時代,金寨的紅色精神始終不斷線,是激勵奮進的寶貴財富。」

  在古碑鎮宋河村第一書記汪木森看來,實現脫貧摘帽只能得60分,鄉村振興幹得好才得高分。不久前,村裡招商引資籤下旅遊合作項目,準備利用村裡穿流而過的宋家河打造「生態養心村」。他還一口氣列出了今年要辦的25件事交村兩委討論,都是關於脫貧後的鄉村振興和未來發展。

  生態立縣、工業強縣、開放活縣、旅遊富縣……一份沉甸甸的「十四五」規劃裡,「後脫貧時代」的新金寨躍然而出。

  老區不老,生機勃發。

  ——「慢半拍」的山裡人步入發展「快車道」。

列車駛出金寨火車站(2019年12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端 攝

  每天60餘高鐵列車飛馳而過,跑起來、快起來,藉助現代化交通體系,老區已匯入時代洪流。

  躋身全國十大電商扶貧樣板縣,一根網線讓山裡人與世界相聯。貧困戶張傳峰以網為媒直播帶貨,山裡的「土疙瘩」成了「香餑餑」,3年來他帶動周邊40餘戶貧困戶通過電商增收。2019年,金寨縣電商交易額超過30億元。

  ——曾經人才外流的「失血」山村正在變成人人回歸的「活血」家鄉。

4月16日拍攝的金寨縣大灣村新居(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餘靜回憶,下派之初走村串戶,不少人家門前鏽鎖一把,村裡年輕人拼了命讀書只為跳出農門,「如今卻要回流。」兩年來,全縣有436位各類人才「鳳還巢」。放棄優渥的外企工作,「80後」童維新回到了白紙棚村,搖身一變「養雞大王」,他的合作社一擴再擴,400多戶村民從「圍著看」到「跟著幹」。

  從皖南醫學院畢業的「90後」夏鵬,2018年高票當選村支書。學藥出身的他捲起褲腳,在田野裡尋覓一方鄉村振興的「補藥」。金寨220個村中,像他一樣的「80」「90」後「一把手」已超過三分之一。

4月16日,遊客在金寨縣大灣村的油菜花田裡拍照。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昔日的「冷清地」正變成投資的「新熱土」。

  4月的第一周,天堂寨景區旁的八灣村,21棟徽派農家小院「一房難求」,短短五天,景區接待遊客超3萬人次。「老區的朋友圈越來越大,遊客已擴展到港澳臺地區。」金寨文旅體育局局長洪潮說,未來將以鄉村旅遊支撐鄉村振興,每一個村莊都會評級,村居就是景區。

  127畝的養生谷、總投資逾30億元的頤養社區,一筆筆資金爭相「進山」。金寨以休閒健身養老為方向,推進旅遊資源綜合開發,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山還是那座山,村卻換了模樣。

3月19日,在金寨縣大灣村在建的農俗博物館,大灣村第一書記餘靜(左)和施工人員交流。新華社發(周牧攝)

  大灣村一派熱火朝天,古色古香的遊客接待中心開張迎客,修舊如舊的土坯房「變身」農俗博物館,白水河邊的十裡漂流項目正在加班加點建設。

  見證這一切的是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它陪伴著老區人迎接一場又一場的勝利,更目送著他們邁向新時代的徵程。(參與記者:陳尚營)

  新聞連結:

  全部摘帽!安徽所有貧困縣脫貧退出

  創意海報:脫貧攻堅 「皖」美答卷

相關焦點

  • 作家潘小平攜《大別山上》講述金寨脫貧攻堅故事
    我省作家潘小平攜報告文學《大別山上》,參與此次直播活動,並在線講述安徽金寨脫貧攻堅中的感人故事。報告文學《大別山上》是作家潘小平在長期的實地採訪和深入的田野調查的基礎上,以豐富的資料、飽滿的情感、細膩的筆觸、典型的事跡,生動描繪了安徽金寨及大別山地區賡續紅色基因、繼承優良傳統,從貧窮走向小康、從落後走向振興的壯麗新生
  • 決戰大別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牽頭聯繫大別山片區脫貧攻堅紀實
    8年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充分履行牽頭聯繫單位職責,在持續加強行業政策支持的基礎上,積極與鄂豫皖三省黨委、政府加強溝通,與20餘個中央部門建立大別山片區部際聯繫會議制度,與23個在片區開展定點幫扶的中央單位加強協調,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凝聚了推動片區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2020年4月29日,安徽大別山片區的金寨、臨泉、阜南、霍邱、太湖和望江6個貧困縣脫貧摘帽。
  • 「重磅」金寨設立大別山菌物藥資源保育區,全國首個!
    春風吹拂紅土地,杜鵑花開滿山紅。在第二屆全國藥用菌產業發展大會緊鑼密鼓籌備之際,金寨縣人民政府批准在天堂寨國家森林公園、馬鬃嶺林場的主要部分,設立總面積5000公頃的大別山菌物藥資源保育區。這也是我國第一個菌物藥資源保育區。我國是食藥用菌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藥食同源的菌物藥佔有相當比重。
  • 金寨、天堂寨-帶你了解中國第二將軍縣,第一個「希望小學」縣
    金寨是革命老區,被稱為「紅色」金寨,是名副其實的。金寨縣,隸屬於安徽省六安市,位於皖西邊陲、大別山腹地,西、南兩面與河南省、湖北省毗鄰。金寨縣是安徽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山區縣和旅遊資源大縣,也是我國第二將軍縣(第一將軍縣為湖北紅安縣),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
  • 綠色減貧面臨的多重挑戰及創新思考
    因此,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以五大發展理念為統領,必須把扶貧開發促進減貧和綠色增長結合起來,推進綠色減貧。綠色減貧,是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內在要求,是貧困地區發展、脫貧攻堅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
  • 決戰貧困,紅土地上啟新程——革命老區脫貧致富換新顏
    決戰貧困,紅土地上啟新程——革命老區脫貧致富換新顏  開欄的話  回顧過去,經過7年多的精準扶貧,特別是4年多的脫貧攻堅戰,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  展望未來,我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除中國幾千年來沒有解決的吃不飽、穿不暖等絕對貧困問題。
  • 推動全球減貧事業發展(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戰脫貧攻堅)
    朱海鵬 攝(人民視覺)  國際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如期實現全面脫貧目標不僅是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也將為全球減貧事業注入信心和動力,為各國推進減貧工作提供參考借鑑,加快推動全球減貧進程  自然資源的利用更可持續  詹姆斯 · 林奇
  • 國際人士見證中國決戰脫貧攻堅:推動全球減貧事業發展
    朱海鵬攝(人民視覺)  國際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如期實現全面脫貧目標不僅是本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也將為全球減貧事業注入信心和動力,為各國推進減貧工作提供參考借鑑,加快推動全球減貧進程  自然資源的利用更可持續  詹姆斯·林奇  臨近歲末,中國在實現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方面取得了令人讚嘆的成就
  • 懷化24小時 | 走向勝利——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報導⑧│築牢防貧...
    1、走向勝利——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報導⑧│懷化市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率先探索整市推進「精準防貧綜合保險」——築牢防貧壩 幸福留在家省政協副主席、懷化市委書記彭國甫說,實現整體脫貧的同時,築牢防貧堤壩,守住群眾幸福生活,懷化在全省先行先試,率先在沅陵試點開展「精準防貧綜合保險」並在全市鋪開,取得了良好效果。
  • ...貧事業作出重要貢獻」——國際人士積極評價中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今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國際人士表示,中國減貧成就舉世矚目,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相信中國一定能如期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減貧經驗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 中國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國際人士積極評價中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今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
  • 舌尖上的金寨| 「千年人參」——野生葛根粉!
    金寨依山傍水隱藏在山水間的各種地道山貨綠色純天然味道純正品種豐富……▼還有這些地道的金寨山貨,你值得擁有香菇是一種生長在木材上的真菌。足夠的新鮮空氣是保證香菇正常生長發育的重要環境條件之一。金寨香菇的基料大多採用大別山森林間伐的麻櫟、金剛櫟等樹種作為主要原料,這種樹的木質素、纖維素、蛋白質等營養成分及鈣、鋅、硒等微量元素含量比較高。
  • 金寨有「經」
    同時,金寨亦有超過40年的貧困史。金寨集革命老區、高寒山區、重點庫區於一體,早在1986年就被確定為全國重點貧困縣,2011年被列入大別山片區扶貧攻堅重點縣,當時貧困人口19.3萬人,貧困發生率為33.3%,一直是全國、全省扶貧開發主戰場。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築牢防返貧防線 鞏固脫貧成效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築牢防返貧防線 鞏固脫貧成效 2020-12-22 12: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治市如期完成脫貧攻堅減貧任務
    長治市如期完成脫貧攻堅減貧任務
  • 大別山麓將軍縣 綻放義渡天使花 ——大渡口區人民醫院醫療隊支援大悟紀實
    醫生楊 世海在大悟前線支援時對自己遠在河南南陽的母親「撒謊」稱自己仍在單位正常上 下班,為的是怕自己年邁的母親擔心。性格溫和的羅巧玲上戰場時,同樣對自己的家人「先斬後奏」,一點都不拖泥帶水。平時喜歡看玄幻小說的護士鄧諭,是一位很懂得生活懂得享受的父母的乖乖女,甚至有幾分脾氣,但是在非常時期,她要 幹一件最不玄幻的事情,走上戰場。這種經歷絕對是人生的一本大書。醫生劉玲在日記中寫道:「誰不怕病毒?
  • 【年終策劃·守初心 奔小康】「大別山為什麼這樣紅」系列報導之一...
    巍巍大別山,孕育了大別山精神,也見證著時代發展的變遷。橫跨鄂豫皖的大別山東西綿延數百裡,是我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我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老區人民薪火相傳,一棒接著一棒幹,不僅實現了脫貧摘帽,而且不斷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老百姓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這期間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又有著哪些動人的故事?
  • 人民日報和音:世界矚目中國兩會 書寫全球減貧史重要篇章
    2020年是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中國以必勝的信心和決心,盡銳出戰、攻堅克難,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堅毅行動,書寫著全球減貧史的重要篇章。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將歷史性地畫上句號,這是令世界矚目的偉大成就,將對全球減貧事業產生重要激勵作用。中國的脫貧攻堅行動,承載著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初心。
  • 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紀實
    荊州市長江河道管理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紀實發布時間:2020年12月18日 17:48 來源:中新網湖北 自2015年來以來,市長江河道管理局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實現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為目標,強化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下足「繡花功」、打好「組合拳」、啃下「硬骨頭」,全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在波瀾壯闊的減貧進程中,黨帶領人民創新扶貧機制,加強黨的領導;創新扶貧方略,突出精準導向;創新扶貧格局,匯聚各方力量。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和巨大成就,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力、創新能力、動員能力,體現了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無與倫比的優越性。  打贏脫貧攻堅戰彰顯了中國的大國責任擔當。